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洞中罗得

引言

创世记十九30~38节

「罗得因为怕住在琐玛,就同他两个女儿从琐珥上去,住在山里;他和两个女儿住在一个洞里……」

罗得的故事,常令人觉得扼腕;不论如何,圣经曾如此形容他「常为恶人淫行忧伤的义人罗得,因为那义人住在他们中间,看见听见他们不法的事,他的义心就天天伤痛。」(彼后二7~8)

一个常为恶人淫行忧伤的义人,何竟落得身陷狭小山洞之中,又与女儿犯了乱伦淫行而不自知?

前因后果,颇耐人寻味!

一、身在福中不知福

当年他拉带着他儿子亚伯兰,和他孙子哈兰的儿子罗得,并他儿妇亚伯兰的妻子撒莱,出了迦勒底的吾珥,要往迦南地去……(创十一31)

自从他拉死后,罗得就一直跟着亚伯兰;直到《创十三章》之时,他们已来到伯特利和艾中间,他们双方的牲畜极多,以至那地容不下他们,使他们不能同居;甚至双方的牧人也彼此相争(创十三5~7)。

虽说是为了避免相争,而不得不分明;但观罗得的反应,却走得非常干脆,毫无一点绻恋与不舍;而且不尊重以往一直照顾他的长辈亚伯兰,如今竟为了现实生活的利益,迳作选择,毫不退让、也不体谅,他把滋润的约但河平原选走之后,亚伯兰将如何生活?

1.那地容不下他们──因他们财物甚多

「地」,乃客观形势,若容不下他们,总不能把地任意切割,合乎他们的须求!而人是有主观的意识,在这困难的当儿,要如何去解决冲突,使得双方皆能圆满,这才是「心」之所向。

亚伯兰所提出的建议,就是要避免相争,而又能和睦相处;他说「因为我们是骨肉(弟兄)。」(8节)

记不记得两个经节:

「少有财宝,敬畏耶和华,强如多有财宝,烦乱不安。吃素菜,彼此相爱,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箴十五16、17)

经文内容,让我们看到了「环境与心境」的微妙关系;通常我们很难去改变外在的环境,但内在心境的调适,却由得自我;问题只在于肯不肯而已!

看看吧!「少有财宝」与「吃素菜」,皆指环境不是很富裕的状况,然而只要有敬神之心,虽素菜却也甘之若饴,与人同乐相爱过日!

反之,「多有财宝」与「吃肥牛」,当然是指富裕环境,然内心烦乱,与人又彼此相恨,则何乐之有?

所以外在环境虽似定形,难以改变;其实,神赐人无穷潜质,心可不断调适,以敬神之心,随意流转!

对罗得而言,或许他不愿长久寄人篱下,如今,他羽翼已成,财物也丰,碰巧「那地容不下他们」的节骨眼上,因此他选择了离去,渐行渐远,直驱所多玛……

所谓「心远地自偏」!

其实,罗得一直忽略一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与亚伯兰在一块的好处!

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罗得这个人,缺乏信仰自主的独立性。

所以单看他选择道路的方向,纯粹以生活为考量,他「举目观看」,见约但河全平原,直到琐珥,都是滋润的,如同神的园子般的美丽;他可不在意所多玛内在的状况!

「所多玛人在耶和华面前罪大恶极。」(13节)。罗得考虑事情,不懂得以神的眼光来看事情,不会以神的角度来探索问题。所以,像他这种人,需要有美好信仰的人,扶持着他,引导着他;当时最佳的人选,自然就是他的长辈亚伯兰。

我们可以发现两个现象;其一是当罗得与亚伯兰在一起时,罗得就没出过问题,反而也同亚伯兰一样,蒙神赐福;他所引出的问题,皆是在离开亚伯兰之后。

其二是,综罗得一生,我们只发现亚伯兰爱护他、救助他(创十四章),为他代祷(创十八章),为他担忧(创十九章)。而他自己从来不为亚伯兰做任何设想!

