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杀」,一个愈来愈熟悉的名词,而逐渐上升的自杀率以及逐渐下降的自杀年龄令人担忧,经上说:「得着智慧的,爱惜生命。」(箴十九8)。
教育部规定学校必须讲授「生命教育」,就是要教导莘莘学子尊重生命。自古以来,自杀一直是人类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传一9-10)。
《圣经》中的人物也曾有过轻生厌世的念头,有自杀者也有求死者,两者有何不同?自杀者一心求死,且有自杀的行为,而求死者虽然有求死的念头,却没有自杀的行为。以下整理出《圣经》中自杀的人与求死的人,并分析两种人求死的原因,作为比较:
一、圣经中的自杀者
1.扫罗与拿他兵器的人
「非利士人紧追扫罗和他儿子们,就杀了扫罗的儿子约拿单、亚比拿达、麦基舒亚。势派甚大,扫罗被弓箭手追上,射伤甚重,就吩咐拿他兵器的人说:『你拔出刀来,将我刺死,免得那些未受割礼的人来刺我,凌辱我。』但拿兵器的人甚惧怕,不肯刺他;扫罗就自己伏在刀上死了。」(撒上三十一2-4)。
扫罗一个堂堂的以色列王为何选择自尽?原因是因为战败负伤,国位不保,但是,最起码不能落在「未受割礼」的次等民族的手里,以免遭到羞辱或折磨,正所谓「士可杀,不可辱」,看起来是不是很有英雄气慨?
笔者却以为扫罗是个「死要面子」的人,他过度看重个人的荣耀,这项缺点成了他一生最大的绊脚石。
当大卫杀败巨人歌利亚,妇女口中的「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已让扫罗的荣耀黯淡几分,再加上大卫功高震主,让扫罗起了忌妒与杀意。不仅如此,扫罗与亚玛力王亚甲争战时,违背神的命令,留下了上好的牲畜,受到撒母耳严厉的指责。
扫罗口里认错,声称要回去敬拜神,实际上他是想保住面子,「扫罗说:我有罪了,虽然如此,求你在我百姓的长老和以色列人面前抬举我,同我回去,我好敬拜耶和华──你的神。」(撒上十五30)
从他强拉、勉强撒母耳与他同去的举动,就可以看得出来,他对「面子」,也就是个人荣耀重视的程度,「撒母耳转身要走,扫罗就扯住他外袍的衣襟,衣襟就撕断了。」(撒上十五27)。
现今,国中生在课堂上被老师责骂后割腕,「自尊心受损」竟也成了冠冕堂皇、理直气壮的理由,随着个人主义抬头,现代人强调自尊与人权,巩固个人虚浮的荣耀,但是人只要成为「个人荣耀」的奴隶,也终将成为它的「陪葬品」。
「拿兵器的人见扫罗已死,也伏在刀上死了。」(撒上三十一5),《圣经》上对这位「拿兵器的人」着墨不多,唯一提及的事迹仅有两件,第一是拒绝杀害扫罗,第二是自杀。
这个人与扫罗恰巧成为对比,扫罗为自己而活,为自己而死,他却为别人(扫罗)而活,为别人而死,主子扫罗是他的生活重心,是他的倚靠,也是他的盼望,他把别人的生命看得比自己还重要,当扫罗死了,他也以死相随。
「殉国」虽然出自于忠心,但是为了追随某人(情人、亲人、上司、领袖……等)而自杀却是愚昧的行为,人不该把任何一个人当成自己的一切,甚至看得比自己的人生还重要,神才是人唯一的倚靠、重心和盼望。
「投靠耶和华,强似倚赖人;投靠耶和华,强似倚赖王子。」(诗一一八8-9),保罗认为人应该为主而活,为主而死,「我们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活,也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死。我们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罗十四7-8),因为只有神比人的生命还重要!
2.参孙
「参孙求告耶和华说:『主耶和华啊,求祢眷念我。神啊,求祢赐我这一次的力量,使我在非利士人身上报那剜我双眼的仇。』参孙就抱住托房的那两根柱子:左手抱一根,右手抱一根,说:『我情愿与非利士人同死!』
就尽力屈身,房子倒塌,压住首领和房内的众人。这样,参孙死时所杀的人比活着所杀的还多。」(士十六28-30),参孙为什么自杀?他不单单结束自己的生命,还与敌人「同归于尽」!
