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问题一:请解释以下经文
「摩西怎样在旷野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约三14-15)
甲:这段经文是说,铜蛇预表耶稣,铜蛇被举起,预表耶稣被钉在十架上,看到铜蛇的以色列百姓可以得医治,同样的,信靠耶稣的人可以得永生。
乙:这段是用摩西举铜蛇的事件来比喻耶稣被钉十字架,藉着摩西举铜蛇让被火蛇咬的人得救的事情,说明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也是为了让我们得救免死。
丙:这段是耶稣用旧约的典故来预言自己将要被钉在十字架上。
问题二:什么是预表
甲:预表是说,旧约的一些人物、献祭,在新约里成全。
乙:预表就是预先表示的意思,也就是说,在旧约里预先把新约要发生的事情表示出来。
壹、概说
这段经文并不难了解,是耶稣把自己要被钉在十字架上跟旧约的铜蛇事件做了个比较,而这种比较,甲认为是预表,乙认为是比喻,丙认为是预言。因此,才会产生第二个问题:什么是预表?我们参加聚会,常常听到讲台上讲,这个预表什么,那个预表什么,问题是,什么是预表?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另外,从我们一般的读经经验来说,被归类为预表的经文并不会特别难解,事实上,真正的困难在于「决定哪些经文是预表」。我们先看看以下几种说法:
贰、对预表的几种态度
我们可以把对预表的看法简要分类如下:
一、第一种态度
认为圣经里到处都是预表,旧约隐含丰富的新约真理,采取预表的解经法,有助于发掘旧约隐藏的真理,所以他们不厌其烦的列举大量旧约经文,说明这段经文可以印证新约的哪些道理。采取这种态度的人,其目的在于:证明新、旧约是完整一体的,以及证明基督教的古老(带有护教的目的)。
二、第二种态度
与上面完全相反,他们认为并没有预表,预表只是人强加在经文上的个人意见,缺乏根据,而且所谓预表所处理的经文,以别的解经方法就已经可以得到充分的解释,所以预表的存在,既不必要,也无功能。
三、第三种态度
则采取比较中庸的观点,他们一方面认为主张圣经里到处都是预表的人滥用想象力,因此其解释常常出现匪夷所思的谬误,而主张无预表的人则轻忽圣经明白的教训,因为新约圣经里确实有使用预表(新约圣经里所说的预表下文会作详细的讨论),所以他们认为圣经有预表,但是没有那么多。持这种态度的人因为提出不同的分别原则,所以又可分为两派:
(一)认为唯有新约圣经明白表示出来的才是预表,这派提出的原则看似简单,可是针对「什么才是新约圣经明示」却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有人认为新约明示的预表有十七种,有人却认为有一百余种。
(二)第二种观点则认为除了圣经明示,还有一种是推论出来的预表,也就是从新约的原则,推论出旧约的某些经文是预表,他们做了这样的比方「我们不必等到预言应验了,才宣告这段经文是预言。同样,我们不必等新约宣告某段经文是预表,才承认那是预表。」(注意:这段话在逻辑上其实是没有意义的)问题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并没有说明要怎么从新约的原则推论出旧约的预表。
叁、什么是预表
看完了上面的对立意见,心里会浮现这样的问题:预表到底是什么?
首先,回到我们谈论圣经文体时所说,预表是一种「表达方式」,而且是只有在圣经诠释才有的表达方式;别的文学分类并不会出现「预表」。
那么,预表是一种怎样的表达方式?它与别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我们甚至该先问:预表是一种表达方式吗(这问的其实就是:预表可以算是一种文体吗)?
