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有关「羔羊」的成语中,最有名的是「代罪羔羊」,意思为本来由这人所犯的错,现在却由另一个无辜的人来代替受罚。其实,「代罪羊」(scapegoat)的观念是来自《圣经.利未记》中。在赎罪日的仪式中,百姓会献上两只公山羊。大祭司要宰那只为百姓作赎罪祭的公山羊,在圣所举行赎罪之礼,除掉以色列人诸般的污秽。此外,大祭司要两手按在另一只羊头上,承认以色列人诸般的罪孽过犯,就是他们一切的罪愆,把这罪都归在羊的头上。藉着所派之人的手,把羊送到旷野去,这羊要担当他们一切的罪孽(利十六21-22),这便是「代罪羊」的由来。
《圣经》中是否有「羔羊」的记载?「羔羊」的意涵为何?「羔羊」与献祭有何关系?「神的羔羊」的意义为何?以下拟根据《圣经》来探讨这些问题。
一、羔羊的意涵
「羊」是以色列人在每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牲畜。母山羊可以供应奶水(箴二七27),羊皮与羊毛可作衣服(创二七16;箴二七26)。因为羊是洁净的动物(申十四4),所以羊的肉可以食用,也可在献祭中作为祭牲(利五6,十二6;出十二5)。
《圣经》中的「羊」经常作比喻的用法。例如《圣经》说:「祂必像牧人牧养自己的羊群,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怀中,慢慢引导那乳养小羊的」(赛四十11);这是形容神如同牧人,而百姓如同羊群,牧人要牧养自己的羊群。又如经云:「我如亡羊走迷了路,求祢寻找仆人,因我不忘记祢的命令」(诗一一九176);诗人形容自己是羊,因为走迷了路,祈求神来寻找他,如同牧人寻找羊一样。再如耶稣说:「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约十11);耶稣如同牧人,信徒如同羊群,祂顾念羊,要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
「羊羔」(lamb)是指小羊,是未满一岁或未长恒齿的小羊,可指绵羊或山羊,主要作为献祭时使用。例如在人类的第一次献祭时:有一日,亚伯将他羊群中头生的和羊的脂油献上,结果神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创四4)。亚伯献祭的「羊」,在希伯来文的意思是「羊羔」。又如神指示亚伯拉罕要带着独生的儿子,往摩利亚地去,把他献为燔祭。亚伯拉罕听从神的话,就带着以撒前往。以撒对父亲说:燔祭的「羊羔」在哪里呢?亚伯拉罕说:神必自己预备作燔祭的「羊羔」(创二二7-8)。结果神预备了一只「公羊」,两角扣在稠密的小树中,亚伯拉罕就取了那只「公羊」来,献为燔祭,代替他的儿子(创二二13)。以撒与亚伯拉罕认为献燔祭要用「羊羔」,但神却意外的为他们预备了「公羊」。
二、羔羊与献祭的关系
在旧约时期,羊是献祭制度中的主要祭牲。虽然起初在献祭时,并没有指示一定要用羊羔,也可以使用大羊,但在整个献祭制度中,羊羔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下列的情况中,一定要使用羊羔来献祭:
(1)守逾越节。在守逾越节的时候,要献上一岁、没有残疾的公「羊羔」为燔祭;或从绵羊里取,或从山羊里取,都可以(出十二5)。
(2)献赎罪祭。倘若百姓行了神所吩咐不可行的甚么事,误犯了罪,就要献上赎罪祭。可以用母山羊或是母绵「羊羔」作为供物(利四28、32)。
(3)行洁净之礼。首先,是妇人生子的洁净之礼。若妇人生男孩,要家居三十三天;她若生女孩,要家居六十六天。满了洁净的日子,她要把一岁的「羊羔」为燔祭,一只雏鸽或是一只斑鸠为赎罪祭。她的力量若不够献一只羊羔,她就要取两只斑鸠或是两只雏鸽,一只为燔祭,一只为赎罪祭。祭司要为她赎罪,她就洁净了(利十二1-8)。其次,是长大麻疯的洁净之礼。长大痲疯得洁净的日子,要带他去见祭司;祭司要出到营外察看,若见他的大痲疯痊愈了,要先行洁净之礼。第八天,他要取两只没有残疾的公「羊羔」和一只没有残疾、一岁的母「羊羔」,又要把调油的细面伊法十分之三为素祭,并油一罗革,一同取来。要献上赎愆祭、赎罪祭、燔祭和素祭,为那本不洁净、求洁净的人赎罪,他就洁净了(利十四1-20)。
再者,是拿细耳人的洁净之礼。在拿细耳人离俗归神的日子,不可挨近死尸。若在他旁边忽然有人死了,以致沾染了他离俗的头,他要在第七日,得洁净的时候,剃头。第八日,他要把两只斑鸠或两只雏鸽带到会幕门口,交给祭司。祭司要献一只作赎罪祭,一只作燔祭,为他赎那因死尸而有的罪,并要当日使他的头成为圣洁。他要另选离俗归神的日子,又要牵一只一岁的公「羊羔」来作赎愆祭;但先前的日子要归徒然,因为他在离俗之间被玷污了(民六9-12)。
