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交替型吊诡

一、交替型吊诡的产生

第二种型态的吊诡是交替型吊诡。交替型吊诡的源头是「天时」─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传三1)。它的表现型态就是亨通的日子与患难的日子交替(传七14),或是快乐的日子与黑暗的日子交替(传十一8),或是机会与祸患交替(传九11.12)。因此,生有时,死有时;建造有时,拆毁有时;欢笑有时,哭泣有时;拥有有时,失落有时;和平有时,战争有时(传三2~8)。我们没有办法使用简单而片面的描述,说明某人的人生是幸福而充实或是不幸而虚空,因为我们在他人生不同阶段的时间横断面,看到完全不同的东西。希腊七贤之一的梭伦曾说:「无人生前能称幸福。」,就是针对世事无常的感叹。义人约伯的一生就是典型的交替型吊诡。约伯的三个朋友认不出试炼中的约伯,因为奄奄一息的约伯与以前健康的约伯判若两人;如果我们只见过浑身长毒疮的约伯,我们也将认不出经过试炼的约伯,因为他后段的人生比前段的成功期更丰盛。这就是得与失交替的吊诡─有血有泪的真实人生。依照正常的人性,我们欢迎、拥抱人生的「得」─活着、和平、建造、拥有、欢笑;我们抗拒、痛恨人生的「失」─死亡、战争、拆毁、失落、哭泣。可是人间得失无常,所以我们患得患失。交替型吊诡的虚空面成为人间另一桩大祸患,我们可从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得」的虚空面

以俗世眼光来衡量,「得」是拥有幸福的手段,也是成功的代名词,因此我们肯定「得」的价值,常愿意日夜劳碌以追求富贵人生。但是我们也为「得」付出代价。肉体的劳苦之外,常常又附加产生了精神上的劳苦─忧虑、愁烦、不安(传二23)。有人富足却不得安睡(传五12),就是最常见的例子。这就是「得」的虚空面。不仅如此,有所得之后,传道者发现,「得」不等于充实,「得」与幸福、满足之间,有严重的落差:

1.有钱≠会享福

有人有钱却是刻苦自己、不会享用有钱之福(传四8)。

2.有钱≠能享福

有人赀财、丰富、尊荣一样不缺,却不能吃用(传六1.2);有人虽有钱,却是

身带病痛、心存烦恼,一生在黑暗中吃喝(传五17)

3.有钱≠满足

有人已经得了银子,有了丰富,心里却不知足(传五10)。

4.长寿≠幸福

有人多子、多孙,在世长寿,却毫无幸福感,甚至死后不得埋葬(传六3)

人生要有所得,要经过奋斗的过程,富贵之美果,真是得来不易。谁知,有了「得」,并不保证拥有幸福,难怪传道者感叹,这是虚空,也是祸患。

(二)「失」的痛苦

人是万物之灵,会模拟将来,有些「失」的痛苦是人模拟出来的。所罗门想到一生以智慧与劳碌经营的所得,竟要交棒给未曾劳碌的继承者,那人若是愚昧,不能守成,富贵不过一代,想来岂不痛心?(传二18〜21)。所罗门的担忧是对的,他的继承者罗波安竟然把他的国丢了大半。这种模拟的「失」,失落者没有亲身体验,不是人间最痛。人间的「失」常是切身之痛。譬如,有人遭遇祸患,财产尽失,尝到匮乏之苦(传五14)。「失」以各种面貌出现,死有时、杀戮有时、拆毁有时,当事人在其中受尽煎熬,饱尝哀恸之苦、撕裂之苦(传三4.7),常非局外人能理解,这种「失」的经练是人间极大的劳苦(传三10)。天灾与人祸皆带来「失」的痛苦。其中人祸的破坏力更大,因为其中隐含结构性的问题:当人心失去正直,仅存巧计与诡诈时(传七29),社会结构扭曲,恶人大有势力,被欺压者,泪流满面,无能抗拒,无人安慰(传四1)。甚至司法系统也无能救人(传三16)。当传道者发现人生的苦难成为不可承受之「重」时(传八6),他发出虚空而绝望的结论─未曾出生的人胜过已经死了的人、已经死了的人胜过尚活着的人(传四2.3)。

(三)不确定感

天时来自神的主权,而神的意念高过人的意念(赛五十五9),因此人生虚实交替、祸福难测。人本无能预测将来的吉凶,「神使这两样并列,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后有甚么事。」(传七14),「他不知道将来的事,因为将来如何,谁能告诉他呢?」(传八7);即使是智慧人也无能预测将来,所谓专家,常是事后诸葛。「我就看明神一切的作为,知道人查不出日光之下所做的事;任凭他费多少力寻查,都查不出来,就是智慧人虽想知道,也是查不出来。」(传八17)。因此,当个人命运面临虚实交替的波动,带给人强烈的焦虑时,人们去算命;当国势遭遇虚实交替的波动,带给社会不安定感时,人们去移民。正以为大难临头的时候,有时候却什么事也没发生;人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灾祸却忽然临到他们(帖前五3)。人有趋吉避凶的本能,但是这种不确定感,让焦虑与无力感成为人们共同的心情。

