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与人相处之道─讨人喜欢

不和睦主要的原因是人都是自我中心,想做头、当领袖、要高高在上,一个人愈自我中心,他就愈不可能与人和睦。「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物质享受带给人肉体生活的快乐,和睦亲爱带给人精神生活的安祥。只有物质的享乐,没有和睦的安舒,人生哪有真正的快活?

保罗曾说:「我岂是讨人的喜欢么,若仍旧讨人的喜欢,我就不是基督的仆人了。」(加拉太书一章10节)「讨人喜欢」是不是与保罗这句教训冲突呢?这并没有冲突,因为保罗并不是叫我们不可以讨人的喜欢,这是在那些假师傅或坏人所主张的,与神的旨意和道理有冲突时,保罗才说这句话。在这种冲突的特殊清况下,我们一定要顺从神的旨意,不可以讨人的喜欢而背弃神的旨意。由此可知我们不可讨坏人的喜欢而违背神,但讨那些好人的喜欢时,若不违背道理,是合情合理,也不是用滔媚的可耻方法,我们仍可以讨他们的喜欢,反而应该以爱心去讨大家的喜欢,使别人快乐,因为这也是一种爱心的表现。

外邦人与人相处的机会较少,他们的主妇除了上市场,几乎全在家,很少出门交际,甚至邻居也很少往来。然而我们信徒与别人相处的机会较多,时间也长。每晚的聚会、灵恩会,在教会为主工作,像外邦朋友见证,都要与人相处。因此我们基督徒很需要注意与人相处的方法,也就是处世待人的艺术,如待人的礼貌和态度。

我们常发现中国人不太注重与人相处的礼貌和态度,想说就说;想骂就骂,惹人生气了才道歉,或不懂得道歉。因此在教会里也常发现很多人缺乏这方面的训练而引起冲突或伤了别人的心,而且这些事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我们要谈论如何与别人相处,以便避免这可以避免的冲突或不愉快的事发生,而且进一步讨论同灵间该如何互相尊重、相爱而讨人喜欢保持愉快的人际关系。

一、革除自我中心的心理

有些人在家里被宠惯,也被尊重惯了,误以为在外,别人也该尊重他、让他。因此别人若没有特别捧他,他就不高兴。谁喜欢跟这种人做朋友?可见我们要与别人相处得好,必须先革除自我中心的心理,因为在外,是团体的一份子,而不是团体的主人,一定要承认别人的存在、需要、意见,而不能以个人为中心。一个团体的领袖,在这种民主、自由的时代里,也不能不革除自我中心的思想,否则无法保持他领袖的地位。可见在团体生活、交友上,革除自我中心之心理是很重要的。

二、不显耀自己

人有喜欢显耀自己的通病。有钱的显耀自己的财富,有权势的自夸自己的权势有才能的,怕别人不知道他的能力,随时找机会显露。可惜!人又有一种心理,就是不喜欢看别人自高、显耀自己,因此这两种一般人的通病正好冲突,以致使人与人相处更加困难。

这两种通病都起因于骄傲心理,因此我们须认清别人这方面的软弱,尽量避开。第一,先要注意自己不显耀自己。我们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有神知道就够了。别人知道我们的富有、权势、才能时,不一定会从心里敬佩我们,反而会很不甘心地(出于嫉妒)称赞几句,心里很可能因嫉妒,反而想找毛病来批评我们。主耶稣的尊贵与大能远超过一切,但祂却虚己,甚至受辱骂,祂也不反嘴,我们效法祂,心存谦卑,一定不会想显耀自己了。

另一方面,我们若不喜欢别人自夸或吹牛,我们就少跟那些爱吹牛、爱出风头的人们来往,敬而远之,免得自己无形中染上吹牛、自夸的坏习惯。真信徒在这一方面,必须注意克制,才能做到谦虚,这才能不令人讨厌,使对方觉得与我们交往有乐趣。

三、避免强辩

为传扬并维护真理,我们必须靠主辩道,但为生活上的琐事或因一些观点的不同而引起之争辩却很不值得辩,因为容易伤彼此的感情和对方的自尊心而使他厌恶我们。

很不幸的是人有一种通病,知道对方的理论和观点还很对,但仍是想找出理由来推翻,或唱反调来表示自己比他更有智慧、更能干。有时候,争论一段时间后,已知道对方的理论较正确,但嘴巴却死不认输,为了面子而辩下去。这是我们要树敌的最有效方法,可藉这种争辩赶走朋友,可悲的是很少有人觉察到自己这种不讨人喜欢的通病。

其实,有些事物根本没有绝对的是非、善恶、美丑之标准。因此我们的争论不容易有结果,徒然伤感情而已。你说这件衣服或那人很美,我不难找出理由说它或她不美,这种争辩有结果吗?有什么意义呢?你认为这件事不该这么做,我却说该这么做。但每件事有优点与缺点,只是选其优点多的方法去做,不可能选到完全没有缺点的方法。