看起来象是为了以色列民壮烈成仁,好像很伟大,可是笔者以为,参孙凭着血气为自己「复仇」的成分居多。参孙原本是威风凛凛、令非利士人闻风丧胆的民族英雄,现在成了敌人戏耍的「狗熊」,失去双眼的他不仅做苦工,还得忍受非利士人的戏弄,他怎么能忍受这种奇耻大辱?
难道他没有「士可杀,不可辱」的气慨吗?不是的,而是复仇的决心让他愿意忍气吞声,参孙虽然栽在女人手里,却不是个莽夫,「参孙向拉他手的童子说:『求你让我摸着托房的柱子,我要靠一靠。』……参孙就抱住托房的那两根柱子:左手抱一根,右手抱一根」(士十六26-29)
参孙的同归于尽早有预谋,失去神力的他仅是一头拔掉獠牙的狮子,他像「卧薪尝胆」的越王句践一样苟且偷生,伺机而后动,也像「基度山恩仇记」里的基度山伯爵,靠着复仇的怒火活了下来,策划着复仇。
可惜,参孙能忍辱负重,也有精明的头脑,却不懂得自我检讨,他的一生依着血气而行,一错再错,到死前的一刻,他不是为罪忧伤,也不是忧国忧民,而是只想替自己报仇雪恨,「使我在非利士人身上报那剜我双眼的仇」,讽刺的是,「这样,参孙死时所杀的人比活着所杀的还多。」(士十六30)。
「同归于尽」的背后往往挟带着「复仇」的成分,有宗教与种族的仇恨、爱恨情仇、江湖恩怨……等等,自杀的人不仅杀了自己,也杀了憎恨的对象,恐怖分子的自杀式攻击更波及了许多无辜的生命,这种自杀方式最为可怕,也罪加一等!
3.亚希多弗与心利
「亚希多弗又对押沙龙说:『求你准我挑选一万二千人,今夜我就起身追赶大卫……。』户筛对押沙龙说:『亚希多弗这次所定的谋不善。』押沙龙和以色列众人说:『亚基人户筛的计谋比亚希多弗的计谋更好!』
这是因耶和华定意破坏亚希多弗的良谋,为要降祸与押沙龙。……亚希多弗见不依从他的计谋,就备上驴,归回本城;到了家,留下遗言,便吊死了,葬在他父亲的坟墓里。」(撒下十七1-23)
亚希多弗原本是大卫的谋士,却依附了押沙龙,他向押沙龙献计,要率领精兵追袭大卫,后来押沙龙采用了户筛的计谋,眼见政坛失利,亚希多弗选择上吊一途。
「民在营中听说心利背叛,又杀了王,故此以色列众人当日在营中立元帅暗利作以色列王。暗利率领以色列众人,从基比顿上去,围困得撒。心利见城破失,就进了王宫的卫所,放火焚烧宫殿,自焚而死。」(王上十六16-18),心利是以色列王以拉的臣子,杀王篡位没多久,就因元帅暗利的逼宫而自焚。
在政治及职场上,「下台」与「失宠」意味着权力的转移,地位的更迭,权力可以醉人,更可以杀人!这两个人有几点类似的地方,两人都是政坛大将,更是叛徒,最后都因为权力斗争失败而自杀,他们的失败是因为神与他们反对。
「这是因耶和华定意破坏亚希多弗的良谋,为要降祸与押沙龙。」(撒下十七14),「这是因他(心利)犯罪,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行耶罗波安所行的,犯他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王上十六19)。
不仅如此,陷害人的也被人陷害,篡位的也被人篡位,神照着他们所行的报应他们,「祂必按人所作的报应人,使各人照所行的得报。」(伯三十四11)
4.犹大
「这时候,卖耶稣的犹大看见耶稣已经定了罪,就后悔,把那三十块钱拿回来给祭司长和长老,说:『我卖了无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他们说:『那与我们有甚么相干?你自己承当吧!』犹大就把那银钱丢在殿里,出去吊死了。」(太二十七3-5)
