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何烈山上的悲鸣

引言

列王纪上第十九章9~18节

以利亚先知完成迦密山的事工后,本以为遏阻了巴力崇拜及亚哈夫妇邪恶的气焰;谁知道耶斯列后,不久即听到王后耶洗别的恐吓,使得他只好远走他方,暂避风头,终至疲乏过度,心力交瘁,而有罗腾树下之求死……

然而,靠着神爱的怜悯,差派天使拿饼与水,给他解饥渴;最后靠着那饮食的力量,走到神的山。

在那里,他进了一个洞……

神问他:

「以利亚阿,你在这里作什么?」

他说:

「我为耶和华万军之神大发热心,因为以色列人背弃了祢的约,毁坏了祢的坛,用刀杀了祢的先知,只剩下我一个人,他们还要寻索我的命。」

这一段从耶斯列逃跑,到罗腾树下求死,以至于遁入何烈山洞中的旅程,可谓以利亚先知信心最低潮的阶段,也是他灵性处于最黑暗的光景;但是,真神仍怜爱着的仆人,知道他的景况,所以一路上仍派天使照顾供应,也赐予超然的能力,来到何烈山。

一、耶和华的话临到他

神知道,的儿女有着太多的负担,也有着莫名的无奈;要抚慰这颗受创的心,想要扶持这沈重的灵……

所以,发出慈声,欲唤醒,在信心低落中,似处于迷茫状态的先知。

「祢的言语一解开,就发出亮光,使愚人通达。」(诗一一九130)

在此,真神是以问话开始,要让先知反思;好似从重重黑暗中得到亮光,能够挣脱出来。

可惜,以利亚未能掌握到重点,依然自顾自的,述说着他为神的热心。

综观此段圣经,其中有两次,神问以利亚在作啥(9、13节),但他都没抓住神的重点;最后是神直接指示他,当走的路以及当完成的事工(15~17节)。

神的话,真是我们脚前的灯,路上的光(诗一一九105)。

大卫作诗赞美神:

「耶和华阿,祢是我的灯。耶和华必照明我的黑暗。」

「神是我坚固的保障,引导完全人行的路。」(撒下廿二29、33)

因此,我们需要欢喜领受神的言语,的言语是我们心中的欢喜快乐(耶十五16),是我们疑惑中的亮光,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力量!

二、过去与现在──活在当下

神问他:「以利亚阿,你(现在)在这里作什么?」

他说:「我为耶和华万军之神大发热心……」

神问的重点是,「现在」你在作什么?

他回答的内容,是「过去」……

现在,是指何烈山的洞中;过去,是指迦密山的山上。

迦密山上的争战与得胜,是以利亚信心的高潮与事工的高峰;那不单为神赢得了荣耀,也为以利亚自己奠立了不朽的里程。的确,那一段的史诗,真是惊天地泣鬼神,若不是心怀「为神大发热心」的忠贞和勇气,实在无法激起这么震撼人心的大涟漪,万古长存!

然而,神问的是,「现在」?在洞中作什么?

他竟避而不答;或者,答非所问!

我想,他不是故意的;有时候我们受到现实环境的逼迫,我们的思维和心态,一时无法调适过来;往往我们的脑袋,就会停留在过去的阶段里,特别是那些值得回忆的,欣喜的,或者是安慰的片断。

不少人会缅怀过去的成就(当然无可厚非);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但若「当年勇」提起时,还蛮脍炙人口的,甚至令人血脉贲张时,鲜有人不喜欢的!

但另有些人,却是一直活在过去的成就或荣耀中;其实那些荣耀,早就日薄西山,或者云消雾散了……

以斯拉记中所载:

以色列民由被掳之地返国,回故乡重建圣殿,当耶和华殿的根基立定时,许多祭司、利未人、族长,就是见过旧殿的老年人,现在亲眼见立这殿的根基,便大声哭号……(拉三11~13)

这些见过旧殿的老年人,当然感触很深;他们见过旧殿的辉煌与荣耀,他们曾经很风光过,见过旧殿的荣耀,与有荣焉,他们的存在,似乎也述说着那个时代的荣耀……

然而,繁华似梦,早就烟消……

今日,能够重建圣殿,虽只奠定根基,已足够感谢。

但以今日之条件,重建圣殿,相较所罗门时代的财富,自不可同日而语;故虽感谢,亦充满感伤,因而大声哭号……

昔日的鼎盛,和今日的残破,是何等大的差异阿!

难怪,有人会一直活在过去的荣耀中!正如以前住在伯特利,已经过时,不被神用的老先知,当他听到从犹大来的神人,所表现的有能力的事迹后,他就急着表态,「我也是先知,和你一样」(王上十三18)。

嘿!如果一样,神何必大老远差神人由犹大来到伯特利?如果他还可服事神,神何必舍近求远呢?

