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所罗门王一生享受极尽的荣华福乐,然而他却不用王者身份写传道书,乃以传道者自居,据他所得的智慧看穿人生真相,觉悟到:在日光之下,万事都是虚空,又如捕风,唯有神,能填补人生的虚空。世上唯独死亡是最平等的,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而人有三种的死──灵死、身死、永死……
一、神赐永生真宝贵,何须两把捕清风
传道书共十二章,是所罗门王所作的,在圣经中列为智慧书之一。作者有着名的智慧,并拥有富强的王国。其一生极尽荣华福乐的享受:黄金、美人、高车驷马,应有尽有,豪奢无比。以世人眼光看来,他应该对人生感到满意而自豪了。然而,他所写的这本传道书,却不用王者的身份,而以传道者自居。根据他所得的智慧,看穿了人生万事的真相,而觉悟到在日光之下,万事都是虚空,又如捕风。全书说到「虚空」共三十二次,「捕风」九次,以致虚空的气氛瀰漫于全书的字里行间。但为何不定名为「虚空论」,而名为「传道书」呢?就是因为要在虚空中,传出重要的道理来。道就是神,故书中几乎章都提到神的作为。有神,能把人生的虚空填补了、转变了。神既是「使无变为有的神」(罗马书四章17节),当然也能使虚空转变为不虚空。这就是传道书的主要意义。
兹从本书每章摘取一节重要经文的涵意,作十二句,恰成七绝短诗三首,并以这十二句顺序分段阐述其大意,当然不足概括全书的精义。但藉着圣经的亮光,从属灵的角度,对人生的重要问题,或能提供一些合理的看法。
二、人生万事总虚空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一章2节)。作者用开门见山的有力笔法,重复地强调「虚空」,首先予人以深刻的印象。继而指出人生是劳碌的,自从始祖犯罪就开始终身劳苦的生活,起先仅为谋生,汗流满面才能餬口;以后世事纷繁,欲望增多,追求的范围亦扩大,故劳碌亦成正比的增加了。所以住在繁华城市的人,比住在山区乡村的人更加劳碌,因为物质惑既多,追求满足生活的欲望亦加强,故除了正当的劳碌之外,还有为寻求罪恶快乐而劳碌,为追求虚荣浮华而劳碌,于是熙熙攘攘,日入仍不得息。「虚空」并不在于荣碌的本身,而在乎人过了一生荣碌之后,仍无法保存其生命及其所有,到头来还是以死了之。故说「有什么用处呢?」先知摩西亦有同感,他说「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有的人劳苦一生而不得享受安乐,纵有人能享受多少,亦终为死神所夺。有人千辛万苦,打算得有好处,但又难免遇熬煎地步。人间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那自夸为创造时势的英雄,亦终为时势之牺牲者,历史所留下的陈迹,都是「虚空」的注解。一代之雄,而今安在?后之视今,亦犹今整视昔。不但人类如此,圣经亦说:「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不是自己愿意,乃是那叫它如此的。但受造之物仍能指望脱离败坏的辖制,得享神儿女自由的荣耀。我们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罗马书八章20、22节)。这是因为罪恶入了世界,故世界一切受造之物都受败坏的辖制,虚空是败坏的结果,罪恶是败坏的原因。人犯了罪,地也受了咒诅,一切受造之物都受了连累,失去了原有独立自由存在的光荣,所以叹息劳苦到如今。但它们仍指望能够脱离辖制而享自由。物犹如此,何况人类!岂不更当盼望脱离败坏的辖制,得以享受神儿子自由的荣耀吗?而解脱之道,只有信靠神所差来的救主耶稣基督,释放我们在罪恶中的捆绑,粉碎败坏的辖制,正如圣经所说:「现今你们既从罪里得了释放作为神的奴仆,就有成圣的果子,那结局就是永生。」这就是解脱虚空的唯一方法了。
三、不论智愚一死同
「可叹智慧人死亡,与愚昧人无异」(二章16节)。世上原有许多不平等的事,唯独死亡是最平等的。「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希伯来书九章27节),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罗马书六章23节)。人人既都有罪,故人人都有死,这是与生俱来的命定,而死后且有审判(希伯来书九章27节)。有人说:神本有好生之德,为何使人死亡呢?其实并非神使人死亡,神乃是使人存活的。祂早在旧约起誓说:「我断不喜悦恶人死亡,唯喜悦恶人转离所作的道而活……你们转回,转回罢,离开恶道,何必死亡呢?」(以西结书三十三章11节)。在新约时代又重申祂的旨意:「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得后书三章9节),这就是神爱世人的心肠。圣经指出:「罪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罗马书五章12节)。可知死是世人自己犯罪坠落的结果,是起初误用了自由意志,选择恶者的道路,而失足成了千古恨。神已在呼唤罪人回转,回覆罢!离开恶道,何必死亡呢?这个「回转」,是出死入生的转折点,也是神对世人出于爱心的期待。