一件事若不是与得救有关的重要问题,我们要为避免无意义的争辩而认输了,也不会吃亏的,反而能使对方高兴,乐意与我们继续交往。圣经上也教训我们说:「惟有那愚拙无学间的辩论,总要弃绝,因为知道这等事是起争竞的。」(提摩太后书二章23节)

人又有个通病,就是知道自己错了,只是不愿意认错,从幼小孩不懂事的时候就开始有这种毛病。这使得人在小时后,不知挨了多少父母的责打,及至长大了,父母、师长仍为此继续教导我们,但这毛病仍是人与人相处上很大的障碍。

有时候,对方一点小过错,本来不想追究了,但对方不肯认错,反而拼命辩护,这会促使我们偏要追究到底。因此,若知道自己错,就是一点点过错,在别人发现前,先向他道歉了对方就容易因此心软而原谅我们。一点观点的不正确,随时承认自己错,不要争论下去,才能避免感情破裂。

四、不要下命令

人的通病是最讨厌受人驱使,被命令去做事。因此现代的妈妈对儿女也尽量避免命令,说:「小宝,帮妈妈拿拖鞋好不好?」小宝一定很高兴地拿拖鞋来,等着妈妈说:「谢谢!」假如说:「小宝!快去拿拖鞋来给我,听到了没有?」小宝本来喜欢拿的,但这种命令式的语气只有引起他的反抗心理。我们说话要有技术,同样一句话,可使对方听了很高兴,乐意为我们效劳。这样彼此都很快乐,能享受到相处的快乐,不是很值得吗?

五、做一个好听众

与人相处要注意避开人的通病,不要跟对方强辩,不要显耀自己,更进一步,要虚心静听对方高谈阔论,做个好听众。则对方会因为我们是个好听众,不反驳他而很高兴,下次有什么新发现或意见也会找我们发表,希望我们与他做朋友。对方讲得太多,有时候,也会觉得不好意思而停下来问我们的意见,若不是非常严重的错误,最好不要提出相反的意见,或当场指正。我们要用容易被接受的方法,就是在事后,利用各种方法,慢慢让他明白错在哪里,让他自己去判断,而不要很武断地说:「你错了!」这会使他很难堪。

六、以爱心站在别人的立场设想

有些人说话常不经过大脑,想说就说,想骂就骂,说出去的话又是像泼下去的水无法收回,登报声明收回也无济于事。我们不喜欢与这种人交往,也不想跟他谈正经事,他自然无法受人尊重。

人常因这种没有经过大脑的话说错话而伤别人,要避免这种无存心的伤害人,需在大脑转一圈,选择并加以修正、修词,然后,慢慢地说。选择并修改要说的话之标准,第一要合乎道理,第二要省察自己是不是出于爱心,第三,要站在别人的立场设想,别人听了这些话会作何想法?一句话说者无意,听者却有意,因为别人的立场或他的心理情况特殊而特别敏感。这第三点就很重要,但被一般人所忽略了。

七、说话要用盐调和

有些人误以为家人或知己亲密,不必讲究说话的礼貌,随便大声叫喊或唠唠叨叨唸经唸个不停,甚至对父母也大声叫骂。即使父母脾气好,家人听惯了,但偶而有外人在场,不会吓坏别人吗?这种人还以为他在家有威风,别人怕他,其实别人一定忍着气让步,心里期望他有一天会离开家。

这种民主自由的工业社会里,没有一个人可以神气,因为人人有平等的求学与赚钱的机会,随时可以发财,但也随时有可能破产,因此有钱有势都没有什么了不起,在现代人的眼光里,不会稀罕那不稳定的财富。因此人人都需要谦虚待人,尊重别人,以温柔的语气说话,也就是用盐调和的说话。保罗也教训我们:「你们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就可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哥罗西书四章6节)

英文会话书上教我们的都是很客气的话,常说:「我可以帮你的忙吗?」「可以请您……吗?」我们中国人对这方面不太注重。常说:「谁拿了我的……」或「我的拖鞋跑哪里去了?」好像别人故意拿走似的,别人知道放在哪里,也不敢说,免得被误会为他拿走的,不是太冤枉吗?假如他是说:「请问您,有没有看到我的拖鞋?可以告诉我在哪里吗?」这样,别人一定乐意告诉他。这种用盐调和的话,能增加相处的乐趣,使别人快乐。

以上谈到的几点,可以改善我们与人相处的方法,能使人快乐,讨人的喜欢,自己也可得到这相处之乐,能美化生活,充满喜乐。假如我们不愿意虚心努力以上几点,那么,不但令别人厌恶自己,失去朋友,反而增加自己的苦恼和忧闷,因此看到家人、同事、朋友,都没有一个是顺眼的,好像四面楚歌,生活一定很痛苦,每天都在生闷气,不是很不值得吗?

求主帮助我们明白这些与人相处之道,以爱心、虚心讨人的喜欢,避免无意中伤别人,我们将能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享受美好的友情与天伦之乐。

(0)
上一篇 2020年8月29日
下一篇 2020年8月29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