您想想看,亚伯兰像不像他信仰的守护者?看顾他、拯救他、守护他,以自己忠诚之信仰来带领他,真是仁至义尽!但罗得就是这么不珍惜,有这么好的长者,带领着他,反而急着要离开;真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或许,他以为「那地容不下他们」,他们财物太多了,感觉太拥挤了,他要寻求更广阔的空间;他也不要再生活在亚伯兰的影响之下,所以,他渐渐挪移帐棚……。

我们别忘了,罗得故事的收尾时,他是住在琐珥小城上面的山洞里(创十九30)。真是讽刺,也真是可怜;原本是要追求更广大的空间的,到头来,却是局限在小小的洞里,动弹不得!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因此,我们不要随便厌弃周遭的环境或所遇到的人们,那可能是神所特别安排的,于我们有特别造就之功呢!

2.浪子的呼应

耶稣所说「浪子的比喻」(路十五章)中浪子的情况也差不多;当他分得产业后,对那温暖的家,及慈祥的老父,一点也不怀念,收拾东西后,就往远方去了。直到耗尽所有,生活受到威胁,颜面丧失时,才醒悟到,过去他所不屑一顾的家,是何等的温暖;他所不在意老父的慈祥,竟是那么地温馨。所幸,他能及时悔悟,行动,重回家门,投入老父的怀抱!

唉!人心就是这么矛盾:当你拥有时,往往不懂得珍惜;直到你失去了,才在那儿懊悔莫名!

3.扫罗之失

再用扫罗作例子来说明。

扫罗为王时,曾经有过非常好的时机,那就是得到大卫这人才。

大卫出场时,圣经借用一少年人如此介绍他的「撒上十六18」:

「善于弹琴,大有勇敢的战士,说话合宜,容貌俊美,耶和华与他同在。」

因着神同在,大卫做事精明,臣民百姓又都喜悦他;如此良将佐国,必为国家之福,君王之福。

可惜,扫罗因嫉妒之故,开始逼迫大卫,致使大卫奔走异邦;俗言「得万兵易,得良将难。」扫罗丧失大好时机,失去了如此人才;到最后的阶段,以色列国与非利士人的战争,扫罗手下几乎没有好的勇士与将领可用,难怪会兵败,而谱出基利波山的悲歌了!(撒上卅一章)

您说,要怪谁呢!

以天地之大,扫罗心中,却不让大卫有立锥之地……

倾全国之众,竟找不出可助扫罗打胜仗之人?

回想当年大卫败歌利亚之情景,岂不类似?以色列人束手无策,后来大卫意外出现,以「一石定江山」稳住了国势军心。(撒上十七章)

所以,「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然而,普天之下,难道只有扫罗如此吗?扫罗也是觉得「那地容不下他们俩」;一山岂容二虎?何况这山是「邦国」,他岂能把江山拱手让人?因他是君王,他是执政者,他有的是权势,所以,他可以用权势,逼走大卫。

我们谈这段史实,只是再次地深思,滥用权势,而不珍惜周遭已经拥有的宝贵人才,有天,将会自食其果!

地上邦国如是,神国亦然!

此诚为神国(教会)掌舵者,格外深思、警惕之处;神既将责任托付,则如何振兴朝纲,建立神国,则为第一要务;不要像扫罗般,荒废国事,只以追逐大卫、保住自己地位为目标,何其不智!

二、在洞中犯罪

圣经中对罗得最好的评语,该是彼得后书这段了:(彼后二5~8)

「神也没有宽容上古的世代,曾叫洪水临到那不敬虔的世代,却保护了传义道的挪亚一家八口。又判定所多玛、蛾摩拉,将二城倾覆,焚烧成灰,作为后世不敬虔人的鉴戒;只搭救了那常为恶人淫行忧伤的义人罗得。因为那义人住在他们中间,看见听见他们不法的事,他的义心就天天伤痛。」

我们都知道罗得自与亚伯兰分开后,就渐迁移帐棚到所多玛,后来就住在所多玛;但是所多玛罪大恶极,罗得真的是无动于衷吗?其实不然;根据本段经文,我们就知道,他还是有反应的,还是有是非之心的,所以,他「看见」「听见」他们「不法的事」,他的「义心」就「天天伤痛」。

虽住在所多玛,他却不与他们同心,也不同享罪中之乐,也算是难能可贵了;又有多少人,在如是环境及潮流的冲激之下,不随流失去?他竟还为他们忧伤、天天伤痛?