人有三种的死──灵死、身死、永死。「灵死」是指人的灵性与神的生命隔绝。灵性本是真神所赐的(以赛亚书四十二章5节),是人对神发生「直觉」信仰的重要部份。故「灵死」即人的灵性与神处在隔绝和反叛的状态中,也就是「死在过犯罪恶之中」(以弗所书二章1节)。此即人类最致命的伤害(创世记二章17节),于是「身死」亦接踵而至(创世记五章5节),死后的「永死」,就是永远灭亡。圣经指出这「永死」的状态是:「他们要受刑罚,就是永远沉沦,离开主的面和祂权能的荣光。」(帖撒罗尼迦后书一章9节);又是:「他们的分,就在烧着硫磺的火湖里,这是第二次的死。」(启示录二十一章8节)。须知这「硫磺的火湖」,本来不是为世人预备的,乃是为魔鬼及其使者预备的,叫做「永火」或「永刑」(马太福音二十五章41、46节)。因为魔鬼是永不能悔改的恶灵,是可怒预备遭毁灭的器皿(罗马书九章22节),故神为牠预备火湖是合理的,必要的。神要在实现新天新地之前,必须先毁灭魔鬼及其使者,更是合理的措施。但是,神对人类则在万古之先就预定救赎的政策,这救赎法已由祂的爱子耶稣基督降世,完全实施而成功在十字架上了。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的过犯死,又为我们称义复活了(罗马书四章25节),这就是神赐给世人出死入生的大恩典。无论何种罪人或罪魁,他若不像魔鬼那样不可救药,而能幡然回转过来向神悔改,并接受而且信靠那爱我们,甘愿为我们舍身赎罪的耶稣基督,为唯一的救主,就不定罪。于是「灵死」可得重生(约翰福音三章5节),「身死」亦能复活(哥林多前书十五章22节),「永死」就可以逃脱了(启示录二十章6节)。神是慈爱的,愿意万人得救,不至灭亡,故为世人预备这样大的救恩,祂不是预定我们受刑罚,乃是预定我们藉主耶稣基督得救(帖撒罗尼迦前书五章9节)。只要人肯回转悔改,信靠主耶稣,人人都能得救。须知「永死」是可怕的,阴间极其残忍(雅歌八章6节),火湖极其惨酷(马可福音九章48节),这是人死后才能经历的。但在生前亦能预知,因为是圣经告诉我们的(路加福音十六章23、24节;启示录十章10节)。这样,难道我们偏偏要到那个可怕的地方吗?
「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诸世界是藉着真神的命而造;万象藉祂口中的气而成。但「永生」非受造品,因神自己是永生的神,祂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透过「主耶稣」将永生转赐与世人。你如果还没有把握住永生,只知用两手捞这世界,捞来捞去,想得着两把好东西,结果如同捕风,有何益哉?
四、神赐永生真宝贵
「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三章11节)。神造万物,其方法是神说要有什么,就有什么,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事就这样成了」(创世记一章3、6、7、11、14、20、24、26节)。
诸世界是藉着耶和华的命而造,万象藉祂口中的气而成(诗篇三十三篇6节)。但是「永生」并不列在受造物之中,因神自己是永生的神,所以称为「独一不死」(提摩太前书六章16节),「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启示录四章8节)。地上受造生物的生命,都是会死的,但神的生命是自己有的。正如主耶稣说:「父怎样在自己有生命,就赐祂儿子也照样在自己有生命」(约翰福音五章26节)。在神「自己有」的生命,赐给祂爱子耶稣也照样「自己有」,可知「永生」非受造品,乃是神将自己所有的赐给祂儿子耶稣,而主耶稣也照样将这「永生」转赐与世人。故主耶稣说:「我又赐给他们永生,他们永不灭亡。」(约翰福音十章28节);「信子的有永生,不信子的得不着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约翰福音三章36节)。「因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见子而信的人得永生,并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约翰福音六章40节)。
我们试想吧,我们本是「罪该万死」的人,现在幸蒙天父的大爱,爱到将祂自己原有不能坏的生命也赐给我们,使我们在主耶稣里可以得着。主耶稣又为我们保证:「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约翰福音十一章23、24节)。这是何等大的恩典啊!这「永生」是神在万古之先所应许的(提多书一章1节;约翰壹书二章25节)。我们还未出生于世,神早已预备了永生要赐给我们了。因祂要救赎我们作祂的儿女,并承受神国永远的福乐和荣耀,非得永生作神儿女,不能进入神国,这是神赐给永生的目的。换言之,这永生是为着来世而赐给的。我们信主耶稣是为着什么呢?就是要得神所应许的永生。但有一般信徒,对「永生」似乎并不热爱,而多注重于肉体上的需求,和今世物质福利的贪慕。在肉体需求上若称心遂意,或世事顺利发展时,则信心坚固,认为信主确不落空;若在肉体世事方面,不满足自己的要求,遇着挫折或试验时,就以为信主有什么用处呢?于是信心软弱了,疑惑顿生了,这就是不认识「永生」的宝贵。在使徒时代也有这样的信徒,故使徒约翰写信提醒他们:「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信奉神儿子之名的人,要叫你们知道自己有永生。」(约翰壹书五章13节)。自己有了永生,应该被自己知道的,我们之所以能知道自己有永生,是根据神所作的见证,这见证就是圣灵、水与血,我们既已领受了这三样见证同归于一的洗礼,就是得永生的见证了(约翰壹书五章11节)。保罗称之为「重生的洗」(提多书三章5节),彼得肯定的说:「这水所表明的洗礼」也拯救我们(彼得前书三章21节)。主耶稣也早已应许:「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保罗更加详细的说明:「你们既受洗与祂一同埋葬,也就在此与祂一同复活,都因信那叫祂从死里复活神的功用。」(歌罗西书二章12节)。又说:「所以我们藉着浸礼归入死,和祂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藉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罗马书六章4节)。既然已经与基督一同复活,就是得永生了;既然「受洗归入基督」,就是「属乎基督」了(加拉太书三章27-29节),既然「属乎基督」就是「必然得救了」,这是我们从圣经上所得到不可动摇的信心。
