儿女是神所赐的产业,儿女是父母的骨肉;所以,疼爱儿女是理所当然的,但箴言却告诉我们:“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
今日的教育,多数反对体罚,也就是不愿用杖打;在此,我并不是鼓励经常用杖打,乃是适度,偶而行之。因为就幼儿而言,虽然他略明是非,但因有人的劣根性,若不借助于杖,有时,很难改掉恶习。
用杖时,特别要注意的是出于爱,而非父母一时情绪的发泄。“盛怒不动手,气愤不开口”,“生气的人没有管教的权利”,若因孩儿的错,使父母情绪激昂,此时,为人父母者须先管教自己,在神面前使自己安静;否则,在孩子前正是在教他生气,教他不会克制情欲。
当父母能本着爱心,安静的面对孩子的缺点时,才能对症下药,管教才不致于偏差,才会明白如何用道理配合杖,管教孩子,使孩子心服口服,达到管教的目的。
有时,发现孩子的错一再重演,这也是训练父母要有爱心与耐心,因为成人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了,何况孩子呢?所以,父母要先使孩儿认识缺点,使他有改掉缺点的意愿,再将这些缺点提到主耶稣面前,用悟性与孩子一起祷告;这样,将实际引导孩子靠神,并勇于认错。
再者,管教孩子须随时,因为孩儿是活在现在,对过去与未来的概念模糊,对于他现在所做的错没有即时纠正,再过一段时间已失去时效;或是他所做的错,因父母没有随时在身旁照顾而没有发现(孩子若让人寄养,别人为了钱的缘故,只要孩子能吃就好,懒得去纠正劣习,因那要付出很多心血,果效也是一时看不出来的),积习日久,当出现严重问题时,往往已来不及管教了。
尤其是主内孩儿,主给我们孩儿是要他们虔诚,不只是礼仪常规、待人接物而已,若不随时管教,很难建立正确的信仰生活,虽然你口说要祷告、聚会,但你实际行动却告诉他追求世界,信仰与生活脱节,未来他将很难接续我们的信仰。
在此,愿以一则小小的见证做彼此的勉励:
有一天,一家五口吃午饭时,三个月大的女儿躺在婴儿车上吸牛奶,三岁与五岁的女儿与我及内人围着餐桌,非常感谢主让孩儿不断地得到父母爱的滋润,虽然我很少在家,但内人却能全心全力地照顾她们。
饭吃到一半的时候,大女儿大声哭了起来;原来,她妈妈叫她不要自己弄鱼吃,她却不听话,以致于吞下鱼刺,梗在喉咙。此时,为人父母者于心不忍,已不在意她的不听话,心想如何赶快将鱼刺弄出来;否则,将来不知有何严重后果,她越哭越大声,饭也吃不下了,该怎么办?心中有两个律:赶快找医生,拔出鱼刺,但家到医院有一段距离,而医生拔刺,难道就保险吗?不会有意外吗?另一个律,找最大医生主耶稣,即时祷告。结果选择了后者,四个人一起在床上祷告,一方面教她悔改,为何不听妈妈的话?另一方面教她遇到困难即时靠神,而非纸上谈兵;对于三岁的老二,教她为姊姊代祷;至于我及内人,求主让我们有信心,相信主的全能。
祷告后,当然关心喉咙还会不会痛,她说:“还会”,但我们的心灵都已很平静,就说:“已跟主耶稣讲过,主耶稣知道就好了,不要紧,去睡午觉。”一课很好交托的道理。睡醒,她已能吃饼干,晚上已可正常吃饭,隔天,就痊愈不再痛了。内人告诉我:“鱼刺不知会跑去那里?”我说:“我也不知道,但主耶稣有办法。”
日常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而每一件事本身常隐含许多美好的道理,若不随时管教,将错过许多学习美好道理的机会,愿主内孩儿能在神的爱、父母的爱孕育之下,逐渐成长,满有基督身量,去爱兄弟、朋友及周遭的社会广大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