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封住玛基大洞

引言

那五王逃跑,藏在玛基大洞里。有人告诉约书亚说:「那五王已经找到了,都藏在玛基大洞里。」约书亚说:「你们把几块大石头辊到洞口,派人看守。你们却不可耽延,要追赶你们的仇敌,击杀他们尽后边的人,不容他们进自己的城邑。因为耶和华──你们的神已经把他们交在你们手里。」(书十16~19)

整个《约书亚记》第十章介绍以色列人,因着与基遍人立和约,而和五王发生战争的过程。

此五王是(3节):

耶路撒冷王:亚多尼洗德

希伯仑王:何咸

耶末王:兰

拉吉王:雅非亚

伊矶伦王:底璧

由于神得胜的应许(8节),加上以色列人的奋斗(9节);终得神迹式的胜利(10节)。

观此战役,以色列人根本是为耶和华而战;因当初是指着耶和华神起誓,而和基遍人立约的。如今,表面上是救助基遍人,实质上更是要维护神名之荣耀;因此,既是维护神之尊荣、信实而出兵,必得神大大的帮助。

所以,耶和华从天上降大冰雹在他们(敌人)身上,直降到亚西加,打死他们;被冰雹打死的,比以色列人用刀杀死的还多。(11节)

一、耶和华为以色列争战

当选民为神而战,神将敌人交付他们手中的时候,引发了一场旷古未有的祷告,那就是约书亚祈求日月停止的祷告,神也成全了。

「在这日以前,这日以后,耶和华听人的祷告,没有像这日的,是因耶和华为以色列争战。」(14节)

因为神为选民争战,所以,之前降大冰雹打死敌人;之后,又听约书亚祷告,而使日月停止……(12~14节)

在这胜利在望的当儿,五王逃跑……

然后,有人来报告「已经找到了,都藏在玛基大洞里。」(16~17节)

然而,约书亚却说:

「你们把几块大石头辊到洞口,派人看守。」(18节)

通常,我们不是说「擒贼先擒王」吗?那为什么这时候,约书亚不先抓住这五王呢?

其实,稍为想一下,也不难了解;五王现在藏身于玛基大洞,约书亚叫人用大石头将洞口封住,岂不正是来个「瓮中捉鳖」吗?他们根本逃不掉的;何况外面又派人看守呢!

二、你们却不可耽延

约书亚不急着处理五王的事情(反正他们逃不掉的);当前当务之急,乃是不要让仇敌逃掉。

因为「神已经」将敌人交在他们手中(19节)。

想想看,

神已经动工,为以色列民争战,赐下恩典,神迹、胜利;以色列民还可以耽延吗?还可慢吞吞地行动吗?那是绝对不可的!

机会稍纵即逝!

何况是神所赐的机会!得胜的机会!

若是不能把握住神所赐的机会,那算是辜负神恩,太对不起神了。

三、桑树梢上的脚步声(撒下五22~25)

记得这严肃又夹杂着神秘色彩的故事吗?神提示大卫,只要听见树梢上的脚步声,就要「急速前去」,因为「那时耶和华已经在你前头去攻打非利士人的军队。」

神已经在你的前头……

你还不急速前去吗?

战争,是个严肃的课题,它影响着国家的兴衰;人生也像是无数战争的累积,它关键到我们一生的成败得失,所以,也是严肃的课题。

严肃的课题,我们必须用积极进取的态度去面对,而不能以耽延散漫之情去敷衍;否则将一事无成!

《箴言》廿四章30~34节言:

「我经过懒惰人的田地、无知人的葡萄园,荆棘长满了地皮,刺草遮盖了田面,石墙也坍塌了。我看见就留心思想;我看着就领了训诲。再睡片时,打盹片时,抱着手躺卧片时,你的贫穷就必如强盗速来,你的缺乏彷佛拿兵器的人来到。」

以色列人在约书亚领导之下,击败了迦南人,尔后分配产业给各支派;按「约书亚记第十八章」看来,当时还有七个支派犹未得地业。

约书亚对他们说:

「耶和华你们列祖的神,所赐给你们的地,你们耽延不去得,要到几时呢?」

可见,人多少有点惰性;偏向安逸,不喜奋斗!

然而,作为神儿女的我们,人生道路既愿让神引导,神也算实地赐下恩典,在我们的道路上满了脂油,我们更该努力奋勇前行。

把握住神所赐的每个机会!

历史上,

每逢神为选民动工,若百姓能顺势配合,则未有不成功者!

如尼希米时代之重建圣城的史实!

又若所罗巴伯时之重建圣殿亦然!

(中间曾经受挫,以致停工约15年,即违背此一原则!)

顺便再谈一下「神所赐的机会」。

我想用扫罗的一段事迹作例,然后与约书亚作比较。

参考经文:撒母耳记上十四23、24~34

「扫罗叫百姓起誓说,凡不等到晚上向敌人报完了仇吃什么的,必受咒诅,因此这日百姓没有吃什么,就极其困惫……」

首先,在经文中我们发现,神使他们得胜;而且,扫罗也希望乘胜追击,所以他才下了那道命令。

问题是那命令的「准确性」如何?