出卖耶稣的犹大后悔了,「退还三十块钱」是渴望过犯能被涂抹,如同没发生过一样,即使对方不接受,犹大硬是把钱丢下,这是犹大用来减轻罪恶感以及面对良心谴责的方法,老奸巨猾的祭司长和长老把责任撇得一干二净,而那句「你自己承当吧」才是致命伤,犹大最后因为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而自杀。
有人很同情犹大,为他叫屈,大卫干罪能因为悔改而蒙神赦免,为何犹大不行?《圣经》不是说,「忧伤痛悔的心,神必不轻看」吗?笔者发现犹大虽有悔意,但仅止于「私下」向「教唆他犯罪的共犯」
认罪,不敢向众人认罪,更不敢向彼拉多自首,证明耶稣的清白,以挽救悲剧的发生,最最重要的,他没有向耶稣认罪也没有求神赦免!为什么?因为犹大还想掩盖他的罪行,想逃避陷害人的刑罚,他不敢面对罪,更不敢面对神!神对悔改的要求是「你们要撕裂心肠,不撕裂衣服。」(珥二13)。
犹大悔而不改,他虽然后悔,但还没有到「忧伤痛悔」的地步,只是「撕裂衣服」罢了,他没有自首,任凭耶稣被钉十字架,逃避惩罚的他根本不想赎罪,更糟糕的是,他的自杀又犯了一条杀人罪!
反观大卫,当拿单先知指出他的罪行时,他第一个反应是向「神」认罪,「我得罪耶和华了!」(撒下十二13),并且作诗篇五十一篇昭告天下自己的罪行,大卫的「悔」是痛彻心扉、撕裂心肠!他又悔又改,对于神的惩罚默默接受,并且「不再犯罪」!
许多犯人像犹大一样,虽然暂时逃避了法律的制裁,却逃避不了良心的控诉,畏罪自杀。真正的悔改是自首、请求原谅,实际地弥补过错以及接受惩罚,但是遮掩罪行的人只敢暗地自我审判,不敢接受法院的判决却判处自己最重的刑罚,并且亲自执行死刑。这又犯了几个错:
第一,自杀不能赎罪,也不能弥补过错。
第二,罪人不是法官,无权审判自己。
第三,人没有权力夺取自己的生命。
以上这些自杀的人有几个共通点,他们多是恶人,行的是神不喜悦的事,神也与他们反对。这些人被逼到绝境之前,早就不把神放在眼里,遇到困境,没有悔改归向神,也没有寻求神的帮助,而是按着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或逃避问题,他们的自杀行为又为自己加添一条罪状,恶人自杀,连神都掩面不顾!
二、圣经中的求死者
1.约伯
约伯在一天之内,失去所有的财产与儿女,并且全身长毒疮,连妻子都叫他去死,遇到心灵与肉体极大的痛苦(儿女死亡、财产尽失、病痛缠身),约伯于是向神求死,「惟愿我得着所求的,愿神赐我所切望的;就是愿神把我压碎,伸手将我剪除。」(伯六8-9)。
笔者以为,约伯是《圣经》中最有资格求死的人,《约伯记》中诉尽了求死者的心声,字字血泪,令人动容。约伯每一项痛苦的经历都足以成为现代人自杀的理由,但是,求死心切的约伯仅止于向神吐露苦情,并没有真的自杀。
神没有允准他的祈求,而是救他脱离苦难,重新将平安和更大的福气赐给约伯,「耶和华就使约伯从苦境转回,并且耶和华赐给他的比他从前所有的加倍。」(伯四二10)
2.摩西
摩西承担不了带领以色列百姓的重责大任,于是向神求死,「管理这百姓的责任太重了,我独自担当不起。祢这样待我,我若在祢眼前蒙恩,求祢立时将我杀了,不叫我见自己的苦情。」(民十一14-15)。
倘若摩西是个不负责任的领导人,大可任性地拍拍屁股走人,何必留下来受气?然而他一直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力想做好管理百姓的工作,他向神表明压力过大,并且谦卑地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足,但求一死。
