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的真正目的、意义究竟何在?只是为了让人,让God点名吗?「心」是不是同时出席了呢?
惠慈收信平安:
时序进入九月了,天气未见转凉,反而比七、八月来得炎热。前些日子欧玛台风为台湾带来了丰沛的雨量及部分地区的严重损害,不禁让我想起了今年八月的另一个台风。
那天,候机室里兴奋的我们,听见绿岛机场因风雨太大而关闭,后来才知道有一个台风正向台湾逼近。等待中的我们,担心这次无法成行,妳拼命地回想是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事,想了各种可能的答案,飞机依然无法在当日起飞降落,只好等隔天再说。
好不容易平安抵达了绿岛,洗完海底温泉回旅舍的途中,下起了滂沱大雨,那夜的夜游计划因此而取消,却也因此我们有了促膝长谈的机会。
一个多月的朝夕相处与同工,我们由陌生而熟悉,从彼此的身上也都学习许多,特别是对妳而言。从小在中南部教会长大的妳,家中父母的教导,使妳从我们身上受到许多「冲击」,一些观念上、做法上的不同,让妳重新思考一些问题。
后来电话中,妳问我一些有关聚会的观念及问题,电话里和妳谈了一些,现在有这个机会,再用文字和妳谈谈。
一定每次聚会都得参加吗?如果有事呢,什么样的事才可以不参加聚会?
如果觉得聚会只是一种形式,从聚会中无所得呢?
其实这些问题不只是妳,我也曾自问过。这些年的大学生活,我渐渐体会了一些道理,说出来供妳作个参考。
「神是个灵,所以拜祂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祂。」
这段经文可以算是我这些年来的一个信仰准则!
今天有事,不能参加聚会,这件事正当吗?不参加聚会我的良心会不会不安?
聚会的真正目的、意义究竟何在?只是为了让人,让God点名吗?「心」是不是同时出席了呢?
到教会聚会,「有所得」「有所收获」是首要目的吗?圣经曾如此教导我们吗?
大一的时候,我时常抱怨到团契聚会似乎一无所得,直到我真正「参与」团契,真正「付出」些什么时,我才明白了「团契」是什么,获得了什么。
同样的道理,到教会聚会也该是如此的吧!也许今日教会圣工的停滞不前,就是因为在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社会里,太多的人「自我」的观念过重,常问:别人能给我什么,而不问自己能付出些什么?
到教会参加聚会,一是为了敬拜、颂赞神,这可能也是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里,最易被人忽略的一点吧!另外,则是为了造就、服事其他的弟兄姐妹。最常被人提及的小故事便是木炭的故事了──当木炭一个一个分开放的时候,过不了多久,炽红的木炭就会冷却下来了,这也许就是希伯来书教训我们不可停止聚会的原因之一吧(希伯来书十章25节)!
正因有愈来愈多的人感到讲道聚会的不足,所以这些年来,团契聚会的蓬勃发展、查经聚会的愈来愈受重视,不久的将来,或许又有其他聚会方式被引用也不一定,但无论是那一种形式,无非是为了敬拜神、荣耀神,造就他人并造就自己。
最近曾听一位弟兄提及他做聚会笔记的方式,训练了自己的思考,也让自己在道理上思想得更广、更深入,领受更多。
他的方法就是:笔记本的左半部记载领会者所说的内容;右半部则记录这个讲题,如果是自己讲的时候会怎么说,及记录一些自己联想到的问题,聚会完后再找领会者讨论。
不知妳觉得这个方法如何?试试看,也许有妳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问问我们自己,有多少时候我们预备自己的心来到神面前呢?是不是有时匆匆忙忙而忽略了?有时忙碌而麻痺了?或因服事而忙乱了?一颗不安静及未准备好的心所领受的是十分有限的。
除此之外,最好能尽快成立属于你们自己的团契,你们目前的人数,真的一点都不少,(我们团契成立之初也不过四、五个成员而已)。透过团契课程的安排及运作,生活上的彼此关怀、照应,对平日聚会不方便的你们而言,不啻让你们与神、与人更亲近,不致孤单而迷失在陌生的环境里。
妳还记得绿岛之行实在让我们体会到了主耶稣丰盛的慈爱与恩典吗?若不是第一天及第二天早上天气阴凉,有时下着雨,事先未有万全准备的我们,岂不人人热得受不了,回来的时候个个晒伤的如木炭?又若非如此,我们怎么会领略这么多神创造的多采多姿及奇妙?更因着这个机会,让我们聊了许多,同工的情谊更自然,不是吗?
在我们一生的旅途中,其实天父也是一直用祂的慈爱、恩惠引领我们,只看我们是不是用心去体会了。
有时我会觉得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就好像一个十分有限的容器,它的体积是固定的,今天我们选择将我们的心思、时间多花一些在世界上的同时,我们用在神以及教会身上的心思、时间就相对减少了,所以时常祈求天父,让我能在这当中找到一个合乎神心意的平衡点,或许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神的慈爱与恩典却成为我寻找的动力。
和妳谈了许多,不知道对妳是不是有所帮助,(时空的距离下,来自人的帮助真的是十分有限而不足的,所以大卫才会说:耶和华啊,我的帮助从祢而来)。夜也深了,就此搁笔,更求父神引领,保守妳在未来的每一个日子里。
颂以马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