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容人之道

接纳人就是容纳人,意旨包容人的缺点及别人的意见。圣经上说:「各人要快快听、慢慢说、慢慢动怒,因人的怒气不能成就神的义。」因此我们要培养怜恤的心、多去了解别人、留意人的美德、说话要谦和、学习基督的忍耐……等,所以要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使荣耀归与神。

你们要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你一样……(罗马书十五章7节)。

接纳人就是容纳人。是指着包容人的缺点,忍受人所加的欺侮、毁谤、冤屈或苦害等,也包括容纳别人的意见。但教会里的罪人,或传异端之辈却是例外(哥林多前书五章1、2、6节;约翰贰书9-11节)。

一、容人致和

「和为贵」,和带给家庭快乐、团体发展、国家兴盛。不和者,家即破,体即裂,国即亡(马太福音十二章25节;传道书四章9-12节)。

可是和平必须付出代价,例如亚伯兰为求与罗得和睦,甘心把美地让给他;以撒为避免争斗,忍受非利士人的侵害与霸占(创世记十三章9-18节,二十六章12-22节);基甸为免去内战,不与以法莲人争理、斗气(士师记八章1-3节)。

但耶弗他与基甸一样遭遇以法人无理的争闹,却无法容忍,动起刀剑,杀死同胞四万二千人(士师记十二章1-6节)。嫉妒和分争都不是从上头来的,乃是属地的、属情欲的、属魔鬼的,必须儆醒防备牠的诡计,追求和睦,保持同心,和平相处(雅各书四章13-18节;希伯来书十二章14节;诗篇一三三篇1-3节)。

二、容人得人

教会比喻为基督的身体,是由许多不同的肢体形成的。肢体中人以为软弱的、不体面的、不俊美的更是不可少的,所以必需互相容纳(哥林多前书十二章12-27节)。如古人说,独木不成林,独梁不成屋。不管他才能多么十足,只靠着他一个人或少数人是不能成大事的。故此,教会干部要有宽宏的心地,如宰相肚腹可撑舟,如大海不拒细流,始能为主得人,共负大事。

保罗于悔改归主之后到耶路撒冷,想与门徒结交,大家都怀疑他,「惟有巴拿巴接待他」。保罗后来回大数,若不是巴拿巴去找他,带他到安提阿教会去,教会可能就失去了一个大器了(使徒行传九章26、27节,十一章22-26节)。

若不是主拣选了有属灵眼光、爱惜教会良才、满有慈心的巴拿巴,马可这个稍有缺点的少年人,将永远被拒绝,今天就没有宝贵的马可福音书,彼得和保罗也就得不到这位好帮手了(使徒行传十五章36-39节;彼得前书五章13节;提摩太后书四章11节)。

天下无全才,亦无废才。用得其所,人人皆是良才,用非其才,人人皆是庸才;录长补长,惟在所用。教会必须得人,得更多的人,但各人所得恩赐不同,所以要容忍其短,发掘其长,舍弃其短,善用其长;让其发挥所得恩赐,各尽其职,互相联络,方能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四章11-12节)。

大卫王心地良善,且有容人美德。约押元帅却心地窄狭不能解怨,不能容贤,遂将大卫所接纳的两个元帅暗杀,但他终也被处死(列王纪上二章31-33节;撒母耳记下三章27-39节,十九章11-13节,二十章4-10节)。我们须爱惜主的肢体,互相尊重,彼此接纳,为主得人。

三、容人在恕人

灵修还未达到完全地步的人生活在一起,难免在言行上互相得罪。那时要记念主对我们的恩待和饶恕,衷心饶恕他,不抱恨、不念其恶,要爱他如故(歌罗西书三章13节)。例如约瑟饶恕蓄意陷害他的哥哥们,大卫饶恕寻找他性命的扫罗(创世记五十章15-21节;撒母耳记上二十四章,二十六章)。

约瑟所以能饶恕哥哥们,是因明白他的遭遇是出于神的美意。大卫所以不敢杀死扫罗,是因他是神的受膏者。有一次示每欺侮大卫,大卫不许臣仆报复,因他想到自己的儿子甚至要收拾他的性命,外人侮辱他有什么不可恕呢!(撒母耳记下十六章5-14节)恕人本着思念主爱,也基于认识己弱。

