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心理的健康

人人知道健康的宝贵,身体不健康会使人不快乐、忧闷、痛苦,也无法工作。但现在医学发达,一般的疾病都可医治。胃痛有胃药、肝病有肝病的药,甚至可以换一个健康的心脏来代替生病的心脏。

然而心理不健康却没有能根治这心病的药,科学发达的国家,医学也发达,普通的病人因此减少,但心理有疾病的人却很多又无法治好。胃病患者如果不严重,还可以照常上课或上班,但是轻度的心病就不能好好上课或工作。从此可知心理健康的重要。

心理不健康,严重的话也叫做心理失常。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是由于对环境不能有良好的适应,这种不良适应的人常觉得内心紧张、苦闷、受压迫。而这种不良适应常不是突然发生,可能是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因此要防止心理不健康(也就是心理卫生),要从儿童时期就开始注意。

现在不良适应的儿童渐渐增多。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罗吉尔研究一五二四个美国的小学,结果发生一、二、四年级的学生中,发现了12%的“严重不良适应”(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有30%是适应困难的。台湾的社会、家庭都比较能给儿童温暖、安全感、快乐,所以没有美国的严重,但在一般小学里常可发现这种学生,也已经有组织研究并治疗这种不良适应的学生。因此为父母、为教员的需要提高警觉。

由于严重的不良适应是从发展而来的,因此问题青年和成人的心理变态,都不全是偶然发生的,乃是儿童时期慢慢累积、酝酿而成的。例如儿童的拒食、遗尿、梦呓、乱扔东西、调皮捣蛋、不服从、畏缩、嫉妒、口吃、偷窃、说谎等。这些看起来不太严重,但这如果是因不良适应而引起的,则不容易矫正,但须要查明根本原因(心理上的),加以辅导或治疗。

像这一类的心理疾病的治疗远比生理疾病的治疗困难得多,也须要更大的耐性和精力。由此可知,心理疾病更是“预防胜于治疗”。心理疾病的预防我们又叫做“心理卫生”。心理卫生的目的:在积极方面,要讲求怎样促进心理健康,使人有良好的适应行为;在消极方面,要预防或矫正不良适应的行为。心理卫生可以说是保持心理健康,增进人格适应的一种科学。因此心理卫生不但对不良适应的人有关系,对正常的人也有很大的助益。不良适应往往是从儿童时期开始的,因此儿童的心理卫生是很重要的。

基督徒学了神的道,有圣灵的熏陶,心理方面比一般人健康得多,但生活在这繁杂而又忙又紧张的社会里,仍会有一些不良适应的信徒。儿童聚会和青年聚会里发现的问题儿童可能就是有一点不良适应了。因此我们也需要谈谈心理的健康,有机会,也谈谈心理卫生,使我们对这方面有一些常识,对我们的灵修和人格发展都有所帮助。

壹、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备的条件

一、有充分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无论对人、对事都能应付得如意,自己的习惯与能力和技能,可满足自己生活上的需要。如果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能运用智慧、理智去克服,并能合情合理的解决;对失败能勇敢的接受、应付。如事业的失败,不怨天尤人,唉声叹气,而能立定志向,发奋图强,重新做起。对家人的死别,升学考的失败……等都能应付自如。

二、具有崇高的品格

要心理健康,要适应得好,自己与环境——社会之间必须减少摩擦而保持协调的关系,因此自己的欲望要求要适合社会的礼法标准——法律、风俗习惯、礼仪,也就是说要有正当的行为。须具备诚实、公平、信义、仁爱、同情、慷慨、牺牲……等好品格。

三、完整的人格

具有完整人格的人,自己的人格特质;如性格倾向、气质、心理特征之间保持和谐与协调;自己的欲望和要求、目的、能力之间不发生冲突,能圆满而顺利的实现愿望。人格如果不完整在自己心理发生冲突、矛盾,也很容易导致心理不健康。

贰、心理健康的特征

我们的心理是否健康,我们可以参考下面几个特征来诊断:

一、快乐

心理健康而能适应环境的人有好的品格,完整的人格,有良好的适应,是顺境或逆境,他都能处得很好,因此他能随时保持着快乐的心情。信徒有天国的盼望、有神的道,又能适当的控制私欲,因此能得到真正的心理的平安和快乐而没有忧愁,这是心理健康的特征。

二、能适当的控制情绪

心理健康的人仍具有喜、怒、哀、乐、爱、恐惧、苦恼、焦虑等各种情绪行为,但他能观前顾后,想到别人,遇事能镇静的三思而后行,遇到伤心和挫折时仍能冷静的、适当的、合理的控制情绪。狂笑、痛哭、暴怒、痛恨、过分的妒嫉……等都不是心理健康的人应有的情绪行为。

三、有足够的兴趣和精神去学习、做事或从事其他日常活动

一个人如果对他的日常生活觉得无趣、不耐烦、讨厌、害怕、想逃避,这就是有不良适应,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如逃学的学生不一定是智力差而念不下去的,是因他心理不够健康。因此,心理健康的人对日常生活会有兴趣或精神去从事。

四、有安全感,无恐惧感,不常追念伤心的往事。

有的父母过严或家庭的不和睦,使儿女没有安全感,常战战兢兢的担心挨打或家庭的变乱。有的成人因特殊原因而常惧怕,怕危险、困难,怕恐怖的事会临到,长期处于恐惧中,这种人的心理已经有毛病了。健康的人也会害怕,但在事先与事后不会有恐怖感,也不会常去追念伤心的往事来折磨自己。对儿童讲鬼故事(恐怖的),有时候也会使他长期有恐怖感,所以最好避免。信徒有主的保佑,无论处于什么环境,应该有安全感。

五、没有反抗心理和其他不良行为

心理不健康的人容易以反抗或其他不良行为来发泄心理的苦闷(因不正常而起的)。同样一件事,心理不健康的人会先反抗,健康的人会用理智去求解决。真教会的青少年以及成人的反抗心理少得多,可见越有信心、爱心而顺良的信徒反抗心理越少,当然坏行为也很少。

由以上几点可以知道心理健康的人会有什么特征,更可以知道;热心聚会、专心听道、祷告、遵守道理就是促进心理健康最有效、最理想的方法。愿主帮助我们,使我们能保持心理健康、培养健全完美的人格。

六、无自卑感

有自卑感的人,因为自己有不如别人的地方而忧闷、孤僻、嫉妒别人,因此心理常不快乐,神经过敏,面对别人的言行都很敏感,担心或误以为别人是在轻视他、讨厌他,因此没有心灵的平安。自卑感是一种变相的骄傲,很容易导致不健康,由此可知心理健康的人没有自卑感(自卑感不是圣经上的自卑—谦虚)。

(0)
上一篇 2020年9月2日
下一篇 2020年9月2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