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圣经中的文体─比喻

引言

「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田里。这原是百种里最小的,等到长起来,却比各样的菜都大,且成了树,天上的飞鸟来宿在其上。」(太十三31、32)

甲:这段讲教会。教会就象是一粒芥菜种,是最小的种子,但是却长成大树,芥菜就是芥菜,为何长成大树?就是因为变质了。飞鸟代表恶者,栖息在教会之下。

乙:芥菜种很小是指教会一开始很小(芥菜种不是最小的种子,这里只是突显它的小),但是后来人数愈来愈多,就像一颗大树一样(大树也只是突显其大,而不是说真的长成大树)。这些鸟就代表没有方向的人,到树上栖息,所以这段话是指教会逐渐成长,到某一个程度之后,不管什么人都躲在教会里了。

丙:心中怀着天国的盼望,期待天国的来临,就象是有人把芥菜的种子种在田里,盼望它日后长大。「天国」距离现实似乎很遥远又难以掌握、难以理解,对现实的影响就像一粒芥菜种子那么小,那么微不足道;但是等时候到了,天国却会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情况真实地临到,并将带来超越一切的影响,飞鸟指先前那些不信的或敌对的人,到时也要仰望天国。

丁:这段是说,天国就好像芥菜种一样,逐渐成长,终于完全实现,树形容其大,大到飞鸟都可以宿在其下,飞鸟在但以理书的异象中有万国的意思,所以这里应该也是指万国换句话说,天国大到万国都依附其下。

一、经文解说

对于这段经文的主题,甲、乙认为是教会,丙、丁认为是天国。关于芥菜种,甲特别强调是「最小的种子」,其他人都认为并不是最小,长成树,甲认为菜变成树是变质的意思,乙、丁认为「树」只是形容「大」的意思,丙则认为是指一种「意想不到的状况」,所以芥菜种长成树,甲认为是指教会由小变大,大到变质,乙认为只是单纯指教会成长,丙、丁都认为是指天国逐步实现。关于飞鸟,也有不同见解,分别认为是「恶者」(甲)、「没有方向的人」(乙)、「不信或敌对者」(丙)以及「万国」(丁),飞鸟宿其下也因此有不同的解释。所以短短两节经文,甲乙丙丁却作出南辕北辙的解释,所以我们要问:碰到这种经文怎么来理解?

二、圣经的文体

所谓的文体,是指一种表达方式,圣经的目的是让人明白神的旨意,不同的对象、主题、目的,有时必须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才能让人更容易了解,所以,圣经也采取许多不同的文体,让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认识神。

关于圣经的文体有很多种分类方法,有的按照一般文学体裁而区分为诗歌、神话、寓言、法律、箴言、叙事体、论说等等,有的以对圣经之特殊诠释观点而区分为比喻、寓言、预言、预表、启示文学、诗歌等等,然而无论哪一种分法,其目的都在于:藉着对表达方式的分类,找到每一段经文正确了解方式。换句话说,分类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反过来说,如果不能有助于了解,这样的分类就是无用的分类。所以,基于这样的理解,本专栏打算用几章的篇幅,介绍圣经的几种特殊而典型的文体,指出其特征,并且尝试建构一个了解的基本结构,对于了解经文没有特别意义的分类,就不作讨论。

三、什么是比喻?

在此先列出几个有趣的说法:

「比喻是地上的故事,却有属天的涵义。」

「比喻是利用日常生活的故事来教导深刻的道理。」

「比喻是用有趣的事物吸引你的注意力,然后把无趣的道理给你。」

这三种说法都表达了部分的真相,为了充分了解什么是比喻,我们从三个角度来思考:

1.比喻的意义

比喻一般被理解为:把两种东西摆在一起,互相比较、参考、印证。比如耶稣说「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就把「天国」以及「宝贝藏在地里」放在一起,于是我们可以从对「宝贝藏在地里」的理解,进一步了解「天国」。进一步分析如下:

(1)比喻至少会有两样东西互相比较,所以如果从头到尾只有一样东西,或者是虽有两样东西,却不互相比较,就不是比喻。所以读比喻最重要的是:要找出相互比较的两件事;否则整个理解将会偏差。

(2)比喻通常有一个核心意义,所有比喻的内容、角色、动作、剧情都以此为中心发展。这里引申出解释比喻的重要原则:整体性原则。(下文再叙)

2.比喻的功用

比喻的功用可以大别为二:

(1)比喻是为了让人了解:比喻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利用不同的题材,达到激发情感,吸引注意,进而刺激思考,了解道理,针对不同的人,耶稣用不同的比喻,让他们能够领受道理。「耶稣用许多这样的比喻,照他们所能听的,对他们讲道。」(可四33-34)

(2)其次,把信者从不信者当中分别出来,耶稣讲解比喻的功能说:「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换句话说,耶稣用比喻以使那些相信的人可以刚强茁壮,而不信的人则心地更为刚硬。

3.比喻的要素

比喻通常包含三种要素:

(1)属地的事件、事物

亦即比喻教地取材的部分,比如牧人找亡羊、妇人寻找失钱等等,通常取材自日常生活。

(2)属灵的教训

隐藏在日常生活故事背后的,是属灵的教训,比如迷羊的比喻其属灵教训是「天上的父不愿意人失丧」。

(3)类比关系

属地的事件跟属灵的教训之间有类比关系,所以能产生联想或刺激人了解,耶稣天国的比喻多以「天国就好像……」开头,这里讲的「好像」,就是类比关系的意思。

四、比喻的解释

比喻是用明显的东西说明不明显的东西,而这个明显的东西,来自日常生活,不明显的东西,通常关乎神国的奥秘,因此比喻的理解乃是一个由微而显的历程,也是一个「关联性思考」的过程。所以适时注意以下几点就显得重要:

1.要谨慎寻找比喻的核心意义

比喻有一个核心意义,在这核心意义的光照下,其余细节的意义才能进一步确定,而这个核心意义必须要对整个事件的分析来掌握。比如浪子的比喻(路十五11-32),无论是浪子的放荡败德、大儿子的不平,都是用来映衬本比喻的核心宗旨:天父无尽的怜悯。

「核心意义」的概念也让我们了解到比喻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所以对细节的琐碎幻想应该避免,比如在撒种的比喻里,不必讨论撒的种是好种还是坏种,也不必讨论为何是三十倍、六十被、一百倍。核心意义必须要和整体经文的宗旨协调。

2.要明白比喻的细节

比喻是以一些大众熟悉的事物来传达神国的奥秘,所以掌握重点后,更要注意每个细节,以求完整而充分的了解。在这层面应特别注意当时、当地的文化,才能正确解读比喻的内容。(然而,在细节的理解过程中必须避免与核心意义无关的想象。)

3.要注意听众的灵性及智识特质

许多比喻是专门针对听众的属灵特性而发的,比如针对彼得「饶恕弟兄七次」的说法,耶稣设了「不饶恕的恶仆」的比喻,针对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的冥顽不灵,乃有「葡萄园和佃户的比喻」。

4.重复出现的比喻要相互对照。

5.已经明白解释的比喻应该避免再作出不同解释

五、天国的比喻

比喻可从不同的角度区分为不同种类(在此仍要强调:分类是为了了解分便,如果不能增进了解,我们就说那是无用的分类。),其中最著名也最重要的,就是耶稣所讲关于天国(通常以「天国就好像……」开头)的比喻,这些比喻被许多人认为是了解神国奥秘的钥匙。在本文有限的篇幅无法详细讨论所有的天国的比喻,仅能针对本文主旨提出几个重要的诠释观念:

1.天国的比喻其目的并不在于说明神国的性质,而是在于描写神的国度在我们的时代里发展的过程,直到末日。换句话说,神国的伦理原则以及神国的本质并不是这些比喻的重点。

2.天国的比喻对于信徒的主要意义在于:建立一种正确的时代观念,了解虽然现今的世代邪恶,可是神的国度已经真实临在,并且有撒旦偷偷混杂其中的败坏因素。

3.天国的比喻包含三种天国的观点天国已经来临,天国继续来临,以及天国最终的实现,这三种观点是诠释天国比喻的关键,所以解读天国的比喻,必须区别讲的是哪一段神国。

六、芥菜种与飞鸟

芥菜种的比喻属于天国的比喻,所以它的重点(核心意义)存在神的国度在我们时代发展的过程,因此可以得知,芥菜种是比喻天国,把芥菜种种在田里的人,就是把天国的统治权能带来世上的耶稣,「种在田里」指的是上述三种天国观点中的第一种:天国已经来临。芥菜长起来,指的是「天国继续存在」。芥菜种长成树,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菜变成树是一种质变,然而「天国」不会变质(而且,注意上一段所提示:天国的比喻并不说明天国的「本质」),因此我们转向第二种说法,认为这是表示它「异乎寻常的大」,大到飞鸟都宿在其上。我们知道芥菜种气味辛辣,因此在巴勒斯坦地,常常有鸟栖息在芥菜园啄食芥菜种,所以耶稣用这样鲜明而熟悉的图画,向听众说明。问题是:「飞鸟」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从两个方向来思考:

1.飞鸟在旧约通常都代表撒但及其邪恶的势力,所以犹太人描述巴比伦是「飞鸟的巢穴」,意思是说,巴比伦是各样污秽之灵的大本营,所以我们有理由主张:当时的听众对飞鸟一词可能产生「恶者」的联想。

2.在天国比喻所讲述的「天国继续临在」,其主要特征之一为:撒旦偷偷混杂一些败坏的因素,而这败坏的因素要到第三个阶段「天国完全实现」才会被筛出。

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主张:飞鸟比喻撒但及其邪恶的势力。牠们就如稗子,混杂在良田里,直到世界的末了。以上是对「芥菜种比喻」的说明,附带一途的是,这比喻能否当作对「教会」的描写?考虑的重点在于,如果能厘清「天国」与「教会」的异同,并精准掌握比喻的宗旨,作「适度」的引申是可以的。

七、再思比喻

有人说:「法利赛人讲律法,耶稣讲比喻。」这样的讲法虽然不周全,却也突显一个事实:耶稣用活泼的方式,讲述活波泼的真道。比喻是圣经中最生动的文体,却也是被误用最多的文体,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以整体的视野来观察,在细节处大作文章,对其核心宗旨却无法掌握。

结语

对比喻的角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对真道了解多少,体悟多少,对比喻的角读就能深入多少,从而就能认识主多少,所以我们还是回到这样的原点:要存谦卑敬畏的心,阅读、思考、并实践神纯全的话语。

(0)
上一篇 2020年9月5日
下一篇 2020年9月5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