让我们回到文体分类的起点:文体分类是为了帮助了解,因此我们要问的问题变成:预表「帮助我们了解什么」?–然而,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却取决于我们对预表采取什么观点而定。在思考什么是预表的时候,我们陷入这样的困境中,因此,我们先考察一下「预表」。
一、typos
预表一词源自「typos」这个希腊文,这个字在新约出现十五次,该字据推测来自typo,「击打」,因此typos原义为击打后留下的痕迹,和合本分别翻译作:痕、像、样式、预像、鉴戒、榜样、模范。可见typos的意义有多种,而且和我们直觉中的「预表」有一段距离。因此可以推论出:typos的出现并不保证那段经文是预表。
再进一步观察typos这个字,我们发现这个字总是出现在两个东西互相比较的状况,而且可以从这个东西想象到另一个东西,比如我可以从「痕」想象到钉子的模样,也可以从榜样、鉴戒想象到自己某方面的状况,所以我们知道,预表一词也应该有这样的特质:有两个东西(可能是事件、人物)相互比较,从这个东西看到那个东西的特色。因此有人说,预表就好比模子和用模子塑造出来的器具,看到模子,就想到器具的样子。但是,我们还是不了解为何要特别把「预表」提出来作为特殊的圣经文体,我们先做一回顾。
二、预表法简史
「你们读圣经,因你们以为内中有永生,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约五39)在这段著名的经文里面,耶稣把旧约圣经当作自己的见证。此宣告意义在于:确认旧约与新约都是神的启示,有同样的权威。因此耶稣也好、使徒也好,都直接把旧约当作神的话语加以引用,并且认为许多旧约所提及到某些东西、事件,跟新约讲的是一体的两面。
初期教会时期,鉴于当时许多异端主张旧约是过时的、次要的,而且基本精神与新约相互矛盾、冲突,有些人就以许多方法找出旧约与新约相一致的证据,他们主张:旧约的事件和人物是新约事件和人物的预表,历史是在神不变的救赎目标下,逐渐揭开的布景,因此从创世到审判,历史的每一片段都可以看到神不变的计划,早期阶段是后期阶段的影儿,或初步的素描。而他们证明新、旧约一致性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预表法。
到了中世纪,受到「寓意」解经的影响(关于寓意解经,将另文讨论),虽预表法之名仍存,但其基础却是建立在「象征」的思考。直到马丁路德改教,预表法才又受到重视。之后历经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对圣经的批判以及自由主义神学对预表法的攻击,基督教界对预表的界说与应用虽然仍存有差异,但都认为预表是圣经的解读方法。
三、预表的特性
简略回顾预表的发展之后,我们得知预表的应用有其长久渊源,前人运用预表,或为护教,或为阐明新旧约之间的联系,也可知预表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预表的基础,在于肯定神对万物的主权,历史的发展都在神的旨意中,所以历史中的每件事情都彰显神的旨意。
2.预表解释的方法是找出新旧约之间的同一性,并进一步认为,在神彰显其旨意的过程中,启示的基本陈述是不变的,但其形式会经历某些发展和扩张,直到应许成就为止,因此藉着预表的解释方法,我们可以看出神的旨意行在地上的见证。
3.预表与寓意不同,预表法是建立在「字义」的基础上,肯定历史有其意义,神的启示唯有在历史中才能获得正确的理解。而寓意法则否定历史的意义,认为历史事件只是某个观念的「记号」,记号本身不重要,观念才重要,因此有没有摩西这个人、是否有创世事件、以色列是否被掳巴比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些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永恒观念」。这两种不同的解经法除了上述方法的歧异,其结果意大相迳庭,寓意法否定旧约圣经存在的必要,而预表法则认为旧约是构成新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从旧约可以看到神的旨意。
肆、预表的定义
所谓的定义,是指出概念的特征,以界定其范围,让我们藉着定义,可以清楚知道这概念在讲什么,以及这概念和别的概念有什么不同。所提出的特征如果不充分,那么概念的范围就会出现差错。我们先看看几家不同的定义:
1.预表表现出旧约圣经中的某些人物、事件和制度,在神事先的安排下,有代表性的功能,其所代表的本体是新约中相关的人物、事件、和制度。
2.预表是预先表明的记号或型态,预表论到新约中的人或事务,特别是基督及其事工。
3.预表是神用来教导百系有关祂的恩典和救赎能力的图片和辅助教材。
以上三个定义都不太一样,因此提出定义以前我们先思考预表本身。如果主张预表是一种有意义的圣经文体,其特征、功能为何?藉着区别预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什么?
上文说过,预表有两种东西(预表和本体),问题是,怎么去找这两种东西?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两种东西放在一起?这些问题,是处理预表的过程中常常浮现的,而且都关乎价值判断,而价值判断,必须考量其「正当性」。换句话说,我们必须经常自问「我这样做合理吗」?