(4)每日与节期的献祭。例如早晚要献给神的火祭,要用没有残疾、一岁的公「羊羔」,每日两只,作为常献的燔祭。早晨要献一只,黄昏的时候要献一只(民二八3-4)。又如当安息日时,要献两只没有残疾、一岁的公「羊羔」(民二八9)。再如每到月朔献祭时,祭牲的数目要增加,要将两只公牛犊,一只公绵羊,七只没有残疾、一岁的公「羊羔」,献给神为燔祭(民二八11)。此外,在会幕建立完成,首领都来行奉献坛的礼,要用一只公牛犊,一只公绵羊,一只一岁的公「羊羔」作燔祭(民七12-15)。还有,在节期献祭时,如在七七节、吹角节与住棚节,也要献上公「羊羔」作燔祭(民二八27,二九2、13)。
三、耶稣是「神的羔羊」的意涵
「神的羔羊」是一个新颖的称呼,在《旧约圣经》中从未使用,只有在《约翰福音》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施洗约翰看见耶稣来到他那里,就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一29)。「除去」希腊文的意思是带走、移除。第二次,是施洗约翰同两个门徒站在那里。他见耶稣行走,就说:「看哪,这是『神的羔羊』!」(约一36)。这是施洗约翰看见耶稣以后,对众人所作的见证,揭示耶稣的身分是「神的羔羊」。其中,「羔羊」是与旧约经文的背景有关,而且还表达有「除罪」的功效。究竟「羔羊」的意义为何?以下拟从《旧约圣经》来了解其意涵。
(1)指逾越节的羔羊。这是最常见的解释。因为在《约翰福音》中记载,耶稣是在逾越节羔羊被杀的时候牺牲的(约十八28,十九14-15)。而且保罗称耶稣为「逾越节的羔羊」,祂为了我们已经被杀献祭了(林前五7)。此外,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兵丁见祂已经死了,就不打断祂的腿。这些事成了,为要应验经上的话说:「祂的骨头一根也不可折断」(约十九36)。这是应验了《出埃及记》中有关逾越节羔羊的记载,「羊羔的骨头一根也不可折断」(出十二46)。此论点的缺点是并未说明「逾越节的羔羊」与「除去世人罪孽」的关系。
(2)指赎罪祭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这句话与赎罪祭有关,因为赎罪祭有赦罪的功效(利四20、26、31、35)。虽然在《希伯来书》中没有提到「羔羊」这字词,但却提到耶稣是赎罪祭的祭牲,藉由祂一次献上自己,就能除掉世人的罪(来九26-28,十10-14)。在赎罪日时,大祭司要献祭为自己、本家,以及全体百姓赎罪。赎罪祭的祭牲是公牛(利十六11)与公山羊(利十六15),并非使用「羔羊」作祭牲,这是此论点无法充分说明的地方。
(3)指受苦与代罪的羔羊。在《以赛亚书》中记载:「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祂身上。祂被欺压,在受苦的时候却不开口;祂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祂也是这样不开口。所以,我要使祂与位大的同分,与强盛的均分掳物。因为祂将命倾倒,以致于死;祂也被列在罪犯之中。祂却担当多人的罪,又为罪犯代求」(赛五三6-7、12)。这是比喻耶稣如同将宰的「羊羔」,默默无声的受苦,并且「担当多人的罪」。这种解释可以同时说明「羔羊」和「除去世人罪孽」,是常使用的解释方法。
施洗约翰被圣灵感动说:耶稣是「神的羔羊」,要「除去世人罪孽」。「神的羔羊」代表是神自己所预备的,至于其意义为何?因为施洗约翰并未加以说明,所以上述三种观点,都是传统上可接受的解释。这代表此处经文的背景是「多重」的,并非「单一」的经文所能解释。但不论如何,耶稣是「神的羔羊」,祂的死显明神爱世人,因为神差祂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得救(约三16-17)。
结语
耶稣是「神的羔羊」。祂是「除罪的羔羊」,为要担当世人的罪孽。我们的罪过能得蒙赦免,乃是凭着基督的宝血,如同无瑕疵、无玷污的羔羊之血(彼前一19)。耶稣也是「得胜的羔羊」。虽然羔羊曾经被杀(启五6,十三8),但祂是配得权柄、丰富、智慧、能力、尊贵、荣耀、颂赞的。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沧海里,和天地间一切所有被造之物,都说:但愿颂赞、尊贵、荣耀、权势都归给坐宝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远远(启五12-13)。末日羔羊与魔鬼争战,羔羊必胜过他们,因为羔羊是万主之主、万王之王。同着羔羊的,就是蒙召、被选、有忠心的,也必得胜(启十七14)。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祂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启十一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