要紧的是我们所受的洗,是奉主耶稣圣名,是有圣灵、水与血三样见证的真正「重生的洗」,就能得救,毫无可疑。神既藉着圣灵、水与血来救我们,若我们还不相信,就是成了不知道自己有永生的人。虽然自己不知道,但神所作的「事就这样成了」。若我们凭着神的三样见证,知道自己有永生,我们就要「持定永生」(提摩太前书六章12节)。吕振中新译作「将永生把握住」,因为我们乃为此而蒙召。
五、何须两把捕清风
「满了一把,得享安静,强如满了两把,劳碌捕风。」(四章6节)。
这世界的一切,在传道者看来,都是虚空。甚至他认为死人胜过活人,未曾出生的人,更胜于已死和活着的人。对人生这样的悲观,实因人生在世都是劳苦担重担,得不到真安慰、真福乐。
有生即有苦,无生即无苦,故宁可不出世为人更好,连约伯也是咒诅自己的生日:「我为何不出母胎而死?」(约伯记三章11节)。他这样说虽然是为着自己遭遇大苦难,而吐露怨怼之意,其实也正足以说明人生都是苦恼的。既带着原罪而来,几十年的期限满了,又要带着更多的本罪而去,出世时既受苦,去世后又受永苦。所以婴儿出世时,第一声就是哭,从来没有笑的,这平常小事,正充份启示人生在世是苦恼的。当一息尚存时,纵使身为帝王贵族,也跟普通人一样,摆脱不了「生老病死苦」的命运摆布。人人为餬口而劳碌,为谋财而挣扎,为求名而竞斗,为争权而角逐,为享乐而奔趋,其中浮沉成败,荣辱穷通,都是转眼间事。正如圣经所说:「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他的美荣,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干,花必凋谢。」历代人物的陈迹,当今世事的演变,都说明人生无常,悲欢离合,苦乐荣枯,有如一场戏剧,一切都是虚幻的,这就是传道书「虚空论」的一个根据。
然而,人毕竟是具有真实的内在灵魂,是可以与信实的造化主恢复正常关系的(彼得前书四章19节),这灵魂虽受罪恶的危害而如羊失丧,仍可藉着好牧人的寻找,而重归于神的怀抱。我们信了主耶稣,领受重生的洗和圣灵的更新,在灵里就喝了生命的活水,就永远不渴,且在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这样,心灵才得享安息,人生才算满足,而不虚空了。你如果还没有把握住永生,只知用两手捞这世界,捞来捞去,想要得着两把好东西,结果如同捕风,有何益哉!
「多梦和多言,其中多有虚幻,你只要敬畏神」在世虽有种种丰富享受,都好像梦中喫饭喝水,醒了之后,灵魂仍觉飢渴发昏。何为真实呢?就是住在耶稣基督里,这是人生的真实境界,心灵才能得到永远的安定和满足。
六、多梦莫如敬畏神
「多梦和多言,其中多有虚幻,你只要敬畏神」(传道书五章7节)。
人生原多梦想,为了不满现实生活,或对所希求的东西,不能如愿以偿,故常在心中想念,还有许多非分妄求,因而养成了贪欲。或爱财如命,以为有钱万事足;或热中于名位,以受人崇拜为最得意事;或领袖欲大,要在团体中争夺权位,而才智品德又不符众望;或抱享乐主义,放浪于形骸之外;或独善其身,寄傲于山林。果真能达到自己所想望的,也好像一场春梦,一觉醒来,化为云烟。
例如路加福音十六章十九节所说的那个财主,天天奢华宴乐,恣情享受,此一梦境,曾几何时?当他一命呜呼之日,即黄梁梦醒之时,他立刻自觉在一个受痛苦的地方。而拉撒路在生前生活虽受磨折,因他信主敬神,死后却享安乐。可知这世界如梦景,而死后才算进入真实的境界,即永远的归宿。凡肉体在世所享受的,丝毫与灵魂无异,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正如圣经所说:「梦中喫饭,醒了仍觉腹空,梦中喝水,醒了仍觉发昏。」(以赛亚书二十九章8节)。这就是说,在世虽有种种丰富享受,都好像梦中喫饭喝水,醒了之后,灵魂仍觉飢渴发昏。那时,在阴间连一点水凉凉舌头都不可得了。所以,现在要赶快接受从天上降下来的真粮(约翰福音六章51节),和生命的活水(启示录二十二章17节)。
人若喫喝这真粮活水,就永不飢渴。主耶稣说:「不要为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就是人子要赐给你们的。」(约翰福音六章27节)。存到永生的食物,就是「灵魂的救恩」(彼得前书一章9节),和「能救灵魂的道」(雅各书一章21节)。今生若能领受了,则灵魂便不至坠入「饿道」了。总而言之,人生贵乎进入真实境界,不该以幻梦式的生活为满足。其最重要者,莫如敬畏真神(以赛亚书三十三章6节)。
神是真实的,在祂永不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故保罗「以认识我主耶稣基督为至宝,为祂丢弃万事,看如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立比书三章8-9节)。约翰亦以「认识那位真实的,也住在那位真实的里面,就是在祂儿子耶稣基督里面,这是真神,也是永生。」(约翰一书五章20节)。
住在真实里面,就是住在耶稣基督里面,这是人生的真实境界,心灵才能得到永远的安定和满足。
七、人生易逝百年身
「人一生虚度的日子,就如影而经过。」(传道书六章12节)。这是指出人身在世易逝,与万世虚空成正比。
雅各说:「嗐!你们有话说,今天明天我们要往某城里去,在那里住一年,作买卖得利,其实明天如何,你们还不知道。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雅各书四章1-14节)。
