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学童细故跳楼事件的省思
日前报载了一名国小学童,由于不满邻座同学的笔记本逾越课桌椅的“中心线”,争吵气愤之下,竟夺门而出,自三楼教室跳楼,震惊全校师生与家长。据教育局的调查,此名学童的课业成绩在班上的前五名,还曾当选过模范生(自由时报,81年9月20日)。
小学时期的儿童,似乎对于课桌椅使用所有权的范围界线相当在意,尤其同桌的两人互有不愉快时,对于“互不侵犯界线”的划分,愈显重要。但因此界线问题上的争执,竟导出跳楼事件的反应,其潜藏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现代的儿童个个为其家庭里的主人翁,父母亲重视孩子们物资生活的满足、要求她们认知学习能力的成就,但另一方面能力的发展——社会认知能力与利他行为的发展,似乎被忽视了;如何教导孩子持有利他、利社会的信念、替人着想等,还不及加强才艺课程学习,培养第二、第三……专长的训练重要。在愈来愈进化的社会,竞争、淘汰愈剧烈,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愈残酷,如果人类异于动物而独有的同情心与理性无法发挥出来,社会的冷酷现象将不堪设想!年幼的一代将在竞争剧烈的社会生存,如果自小即乏有利他的素养,个个自我中心,文明的善果又岂能享受得到?
一、宗教教育与社会认知能力
宗教教育的目的除了让儿童认识神的伟大作为外,体会神性,学习神的恩慈、仁爱,进而将基督的良善精神深植信念中,期以导引行为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仁义的行为举止,结出良善果实,活出基督的样式,是为最终目标。因此,教导孩童学习如何表现利他与利社会的行为,固属宗教教育不可偏废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社会弥漫贪婪、自私等靡烂恶风之际,主政者期待宗教发挥教化熏陶功能之所在,况且身为基督徒更负有宣扬福音使命,利他、利社会的人际能力与道德义气之培养,也益显重要。
所谓利他、利社会行为即是指个体能站在他人的立场,替他人着想,在“如果我是他的话”的考虑下,采取理性的应对与解决问题方式。当然,“替别人着想”能力的发展与儿童年龄关系密切,从事宗教教育的老师如果能了解儿童的社会能力发展及其相关问题,配合课程活动设计,有助于将崇拜课程的中心观念,让儿童从参与活动中学习,进而在儿童脑海里的认知网络系统,编码形成信念,在日后的生活经验里表现出来。此种从根做起让儿童切实设身处地地为被人着想及自我反省的历程之教育,也是道德教育的旨趣。
二、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与年龄发展的关系
社会认知的能力,乃指一个能利用自己已具备的知识来处理其所面临社会环境事物的能力。在儿童的成长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社会经验及认知能力的增长,慢慢地会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从反省自我中也设想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也能逐渐地设想他人的行为和态度。如果儿童愈能体认对方所处的情境,感觉得出他人在该情境下的苦处后,则他愈能表现处帮助、体谅、安慰与分享等行为。
心理学家Selman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发展,个体为他人设想的能力约可分成五个不同阶段,以下仅就十二岁以前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发展阶段,简单探讨。
(一)自我中心期:年龄约三岁~七岁。幼儿常将自己的看法视为别人的看法,因此,“我喜欢,你也一定喜欢”一厢情愿似的想法,是此阶段幼儿常见的现象。
(二)主观期:年龄约为四岁~九岁。此阶段的儿童可能知道自己与他人的看法存在差异,但会因彼此的所处环境相同,而认为两个人的想法是一样的。例如:妈妈带小明到百货公司买玩具,小明会以为所有在百货公司的小朋友也是要买玩具。他可能知道别的小朋友出门不一定是要买玩具,但由于与他一样上百货公司,情境相似,那么在百货公司的小朋友想法与他是相同的。
(三)自我反省期:年龄约为六岁~十二岁。此阶段的儿童能够以自己的想法来推测他人的想法,或是反省自己的想法,进而判断好恶。例如:妈妈要小明帮妹妹买饮料,小明也许会想:“我喜欢喝果汁,可能妹妹也喜欢喝果汁。”但如果小明进一步想妹妹是不是真的喜欢喝果汁时,则会加以考虑其它的因素。
(四)相互的观点期:年龄约九岁~十五岁。此阶段的儿童或青少年能够站在第三者的观点来看另外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例如:小雄知道应将纸屑随手丢进垃圾桶,否则将造成环境污染,生活在污染的环境里,受害者是自己。又如:小华与小强玩跳棋,小华能设想小强下一步棋可能怎么走法,我现在该采取围堵策略或另开一条可超越对方棋步的走法。
三、有效增进社会认知能力的方法
从儿童社会认知能力发展的阶段性之探讨,可发现各年龄层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其发展特质因年龄而异,而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又与其社会行为表现关系密切,对于年龄幼小的儿童而言,什么教学法可有效增进她们为别人着想的能力?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发现,以沟通方式,角色扮演法及人际问题训练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增进儿童“站在他人立场,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以下兹以耶稣的登山宝训——“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为例,简介几种训练儿童为他人着想的活动方法。在“好撒玛利亚”的故事中,其中教训为教导孩童学习爱人与怜悯他人,学习不计较仇恨地助人。老师于授课后,共习活动时间可辅以以下活动:
1.让儿童讨论故事情节,并扮演故事中的人物与故事情节。
2.让儿童们从生活经验中,举出类似的经验及自己受他人帮助或帮助别人的感受;或共同讨论面临有求助行为的人,应如何伸出援手等议题。训练儿童思考或找寻可行的助人方法,或考量事件的前因后果。
3.提供画片,让儿童练习看图说故事,学习分别图片人物的表情,从喜、怒、哀、乐表情中,探讨可能的事件情境,或使用人物的脸部为空白的图片,让儿童从所听的事件情节所引发的感情来推测图片中人物之喜、怒、哀、乐等。
上述几种方法皆以儿童为中心进行活动,为避免儿童因不善讨论而流于老师唱独角戏,老师对于场地的布置(如:讨论场地座位的安排),引言等需稍加费心设计,待儿童们进入议题或讨论气氛热烈,则老师只需适时略加督导即可。
儿童在未来成长的过程中,接触的人、事、物将愈趋复杂,与他人的人际互动也是群居生活重要的一环,如何让自己的心思意念与他人的想法协调与平衡,也是当今基督徒在为人处世上荣神益人的重要课题,宗教教育的教学成果是长期的扎根工作,利他、同情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的训练,也是长期培养的历程,如果教师教学时能了解儿童的发展特征并辅以适当的活动设计,则有益增进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