好了,言归正传。

以利亚的现在与过去:

现在:何烈山的洞中躲藏──惭愧羞赧

过去:迦密山的山上争战──得胜、荣耀

因此,神问他现在在作什么时,他很自然地会回答最风光的那一刻!

三、我为神大发热心

此时此刻,以利亚的表现,真给人有种自义又自怜的感觉。或许他对于所遭遇的,及所见到的,的确是那样的感受。

但,那正确吗?

他现在作什么?那正是神解决他问题的关键。难道所有以色列人都背叛神?非也!那只是他直觉的看法。

所以,真正的问题,就在于他自己。

为神发热心,本来是好事;但太过强调「我」时,可能就导向不同的发展。因为自我主观的意识,将很容易以「我的」思维、想法、判断、价值观等,去替换一切,衡量一切。

到那时候,许多状况都看不清楚,即使自己的真正情况,也捉摸不着了!

所以,为什么会有「自义又自怜」的反应?还不是那个「自我」在作崇!

很有趣吧?

神说那个「你……」(9节)

以利亚就说「我为……只剩我一个……还要寻索我的命。」(10节)

很可爱吧!神说一个「你」字,他就一口气讲了三个「我」;真不晓得是人性的光辉还是丑陋!

突然想到耶稣所讲的「法利赛人和税吏的祷告」(路十八9~14);恍惚间,那法利赛人祷告时的嘴脸,浮现眼前,他不也是满口的「我、我、我」吗?

唉呀!我不能再想下去了,否则将会破坏以利亚先知完美的形像;到时候,卫道之士,起而鞭鞑,那我可像过街老鼠了……

因为陷在「自我」的窠臼中,所以容易膨胀自己,看轻别人,对工作与环境,也较难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去审视之!

不是吗?我们看以利亚回答神的话中,除了谈到自己发热心外,还要多提他的以色列同胞们信仰上的败坏。这好像他的不平,又像悲鸣,又像控诉(罗十一3);别忘了,他是在神的面前!

另举两个圣经例子:

1.扫罗(撒下廿一1~10)

「大卫年间有饥荒,一连三年,大卫就求问神。耶和华说,这饥荒是因扫罗和他流人血之家杀死基遍人。原来这基遍人不是以色列人,乃是亚摩利人中所剩的。以色列人曾向他们起誓,不杀灭他们。扫罗却为以色列人和犹大人发热心,想要杀灭他们……」

您看,虽然是为选民发热心,但却破坏「誓言」;间接地破坏了选民和神的信实,此种热心是不合神旨的热心,可叹!扫罗以一国之尊,竟不能尊神为大,徒然发热心,反让神名受亏损,百姓遭殃!

2.耶户(王下十16)

耶户是神所兴起,要对付亚哈家族的人选;当初,他被膏油的时候,就被赋予任务:

「你要击杀你主人亚哈的全家,我好在耶洗别身上伸我仆人众先知和耶和华一切仆人流血的冤。亚哈全家必都灭亡……」(王下九7~10)耶户也自认「为耶和华怎样热心」(王下十16)。他的确消除了亚哈家及巴力的崇拜(王下十17、28)。

然而,一般圣经学者普遍认为耶户有点热心过度,甚至将亚哈的大臣、密友、祭司都杀尽,没有留下一个(王下十11)。使得国中人才缺失,他却以己之热心而沾沾自喜呢!

因此,有时候我们会自认为是为神发热心,其实骨子里头,内心的深潜面,却是为自己的成份来得更多一些;此所以往往有人逾越神旨,或罔顾神旨的原因了。故我们该特别小心,看自己是发什么热心!

很讽刺的是,以利亚现在居于何烈神山,神与之谈话,他也自诩为神大发热心;可是,他当前什么工作都没做;他甚至连神的性情及工作模式,都没弄清楚,他竟然一而再地强调,为神大发热心!

如果他真懂得「微小声音」的奥妙,神就不必在此处,以那么壮丽的作为,来教导他了。

「狂风大作、崩山碎石、风后地震、地震后有火」,这一切强烈、震撼的大作为,都陈明一件重要的事,即「耶和华不在其中」;这是针对以利亚理念的教导,因为他对神的工作模式与理念,就是如此!

神并非如他所设限的一般,只是审判的神;也是慈爱的神,也有柔声的时候,也有抚慰的时候……

今日,居于神的山(属灵真教会)的工作者,我们发的热心是为神而发,我们参予的圣工是神的工,我们站立在神的山上,扪心自问,我们上体主心,明白主旨,遵行主意了吗?

还是,只躲在神山的洞中,自诩为神大发热心,却一事无成呢?

四、你在这里作什么

当下,我们惟有正视自己「当前」的状况,才可能清醒,而因应对策!