另有一个生了十二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的雅各也说:「我寄居在世的年日,是一百三十岁,我平生的年日又少又苦。」(创世记四十七章9节)。对世事作「一年计划」,这并不算多,也不是不应该,为生活而奔走谋利,自食其力,安份劳动,对自己对社会,均有利益。但若一肚子急于发财,不惜以背道违法的手段得利,这就陷在迷惑,落在网罗,叫人沉在败坏和灭亡中了(提摩太前书六章9节)。要知肉体的生命是靠不住的,不但明天如何不可知,连「今夜」如何也不晓得(路加福音十二章20节)。
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患。」所以,人根本不可能骄傲地客自己活着,也无法以自我为中心,而自恃自夸(但以理书四章30-31节)。须知冥冥中有一位主宰在掌管人的命运。神阻挡骄傲的人,施恩给谦卑的人,故经上说:「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依靠自己的聪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祂,祂必指引你的路。」(箴言三章5-6节)。「你们只当说,主若愿意,我们就可以活着,也可以做这事,或作那事。」(雅各书四章15节),这就是我们处世生活的原则。雅各奋鬪一生,在一百三十岁时,不胜感慨地说:「我平生的年日又少又苦,」在世一百二十岁的摩西也说:「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英雄有老去之时,红粉有白头之日,乌衣巷口,祇余千古夕阳,华屋笙歌,转眼高低邱陇。此中不知「虚度」了多少众生啊!「又少又苦」还不大要紧,最怕是「虚度」。人生如寄客,易逝百年身,在世上若不争取时机,使自己迅速接受救主耶稣的拯救,蒙赦罪而得永生,此恩若得不着,便是虚度浮生了。
尽管是叱咤风云的英雄、旋转乾坤的伟人,若不能进天国,终必悲惨下阴间(以赛亚书十四章9-10节)。杜少陵诗云:「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当我们看见寂寞的坟墓时,野草萋萋,落日残照,真感慨万千,而不能自己。然而,基督的福音,已为我们解决了坟墓问题,就是坟墓不能永远关住我们的身体。主耶稣说:「你们不要把这事看作希奇,时候要到,凡在坟墓里的,都要听见祂的声音,就出来。」(约翰福音五章28节);又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约翰福音十一章25节),这就是奇妙大能的福音。保罗及其他使徒对于主耶稣从死里复活的见证,非常强调,他说:「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基督若没有复活,你们的信便是徒然,你们仍在罪里,就是在基督里睡了的人也灭亡了。」(哥林多前书十五章14、17-18节)。又说:「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哥林多前书十五章22节)这强有力的福音,奠定了我们不可动摇的盼望。
「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神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帖撒罗尼迦前书四章16-17节)圣经指人的身体如地上的帐棚(哥林多后书五章1-2节;彼得前书一章14节),是流动性的,暂时性的,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劳苦,深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就是属灵的身体,永不朽坏的。
在主耶稣第二次降临时,祂就将我们的身体改变形状,和祂自己荣耀的身体相似。
「事情的终局,强如事情的起头。」、「人死的日子,胜过人生的日子。」神审判的日子定了,预先吩咐各处的人要悔改,这是神的爱。神一再宽容,好像等候浪子回家一样,但当世界末日临到,神的救恩结束、忿怒来到、公义的大审判揭幕,那时「若有人名字没记在生命册上,他就被扔在火湖里。」
八、原来起首输终局
「事情的终局,强如事情的起头。」(传道书七章8节),「人死的日子,胜过人生的日子。」(七章1节)。
当一个人出世时,大家莫不欢喜庆贺。对于死则人人害怕,避之唯恐不远,连其他动物也都怕死,这是动物求生的本性。人的帕死乃是对生命的留恋,也因死后不知如何遭遇而惊惶。准南子说:「生奇也,死归也。」树高百尺,落叶归根,故有「视死如归」的豪语。果真视死如归家,则何必害怕呢?若不能归家,那才可怕了。
神说:「你们世人要归回。」(诗篇九十篇3节),这是万灵之父,愿望世人都归回祂那里,故圣经说:「在耶和华眼中看圣民之死,极为宝贵。」(诗篇一百十六篇15节),如同浪子回家,父亲既欢喜快乐,而浪子自己也得了最温暖的归宿。所以,基督徒看死,并不可怕,也不失望,而且在属灵方面却是一件「好得无比」的事呢(腓立比书一章23节)。保罗对信徒身体之死,有极正确的解释:「你所种的,若不死就不能生,并且你所种的,不是将来的形体,不过是子粒。」(哥林多前书十五章36、37节)。身体是一子粒,死就是种,现在所种的是血气的身体,将来复活是灵性的身体。故信主得救的人,对身体的终局--死,并不是「从此休矣」,乃是「更美复活」的前奏(希伯来书十一章35节),也是「身体得赎」的序曲(罗马书八章23节)。
今生的结束,就是更美来生的开始;但短暂而苦恼的今生,却是争取永远福乐来生的唯一机会,所谓「盖棺论定」。未死之前若已得救,受了圣灵的印记,则死时就是最好的终局,脱苦海而入乐园,享安息静候复活,这岂不是比起头呱呱坠地时更优胜么?