百姓服从的结果是疲乏、困惫。

胜利的结果,打了很大的折扣!

其次,我们比较约书亚的领导,和他所下的命令;明显地有很大的差异!

同样的优势,蒙神带领作前导,胜利在即,以色列人在追击敌人;一场是凯旋光荣收场,另一场却是赢得疲惫,而且又犯错得罪神……

孙子兵法里,对将领的要求是「智、信、仁、勇、严」。

两军交战,若条件相当,则最关键性的,莫过于将领资质的好坏了;而好将领的最高要项即是「智慧」了。

好的领导者,他必有智慧的风范,他能审时度势,斟酌各种情况,而作出最关键性的决定。

四、大格局的考量

审时度势,就是大格局的考量。

以当前的「时机」「形势」,及其他的条件,考虑出最重要的工作。

凡事皆有大小、轻重、缓急之分。

当下该如何?短视者只看眼前;但智慧者会以大格局的整体观来看眼前;我想这就是智愚的差别了。

所以当约书亚听说五王躲在洞里时,他并没有花很多时间去处理,他只下个简单的命令,花一点点力气,叫人将洞口封起来;这般就够了。

换句话说,他没让五王的事,使他「分心」了。在这神赐胜利的大前题机会下,他必要锲而不舍,专心致志;不能为了眼前的小利,而坐失大好机会。他不能因眼前的事,而让他分心……

五、派人看守

我们并非认为「眼前的事」不重要;如果没有当下。那来的以后呢?

不少人主张「行大事者不拘小节」,也因着如此观念,引导他们做事的原则,大方向考虑,至于小细节嘛,无所谓!

个人以为,以做事的角度言,大方向的考量重要,但小细节的地方,也不要忽略;小细节如何处理,固然无可厚非(方法并无绝对的),只是不要忽略了细微的实际部分。

所以,约书亚虽不想花很多时间,去处理五王;但他并非毫不在乎,相反地,他叫人用石头辊到洞口,不让他们逃跑;而且还派人看守。

派人看守哩!很实际,也很彻底!

尼希米在重修圣城时,很多小细节的地方,都想得很彻底,很深远,难怪那么伟大的工程,虽遭遇许多的困难,还能于短时间,复兴起来!

诸如,他求王赐给诏书,又给木料等非常实际的考量(尼二7~8);以及后来的工作分配,甚至极其细微的部分,他都没有忽略(尼三章)。

万丈高楼平地起;这永远是不欺的处世箴言。

再举两个有关「大格局」的正反例。

六、士师基甸(士七24~八3)

他曾号召以法莲同胞,协助攻击敌人米甸,而且得到局部胜利,杀了米甸人的两个首领。

事后以法莲支派的人,大概也为了邀功起见,来与基甸争吵。

基甸为了整体的和谐,也为了得到更大的胜利(那才是真正的目标);就以婉言谦卑的言语和态度,去化消以法莲人的怒气。

如果基甸不以民族共同抵御外侮为前题,他大可与以法莲人起争论的;然而他就是不被这种芝麻蒜皮的小事,惹得他分心,而忘了大局!

假使,要论「英雄」,则基甸这般忍耐藏羞,置个人荣辱于不顾,只为维系整体的胜利与荣耀于前瞻的精神,实可当之无愧!

七、士师耶弗他(士十二章)

台湾谚语「牛牵到北京还是牛」。

意思是指本性难移。

当士师耶弗他打败亚扪人时,以法莲人又来邀功,甚至用言语恐吓。

耶弗他忍不下这口怨气,乃招兵与他们争战起来,而且得胜,将他们杀死四万二千人。

您看,不论哪边得胜,对以色列民族整体来说,都是损伤;内战,只会耗损民族整体的力量。何来胜利的成果可言呢?

因此,伟大的领导者,必定会有宽广的胸襟,以大无畏的包容心志,去考虑整体大格局的决策。

如果教会领导阶层都有如是胸襟、智慧与素养,则教会不难于暗夜的罪恶世代中,透散出生命之光!

八、战略理念──教会发展当有的省思

事情既有轻重缓急,所以就有工作分配的需要;有整体感的考量,容易看出那一部分的工作,较重要,那一部分次之。

但在执行或分配时,则需要有执行的智慧了。

看约书亚在处理这件事时,其实他把眼前的局势,切割成两部分;一部分针对五王,既将他们封在洞里,他们逃不掉,则「派人看守」,等到胜利后再进一步处理。

另一部分,该是大部分的兵丁去追赶逃脱的敌人。

您看,在短短时间内,运筹帷幄,兵分两路,完成任务。

这就是智慧,领导的智慧!

我们谈到「战略」,简而言之,就是要知道那里是重点,以及如何去完成目标的计画或方案。

想想,假设约书亚身处今日廿一世纪我们的立场时,你认为他会怎样去完成世界传道的任务?

