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常的人,各种活动都有动机,这是从身心内产生出来的一种力量,促使我们想要从事某些事。例如肚子饿了,就想要吃,那就使我们有寻找食物的行动,这饥饿、想吃就是动机。
动机可分为两种,一为生理的动机,一为精神上的动机。生理上的动机大概都是由于生理上的需要或影响产生的动机,而精神上的动机受各种教育的影响而有各种不同的动机产生,所以精神上的动机大都是由于学习而来的,例如我们热心参加教员讲习会,是由于我们信主,学了很多道理,知道我们应该为神工作或牧养主的小羊,所以想要当教员,想要参加教员讲习会。这参加讲习会的动机是学来的,不是自然产生的。
现在把这两方面的动机分述如下:
壹、因生理的关系而产生的动机
人类在世上生活,有基本的需要。也就是基本的动机,这些基本的动机大概如下:
一、饥饿:人活着,由于身体的生长或修补身体的组织或维持身体的机能,随时在消耗体力而需要食物。当身体因体力消耗而缺乏食物的时候,胃就会作强烈的收缩,产生饥饿的感觉,而饥饿的时候就会引起寻找东西吃的行为。婴儿不会说话,不会寻找东西吃,但他以哭的动作来表示。
二、口渴:人体皮肤随时蒸发水份,口中,大小便都排出相当多的水份,因此这些会造成口渴的感觉而想喝水。非常渴的时候,我们不但觉得很难受,而且会很焦急的找水喝。
三、睡眠:有些动物要睡上一个冬天,人类需要每天定时的睡眠,婴儿睡得更多。平常成人活动后,会觉得疲倦,须要休息。睡眠不能以有营养的食物或其他药物来代替,因这是生理上基本的需要,很想睡的时候,实在比任何事都难忍受,急着想要睡。长期的睡眠不足将对心理健康(精神)有害。
四、母爱:母亲对自己的幼儿的爱是很自然地产生的,并不需别人教导她要爱自己的儿女,且这母爱的强烈,也是很奇妙的。动物抚育小动物的抚育期也可看出母爱,但这时期一过,则互不相干。有些人认为这是由于母性生产后,体内分泌一种叫做保力生(prolactin)腺素,影响她的大脑,使她发生母性的行为,就是母性的内驱力(Maernal Deive)。不过人类的母性行为不但因为生理上的因素,还由于精神上、感情上的发展,直到儿女长大后,仍维持这种亲密的关系,这是和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
五、性:人体生长,成熟后,性荷尔蒙的分泌也影响人的行动,使男性女性有不同的地方,也使成熟的人们有结婚的需要,这是性的动机。但是因为人类受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宗教、法律等等的影响,有适当的节制。文明的人选择配偶还要看对方的人格、学问、仪表、家世、宗教信仰……等。
人之可贵在于他能对性的动机有所控制,而愿意组织完满的家庭,否则,人就成了纵欲的禽兽,不但扰乱社会,也会使性病蔓衍而危害人的健康,为基本徒的更该小心,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
贰、因精神的关系而产生的动机
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是人不能单以物质和生理生活为满足,还要有精神上的要求,那些自杀的人中,有一大部分是因精神上的问题无法解决的。人类因精神上的要求就产生了属精神的动机。
一、宗教:宗教是人对神的信仰,是属精神上的事。
一般宗教都是敬畏所崇拜的神,而希望他能赐福或安慰。人类的宗教信仰对人的精神生活的影响可从三方面来观察:
(1)消极方面:宗教指导人的行为,影响人的生活,常比风俗、道德、法律更有力。现在我们是基督徒,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不是受道理(宗教)的影响,消极方面,不去做那些世人所做的坏事?如纷争、结党、醉酒、骄傲……等。
(2)积极方面:宗教不但能影响人不去做坏事,更可鼓励人向善,圣经上清楚告诉我们行善的进天国,行恶的被定罪而受永刑(太廿五31~46),因此我们都积极的行善,以免受永刑。而这行善是由于宗教的动机。
(3)宗教的本质方面:我们所信仰的是真神,这教会里有真理,所以我们所信仰的宗教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因为所信仰的真神有大能。如果我们有很好的信仰,不但在消极方面不去做坏事,积极方面要去行善,更会受宗教本身,也就是真神的直接影响,而对神叫我们不该做的事,虽然那事能得到荣华富贵,我们也不去做。认为应该去做的事,就是有生命的危险,也勇敢的去做,而且能超脱世俗,以不自私而纯洁的爱去爱别人,又能乐道。