请问,您当前「作了什么」?今年,现阶段,您作了什么?

现在,即当前,也是「当下」。

人生积极面,即是由当下「开始」。

您看,那些懒惰虫及混混,都是对当下不负责任的。

不检讨当前状况的人,好似掩耳盗铃,又似驼鸟心态般,自欺欺人罢了!

当年,真神应许亚伯兰福气时,叫他举目向东西南北观看,所看见的一切地,神都要赐给他和他的后裔;而这一切,却是由当下开始(你所在的地方)(创十三14)。

个人的灵修、充实、长进如此。

教会的事工、蓬勃、发展亦如是!

但盼我们注意当下的状况;不完全及不足之地,赶快补足,完美之处,则让它更完美!

再简单举两个例子,说明「活在当下」的理念:

1.以色列民(民十四1~3):反例

百姓听到十个探子所报告没有信心的消息后,就喧嚷起来,吵着要回埃及。

不肯面对困境,只想逃避;甚至愿回到从前!(其实从前并未较好)

2.摩西亚伦(民廿2~7):正例

百姓在寻的旷野没水喝,发怨言攻击摩西、亚伦,此时此地怎么办?只有面对现实,祷告神求神指引;问题终得解决。

面对困境,祷告靠神。

五、进入与出来──洞中意识的跳脱

「他在那里进了一个洞,就住在洞中。」

「耶和华说:你出来站在山上,在我面前。」(9、11节)

以利亚「进入」洞里,可是神叫他「出来」。有趣;洞里,不论如何,总比外面世界来的狭小昏暗吧!

真神要教导他,偏叫他出来,甚至站在山上,在神面前。

古人曰,登泰山而藐天下。

因居高,看得广看得远,心胸也开阔。不像在洞中,地处狭窄,气也郁闷。

以利亚当时就是觉得现实生活中的逼迫感(至少有耶洗别的追杀吧),使他一路逃到何烈山,然后钻入此洞中;洞内不宽阔,外面又有无形的压力,难怪他要哀号了;他不单身陷洞中,连思维与意识,都溺于狭隘的死胡同中,挣脱不出。

难怪,真神两次问他,在此处作什么,他的答案都是一样;不晓得思考与变通,他的灵好似在黑暗中,就卡在那小小的空间里。

所以,神要他「出来」;跳脱出来,离开那小小的空间,狭窄的空间!

神在他眼前,所展示的,是自然界极大的空间,及多样变化所铺陈的磅气势;这一切,惟有离开山洞,站在神面前,以神的眼光审视,才可领略出来。

有些人,他总活在「自我意识的洞里」,他的思想永远停留在狭小的空间里头,所以,他们的胸襟也总是小得可怜!相对地,周遭的事物状况,他们也看不清楚,也没办法理解!

雀鸟安知鸿鹄之志!《史记》,司马迁着。

以斯帖记中的哈曼,即是一个将自己迷失于自我的洞里意识的极佳例子。(斯六6)

当亚哈随鲁王问他

「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当如何待他呢?」

哈曼心里说

「王所喜悦尊荣的人,不是我是谁呢?」

结果,弄个灰头土脸回家(斯六12)。

另一个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扫罗(撒上十八6~16):

那是大卫打死歌利亚回来时,众妇女出来迎接扫罗,但她们舞蹈唱和说

「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

扫罗甚发怒……就说「只剩王位没有给他了」。从这日起,扫罗就怒视大卫。

唉呀!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大卫又那有心,要去夺他的「王位」呢?只不过扫罗自己狭窄的胸襟,逼得自己想不开,对大卫又怒又恨又怕,终而恶魔降其身,胡言乱语。

扫罗终其一生,无法跳脱出那狭小的胸襟,与低层次的意识,所以他始终在疑虑害怕中度日,不得享受心灵的安息。

庄子曾讲过一则寓言:

「有一种凤凰鸟,生长在南海,当它飞到北海的时候,非梧桐树不栖息,非竹实不吃,非甘泉不喝;那知在北海遇到一只猫头鹰,它的口里衔着一只死老鼠,正在志得意满时,看见凤凰鸟飞过,就大声的叫:『喂!不要抢我的老鼠。』……」《庄子传》〈第三章傲视王侯与天为一〉

好玩罢!谁要你的死老鼠!(权势、地位、财富、名声……)

神要以利亚由洞中出来,站在山上,在神面前。然后开始一连串自然界轰轰烈烈的作为。

首先,神要他明白,惟有脱离那小小洞穴的局限,站到山上,才能开启视角,放宽胸襟;也惟有站在神的面前,以神的眼光与角度,去审视一切,才能成就一切。

后来,通过山上的那一幕之后,微小的声音出现,这整个过程,似乎在教导以利亚,洗濯他的心思,提升他的认知;神是自然界的主宰,是公义的神,也是慈爱的神;是审判的神,也是医治的神;由此,提升且丰富了以利亚,对神的性情及神的工作方式,有更多的认识。

大格局,大气度,大涵养,大能力。这就是神要以利亚所具有的条件。

记得否?耶稣的门徒,

当主耶稣设立圣餐,与他们同领后,门徒竟在争论:

「他们中间那一个可算为大。」(路廿二14~24)

悲哀不?

