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传道人,总是以传道祈祷为职志。因工作牧养之需要,查考了不少圣经,也讲了许多道理。
有天,蓦然回首,突然发现,有几篇道理皆有一共同现象,即是与「洞」有关系;由于无心之矢,觉得好玩,遂将之集结成类,定名「洞里乾坤」。
想起,年轻时所读的〈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因着渔人的无心、随性,居然走到桃花源的入口。刚开始,洞口非常狭窄,勉强可通过;想不到愈走愈宽敞,最后竟然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
我想自己也是无意中,走到圣经的洞里;刚进入(查考)时,很难(极狭)通过瓶颈,但愈深入时,才发现豁然开朗,别有洞天。自己觉得就像那位渔人,出来后,迫不急待地想把内里的奇妙,向大家报告与分享!
「清湛湛,洞天福地任逍遥;碧悠悠,那愁他浴凫飞雁争喧哄。」(元曲,张生煮海──李好古)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曾叙述〈洞穴寓言〉,他是说明一群穴居人,长时间居住于洞穴内,对外在世界完全不解;有天有人发现了真实世界的一切,包括洞里洞外的对比,他终于进入阳光底下;但困难的是,他必须再次爬回阴暗的洞穴,强迫那些意志消沉的洞穴俘虏离开他们所熟悉的世界。
这故事给人的启思是,这人的洞察力,使命感,价值观及勇气。
要想由长时间所塑造出的传统观念下走出来,真的需要睿智的洞察力;而且还不能自私地独享自己所发现的新天地,所以他的使命感,将会鞭策他与他的同胞分享;更宝贵的是他的勇气,您想,他所说的一切,人们会相信吗?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相信、接受他,及带来欢呼;另一种可能是不信、排斥,然后将他杀了。
我想到自己,只不过像桃花源记中的那渔人,无意中发现圣经中许多洞穴的道理,而欢喜与大家分享;这情形,又像「死海古卷」的发现般,只因为牧人要寻找迷羊,而发现黝黑的洞穴,乃随手拾起石头,试探性地往洞中一丢,想不到竟听到古瓮被石块击中的声音,遂引起好奇之心……
终于发现旷世大宝藏……
我想自己的举动,真有点像那淘气的牧羊人,发现古洞,又不大敢进入,于是拾起一块石头丢下……
现在,只是听到回声,
但是不是有宝物,我就不得而知了,有待,诸前贤智者来寻索探访……
请听,下面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