讨论正当性,就要找寻正当性的基础,而正当性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谈,其一,目的正当,其二,方法正当。区别预表,一如区别其他文体,是为了让我们更明白圣经,进而更加认识神,所以,从目的的角度来看,预表谈论的内容必须让我们更加认识圣经,如果偏离这目标,我们就说这目标是有问题的。其次是方法,方法是达到目标所使用的手段,那么,预表所使用的手段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找出旧约与新约之间的一致性,并从这种一致性中找出旧约与新约之间神逐步阐明的旨意。
伍、预表的要素
一、预表法包含旧约的预表以及新约的本体,而且预表与本体之间有相似或对应之处。
这里所谓相似,指的是「基本陈述(命题)一致」,也就是说,虽然讲法不同,可是讲的其实是同一种内容,比如不管说是基督、弥赛亚、神的儿子、救赎主、或以马内利,讲的其实都是耶稣,献上赎罪祭以及耶稣一次献上,其实讲的都是「代赎」,又比如麦基洗德以及耶稣基督,都是「非利未支派且具有君尊的祭司」。(相似并不是预表的充分条件,因为许多历史事件看起来都差不多,预表解经法并不是「连连看」,因此除了「很像」以外,还必须具备以下要素才是预表。)
二、预表必须是圣经中的「历史事实」。
预表是曾经存在过的人、事、物,其本体也必然是曾经存在的人、事、物(因此有人说大卫迎战歌利亚所检拾的五块石头预表五大教义的说法恐需斟酌),因此解释预表必须忠实的看待旧约所记载的历史事实,换句话说,预表是从圣经记载中自然浮现的,而非由人将某些预设立场读入经文里(预表并不是「幻想看看」),这也是预表与寓意最大的区别所在。
三、本体具有提升预表的功能。
本体能增加、提升、超越预表,所谓的超越或提升,抽象的说就是让我们对神的旨意看得更清楚、领受得更多,具体来说,是指就基本陈述的传递上,本体的表达方式更清楚、效果更完满充实、或直接实现旧约的理想,比如基督相较于麦基洗德,基督是更大的祭司,是万王之王,耶稣被献上相较于赎罪祭,耶稣一次献上之后,就实现了赎罪祭代赎的理想,这是预表最重要的特质,如欠缺此一要素,就不是预表,略以图说如下:
→形式扩张→
预表→意义充实→本体
→功能完满→
从预表到本体,我们看到神的旨意逐步实现。
四、预表是神的设计。
这点很重要,神设计预表,使他与本体相似,神也设计本体,实现并提升预表,因此我们可以从预表与本体的对应中间,看见神旨意逐渐向我们展开,也可以了解旧约对我们信仰的意义。(有人会问:我怎么知道这是不是神的设计,其实,提出这点要素的目的在于承认预表的基础乃是神对整个宇宙的擘画。因此在这里还是要重申解经的基本态度,我们解经的目的并不是要代替神发言,而是要更加了解并亲近神。)
综合以上要素,我们可以简单对预表做这样的定义:「预表」乃是基于神的设计,使得旧约某些事件(包含人、事、物),在新约中得到提升(或实现),我们可由其中看到神旨意的开展与实现。
另外要附带讨论的是:是否新约明指才是预表?这涉及到预表的「界线」究竟在哪里以及确定界线的依据问题。我们先思考以下案例:
1.大卫预表基督为王。
2.方舟预表教会。
3.摩西预表基督先知与中保的职分。
以上三者均非圣经所明指,因此主张必须圣经明指才是预表的人就说,我们必须区别「预表」以及「说明」,大卫王权可以「说明」基督为王,可是不能「预表」基督为王。问题在于,「说明」一词是相当含混的,本体本来就是对预表的一种说明(否则预表解经的目的就不再是让我们更了解圣经),因此区别说明以及预表其实并不成立,所以本文主张:只要依据上述定义来界定预表,至于是否圣经所明指(什么是「明指」其实并不明白),并非预表的必要条件。
陆、预表的种类
1.人(含其职分):比如麦基洗德预表基督永远的祭司职分,亚伦预表耶稣的祭司事工。
2.制度:比如献祭预表基督十架事工,五旬节预表圣灵降临,吹号节预表以色列再次被招聚。
3.物件:比如会幕预表基督道成肉身(神与人同在)。
4.事件:举铜蛇事件预表基督被钉十架。(注意:是「举铜蛇」整个事件预表「基督被定十架」整个事件,因此不能说铜蛇预表基督)
柒、预表的功能
预表的功能,可以区分以下几点来说:
1.表明旧约与新约都出自神的启示。
2.耶稣基督明白宣称旧约是祂自己的见证,我们可以从旧约中找到基督。
3.预表法可以让我们看见神的旨意如何逐渐开展,也可以看见神亘古以来对人不变的慈爱。
4.藉着预表法可以让我们了解旧约及新约的意义。
结语
经过以上的讨论之后,回过头来想开头的问题,其实,预表并不难解,问题在于,我们对预表预否有正确的认识,因此,本文开头所列案例,甲乙丙三人的理解其实都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他们对预表的认识出现歧异。因此本文并不另对预表的解释方法提出说明,因为只要学会判别哪些经文是预表,其解释并不会有太大的困难。或许我们会问,何必花那么大的精神来区别预表?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只能说:新旧约都是神所默示的,因此从旧约的某些经文印证新约的真理乃是读经必然的结果,而旧约的应许在新约的成就与实现,也给予我们一个印象,那就是保罗所说,万事万物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我们从预表中所看到的,正是神在历史中绵绵不绝的爱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