「压力」可以致命,这也是现代人自杀的常见原因,压力可来自经济、债务、工作、学业、舆论……等等。人因为无法在这种压力下生存,所以藉着自杀成功地「逃避」了问题,却无法「解决」问题,不仅如此,还把压力转嫁给其他活着的人。
与一般人不同的是,摩西所关心的不是他个人,而是整个以色列民族,他的管理压力来自于极大的责任感。面对摩西求死的软弱,神没有厉声责备,也没有慈声安慰,更没有杀他,而是直接帮他解决问题,召了七十个长老分担管理的重任(民十一16-17)。
3.以利亚
以利亚面对耶洗别的追杀,心灵与肉体都达到极限,他误以为自己是孤军奋战,又求好心切,喜欢比较工作成果,比不上列祖,就向神求死,「自己在旷野走了一日的路程,来到一棵罗腾树下,就坐在那里求死,说:『耶和华啊,罢了!求祢取我的性命,因为我不胜于我的列祖。』」(王上十九4)。
同样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看法,最怕像以利亚一样爱钻牛角尖,固执地往负面去想,最后钻不出来,反倒钻进坟墓里去了。
以利亚求死原因有二:第一是观念不正确,第二是心疲力竭。神未先给予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先提供肉体所需的饮食,让他充分休息,再藉着「火后微小的声音」来开导以利亚,建立他正确的事奉观,告知他并不孤单的事实,神不仅为以利亚解开心结,更进一步选召以利沙来接续他的工作。
4.约拿
约拿是《圣经》中唯一「两度」向神求死的人,第一次求死是在怒中求死。约拿见神后悔而不降祸给尼尼微城,他的反应是「大大不悦,且甚发怒」,对神发脾气还不够,还要向神求死,「耶和华啊,现在求�取我的命吧!因为我死了比活着还好。」(拿四3)
他为何发怒?约拿大老远跑来传警告,路上不仅遇上船难,还差点葬身鱼腹,而且约拿原本乐见尼尼微灭亡,现在尼尼微幸免于难,他所传的警告没有实现,白来一场,也许还会成为同胞的笑柄,甚至被冠上「假先知」的罪名,他当然不高兴了。
但是约拿真的想死吗?当然这只有当事人和神知道,但笔者猜想,约拿并不是真的想死。假想一个状况:小孩子吵着要买玩具,妈妈不答应,他就坐在地板上说:「妳不买给我,我就不起来!」妈妈说:「不起来,就把你丢在这里!」小孩子气呼呼的回了一句:「好啊!妳把我丢在这里算了!」
小孩子真的想一辈子坐在地上吗?不是的,他知道妈妈不可能丢下他不管,他只是在闹别扭,甚至想藉此「威胁」妈妈帮他买玩具。约拿也很清楚神不会杀他,他只是在赌气,用一种激烈的手段表达心中极度的不满。面对约拿闹别扭的求死,神问他:「你这样发怒合乎理吗?」约拿不答。
「怒中求死」在社会上十分常见,多发生在激烈的冲突之后,象是情侣吵架、夫妻吵架、家人吵架……等等,这些人的自杀往往是一时冲动,不加思索的,藉着伤害自己来表达心中的委屈和强烈的不满。
另一方面也达到伤害对方的目的(使对方震惊、后悔、自责、让步),不管有没有被救活,基于自杀的人最大、最可怜的原则,他都是吵赢的一方。在此要强调的是,不管约拿是否真心求死,他并没有自杀的行动。
约拿第二次求死,是在苦中求死。在第一次求死之后,他为自己在最佳视野搭了座棚,准备看事情的后续发展,试问,一个真心求死,已经放弃全世界的人还会有这种心情吗?他也许想,我都向神求死,「以死相逼」了,神说不定会因此改变心意,把尼尼微城给灭了!