(四)质疑公义

当人们受尽人间得失的煎熬之后,冷眼观察这个虚空人生时,发现另一件令人愤慨的事实,简言之,就是人间得失交替的过程,竟然义人有所「失」,恶人有所「得」;也就是恶无恶报,善无善报。传道者列举一些事实:正直人被遗忘(传八10);义人灭亡,恶人长寿(传七15);义人有恶报,善人有恶报(传八14)。对于这些人间不公平,到底是要逆来顺受,还是要在忿忿不平之外,站出来替天行道?这也是千古年来,人们心中共同的大惑。

总而言之,面对交替型的吊诡人生,人们是「得」也患失,「失」也痛苦,不确定感使人患得患失,加上质疑人间是否仍有天理存在,毫无疑问的,这些皆构成传道者所谓的「虚空」。

二、如何回应交替型吊诡

因为交替型吊诡人生的虚实起伏,如波涛汹涌,我们显然面对一场险恶的生存战斗。而打赢这场战争的秘诀就是「智慧」。生存固然需要「力夺」的勇气,更需要「智取」的智慧(传九16),因为智慧庇护人生命的功能,强过金钱(传七11.12)。当人脱离愚昧、拥有真智慧,能够以平静安稳的心,坦然面对得失,他的人生的光明面自然会来到(传二13)。

(一)与「得」共处的智慧

「得」的智慧,就是劳碌中享福的智慧(传三13),也是在亨通的日子喜乐的智慧(传七14)。劳碌与积蓄是「得」的手段,而非人生的目标。既然已经有所「得」,就要享受劳碌得来的好处,取自己的份(传五18.19),这是「得」的基本智慧─也就是「会」享福。再进一步,我们要「能」享福,维护自己的健康,保证自己能享受劳碌所得的。因为「仁慈的人善待自己;残忍的人搞坏己身」(箴十一17吕振中译本),若是拼得家财万贯,却搞坏身体,无福享受劳碌成果,与己何益。再进一步,把这个「得」分享、扩散出去,也带给别人幸福,也就是终生喜乐行善(传三12)。这种价值感带来的喜悦,胜过享受所带来的幸福感。传道者担心一生积蓄所得毁在继承者的手中,自己享受过的幸福,经过继承的转移,下一代可能无福消受,换言之,幸福的接棒,有很高的困难度。既然如此,我们不如移转「得」的方向,我们仍然追求幸福,我们更要追求价值─带给别人幸福。因为幸福是很脆弱的东西,意外、疾病一来,幸福就毁了;而价值就是「带给别人幸福」,是已经发生,铁的事实,坚定如山,任何人皆无法摧毁,也就是启示录所谓「做工的果效」(启十四13),并且是我们惟一可以从今生带到来世的东西。耶稣与保罗的一生皆无幸福可言,可是耶稣临终前说:「成了」;保罗临终前的信中写着:「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显然的,价值带给他们无可伦比的满足感。

总之,「得」的时期,是我们资源最充沛的时期,此时最容易经营「为善为美」的人生,享受日光之下劳碌得来的好处(传五18),行有余力之后,对外行善,有幸福感也有价值感,这才是神所赐喜乐的人生。

(二)与「失」共处的智慧

「遭患难的日子你当思想」(传七14),与「失」共处,第一,我们需要「思想」,也就是反省的智慧。「惟有罪人,神使他劳苦,叫他将所收聚的、所堆积的归给神所喜悦的人。」(传二26),苦难可能是罪的结果。若是自觉有罪,我们当学习大卫的祷告:「求你看顾我的困苦,我的艰难,赦免我一切的罪。」除掉罪,才能结束患难。所以在患难中,反省是必须的。但是,患难常常与罪无关,这时,我们需要「解读」的智慧(传八1)。

祸难其实是神所赐学习的机会(我们不得不感叹,学费何等昂贵),而「解读」的智慧包含这种学习所带来的人生观的更新。灾祸让我们有机会探索人性败坏与社会黑暗面的深度,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人生的全貌,修正以前因为对苦难世界的无知,所带来的盲目乐观态度。二次大战之后流传一个的笑话:「希特勒得势,悲观的犹太人到美国去,乐观的犹太人到毒气室去。」有人是以严肃的态度看待这个笑话,英特尔的总裁葛洛夫曾写了一本书:十倍速时代,它的英文原名就是「只有疑惧者(paranoid)才能生存」(注8)。一个能够趋吉避凶的达观人生,可能是种吊诡─合理审慎的乐观与惨痛经验的悲观并存。另一方面,我们常常在自己经历了患难之后,同理心(empathy)才在心中发芽,悲天悯人的心肠才慢慢成长、成熟。我们与他人之间才有同心、同工,互相提携的可能。