后来所多玛终因罪恶之故,被神所灭,但罗得却蒙搭救(创十九章)。一方面是亚伯兰的代求,蒙神记念;另方面是罗得自己的表现,还算差强人意吧!

然而,获救的罗得,虽没沉沦在所多玛的罪恶深渊中,后来却在琐珥的山上,在洞里与他的两个女儿,先后发生乱伦的关系,诚为遗憾!

人常说:

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

他们也可以反过来说:

最安全的地方,也是最危险的地方。

因为,愈是安全之处,我们愈容易松懈,失去了儆醒之心,当然愈容易出问题了。

看看罗得,刚出所多玛之际,他还担心逃不到天使所指示的山上,犹要求准他跑到琐珥小城;既到琐珥,还是害怕,就逃到山里,住在洞里。

这段过程,因为害怕(缺乏安全感),总觉得身处险地;不管如何疲惫,依然要打起精神……

但到了「洞里」,总算暂栖一安全之地,虽然疲倦,终于可放松一下;所以,那夜,女儿们让父亲喝酒,然后与他同寝。

圣经记着

「她几时躺下,几时起来,父亲都不知道。」(33节)

第二天亦然(34~35)。

为什么罗得都不知道?

是酒喝太多了?

还是太累了?

抑或是完全放松?当然都有可能。但我认为,罗得他觉得那是一个安全之处,所以,他完全松懈下来!(也才可轻松喝酒,安心休息)

因而,当我们觉得身处最安全,得意,或顺利之时,切莫忘了分寸及儆醒之心;那可能是最危险的当儿呢!

约瑟的危机

约瑟最危险的时候,不是被他的兄长所陷害之时(创卅七章),那时顶多是受皮肉伤,更甚者是被害死罢了。

然而,后来在法老的护卫长波提乏家中作管家时,才是面临了真正的危机。他遭到主母主动诱惑;这时候,约瑟已得主人的信任,家中大小事情也都交约瑟管理,对约瑟而言,如斯处境,真是再风光不过了。

您想,一个希伯来人之奴仆,竟成为埃及护卫长的管家,而且又获主母青睐,此情此景,对一个流落异邦之奴仆,难道不是最稳妥的安身之地呢?何况主母又主动投怀送抱……

温柔乡!怎堪消瘦?

唉!别弄错了,就是愈销魂,才愈可怕。所以,约瑟说:「我怎能做这大恶,得罪神呢?」(创卅九9)

这种大恶,得罪神的危机,竟是出现在他最安全的时候!

人说「饱暖思淫欲」。

又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诚不欺也!

著名的「亚古珥箴言」中所求的两件事,其中一项即是「使我也不贫穷,也不富足……恐怕我饱足不认,说耶和华是谁呢?」(箴卅7~9)

贫穷是考验,富足也是考验,两者皆易使人犯错;但以信仰角度审视时,似乎在富足安定之际,信徒失去儆醒之心,体贴肉体,放纵情欲的机率,来得大些。

「当神毁灭平原诸城的时候,他记念亚伯拉罕,正在倾覆罗得所住之城的时候,就打发罗得从倾覆之中出来。」(创十九29)

神的怜悯与恩典,罗得脱离了倾覆,他没有葬身于所多玛,也没有被所多玛罪恶的潮流所淹没;然而,当他处身于平安之境,他的道德操守竟沦陷了,沦丧于一个小小的洞里,沦丧于完全没有外力逼迫的时候……

