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有一儿教组小朋友在课堂上发问,他的问题好似滔滔江河源源不绝,且问得愈来愈离题,请问如何处理?
一、对此类行为应有的观念
1、注意小朋友之心理需求
当教员面对这种行为的学生时,应注意到产生此行为的原因,可能是学校的老师教学很严厉,要求很高;在家中父母又是权威式的管理,逼得很紧,于是他想在他的班上或所属团体中占一席之地时,用正向的方法无法满足其心理需求,只有用一种与父母、老师的权威相对抗的方式,以致于有跟老师抗争的行为动机。
2、要冷静,切勿太情绪化
当老师被问得无法回答时,可能会认为形象受到伤害、没有面子、下不了台,因而生气或加以排斥。此时教员应该要先冷静,再依问题及当时情况处理。
3、多访问,多了解
有这种行为的小朋友,通常也与其家庭背景、环境有关,因此教员要多访问小朋的家庭,并与父母充分沟通。
二、对此类行为的处理
1、可将自己(老师)所听到的,反应给小朋友,让他们知道老师也关心他们的问题,并且愿意与他探求答案。然后,尽可能善用一些技巧(例如:反问他,让他想想答案是什么,或者引开他的话题)拉回正题或是停止小朋友的继续发问,以免影响上课进度,以下就一些方法作为参考:
A如果小朋友的问题较属个别的,则可以下课之后请他私下再问老师,并且让他知道下课后再问定会得到更满意的答案,又可以听到上课中的故事,岂不是更好?如果此小朋友的动机存心与老师作对、使老师难堪的话,下课后也许他便无心作怪或可趁此纠正他。
B如果小朋友的问题不但离题,且又坚持自己的立场,可能是小朋友不了解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差异,不知道当老师的不容易与辛劳。因此,可在课程中安排类似(角色对换)的游戏(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大家都提出一个问题,请小老师回答),特别要注意的是,勿伤了小朋友的自尊心,以免弄巧成拙。
2、找些差事给小朋友做,可增加其对团体的归属感。有了归属感后,自然便较能与老师合作,反抗行为也就少多了,因此在平常就要尊重他、接纳他,建立彼此间的信用,并适时安排班上工作给他,使他有责任感,能对班上有所贡献。
3、其实,小朋友之所以会有这样行为的产生,多半是外在环境所造成的(如前述),像这样,老师可作家庭访问,以更进一步了解孩子。在访谈,除事前多充实自己,也要注意谈话技巧,便能更深地了解孩子及父母。
某教会有一位少年班的小朋友,父母离异,由祖母带领受洗。因孤独,父亲又给他很多钱,于是儿聚时常带玩具或零食分给大家,与大家做朋友。上课时也好发问且问个不停;聪明、好动,很令教员们伤脑筋。因此教员便常带小朋友出去玩或到老师家烤肉等,多亲近那位小朋友,让他觉得老师跟他没有距离感,因而跟老师做朋友。从此不但上课中不捣蛋,且又会帮老师的忙,由上可知,只要老师能获得小朋友的信任,与小朋友无隔离,便不会在上课中存心反抗了。而在这整个过程背后,还有教员们同心的祷告。
在平時,老师应多关心小朋友,注意他们的个性和群性,及了解产生类似反抗的偏差行为的原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多鼓励孩童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参与讨论,提出问题的正确表达方式。经上云:“你要详细知道你羊群的景况,留心料理你的牛群。”(箴二十七23)又云:“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语暴戾,触动怒气。”(箴十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