九、可怕刑施死后人
「断定罪名,不立刻施刑,所以世人满心作恶。」(传道书八章11节)。
按着定命,人人皆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神是公义的,忌邪的,恨罪的,不能以有罪为无罪,除非世人信靠赎罪的救主耶稣,没有一个人不在神的审判定罪之下(罗马书三章19节)。但神为什么断定罪名,不立刻施刑呢?因为根据神的慈爱,祂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为着给予世人有悔改归正的机会,故用忍耐的心,宽容人先时所犯的罪(罗马书三章25节)。
有人以为神不立刻施刑,是祂躭延了,其实不是躭延,乃是宽容你们(彼得后书三章9节)。须知神的忍耐和宽容,有一个积极的目的,就是要世人在祂忍耐宽容的时期中,能悔改回转归向祂,接受耶稣基督的救赎,可蒙赦罪而得永生。假使你藐视神丰富的慈爱、宽容、忍耐,不晓得祂的恩慈是领你悔改,你竟任着刚硬不悔改的心,为自己积蓄忿怒(罗马书三章4、5节);那么,神的宽容和忍耐也是有限度的,祂的震怒就会显明在公义审判的日子,祂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故公义审判的日子,必然来到,这是神向世人总清算的一天,这公义的大审判,是包括死人和活人,任何人都不能漏网逃脱。故神曾说:「我的公义临近,我的救恩发出」,「我的救恩永远长存,我的公义也不废掉」(以赛亚书五十一章5、6节)。在神的公义审判临近的今日,也正是神发出救恩的时候。这救恩以基督的十字架为中心,因为世人都犯了罪,没有一个人不需要十字架的拯救。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了救恩的泉源,世人非靠着基督宝血的洗净,罪恶就永不得赦免。所以圣经说:「真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着耶稣的宝血,藉着人的信,要显明神的义。」(罗马书三章25节)。
这赦罪之恩是白白赐给世人的,只要他们相信主耶稣,向神悔改,领受奉主耶稣圣名的洗礼,就得以赦罪,并领受所应许的圣灵(使徒行传二章38节)。这样,就是接受神的救恩,便可以免去将来公义的审判。世人能及时悔改蒙恩的固多,但藐视救恩的亦复不少,他们不相信将来有大审判和报应,所以仍是「满心行恶」,醉生梦死,沉伦于邪僻的快乐,昏迷于物质的享受,福音的呼唤,充耳不闻,末日的警告,当做戏言(创世记十九章14节)。虽然如此,神还是忍耐、宽容、等候;因为祂是不轻易发怒的神(那鸿书一章3节),祂的心是忍耐的(弥迦书二章7节),宽容再宽容,忍耐再忍耐,等候再等候,祂不断的差遣先知、使徒、传道者、基督徒向世人劝告。当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神并不鉴察,现在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因为祂已经定了日子,要藉祂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使徒行传十七章30、31节)。神审判天下的日子已经定了,故预先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这是神的爱。而且把审判刑罚决定在人的「死后」才执行,就是让人活在世上的整个时间内,都有悔改信主蒙恩得救的机会。
比方你如果能活到一百岁,神赐给你一百年的期限,你能活到五十岁,就给你五十年作悔改信主的时间。但各人寿数修短不同,有的于二十几岁的青年时就死了,他若已经悔改信主蒙恩得救,实属万幸。可是,有人年逾半百,还不想为自己的灵魂打算,赶快悔改信主。有人已到风烛残年,还是迷信拜偶像等虚妄之事,不肯悔改弃假归真,享受永生之福。青年人则自以为来日方长,不必太早悔改信主。财主有钱倚靠,万事应心,自以为没有悔改信靠耶稣基督之必要。一般知识分子,则谓人由猿猴进化,没有灵魂,死了就消灭,没有受审判报应的一回事,只要留下「文化精神」不死,即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就可以了。又有一班人竟自我审判,自认平生都凭着良心行事,没有罪过,已可得救,何必悔改信耶稣呢?