「解读」的智慧,也包含改变对「失」的看法。苦难常使人回顾过去美好日子,而无勇气面对目前与未来─「不要说:先前的日子强过如今的日子,是甚么缘故呢?你这样问,不是出于智慧。」(传七10)。如今受苦者发现,福中隐祸根,祸中藏福源。得非得,失非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得失之间有交替的关系,更有因果关系。「神藉着困苦救拔困苦人」(伯三十六15),原来困苦可以带领人到宽阔之地(伯三十六16),当人发现,事情的终局,强如事情的起头(传七8),也强如过程的起起落落,困苦是个到达幸福之地的必经历程,他就能释怀。

除了解读的智慧,在患难中的人更需要有「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的认知,也就是需要有伴侣的扶持与帮助(传四9)。人在患难中,常常面对亲友的离弃,处于孤身一人的凄凉,身心皆相当脆弱,很容易因为最后一根稻草而崩溃。这时主动的向人呼求援助,寻求同伴的支援,不是示弱的表现,而是「失」势当中的生活勇者。同伴带来扶持,同伴带来同睡的暖和(不一定是真的同睡,常常是因为被关怀而得到心灵的温暖),同伴提升当事者的抗压力(传四10〜12)。使失落者能顺利度过人生的低潮,走出死荫幽谷,终能迈向人生坦途。

(三)与「不确定感」共处的智慧

不确定感来自我们不能预测将来人生虚实的波动,既然这种波动的主动权在神,是否意味者人只能被动的回应环境的变化?只能因为天命难违而无奈感叹?传道书对如何面对不确定感,提供了两个秘诀。

为迎接「得」的来临,对应的秘诀就是「珍惜机会」。传道者提醒我们,机会比快跑、力战、智慧更重要(传九11)。一般人总以为石油、煤炭、人力是资源,其实机会是更重要的资源。机会几乎是个人与国家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台湾没有天然资源,其过去五十年的快速经济成长,所凭借的,就是抓住一次又一次的商机,最后的一次最为传奇,藉者个人计算机的兴起,台湾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除了作业系统与CPU,其他零组件几乎皆由台湾囊括生产,造就了台湾强大的信息工业体系,赚进大量外汇,维持了经济成长的活力。其中的关键就是活泼的台商一向珍惜每个大小商机,配合政府发展信息工业的远见,让台湾有能力一举抓住了这个大机会。所以,如果我们肯用「珍惜机会」的眼光看待四周的环境,我们会发现环境四周存在许多的「得」,等待我们去珍惜:和平的机会、健康的机会、祷告的机会、聚会的机会、借书的机会、读书的机会、运动的机会、储蓄的机会、进修的机会、团契的机会、亲子共处的机会、选择的机会等等。我观察过很多杰出人物,他们并非个个有一流才华,但是「珍惜机会」却是他们共同的特质。「得」常常在我们身旁无声而至,只是我们忽视了它。

传道书第九章提到机会的来临之后,接着马上提到祸患的来临(传九11.12)。就是提醒我们人生得失交替的无常。对于「失」的可能随时来临,对应的秘诀是「早有预演」,约伯是「早有预演」的典范人物。约伯面对第一次打击,失去一切、一无所有,我们要知道,儿女绝非身外之物,而是身为父亲牵肠挂肚的献祭中,约伯生命的一部份。同时失去十个儿女,等同生命的致命裂伤。约伯却说:「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伯一21);第二次的打击接踵而至,让约伯全身长疮,让约伯的太太信仰崩溃,仅仅一息尚存的约伯却说:「难道我们从神手里得福,不也受祸吗?」(伯二10)。这种屹立不摇的信仰,这种「早有预演」的素养来自生活的历练与真理的结合。约伯关怀、帮助过的人,涵盖穷乏困苦人、孤儿寡妇、瞎子、瘸子(伯二十九12〜16),对于交互型吊诡带来的虚空人生,亲眼目睹,早有深刻的体会,配合敬畏神的虔诚信仰,等于对他的生命打了一剂超级预防针,形成他「早有预演」的性格,让他有能力面对命运之神对他的致命打击。这种性格是可以学习的,传道书提供的逆向思考,就是关于「早有预演」最具体的指导。譬如,「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传七2),死亡激发我们更深入体会人生真相,这也是本会信徒一向乐于参加丧礼的原因。访问苦难中的人,使我们与别人的忧愁有份,但是「忧愁胜于嬉笑,因为面带愁容,能使内心得着好处。」(传七3新译本),目睹虚空面的历练,使我们的心有所预演,使我们的心能安正沉稳,即使我们不知将来是否有祸患,也不知它来临的定期,我们却能在这个不确定的年代,靠着「早有预演」的经验、心中丰富的真理,视透劳苦的人生,坦然接纳各种可能来临的经练(传三10)。