那些不想自己缺点之辈,责人不带体恤,只看别人眼中的刺,不想自己眼中的梁木,在主可以饶恕的,他却不能饶恕(马太福音七章3-5节)。古人说:「见人之有过,如己有过;恕人也宽之不至,而为德之极也。」又说:「恕在谅人,所以德人,所以推己以及于人,所以正己,而不责于人。」

彼得曾对主说,我弟兄得罪我,我饶恕他到了七次可以么?主对他说,不是到了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马太福音十八章21-35节)。

基督徒当铭记主的教训,靠圣灵帮助,在家里、教会里及社会里实践恕人之道,在审判的事上也当以怜悯为怀,使那些犯了还不至于死的罪之人,有机会自新,归向真神(参:箴言十九章11节;诗篇一一六篇5章,一○三篇10节;罗马书二章4节;路加福音二十二章31-32节)。

四、操练容人之德

培养怜恤的心:主说:「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马太福音五章7节)「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祂的人。」(诗篇一○三篇13节)大卫听见押沙龙死了,一面走、一面说「我儿押沙龙阿,我恨不得替你死」。

押沙龙是该被处死的,但他不弃逆子,还说要替他死,十分表露着父亲怜子的真情(撒母耳记下十八章5、31-33节)。怜恤人的软弱,能以父母怜子之心待人,就不容易拒绝了。经上说「因为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雅各书二章13节)求主赐我们一颗怜恤人的心。

多去了解别人:大卫因只听洗巴一面之词,在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就下判断,造成冤枉爱他的米非波设,视他如仇,不能容他(撒母耳记下十六章1-4节,十九章24-30节)。以色列人却因派人去查问、了解二支派半筑坛的因由,而得以明白真相,抛弃前嫌,释疑修睦(约书亚记二十二章10-34节)。盼我们在还未了解对方之前,不要论断人、拒绝人。

留意人的美德:「爱是不计算人的恶」;「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若有什么德行,若有什么称赞,这些事你们都要思念。」(哥林多前书十三章5节;腓立比书四章8节)人的弱点就是倾向专挑人之错误,而不去欣赏人的美德。这是爱心的失落,也是造成排斥人的主因。

有一位演说家开始演讲时,在黑板上贴了一幅正方形的白纸,然后他在白纸中央点一个小点,他问在场的听众看了什么,大家都说「一个黑点」。演说家说:「没有人看见一大幅方形的白色么?」我们需养成习惯去注意人的优点,欣赏他的优点,这样,每一个人在你看起来,都非常可爱的了。

说话要谦和:经上说:「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语暴戾,触动怒气。」(箴言十五章1节)。罗波安因回答暴戾,造成国之分裂(列王纪上十二章1-15节),如古人所说,一言兴邦,一言也可能丧邦。平时或开会之时,不管自认多么的理直气壮,出言要养成温和,以免言之过激,失去公道,或伤害感情,破坏祥和,造成对立(歌罗西书四章6节;箴言十二章16节)。

学习基督的忍耐:关于「基督的忍耐」(帖撒罗尼迦后书三章5节),彼得说「倘若人为叫良心对得住神,就忍受冤屈的苦楚,这是可喜爱的。你们若因犯罪受责打,能忍耐,有什么可夸的呢?你们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这在神看是可喜爱的。

你们若蒙召原是为此,因为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祂的脚踪行。祂并没有犯罪,口里也没有诡诈;祂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只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彼得前书二章19-23节)

古人说:「百忍堂中有太和」,可见人要和睦同居,必须付出百般的忍耐。基督徒所以能凡事忍耐,是因为知道主在察看我,判断我(哥林多前书四章1-4节)。他能做到逆来顺受,任劳任怨;被骂不还口,受冤屈、被苦害不辩明、不抵抗。「得人和」是领袖必备的品德(民数记十二章3节)。

如吴子说「不和于人,不可以为政,不和于政,不可以强国。」谦和的人,乐于容人,且能得人,人也必容他,与他同心,共负重任。所以身为领导者,要更加求主帮助,天天操练自己,显出基督的忍耐(帖撒罗尼迦后书三章5节;马太福音十一章29节;帖撒罗尼迦前书二章7-11节)。

(0)
上一篇 2020年9月21日
下一篇 2020年9月21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