可叹芸芸众生,深入迷津,在神开恩拯救的时期,竟不理会,许多人都走上了「自以为正,至终成为死亡之路」(箴言十四章12节)。虽然如此,神还是再宽容、再等候、再招呼,好像等候浪子回家一样。但到了各人大限已满,世界末日临到,神的救恩结束了,神的忿怒来到了,公义的大审判揭幕了,那时,「死了的人,无论大小,都站在宝座前,案卷展开了,并且另有一卷展开,就是生命册,死了的人,都凭着这些案卷所记载的,照他们所行的受审判。」(启示录二十章11-12节)。
「若有人名字没记在生命册上,他就被扔在火湖里。」正所谓「落在永生神的手里,真是可怕的啊!」
世界末日必忽然临到,就是万物结局的时候。「那时,人子的兆头要显在天上,地上的万族都要哀哭,他们要看见人子,有能力,有大荣耀,驾着天上的云降临。(马太福音二十四章30节)」,凡听了神的警告仍不悔改的,神叫他仍不义、仍污秽;凡已真实悔改信主得救者,神就保守他,叫他仍为义、仍圣洁。这在主降临近了的今日,神已经作此分别。
十、末日网罗忽到临
「原来人不知自己的定期,鱼被恶网圈住,鸟被网罗捉住,祸患忽然临到众人的时候,世人陷在其中,也是如此。」(传道书九章12节)。
这是指世界末日必忽然临到,就是万物结局的时候。圣经对此预言甚明显:「那时,人子的兆头要显在天上,地上的万族都要哀哭,他们要看见人子,有能力,有大荣耀,驾着天上的云降临。」(马太福音二十四章30节)。主耶稣再来,就是世界的末日,祂来是要拯救信徒,也是为着审判不悔改不认识神,并不信从基督福音的人(帖撒罗尼迦后书一章7-9节),同时还要毁灭这罪恶败坏的世界:「那日,天必有大响声废去,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销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烧尽了。」(彼得后书三章10节)。
神为了要实现新天新地,必须把旧天地结束(启示录二十一章1节)。主耶稣曾引证古代洪水灭世,和所多玛城的倾覆,来形容并警告世界的末日说:「人子显现的日子也要这样」(路加福音十七章30节)。当挪亚和罗得时代的人们,不相信这警告,以为世界多么繁华可爱,舞台歌榭,纸醉金迷,天花酒地,宴乐寻欢。还有人则专心于做世事,问舍求田,唯利是图,毫不觉悟自己所处时地的危险性;虽然听见神仆的劝谕,却马耳东风,硬心不信。于是大祸忽然从天而降,惊慌失措,其灭亡也不亦可哀乎!
历史是会重演的,此乃因果关系。今日世界正是朝向末日直奔,和洪水时代如出一辙。圣经再度提出警告:「你该知道,末日必有危险的日子来到,因为那时人要专顾自己、贪爱钱财、自夸、狂傲、谤讟、违背父母、忘恩负义、心不圣洁、无亲情、不解怨、好说谗言、不能自约、性情凶暴、不爱良善、卖主卖友、任意妄为、自高自大、爱宴乐、不爱神,有敬虔的外貌,却被敬虔的实意。」(提摩太后书三章1-5节)。我们若仔细将以上人心败坏的现象,来对照今日各国社会所发生的事件,觉得非常符合,证明现在即是危险的日子,世界正处在灭亡边缘。社会改造家或社会福音派,想要把世界改变成为人间天国,这真是缘木求鱼。神说:「日期近了,不义的,仍旧叫他不义;污秽的,仍旧叫他仍旧污秽;为义的,叫他仍旧为义;圣洁的,叫他仍旧圣洁。看哪,我必快来,赏罚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报应他。」(启示录二十二章10-12节)。凡听了神的警告仍不悔改的,神就叫他仍旧不义,仍旧污秽。凡已经真实悔改信主得救者,神就保守他,叫他仍旧为义,仍旧圣洁。这在主降临近了的今日,神已经作此分别。
但审判要从神家起首,教会在地上并非都是完全真实圣洁,这在主所说麦田中混有稗子的比喻中已指示了。许多背道异端的教会,那简直不算是麦田,乃是撒但一会的人(启示录三章9节)。主再来时是要接取祂的新妇─真教会,故不能不先行审判,从祂国中挑出那叫人跌倒和作恶的人(马太福音十三章41节)。有些仆人,今天藉着优越的地位,和专制的权利,欺压那软弱的同工,那时要被主清算(马太福音二十四章48-51节)。在教会好为首者,专权独裁,排除异己,也在受审判之列(约翰三书9节;以西结书三十四章20-21节),徒受主恩,毫无出息的仆人,也要受到责罚(马太福音二十五章30节)。神是公义的,必须对神家先行审判,这样,「那不信从神福音的人,将有何等的结局呢?若是义人仅仅得救,那不虔敬和犯罪的人,将有何地可站呢?」(彼得前书四章17-18节)。主耶稣又对信徒警告说:「你们要谨慎,恐怕因贪食醉酒,并今生的思虑,累住你们的心,那日子就如同网罗临到你们。因为那日子要临到全地上一切居住的人,你们要时时儆醒,常常祈求,使你们能逃脱这一切要来的事,得以站在人子面前。」(路加福音二十一章34-36节)。「贪食」指贪财,「醉酒」指爱宴乐,「今生思虑」指爱钱专以世俗世事为念。如果对钱财、宴乐、世事看不破,放不下,那么,这三大孽障,就会把基督徒「思念上面」的信心拖累住了,灵性被腐蚀了,灵德受亏损了,必失去了对主所存纯一清洁的心(哥林多后书十一章3节)。
若不能猛省儆醒起来,不藉着祈求以摆脱迷惑,则主再来的日子就如网罗忽然临到,便做了被撇下的人(路加福音十七章34-35节)和关在门外的人(马太福音二十五章10-11节)。所谓「网罗」,并非自天上降下来要捕捉人的,乃指世人或一般信徒平日专以地上的事为念,钱财的迷惑,今生的思虑,罪中的快乐,这些东西构成了不能解脱的自我陷溺思想,这思想就是自己的网罗,陷在其中,无法自拔。
