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言礼集之一溯古来今谈收礼

你/妳知道,基督徒面对「收礼」该以何种态度吗?笔者在此文中,将与你/妳分享:圣经中的人物在「收礼」上所发生的事与态度。也提醒我们,凡实践一切礼节与收受礼物,都当以「神的吩咐」为尺度,如此才能荣神益人,并且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美满、温馨乐趣。

「礼」是人类行为的规范。中国儒家解释「礼」为「宜」就是「合宜」的意思。「合宜」则含有「适当」与「正当」之意。就适当言之,待人之道的礼节或收受之礼物,都应适可而止。太多的礼会被人误解作「礼多必诈」或因「繁文缛节」而给别人造成烦扰与压力;过少的礼却似乎缺乏诚意。就正当言之,「礼」是中规中矩,规规矩矩的态度。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主耶稣在世时曾接受约翰的洗礼,祂的目的是要「尽诸般的义」。「义」圣经小字或作「礼」。主虽然无罪,仍站在罪人的地位,以身作则,完成神向人所规定的「礼」。所以「礼」除了有人类的行为规范,也包括神的规范,就是神的义、神的诫命。

主耶稣曾经指责法利赛人和文士只拘守古人传统的礼俗规矩,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却离弃神的诫命,因此那样拜神是枉然的。世界各国各地都各有其传统礼仪,但是凡实践一切礼节与收受礼物,都当以「神的吩咐」为尺度,如此才能荣神益人,并且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美满、温馨乐趣。

一、荣神益人

1.亚伯兰之良范

当亚伯兰获悉姪儿罗得及其财物都被掳走时,就率领家中精练壮丁分队杀败敌人,将一切财物及罗得和其他的妇女人民都夺回,他把所得的拿出十分之一献给麦基洗德。所多玛王对亚伯兰说:「你把人口给我,财物你自己拿去罢。」

亚伯兰对所多玛王说:「我已经向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耶和华起誓,凡是你的东西,就是一根线、一根鞋带,我都不拿,免得你说,我使亚伯兰富足。只有仆人所吃的,并与我同行的亚乃、以实各、幔利,所应得的分,可以任凭他们拿去。

亚伯兰胜利归来,先向神献上十分之一的礼物以示感恩;对待他的同伴,则为他们争取应得的权益。对自己的要求,照所多玛王所应允的,收下庞大的战利品为酬劳也不为过,但为了「荣神」的缘故,凡属所多玛王的,亚伯兰一介不取。

2.以利沙之良范

乃缦患了大痲疯,照神人以利沙的话,在约但河里沐浴七回,他的肉复原,好像小孩子的肉,他就洁净了。乃缦带着一切跟随他的人,回到神人那里,站在他面前说:「如今我知道,除了以色列之外,普天下没有神。现在求你收点仆人的礼物。」以利沙说:「我指着所事奉永生的耶和华起誓,我必不受。」乃缦再三的求他,他却不受。

以利沙坚持不收乃缦的厚礼(至少有二他连得的银子与两套衣服),其原因至少如下两点:

①乃缦病得医治,是神的恩典,不是靠先知以利沙的能力。所以当向神感恩,归荣耀给神。

②避免给人留下议论的把柄,说先知贪财。否则功亏一篑,不能在外邦之地亚兰国荣神益人。

3.保罗之良范

使徒时代初期教会,尚无建立完整的行政工作体系,传道者每月没有固定的本俸,所以保罗的生活费由自己亲手做工,如以制造帐棚为业(使徒行传十八章3节),以及部分由各地方教会信徒的供给。但保罗为荣神益人的缘故,不随便收受信徒的餽赠,比如他对问题层出不穷,又有假使徒挑拨离间、故意毁谤他的哥林多教会信徒说:「我在你们在那缺乏的时候,并没有累着你们一个人。

因为我所缺乏的,那从马其顿来的弟兄都补足了,我向来凡事谨守,后来也必谨守,总不累着你们……我现在所作的,后来还要作,为要断绝那些寻机会人的机会,使他们在所夸的事上,也不过与我们一样,那等人是假使徒,行事诡诈,装作基督使徒的模样。」(哥林多后书十一章9、12-13节)。