因此,我们也得到一个教训,就是不要在小地方犯错,否则得不偿失。

不少我们毫不在意的小地方,往往成为我们出纰漏的地方。

就如同摩西:

「他们在米利巴水,又叫耶和华发怒、甚至摩西也受了亏损,是因他们惹动他的灵,摩西用嘴说了急躁的话。」(诗一○六32~33)(民廿章)

又如彼得:

后来,矶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贵之处,我就当面抵挡他。从雅各那里来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饭,及至他们来到,他因怕奉割礼的人,就退去与外邦人隔开了。其余的犹太人也都随着他装假,甚至连巴拿巴也随伙装假。

但我一看见他们行的不正,与福音的真理不合,就在家人面前对矶法说:「你既是犹太人,若随外邦人行事,不随犹太人行事,怎么还勉强外邦人随犹太人呢?」(加二11~14)

彼得一时软弱,所犯的错误,影响到不少人也跟著作,而且明显地违背真理的精义,难怪要受到保罗的责备了。

有时候,因小失大,结果只是亡羊补牢!

领导人物的一举一动,更是影响广大;求主怜悯、保守,让我们引以为鉴!

三、所多玛的后遗症──思想污染

我们常说「言为心声」,确是不虚。

听听罗得大小女儿的对话,让我们悚然觉悟到,罪恶城市对神儿女的污染,是如此地深沉;即使人已脱离那城市,甚至城市也湮灭,但其罪恶的思潮,却仍荼毒着我们的身心,继续散发着那可怕的主导力量。

大女儿对小女儿说:「我们的父亲老了,地上又无人按着世上的常规进到我们这里来。我们可以叫父亲喝酒,与他同寝。这样,我们好从他存留后裔。」(创十九31~32)

这是一段淫污的记录,也是败坏的纪录;但观其内容,使我们觉得难过与伤痛。罗得的女儿,竟然会提出这种方式,好延续后代;而且,说话的口气,似乎非常自在,并不觉得有何不妥,或忸怩不安。

国者人之积,人者心之器。

人的一切活动,当是以心作主导。

所以箴言说

「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四23)

这里的心,也可以由「思想」来界定。

再看两处经节:

「因为他心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箴廿三7)

「此等不信之人被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照着他们。」(林后四4)

我们看到了世界的神(属灵的敌人),它最有兴趣攻击的地方,即是人的心眼(或可指思想),它弄瞎了人的心眼,使他们的思想被蒙蔽,而活在属灵的黑暗里。

罗得的女儿,会以伤风败俗的观点,作为她们行为的依据;显示她们的价值观,已经受到严重扭曲、变质、堕落!而此种价值观的形成,也必非一日之寒;想必与她们全家住在所多玛有关。

我们当知道,所多玛城最出名,也是最败坏的是「同性恋」。(创十九5)

英文sodomy(鸡奸)一字即由所多玛(sodom)一名而来。

所以,罗得女儿道德沦丧,不以乱伦为耻,且价值观堕落,与她们的生活环境有直接关系。

世界像是一个大染缸,神的圣洁子民,生于斯、长于斯,是何等地需要谨慎自守,及求神怜悯保守,否则怎能出淤泥而不染呢?

结语

思潮(or思想),是较抽象的,它可能蔚为一股风气或时代潮流,让人不知不觉地受它影响,或同化,因此基督徒当如何具有敏感的心,去验明不好的潮流而跳脱出来,当是我们当前急流中的省思。

想到了当年的但以理及约瑟,虽然年纪轻轻,就被迫离开甜蜜家园,寄居外邦,人文背景宗教完全不同的压力下,他们内心却展现出坚韧无比的信仰生命力,在异域干旱的土地上,绽开出璀璨的花朵,那岂不又是一番见证?

传道人的叮咛:

「所以,我们当愈发郑重所听见的道理,恐怕我们随流失去。」(来二1)

(2)
上一篇 2020年8月22日
下一篇 2020年8月22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