十一、左愚右智判分明
「智慧人的心居右,愚昧人的心居左」(传道书十章2节)。
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其实基本的分别,人心只有相对的两种,非善即恶,非忠即奸,非正即邪,非诚即伪,非直即曲,非爱即恨等等判若左右分明。
「心」是一个人很重要的部分,因人一生的果效,都是由方寸之间发出来的(箴言四章23节)。神看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耶利米书十七章9节)。因为人心所存,在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希伯来书四章13节)。主耶稣说:「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故人心若邪恶,外面的修饰涂抹是无用的,必须先从内心转变悔改,并得着真理圣灵大能的感化,和「用水藉着道」的洗净,才能求在神面前有无亏的良心(彼得前书三章21节)。这里所说智慧人和愚昧人,并非指世人脑力的优劣,和教育的深浅而言,乃指人灵性上的直觉力和辨别力的差异。所谓「左右」,乃指两种心的倾向不同,并非指世俗的派别。换言之:一种心是倾向神的,属灵的,属天的;另一种心是不倾向神的,属世俗的,属地的,智愚的区别乃在此。
兹引证几点于下:
第一、智慧人的心敬畏真神。
圣经说:「敬畏神是智慧的开端。」(箴言九章10节;诗篇一百十一篇10节)。愚昧人则相反,他们不知敬畏真神,而去敬拜虚假偶像,迷信难除,而且是故意不认识真神,他们的思念便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罗马书一章21节)。还有一班人,正如圣经所指的:「愚顽人心里说,没有神。」(诗篇五十三篇1节)。这比拜偶像的迷信者更逊一筹,因为拜偶像不过是拜错了对象,以假当真,他们信仰有神的心却是不错的。而说「没有神」者,乃是根本否定神的存在,武断地「以有为无」,这比无知地「以假当真」者更加愚顽了。说「没有神」者,既囿于主观的偏见,又顽固地拒绝客观真理的启示,对于神的存在这个问题,一点没有虚心研究考察,指是附和盲从,人云亦云而已。
第二、「智慧人的心能辨明时候和定理」(传道书八章5节)。
智慧人对于世事的演变,和人生的意义,有更正确的观察和了解。他能辨明时代的趋势,和人与神的关系,进而寻求合理的处世与得救之道。主耶稣曾说过:「你们知道分辨天地的气色,怎么不知道分辨这时候呢?你们又为何不自己审量,什么是合理的呢?」(路加福音十二章56-57节)分辨天地气色是容易的,但辨别世态的趋向,判明时代的预兆,则非易事,而又认清什么是正义合理之事,则尤难矣。是故智慧的作用,不仅在乎能了解事物的真象,而且能使自己做出符合于真理正义之事。而愚昧者则缺乏理智,行事都凭感情冲动,心有所蔽,以致没有正确的属灵判断力,驯至是非颠倒,善恶混淆(以赛亚书五章20节)。例如法利赛人竟指主耶稣赶鬼,系靠鬼王别西卜,现在也有一般所谓基督徒,竟一味乱指受圣灵说方言者为邪灵,不合圣经等。如此糊涂判断,其愚真不可及也。主耶稣说:「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里头的光」即指圣灵在人的灵性中,故有光明,能洞烛是非,有属灵的智慧(但以理书五章11、14节)。正如保罗所说:「父将那赐智慧与启示的灵,赏赐你们,使你们真知道祂,并照明你们心中的眼睛」(以弗所书一章17节)
第三、「智慧人肯听人的劝教」(箴言十二章15节)。
智慧人并非已达到完全无缺的地步,所谓「智者必有一失」,甚或也有许多错误。但是他肯听人的劝教,这就是他的智慧。因为他有顺从真理的谦虚,如大卫王接纳先知拿单的指责,痛自改过;亚波罗接受百居拉亚基拉的教导而充实自己;彼得接受保罗之当面抵挡,而毫无介意,这毕竟是大使徒的谦虚风度,湛深涵养。而愚昧人则不然,他总不肯听人的劝教,愚而好自用,蛮不讲理,如同拿八先生一样(撒母耳记上二十五章25节)。因不能接受人的劝教,致成为顽梗不化之人(罗马书十一章17节);故传道书说:「贫穷而有智慧的少年人,胜过年老不肯纳谏的愚昧王。」
传道书先用「虚空」的概念,指证人生万事皆虚幻无常,不足沉迷留恋。但不仅如此,重要的是「神」在本书中屡次出现,神是创造者,是真实、永在、全能、拯救人类的恩主。于是在这被罪恶败坏而成为虚空的世界,人生、万事之中,藉着神的救赎作为,和我们对神的信靠与敬畏,得以由虚空世界,进入真实的新天新地。
十二、晨昏撒种多行善
「早晨要撒你的种,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为不知道那一种发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两样都好。」(传道书十一章6节)。
已信主得救的基督徒,对人生问题已解决了,则人生的神圣责任即随之而来。主耶稣说:「你们是世上的盐」,「你们是世上的光」。
盐象征「爱」,即本着基督仁爱之精神,以淑世利人。
光象征「德」,即本着基督完善的品德,以己立立人。以爱联络全德(歌罗西书三章14节),以德发挥全爱(哥林多前书十三章4-7节),二者缺一不可,于是进而实行撒种的工作。
