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这把年纪,总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但也耽心自己如果没有自我省察的心,很容易落入孔子所说的:「及其老也,戒之在得!」
生活中有很多令我们不满意的事,同灵是其中之一吗﹖为什么﹖
一、不满的是悬殊的背景吗﹖
有一群教授在一起聊天,他们都是被某知名研究所礼聘的学者,有些人谈起是某知名学府毕业的;有些人谈到小时候成绩的优异;他们谈及过往,似乎都相当的辉煌。
其中有一位显得比较沉默,因为他是从小在乡下地方长大的孩子,没有优异的成绩,也没有显赫的学校,似乎有的只是乏善可陈的童年,所以他并未出声加入这样的回忆中,但他始终都保持着微笑。
当别人注意到他并没有开口时,转而积极的询问他的过往,他以平静但快乐的口气说:「重要的是,我们都在这里,不是吗﹖」
是的,重要的是,我们都在这里!
有无学问不曾使神的灵稍减﹖通晓各样文字学问,有聪明知识,明白各样异象和梦兆的但以理,与没有读书环境,而耶和华与他同在,百事顺利的约瑟,是否神皆使他们手里所办的事尽都顺利﹖新约时代的保罗与彼得在他们的事工上,背景学问岂不是也有极大差异﹖但对神的忠心却是不相上下。
我们可以自我要求要追求知识,但岂能因为背景学问而轻忽神的工人呢﹖
二、不满的是不同的作法﹖
有一位先生在两次提出企划案都遭主管驳回之后,努力压抑愤怒,再次提出。
当他站在主管前面,看着主管又批评着他辛苦提出的企划案时,他的脸上已忍不住生气的表情,但是在他尚未发作之前,主管已明白,这时,主管走出他的办公桌,拍拍他的肩膀,请他坐在主管的位置上,他当然不敢,心中也思索着:为什么要我坐下﹖
主管再次拍他的肩膀,请他坐下,他只好坐下。
「但是,坐下的那一剎那,一切都不同了。」当他成为一位名推销员时,回忆他当初在公司服务的经验,「我看到的不只是自己的部门,也看到了会计部、业务部等……我知道,我的企划案哪里不够完整了。」
约书亚探迦南地与另外十位同伴看法不同,但并没有恶言恶语的指责对方,只是阐述实情:「我们所窥探、经过之地是极美之地,耶和华若喜悦我们,就必将我们领进那地,把地赐给我们,那地原是流奶与蜜之地,但你们不可背叛耶和华,也不要怕那地的居民。」
天使长米迦勒为摩西的尸首与魔鬼争辩的时候,尚且不敢用毁谤的话责备他,只说:「主责备你吧!」(犹9),我们或者无法做到此一境界,但是不是至少不出恶言,或者可以保持沉默﹖
有一位好心的男士顺路载女士回家,这位女士不会开车,当她坐在后座时,显得不安,因为她觉得这位朋友似乎在暗示什么﹖频频回首,事后又对别人提起,使得这位男士以后再也不敢做好事了,直到这位女士学会开车,才知道是误会,频频回首只是为了看后视镜,并无其它用意。
立场不同,看法想法自然迥异,想想我们年轻时和做了父母时的看法想法,难道是相同的吗﹖让我们都能自我提醒,保持一颗柔软、有包容的心吧!
三、不满的是受伤害的感觉﹖
一位拳王因小小的擦撞,在路上与对方谈。
对方对拳王不断数落,态度恶劣,但是拳王仍是以温柔相待。
当对方离去时,拳王的友人忿忿不平的对拳王说:「你是拳王,你为什么不出拳﹖他是这么的无礼!」拳王回答说:「假如我是歌王,我是不是要他唱一首歌呢﹖」
我们是不是都太容易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这天,从一个小型的聚会中回家,途中,外子说:「我想,以后你不要再提到过去的事了!」「我并不记帐,只是记得啊!」我抗议的说。「但是,你已说了很多次呢!」
我沉默了。
是的,也许我不恨,但我不断的解释或澄清,我真的只是记得但不记恨吗﹖如果不恨,又何必苦苦解释﹖或者,在我心中仍有些许的不满﹖
打心底谢谢他的提醒,我知道要忘记并不容易,要心平气和真是需要不断被提醒,我会努力的,希望以后的机会,我不会再让别人忍受我的「记得」。
我们对别人的不满,是来自自己的过分敏感﹖来自别人的修养不好﹖或者我们受伤的心是来自嫉妒﹖
以扫如此,约瑟的哥哥如此,米利暗如此,扫罗王如此,伯特利的老先知如此(王上十三);在教会,我们在看法、作法或有不同,但总要提醒自己因着神的爱不要彼此伤害,因为阻力伤害来自自己人,更是伤恸!
四、末了的话
你是谁,竟论断别人的仆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也必要站住,因为主能使他站住(罗十四4)。
因为他是神的用人,是与你有益的(罗十三4)。
再不,让我们看看另外两节: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罗十二21)。
亲爱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或译:让人发怒);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罗十二19)。
互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