(四)与「不公义的社会」共处的智慧

面对人间的各种不公平、恶人的猖狂、恶势力的嚣张,到底我们要如何自处?「云若满了雨,就必倾倒在地上」(传十一3)告诉我们一件事,云并不是一有水气就落雨到地面上,而是累积水气满足才下雨,累积水气的这段期间,就是管理学界有名的「迟滞效应」(Time delay)。我们所看到,恶无恶报、善无善报的现象,就是被眼见的迟滞效应所欺骗。举个例子,台湾的经济发展史,以美金计算的国民所得,在民国74年至78年,因为台币升值60%,产生跳跃式的成长,在这之前,台币被低估期间,就是国民所得成长的迟滞时期,国民在经济上的努力成果没有被真实的反应出来,过了迟滞期,累积的成果就爆发了。本会李灵实长老有一句名言:「日行一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矣;日行一恶,祸虽未至,福已去矣」。他所谓的「福虽未至、祸虽未至」就是赐福与审判的迟滞效应现象。神对世人有丰盛的怜悯与宽容(彼后三9),神的宽容带来审判的迟滞效应(彼后三9),却常使世人「因为断定罪名不立刻施刑,所以世人满心作恶。」(传八11)。人生苦短,我们的观察期常常不够长,若正巧处于苦难之中,更易满心悲愤,遽以眼见为凭,常会误断世事,误判神的作为,以为人间公义不存。

其实神是天天向恶人发怒的神(诗七11),申冤在神,神「必」报应,自己不申冤,听凭主怒,才是智慧之举(罗十二19)。有人面对社会不公,步入自力救济之途,当其作为凭着血气中的义忿行事时,立刻面临两个陷阱。第一个陷阱就是行义过分,「不要行义过分,也不要过于自逞智慧,何必自取败亡呢?」(传七16),此等人不了解人人有罪性、人心弯曲不能变直(传一15)、百分之百公义的社会在人间不可得;更不解社会结构性扭曲的全貌(传七13)。自认替天行道之时,行义过分,轻则断绝他人悔改向善的机会;重则报仇过度,滥杀无辜,甚是毁家灭国,带来全面性的灾难。八年抗战胜利之后,面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许多爱国基督徒加入共产党,以有神论的信仰接纳无神论的主义,这种「自逞智慧」的结局,大家有目共睹,驱走豺狼,引入虎豹,国家社会与当事人皆「自取败亡」。甚至当时基督徒精英,吴耀宗、刘良模等人,沉迷于打倒腐败政权的理想,高举反帝、反美的民族主义大旗,甘为共产无神论政权的鹰犬,最后成为官方御准机构「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的领导人,透过思想的箝制与出版品的控制,让中国基督教进入空前的黑暗时期。这都是行义过分可怕的鉴戒。

自力救济第二个陷阱是行恶过分,有人发现,既然没有办法胜过恶势力,干脆同流合污,甚至加入犯罪集团。人为何会生出这种恶胆呢?因为当人觉得公义不复存在的时候,「勇敢」本身会被加上一种神圣的光环。因此才会出现「勇敢狂言」、「勇敢对抗神」、「勇敢犯罪」;因此约伯记中才有那么多约伯「勇敢」的话语。以利户对约伯的警告,是我们很好的提醒:「你要谨慎,不可重看罪孽,因你选择罪孽过于选择苦难。」(伯三十六21)。因为行恶过分是个可怕的陷阱,结局常是「不到期而死」(传七17)。

总之,凭着信心,尊重神的主权,我们知道审判有时,恶人难逃面对他的终局(传七8)。反之,敬畏神的人,终久必得福乐(传八12)。虽然迟滞效应使福气延迟到来,我们却发现,时间是义人的朋友,是恶人的劫数。摆脱迟滞效应的迷惑,厘清对神公义作为的质疑之后,我们心甘情愿继续做「撒种」的功夫(传十一6),因为在主里面的劳苦,没有一样是徒然的(林前十五58)。

视透交替型吊诡的诡谲性之后,我们对应的人生观应该是「人活多年,就当快乐多年;然而也当想到黑暗的日子,因为这日子必多。」(传十一8)。换言之,我们愿意开放自已的心胸,凡事抱着乐观的预期,趁着身心健康、神赐机会,在日光之下,以喜乐的心,享受自己所得的份。这却不表示我们对「黑暗的日子」一无所知,而是对于不确定的未来,我们已经不再忧心忡忡、患得患失。

(0)
上一篇 2020年10月10日
下一篇 2020年10月10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