圣经指「种」有二:第一是神的道(马可福音四章14节),即叫人得救的福音,基督徒应负起传福音的责任,如保罗所说:「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主耶稣吩咐门徒往普天下传福音给万民听,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
保罗对提摩太说:「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我们以为不发生作用的布道或见证,岂知这小小种子撒在人心,潜伏日久,忽得时雨(圣灵)的润泽,则将发芽生长起来。故我们为主作见证,就是一言也有益,一张小小福音传单,亦有其大作用。区区五饼二鱼献与主手,即可喫饱五千人。若我们肯奉献自己身体、钱财、才智、时间等为主而用,在传福音的事工上是不会落空的。如同撒种,早撒晚撒,多种多收,虽失之东隅,亦可收之桑榆。今日世界何等迫切需要基督的福音,许多灵魂等待拯救,许多受伪教假道迷惑者,等待发聋振聩,引导归真。教会应以传福音为工作的中心,应以充实传道人才为急务,对于工人应多予培养、爱护、敬重,使他们能安心工作,叫我们与他们一同为真理作工(约翰三书7-8节)。
此外,「同心合意兴旺福音」亦极重要,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若不同心,岂能同行」(阿摩司书三章3节)。如过去在大陆教会常发生不同心合作的现象,以致把教会拖到严重的「分争结党」的泥淖中而不能自拔,这样,只有使教会没落,怎能发展传福音呢?第二撒种亦指行善事。经上说:「神能将各样的恩惠,多多加给你们,使你们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样的善事……必多多加给你们种地的种子。」(哥林多后书九章8-10节)。信徒行善是本分,凡有力量帮助救济人的,都要本着爱心而作,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力小而推却,一杯凉水,在干渴者至为需要。主耶稣在世上时,见到人的疾苦,常「动了慈心」,故祂周流四方行善事。我们行善,也是完全由于爱心所激发,并非沽名钓誉的工具或应酬人情的装饰品。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行善所结仁义的果子是长存的,因为神必赏赐报答。也并不是为着神能报答而才去行善,乃是为遵照神的旨意而去行(以弗所书二章10节),也是神的子民应该用「热心」去行的(提多书二章14节;加拉太书二章10节)。传道书所说凡事都是虚空,多是指着自私自利的事说的,但书中有一句不虚空的话:「我知道世人,莫如终身喜乐行善。」(传道书三章12节)。乐善好施,能荣神利人。是「爱」的产品,故必不虚空。
十三、守诫敬神享永荣
「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神,谨守祂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传道书十二章13节)。
传福音行善事本分,敬神守诫命也是本分。
传道书最后提出敬神守诫为全书的总意,而且说人所作的无论善恶,神都必审问,这就是必须敬畏神的原因。
敬畏神就当谨守祂的诫命,也是我们爱神的表现(约翰一书五章3节)。
所以,守神诫命并不是出于惧怕的心理,乃是出于爱神的自然流露--尽心、尽意、尽性、尽力。我们既得到神儿女的名分,又领受圣灵为印记,证明我们是神的后嗣,与基督同作后嗣,故对于敬神守诫是不可忽略的。亚当被造作神的儿子,因他不坚守敬神遵命的本分,以致堕落成千古恨,可为鉴戒。圣经说:「耶和华喜悦燔祭和平安祭,岂如喜悦人听从祂的话呢?听命胜于献祭,顺服胜于公羊的脂油。」主耶稣在「成为人的样子」的时候,祂存心顺服,以至于死,所以神将祂升为至高,又赐给祂超乎万名之上的名。
我们何幸蒙神救赎重生,作神的儿女,故也有权利效法主耶稣的模样,学习主的谦卑顺服,在世自守,敬虔度日。到了时候,神必叫我们升高,并且领我们进入荣耀里去(希伯来书二章10节),与基督一同显现在荣耀里(歌罗西书三章4节)。那时,我们就要永远生存在不虚空的真实境界里,就是新天新地,享受那不虚空的永远自由的荣耀和福乐。
综上所述,可知传道书的涵义,就是先用「虚空」的概念,指证人生万事皆虚幻无常,不足沉迷留恋。
但若仅仅是如此,则人生必陷于悲观失望,而成为「我们就喫喫喝喝罢,因为明天要死了」的消极主义者。故最重要的,就是神在本书中屡次出现,而且强调神是创造者,例如说:「神从始自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神一切所作的,都必永存,无所增添,无所减少,神这样做,是要人在祂面前存敬畏的心。」此即启示神是真实的,永在的,全能的,又是拯救人类的恩主,在人山穷水尽的时候,祂就为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道路,就是基督的救赎。
于是乎,在这被罪恶败坏而成为虚空的世界,人生、万事之中,藉着神的救赎作为,和我们对神的信靠与敬畏,得以由虚空世界,进入真实的新天新地,得大解脱,享大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