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晚间聚会时,幼少年班的小朋友常常喜欢结伴坐在一起,写功课、画图或是讲话及走动,经常影响聚会秩序;而他们的家长坐在附近,却只是偶尔斥责一下,甚至无动于衷。请问教员该如何辅导?
一、对此类行为应有的观念
现代人应子女少,多数家长对孩子过度的呵护与宠爱,有的父母则忙碌于事业、应酬,对孩子疏于管教,放纵孩子任其自由发展,无形中造成孩子不能自我的约束,不懂秩序礼节,在成人聚会时随意走动或讲话,影响会堂的安宁与敬虔气氛。
1.儿童为何喜欢聚在一起说话或走动?
成人聚会讲道听不懂,不感兴趣?
聚会时间对儿童来说太长,儿童专注力无法持久?
互相借用(玩)具而引起争吵?
功课做完,画图累了,无事可做?
2.家长带子女参加聚会的动机与态度?
为培养子女从小参加聚会习惯,至于听得懂不懂,并不太重视?
自己专心听道,只要孩子不妨碍自己就好?
对孩子不能限制过严,让他有自由活动的空间?
孩子偶尔说话,只要随时阻止即可?
留孩子看家不放心,带到教会让他做功课或画画图?
家里孩子少,到教会正好可找到更多玩伴?
3.成人聚会的秩序该由谁负责?
现在的家长很宠孩子,我只是一个高中生的教员,万一出面阻止孩子,担心得罪家长。
看着走开走去的孩子,大家都不阻止,我也不要当坏人。
二、对此类行为的处理
这种行为的辅导宜分为儿童、家长与教员本身等三方面同时探讨疏导方能见到效果。
1.儿童方面
(1)培养儿童到教会时应有敬虔与安静的观念与态度。在教员会议时,由系负责提出报告,再由各班教员分别在课堂上实施教学,告诉儿童会堂是敬拜神的地方,来到会堂要放轻脚步慢慢走,不随意走动,要尊重领会者。
(2)幼年班儿童年纪较小,注意力无法持久,在成人聚会时写功课或画图,应该是被允许的,但少年班儿童年纪较大,教员可辅导他们翻阅圣经,或记录笔记,但事后教员宜批阅并鼓励之。
(3)对于坐在一起讲话的儿童,教员不妨坐在他们中间或后面,时时加以耳提面命,亦可将儿童分开坐,减少讲话对象。
(4)既然儿童听不懂成人讲道,可将儿童带到别的地方如图画馆或教室,辅导他们写功课、画画图或看故事书,教员也可以讲故事给儿童听,以疏解儿童好动的天性。
(5)举办礼仪比赛,优良者,可在该班教室前挂一锦旗,以提高儿童的荣誉感。
(6)对于过动儿除了教员本身处理外,对于过分好动的孩子可介绍家长带到大医院儿童心理中心求问。
2.家长方面
(1)利用亲职教育座谈会,给予家长再教育的机会。如母姐会时与家长沟通,希望家长勿让自己的孩子觉得到教会是另一个游玩的地方,彼此有了共识之后,再指导儿童在教会,不论是否聚会时间,均不可在会堂玩耍、嬉笑、乱跑等,以培养儿童的敬虔观念。
(2)若儿童有不良表现,教员可当着家长面前教导儿童,如XX小朋友,你以前很乖,可是今天怎么跟别的小朋友吵架了?借此提醒家长随时留意孩子的动向。
(3)时代日新月异,知识发达一日千里,家长应有雅量接受再教育。
3.教员本身
(1)要常参加聚会,至少每天应有一、二位教员参加晚间聚会,以身作则,成为儿童表率。
(2)平时在会堂里,教员彼此之间的言谈、举止亦应表现敬虔态度。
总而言之,教员要有道德勇气,勿担心扮演坏人而得罪人。必要时可加以适当的处罚,以精神重于肉体较佳,让儿童在教员与家长的互相约束之下,树立会堂的敬虔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