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此教会系平地教会,但也有一些山地学生,其中一位在大家玩游戏时,从不参与,教员问话,也不易深谈,不似其它山地学生,但表现乖顺,不致妨害他人,此生家境不佳,父为老荣民,母则以打工维生,请问对此学生缺乏参与的行为,教员应如何辅导?
一、对此类行为应有的观念
-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偏差行为大致可分为二种类型。
一种是外向性的偏差行为如:骚扰、粗鲁、抗拒、逃学等!另一种是内向性的偏差行为如:沮丧、畏缩、自卑感、不合群等。上课时,对于那些影响教室秩序的外向性学生,往往较易引起教员的注意,至于那些由于沮丧、畏缩所表现出特别乖巧、听话的学生,则常常被教员忽视。事实上,这些内向性的“问题”学生,其偏差行为在辅导上更加困难,教员切勿忽略特别“乖顺”的一群。
2、文中提到该生不愿参与活动或不易与人深谈的可能因素有下列四点
①家庭经济情况不佳,父母的社会地位低下,自觉不如别人,而产生自卑感,在态度上显得畏缩,教员找他谈话时,基于自我防卫,而不愿让别人透视自己。
②与遗传有关,个性较内向,不喜欢参与活动,若未过度封闭自已,教员不宜太勉强其参与。
③观念偏差,如曾经历严重的挫折感,对自己失去信心。
④归属感的需求,在团体中若不被同学接纳,或受同学排斥,使他自觉没有归属感。
3、教员应建立家长重视亲职教育的理念及亲子沟通的方法。
①每日找时间与孩子相处及交谈,由谈话中了解孩子的感受、想法及需要,有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也比较能接受父母的教诲。
②勿以传统的权威方式管教孩子,易引起子女的不满与抗拒,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并接纳他。
二、对此类行为的处理
1、教员于辅导此类行为时,宜先了解该生的行为动机和家庭背景。
a.个别谈话,多站在他的立场,用温和的语气和亲切的态度,使他感受到被接纳、被尊重,藉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学生在安全、信任、愉快的气氛中,愿意袒露自己,说出心里的话,教员方能给予帮助。
b.家庭访问与父母沟通,从谈话中了解父母的管教态度、家庭生活的气氛、兄弟姊妹的排行及相处情形,方能更深入的辅导。
2、教员多给予鼓励,带领他做一些轻松有趣的事,导引他参与工作的兴趣;多发现其优点,在大家面前称赞他。
3、帮助他建立自信心,可请他帮忙做一些较简单的事,让他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并适时给予鼓励,不但能除却师生间之陌生感,亦可让他有重新肯定自己能力的机会。
4、协助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找一、二位活泼外向的同学跟他交往,讨论学业与信仰问题。
5、多一份关怀。对自卑感的学生,要付出更多的爱心,常常接近他,把他当成朋友,将有助于辅导的成效。
6、建立人与神的关系,带领他到神的面前,陪他一起祷告,告诉他:若有事不便跟别人谈起,可以在祷告中告诉天父,他必垂听我们的心声,悦纳我们的祈求,因主耶稣曾说,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什么事,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成全(太十八19)。
7、辅导并不是一件立竿见影的事,勿因短时间看不出效果而放弃,须付出更多的爱心与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