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知足常乐,圣经也记载: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知足是喜乐的基础,而不知足便是喜乐的致命伤。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的欲望就像无底洞一样,永远也填不满,其实回归本质,应当认清生命的真正意义,因为我们空手而来,也将空手而回。与其斤斤计较而不快乐,不如欢喜接受自己所拥有的。
知足并不是一种天生的德性,乃是经过了极大的努力和决心。
「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因为我们没有带甚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甚么去;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提摩太前书六章6-8节)
「知足」并不是一种天生的德行,乃是经过了极大的努力和决心,战胜了难以克服的欲望后,所获得的德性。
人类最大的错误,是认为知足来自本身以外,而不是来自本身所具有的德行。但是保罗却告诉我们:「我无论在甚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我都得了秘诀。」我们当知道,知足是自身可以学习的。
一、何谓知足?
「知足」是喜乐的基础。我们若能以「自己所有的为足」为生活的原则,则无论处于何种景况之下都能应付自如;许多无谓的愁烦将因此而减少,内心的喜乐就必如泉水自里面不断的涌出来了。
「不知足」乃是喜乐的致命伤;因为「贪爱银子的,不因得银子知足;贪爱丰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一个三餐不得糊口的人,开始祗求三餐得饱足;当他三餐得饱后,又想要每餐有鱼有肉;等他每餐有鱼有肉可以吃,他又想要出门有车可以坐;等他有了一部车子后,他还想要……想要……。然而当他有了车子、洋房……以后,他的心仍然不会因此而知足喜乐;因为他的欲望还很多,心中充满了各样的思虑。
须知要使一个不知足的人快乐,真好似企图用水来灌满筛子一样,不管你倒进多少,总是无法使之盈满。守财奴可以充满他的钱袋,但永远充不满他的心,因为他无法得到他所想要的财富。但是知足的人,心中却充满了喜乐,「知足常乐」的说法,并不会因时代的进步而不适用。
「知足」是天然的财富。有人问苏格拉底,何种人最富有?苏格拉底回答说:「满足于最低要求的人;因为知足是天然的财富。」我们当知道,贫富的差别,不过是比较而已。俗语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们若不与在上的相比,「存心不贪爱钱财,而能以自己所有的为足」,就是赤手空拳,也不会是贫穷的。反之,一个不知足的人,即使腰缠万贯,他仍然象是一无所有的一样。
二、为何不知足?
不知足的主要原因,是不认清生命的意义。经上说:「他怎样从母胎赤身而来,也必照样赤身而去。」我们没有带甚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甚么去。我们若能明白生命胜于饮食,身体胜于衣裳的真理,确信一切的考验,无论难易,都是来自慈爱的真神;而且「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则再也不会不知足了。
古圣徒约伯在受试炼的时候,一日之间所有的儿女和财产都没有了;但是他却能俯伏在地说:「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这正是最好的说明。
不知足的第二原因是贪婪。这是一种漫无节制的欲望,因为空虚的心是永远无法填满的。没有一个人能够保有全世界,但每个人都要把世界视为己有。一个贪婪的人,总认为神安排给他的环境不够理想,想要以自己的力量来改变,才能使他更满足。心里老是想,我要是能在世界其他的地方该多好呢!正因为这种「贪婪」之心的作崇,使他永远无法知足。
下面一则小故事,或者可以给我们得到一点启示。在一个酷热的日子,玻璃缸中的金鱼和笼中的金丝雀开始说话。金鱼说:「但愿我能和金丝雀一样的跳跃,我真希望到那笼子里去。」金丝雀说:「我也愿意能像那条金鱼,在清凉的水中是多么舒服啊!」
突然有个声音说:「金丝雀,到水里去!金鱼,到笼子里来!」牠们立刻换了位置,可是牠们都没有得到快乐,反而更悲惨。因为造物主给每个人所安排的环境,是依照各人的能力,并且最适合于他的本性。
「知足」并非以消极的态度处世,放弃追求进步的心,逃避现实的思想。「知足」乃是对神所安排的环境,一切的遭遇,均能领受而感谢;并且从感谢中生出喜乐的积极表现。故「知足」可以说是虔诚的信仰生活之结晶。
保罗说:「我无论在甚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飢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然而你们和我同受患难,原是美事。」(腓立比书四章11-14节)。但愿我们都有知足的心,蒙神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