现在我们为什么要上教会参加聚会听道呢?为什么要当教员呢?为什么不做坏事呢?为什么要敬神、爱人呢?……做这些事的动机都是由于我们的宗教信仰——信耶稣。可以说这宗教信仰的动机影响我们的生活越多,则可以知道我们的信仰很好,否则就像一盏快熄灭的灯火了。
二、自尊:自尊心是个人在众人或其他的人中自觉其重要性。
由于自尊心,人人喜欢受人尊敬、赞美,而受别人轻视、冷落、讥讽、欺负……时,却觉得很不愉快、难过,甚至会气愤。
五、六岁的孩子就懂得控制哭来避免别人取笑他,这是他们已经有自尊心,也因他能以自尊的动机控制哭。我们成人能因自尊控制各种不良的情绪反应,如生气、骂人、我们不能单要求别人不要伤我们的自尊,我们更应该先自己尊重自己,不去做会伤害我们自己人格的事,别人自然会尊敬我们的。如果细心观察,我们一定会发现人的行为有很多是直接或间接由于自尊的动机而来的。
三、好胜
好胜的心理是人人有的,但在信仰上,我们需要适当的加以节制。好胜心也可以说是出于自尊心。在学习方面和好事方面,我们不愿意输别人,这是好的事,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工作效率。但是过份的竞争则有害,因此现在有些学校不列出名次,免得学生过份竞争,互相嫉妒而只为分数学习。在信仰上,我们的活动最好是出于宗教的动机或爱神爱人的动机,而不要只因为好胜的动机,否则可能对灵性无益。
四、爱
诫命的总纲是爱(太廿二40)。神要我们学习爱神爱人,因此我们做事的动机应该都是由于爱。您为什么每天来聚会呢?因我们爱神,愿意听从神的话常来聚会。您为什么要帮助软弱的弟兄姐妹?因我们爱神又爱人。您为什么要为神工作呢?因我们爱神又爱人而不是为了虚荣。您为什么要奉献呢?为什么要灵修呢?……
我们每期宗教教育工作如果是为了爱神爱人的动机,我们一定不愿意马虎的做,而且会抽出很多时间充分的准备教材,讲课时也会求神同工,而且以爱心向学生讲解清楚。我们爱神爱人的话,一定不愿意说违背神的话或伤害别人的话。
我们如果做每一件事,事前先思考、分析一下我做这件事是出于什么动机,是否出于爱神爱人;如果是出于这圣洁的爱,我们可以放心去做。如果是动机不纯正,那就需要重新考虑,以免犯错。
爱的动机下,我们会产生同情,这同情也是一种动机,可以归纳在爱里。
五、好奇
有人说小孩子好奇,难道我们成人就不好奇吗?我们一样好奇,喜欢新奇的事物,由于好奇,常寻求新鲜的刺激、寻求新花样、满足求知的欲望。看到街上或其他地方聚集一群人,就很快的上去看个究竟,这也是因好奇。别人的秘密无关我们的事,也很想知道,这也是好奇。
由于好奇的动机去做的事无所谓好与坏,但全靠教育和宗教来增加常识、并陶冶,加上意志去判断是好是坏。世界上有不少罪恶都是起于好奇的动机,很多错误也起于好奇,不过,学问、知识、道理的追求也常藉好奇的原动力。
叁、因社会关系而产生的动机
人是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生存,而社会是个人集合而后形成。人类因社会生活而产生需要并产生某些动机而活动。
一、乐群:一个婴儿看到别人就高兴,只要看到人就高兴,稍长,看到熟人就高兴,更大了,总想要出去找同伴玩。除了一些心理不够正常的人以外,大家都希望和别人相处,不愿意单独生活,这就是乐群。因乐群的动机,小朋友会去找同伴玩,成人有学校、社会、家庭等的组织与生活来满足乐群的动机。
二、游戏:幼儿不必教他,他就喜欢游戏,成人也喜欢找些轻松而愉快的活动使身心轻松一下。成人整天忙于生活,哪有时间做游戏呢?不过,下班后,回到家里洗过澡、吃过饭、听点轻音乐、和家人谈谈……这些也算是很好的游戏。
幼儿的教育因此常藉着游戏,而成人把工作趣味化,人可以满足这游戏的动机,因此求学、求职应考虑自己的兴趣,免得叫自己将来在讨厌的工作中受苦一生。
三、逃避:幼儿懂得逃避可怕的事,成人想逃避可怕、危险、痛苦、讨厌、伤心…….等事,因逃避的动机而产生的行为有一部分是本能的,另一部分是学来的。
四、争斗:幼儿就懂得争取事物,稍长大了,常因为争斗挨骂。两个年龄相近的弟兄姐妹比较有机会争斗,打、抓、咬,……不顾一切的相争。当他们打、咬时专心于争斗,有时候,忘了到底争的是什么。这争斗的动机不是好动机,全靠父母师长的教导,使他们从小养成忍让的好习惯,不要像野兽那样动不动就打或咬。一般说来,男性比女性有好争斗的倾向,男孩打架的事比女孩多,因此对男孩的教导须注意一点,不要以为这就是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