结果,当天上演的好戏不是「消失的古文明──尼尼微倾城实录」,而是「圣哉!平安降临尼尼微」,神的旨意没有因约拿的求死而改变,约拿最后的希望破灭了,再加上中暑之苦,他再度向神求死,「日头出来的时候,神安排炎热的东风,日头曝晒约拿的头,使他发昏,他就为自己求死,说:『我死了比活着还好!』」(拿四8)。
笔者想,面对约拿的无理取闹,神其实也可以不要理他,过不了几天,约拿就会拍拍屁股回家去了,可是,神非但从头到尾没有动怒,耐着性子两度提出问题点醒他(你这样发怒合乎理吗﹖),还费心地安排「一棵蓖麻之死」的小插曲来开导他,甚至向他解释不灭城的理由!
由此可知,神爱惜生命,决不把人的求死当儿戏(即使只是无理取闹),祂用宽容面对人的软弱以及不当的情绪反应,更循循善诱,教导祂的儿女用冷静的态度正确的看待事情。
「敬畏神」是这些求死者最大的共通点,这些人跟我们一样是血肉之驱,有一样的性情,当他们经历极大的苦难,或承受极重的愁苦时,也会有「不想活」的念头,但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寻求神,向神吐露苦情,虽然向神求死,却没有自杀的行为,也未曾伤害自己,而是把自己交给神,静候神的处置,为什么他们求死却不自杀呢?
因为他们敬畏神!敬畏到想死还必须向神「乞求」一死,「不敢」自己动手,必须哀求神来动手,因为这是专属于神的特权!诚如约伯所云:「因祂的威严,我不能妄为。」(伯三十一23),敬畏神到如此地步,神怎么舍得杀他们呢?
这些人求死的原因或来自实际的压力,或是心结未解,或是被情绪綑绑,不管如何,神都重视他们求死的心声,怜悯他们的处境,宽容他们的软弱,并且针对问题症结给予实际的帮助或开导,带领他们走出低潮,因为神看重他们。「因为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藐视我的,他必被轻视。」(撒上二30)
三、圣经中自杀未遂者
《使徒行传》中的禁卒是《圣经》中唯一自杀未遂的人物。起因是保罗与西拉被关在监牢里,「忽然,地大震动,甚至监牢的地基都摇动了,监门立刻全开,众囚犯的锁鍊也都松开了。禁卒一醒,看见监门全开,以为囚犯已经逃走,就拔刀要自杀。保罗大声呼叫说:不要伤害自己!我们都在这里。」(徒十六26-28)。
禁卒害怕因玩忽职守而被惩罚,干脆自己动手,却因保罗及时出声劝阻而中断,不仅如此,他和全家还信了主。在这个事件里,最大的神迹不是地震、牢门打开或锁链松开,而是所有的罪犯舍弃了逃跑的机会而留在牢房里!
独具慧眼的禁卒立刻看出保罗与西拉是非比寻常的人物,他们有神同在,他于是舍弃了与他们敌对的地位,谦卑的向他们请教得救之道,并且顺服地接受了福音。
禁卒在认识主之前,面对无法解决的难题,他如同世人一样用自杀来逃避,但是认识主之后,他面对困难的态度就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禁卒懂得将一切交托给主,他没有私自放走保罗,保罗他们也没有作如此的要求,因为这关系到禁卒的项上人头,禁卒把他们关回监牢,奇妙的事发生了,官长竟然下令释放保罗与西拉,「到了天亮,官长打发差役来,说:『释放那两个人吧。』」(徒十六35)。
最后的结局是,禁卒可以「平安」又「合法」的释放自己的弟兄,神没有为难他!禁卒虽然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却同样蒙神眷爱,他信主的过程以及想法的转变就是一篇美好的见证,或许保罗与西拉来监牢一遭,就是为了要把福音带给禁卒一家!
人因软弱而求死,《圣经》中的人物也有极其软弱的时候,但是寻求神与否是生命的转折点,如果靠自己,一定遍体鳞伤,每况愈下;如果倚靠神,必蒙神怜悯,走出绝境,「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将残的灯火,祂不吹灭。」(赛四二3)。
结语
生命非人的私有财产,不能随己意决定生命的长度,掌管生命的乃是神!「无人有权力掌管生命,将生命留住;也无人有权力掌管死期。」(传八8),自杀和杀人逾越了人的身分,更夺取了神的特权。有人忙着死,有人忙着活,但愿你我都是爱惜生命的智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