但是保罗却乐意接受富有爱心与同心合意兴旺福音的腓立比教会信徒的餽赠,他对腓立比信徒说:「腓立比人哪!你们也知道我初次传福音,离了马其顿的时候,论到授受的事,除了你们以外,并没有别的教会供给我。就是我在帖撒罗尼迦,你们也一次两次的打发人供给我的需用。我并不求甚么餽送,所求的就是你们的果子渐渐增多,归在你们的账上……。」(腓立比书四章15-19节)。

保罗怀着一颗仁慈的心,信徒有否供给他的需用都是其次,他反而关心信徒的信徒生活,为他们的灵魂费财费力。保罗收纳信徒的餽赠以荣神益人为原则,他说:「食肉若叫弟兄跌倒,我就永远不吃肉,免得叫我弟兄跌倒了。」至于腓立比信徒所餽送的礼物,保罗把它「当作极美的香气,为神所收纳所喜悦的祭物」,所以这种礼物,保罗来者不拒,归荣耀给神。

二、以示和好

经云:「人的礼物为他开路,引到高位的人面前。」按东方习俗,晋见尊长必需携带礼物,以冀得蒙长者垂青,比如扫罗与他的仆人为寻找失驴,他的仆人提议去请示撒母耳,于是就带着礼物送给撒母耳(撒母耳记上九章7-8节)。

人见长者,尚且携带礼物,我们岂可空手朝见神?旧约时代的奉献、献祭,其祭物就是献给神的礼物。尤其当人得罪神的时候献赎罪祭或赎愆祭,希望藉此礼物罪得赦免,保持与神和善的关系;而送礼给人的目的,有时也含有向对方道歉赔罪之意。

希望藉着礼物得到对方的原谅,既往不究,重修旧好,比如雅各和以扫见面之前,就准备礼物送给哥哥,他心里说:「我藉着在我前头去的礼物解他的恨,然后再见他的面,或者他容纳我。」雅各再三请求,果然以扫收了雅各礼物,表示和好。

经云:「约伯为他的朋友祈祷,耶和华就使约伯从苦境中转回;并且耶和华赐给他的,比他从前所有的加倍。约伯的弟兄、姊妹和以先所认识的人都来见他,在他家里一同吃饭;又论到耶和华所降与他的一切灾祸;都为他悲伤,安慰他。每人也送他一块银子和一个金环。」(约伯记四十二章10-11节)。

当约伯在苦境中,他说:我所认识的全然与我生疏,我的亲戚与我断绝关系,我的密友都忘记我,在我家寄居的,和我的使女,都以我为外人,我在他们眼中看为外邦人,我呼唤仆人,虽用口求他,他还是不回答,我口的气味,我妻子厌恶,我的恳求,我的同胞也憎嫌,连子孩子也藐视我,我若起来,他们都嘲笑我,我的密友都憎恶我,我平日所爱的人向我翻脸(约伯记十九章14-19节)。

约伯陷在苦境中,孤苦伶仃,无一人安慰帮助他。可是神使他从苦境中转回,加倍赐福给约伯;那时从前疏远、厌弃、嘲笑约伯的弟兄姊妹、亲戚朋友,都回到约伯家里,齐聚一堂,假惺惺的安慰他,并且锦上添花,每人送给约伯礼物。约伯宅心仁厚、大人不计小人过,收下他们的礼物,以示和好。

收礼的尺度有相当的弹性,各人对收礼的观念与态度因人而异,但为要使收礼达到荣神益人,人际和谐的效果,就需凭着智慧与爱心作收礼尺度的考量。

教会圣职人员为信徒举办婚礼或丧礼,都是出自爱心的服务性质,不以取利为目的。至于信徒为表由衷的感恩,对教会奉献,也致送礼物或车马费给教会的圣职人员,当然可以感谢收礼。

(0)
上一篇 2020年9月20日
下一篇 2020年9月20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