好像这些人,都那么小家子气,整天吵吵闹闹,争着「谁为大」。

不然就像扫罗般,整天提心吊胆地,怕别人来抢夺王位!

我们应该以神的眼光,来看事情;更该求主帮助我们,脱离洞穴般的意识层面,因那狭隘的空间,将限制了我们的拓展;那空间的囚禁感,将会遏阻我们呼吸新鲜空气的契机,而带来属灵生命的枯萎……

六、一人与七千──似乎都是孤独

以利亚向神诉苦:「以色列人背弃了祢的约……只剩下我一个人……」(10节)

但神告诉他:「我在以色列人中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18节)

以利亚在为神奋斗的立场上,尽管精神上是如何地义无反顾,或恩赐上的大有能力,然而,他的行径却给予我们一份凄然的悲壮之美。

我想起中国古代荆轲刺秦王,临行前所唱的悲歌,却又是慷慨激昂!

「风潇潇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英雄,勇士,似乎都是孤独的。

以利亚这位神国的勇士,如今孤独的呐喊:「只剩下我一个人」,「只剩下我一个人」。

然而,这种情境真是必然的吗?英雄注定要孤单、孑然一身的吗?

其实;未必。

真神告诉他,还有七千人,和他立场一样的,信仰至死忠贞,不肯妥协的。

德不孤,必有邻。

可惜,这七千人的后援,或者是联合阵线,以利亚好像都不知道。

所以,并非如他所说的,全以色列人都背弃神;至少,还有七千人,虽是小群,但足够安慰的啦!

(耶稣的门徒,本来也是一小群,后来竟成了大群。)

因此,我们不要自视过高,认为只有自己最爱主,别人都不爱主。

不要以为只有我自己信仰最坚定忠贞,而别人都是贪生怕死的妥协之辈。

信仰能够在受逼迫的环境中,站立得住,那其实是神的保守,所以,神说「我在以色列中为自己留下七千人……」。

若不是神的保守,以利亚他能站立得住吗?他早就求死了;若非神的怜悯,他怎能活到现在?

所以,我们也一样,不要太自高自傲,看不起别人。当知道,爱主之人到处都有,只不过,神把他们都隐藏起来罢了。

七、联系团契

过去,以利亚的行径,较偏向个人的作风,我行我素;甚少与人同工搭配,这或许是个性使然,使他与外界有着隔离;别人要寻找他总不容易,有人形容他像神龙见首不见尾;他也不大去亲近别人;观其一生行止,从旷野基列地出现后,到基立溪,撒勒法寡妇家,然后迦密山,最后遁至何烈山,这一大段过程,也真没有几个人与他有深交或同工。

因此,在软弱的时刻,那种孤单无助的疏离感,格外清晰,感觉特别沈重。

保罗曾言:

「你要同那清心祷告主的人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提后二22)

又说:

「能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弗三18)

凡此种种,皆提醒我们应该和其他爱主之人多联系,互相勉励,以度过信仰的诸般考验。

正如但以理和他的三个朋友一般,相互扶持,共体时艰,而于异邦的罪恶环境中,绽放信仰的光芒!

团契,让我们永不孤单!

如果,以利亚的悲鸣,能够唤醒处身于末世,却具有以利亚的心志能力者,去开创属灵高层次的格局,以神磅恢宏的胸襟与意旨,聆听圣灵微声的指引,去行在主的道路上,完成神的神圣托负,那未尝不是一种安慰!

通过以利亚的惨痛经验,来造就末世的以利亚,这将是苦难最大的价值!

结语

洞里乾坤系列,终于暂告一段落。最初只预定写四篇,想不到,一写就八篇,足足多了一倍;神的恩典真是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感谢主!也感谢弟兄姐妹们的鼓励!

不久前,到北部教会灵恩会,一位读者给我很大鼓励,并盼我赶快把洞挖完;听后不觉莞尔。

自己也觉得这些洞,竟愈挖愈深,而且越进入,越觉瑰奇,慨叹真神造化之功,竟如此奇妙感人……

我想,我要赶快往回走,回到洞外,告诉我的亲朋好友,洞里蕴藏着真神无穷的奥秘……

(0)
上一篇 2020年8月22日
下一篇 2020年8月22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