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伯拉罕清早起来,拿饼和一皮袋水,给了夏甲,搭在她的肩上,又把孩子交给她,打发她走。夏甲就走了,在别是巴的旷野走迷了路。皮袋的水用尽了,夏甲就把孩子撇在小树底下,自己走开约有一箭之遥,相对而坐,说:“我不忍见孩子死”,就相对而坐,放声大哭。神听见童子的声音,神的使者从天上呼叫夏甲说:“夏甲,妳为何这样呢?不要害怕,神已经听见童子的声音了。起来!把童子抱在怀中,我必使他的后裔成为大国。”神使夏甲的眼睛明亮,她就看见一口水井,便去将皮袋盛满了水,给童子喝。神保佑童子,他就渐长(创世记二十一章14-20节)。
从以上的经文,我们可以发现,夏甲因走迷了路,水又用尽,不忍见孩子死,就相对而坐,放声大哭。圣经却强调神听见童子的声音,要夏甲把童子抱在怀中,神又保佑童子长大。“孩童的动作是清洁,是正直,都显明他的本性。”(箴言二十章11节)。尤其童子的哭声,显明他的无助、仰望,更令人疼惜,也感动神。
我的小家庭每半年就有一次全家旅游,到全台湾各地名胜走走。一方面可以放松自己,另一方面可以专心地家庭团契,时间不长,过一、二夜就不错了。
有一次,老二约三足岁,我们全家到垦丁公园旅游,住了旅社。下午,我们悠游于那种清闲的环境,看到老二很高兴一个人玩耍,我就暂时躲起来,暗中观察她的反应。看她玩了一下子,后来发现亲人不见了,四周只有她一个人,就露出了恐慌的表情,即将放声大哭之际,我的心实在很舍不得,怕伤了她脆弱纯真的心灵,我赶快出现,将她抱在怀中说:“不要害怕,爸爸没有走开。”相信那时她特别能感受父母在的温馨,我也深深体会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疼惜关爱,再从孩子温馨的回馈,父母也饱尝了教养的温暖。
所以,我立了志向,孩子的成长阶段,不要让父母离开孩子的视线,做父亲的虽然不能常在家,母亲可以补这个不足,让孩子有免于恐惧的自由,那孩子的心中充满安全感,在爱中成长。
当孩子有了安全感,有了满足的爱之后,她就可以放心地去探索周遭的环境,学习她所接触到的东西。那时,我刚买了有闹铃的电子表,三足岁的老二发现它会叫,就常按按钮,发出叫声,玩得不亦乐乎,因为按按钮不会弄坏手表,所以我就任她玩弄它。
约四足岁时,当时我还没有汽车。有时,用机车载她出去,她坐在机车前面的油箱上,看到路旁的广告招牌,常常发问:“爸爸,那是什么字?”不是刻意要她认字,她内在就有那种需求。所以,四足岁半就学会注音符号,以后面对学业的压力,驾轻就熟,一路读来,轻松愉快,为读书而读书,非为考试而读书,从来不曾想过要移民来逃避现有的教育环境。
如果孩子的成长过程,内心充满不安,当他哭的时候没有人理他,他的爱没有满足,他所渴求的就是爱的满足,怎还会有心去探寻周遭的新奇呢?一方面内心不能安静,另一方面内在没有驱动力,所以,他的学习效果就不好,这样,面对学业竞争的教育环境,他的成长必定痛苦,父母也随之痛苦。一般人只是想用补习来贴补这个缺陷,其实,那只是治标,其根本之道就是要听见童子的哭声,将他抱在怀中,让他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有满足的喜乐。这样的成长虽没有充裕的金钱,也不需花太多的金钱,却可以达到教育的果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