又假设,他跟你一样,是教会负责人的身分,面对一间冷冷清清的教会,你认为他将会如何来复兴教会?

这就是我所谈战略的意义;你必须知道重点在那里。我恐怕我们今日的一些活动,都没掌握到重点,所以,工作做了,却于整个教会的拓展,毫无助力。

或许,我们也不能太苛求,因为自古以来,良将难求嘛!能够胸有雄甲百万,谈笑风生间,使敌灰飞烟灭者,毕竟没有几个。

九、辊到洞口→打开洞口

这是个过程;但我想表达的是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发现到约书亚的工作,是非常落实的。

将石头辊到洞口,是将洞口封住,使五王逃脱不得,动弹不得;也即是限制或压制了他们的能力。

打开洞口(22节),将五王带出来,然后处死(26节);这是打击敌人的力量,治死敌人的力量。

单单这两个工作,对整个的助益,就很具体的;压制敌人,打击敌人,治死敌人!

我们是否可尝试作一回想;今日我们在教会所计划所发展的事工,是不是都对属灵的敌人(魔鬼),有压制、打击的功效呢?

因为主耶稣向保罗所揭示的传福音的意义,是将人「从撒但权下归向神」(徒廿六18)。既然如此,教会的每项事工,基本上都跟撒但权势的消长,有直接关系。

如果,我们今日为教会的兴旺,投入许多心血与财力,但在在都感受不到工作的果效;那可能是撒但太强了(难怪连耶稣的门徒都赶不走它──可九28、29),若真是如此,我们该认真禁食祷告了。

另一种可能是,我们的工作,并未落实在影响局面的关键点上;换句话说,我们可能太理想化(理论化),但却与实际情况脱节了。

因此,我们看约书亚一生,从作摩西的助手,一直到接续摩西,成为新一代的领导者;他是一直在最前线参与神的工作,也可说他是有「实战」的经验作基础,然后才可能坐阵指挥大军的。

所以,他了解民间疾苦,也了解敌人的诡诈,更了解,在神国领域工作,应该如何地祷告,才可能使神荣彰显。

不可讳言的(请恕我直言),我们今天教会的诸多缺失,有不少就是这种现象,与实际脱节;运筹惟幄的领导者,本都具大智慧的,但社会在变,潮流在变,教会也在变;如何在变化快速的时代潮流中,稳住我们的立场,如何凝聚弟兄姊妹同舟共济的爱心……,皆是不容忽视的细节。

中国历史上,三国时代,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当为领导人的鉴戒!只因死读兵书,太过理想化,与实际脱节,又固执己见,一意孤行,引致街亭之失,更影响全面战局失利……

呵!历史的悲歌!

我们真该多读史书,让这些血泪斑斑的典故,来启迪我们的愚懵……

看看主耶稣对福音发展所提示的方向:

「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一8)

十、五王的结局

以色列人凯旋归回玛基大,约书亚交待将五王带出洞来,然后杀死他们。

这种举动也提醒我们,虽胜利了,但勿留任何余地。

「不可给魔鬼留地步」(弗四27)。

别忘记,亚干就是在攻克耶利哥之后,拿了不该拿的东西,而失败的。(书七21)

以个人灵修角度而言,五王就似乎我们内在的邪情私欲,或七情六欲般,到处乱窜,兴风作浪,我们若想追求完全成圣,就必须打这场属灵的美仗,靠圣灵帮助,将五王压制,将它治死,不留任何余地。

经言勉励我们:(弗四20~24)

「你们学了基督,却不是这样。如果你们听过的道,领了的教,学了的真理,就要脱去你们从前行为上的旧人,这旧人是因私欲的迷惑,渐渐变坏的;又要将你们的心志改换一新,并且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

约书亚他们虽胜利了,但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反而紧接着把五王处置了。

而且,利用当时的机会,再次地鼓励同胞:

「你们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应当刚强壮胆,因为耶和华必这样待你们所要攻打的一切仇敌。」(25节)

结语

「在这日以前,这日以后,耶和华听人的祷告,没有像这日的。」(14节)

神是信实的、大能的、永不改变的;约书亚时代的神,既可令日月停止,为何后来的世代,不再有类似的神迹出现?是否不再有这般祷告的人出现?

渴慕神的荣耀、恩典、神迹……

这种渴慕,获得神的怜爱──耶和华为以色列争战。

神已动工,你呢?投入了吗?(7节)抑或,还在耽延?盼每个个人奋勇追赶。

教会的领导者,祈求神赐诸位有属天大智慧,有大格局的理念来面对纷乱的局势,具慧眼一眼就看穿问题关键所在,知所轻重,知所取舍,善用教会每一分力量,让我们能够透视教会中,那无形结构里,最具战略性质的层面吧!

别以为抓到五王就高兴了!

还早呢!

(0)
上一篇 2020年8月22日
下一篇 2020年8月22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