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共振型吊诡

一、共振型吊诡如何产生

所罗门王运用他雄厚的资源,做了一项享乐主义者的生活试验。这种快乐与享受的追求,是人性的本能,因此很容易的出现在有钱有势者的生活当中,所罗门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尝试放纵肉体的天然欲望。孔子曰:「食色性也。」在「食」方面,所罗门尝试用酒使肉体舒畅(传二3),在「色」方面,他广纳妃嫔(传二9),实际数量是「所罗门有妃七百,都是公主;还有嫔三百。」(王上十一3),这些享乐大事,就在他用十三年所建造的王宫中进行,宫中花木扶疏、仆婢成群,又有歌唱的男女来助兴(传二5.6.8)。传道者自言:「凡我眼所求的,我没有留下不给它的;我心所乐的,我没有禁止不享受的;因我的心为我一切所劳碌的快乐,这就是我从劳碌中所得的分。」(传二10),他凭借着他的权势与财富,满足欲望诸事,心想事成。他也心安理得的享受这种「叫我第一名」人间至乐。他如住在世人梦寐以求的人间仙境,他也自称胜过耶路撒冷的众人(传二9)。

享乐试验的结果却大大出乎所罗门意料之外。享乐之后的失落感竟然如此之深,他所刻意经营快乐的结局,竟然都是虚空、都是捕风(传二11);他发觉嬉笑是狂妄、喜乐无功效(传二2);他发出绝望的呼唤:「万事令人厌烦,人不能说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一8.9)。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使所罗门如此悲观、绝望?简言之,他中了共振型吊诡的剧毒。

什么是虚与实的共振型吊诡?就是虚与实产生共振。也就是「充实」有多大,伴随而来的「虚空」就有多大。再具体的说,追求享受、快乐的程度有多深,伴随而来的失落感与虚空感就有多深。它的产生的结构如下:

1.追求享受与快乐→2.刚开始有很大的满足感→3.边际效用逐渐降低→4.为了弥补边际效用的降低,增强寻欢活动→5.最终边际效用降为零(继续有投入的付出,却不见产出)→6.等于负效应产生→7.再次增强寻欢活动→8.负效应扩大→9.共振型虚空产生

我们试举喝可乐的例子来说明边际效用(满足感)的变化:

表(三)喝可乐的效用(满足感)

杯数 累积效用 边际效用

第一杯 10 10

第二杯 15 5

第三杯 17 2

第四杯 17 0

第五杯 17 0

因为边际效用(满足感)的递减,一般人可能在喝了第三杯之后,不再继续喝。若勉强喝下第四杯,负效应就产生。因为他继续投资,也就是付出代价(买第四杯的钱、让胃忍受胀气),产出却不再增加(累积满足感停在第三杯的17)。这就是负效应─继续耕耘,收获却不再增加。以经营公司的术语说,就是亏损。若再喝下第五杯,就是让这个亏损扩大(第四杯的亏损加上第五杯的亏损)。共振型虚空就是这样产生,越是努力寻欢,下场却是更强的空虚与失落感。一般世人不会沉溺于普通饮料,却会沉溺于酒、色与各种娱乐当中。当他们第六杯、第七杯,第n杯的喝下去之后,小苦杯变成大苦杯,因为共振型虚空产生了。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沉溺在看电影、摇滚乐、酗酒、网咖、网交的人,他们的心何等飢渴,因为中了共振型虚空的剧毒。寻欢的活动强烈到什么程度,对应产生的失落感就强烈到什么程度。追寻快乐之旅,却意外落得这种下场,这就是现代人的绝望。这也是为什么所罗门王享尽食、声、色之乐之后,却下了愤愤不平的结论:「万事令人厌烦,人不能说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一8.9)。

共振型吊诡甚至也出现在智慧、知识的追求之旅,结局也是出乎所罗门王意外。所罗门凭着神所赐的超级智慧,加上个人对知识的追求,在智慧与知识的领域的表现,如同他追欢取乐的成果,也是超群的第一名。但是,在这个领域,共振型虚空竟然也产生了,请看他的自白:「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这也是捕风。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传一18)。可见在追求智慧的领域,得到知识的满足感也产生边际效用的递减;另一方面,智慧使人对苦难更清醒更敏感,常人不察的苦难,却常飘入智者的眼睛,使他比常人更能体悟劳苦日子背后深邃的悲剧意函。越深入了解真相,愁烦与忧伤随之增加,这就是负效应的产生。满足感不再增加,负效应却增强,当然产生共振型的虚空。这正是目前这个崇尚知识的社会,很多知识分子比平凡百姓更不快乐的原因。

共振型虚空对人生的超强破坏力,所罗门王的生平就是一个典型的说明。所罗门王当王之后向神求得超群的智慧,后来在奉献圣殿的时候,他的祷告辞也展现他处于颠峰的信仰,表明他对所敬拜的真神有超群的认知(王上八22〜29)。有一事却令人百思不解:为何他年老之时,竟糊涂到敬拜列邦偶像的地步(王上十一3〜8)?关键在于他的生活方式,长期处于这种心想事成的纵欲生活当中,共振型虚空成为剧毒,明知放纵情欲是毒药,却是饮鸩解渴,理性被蒙蔽,灵命受到摧残之后,信仰自然土崩瓦解。分析学派心理学大师弗洛姆曾说:「如果一个人的所有欲望都能获得满足,那个人将没有办法维持基本的清醒。」他这句话说明放纵情欲最凄惨的下场。在共振型虚空的摧残之下,连基本的清醒理性都丧失了,更不用奢望维持信仰了。虽然所罗门王曾自夸:「论到吃用、享福,谁能胜过我呢?」(传二25),结果却是,他所遇到的共振型虚空也是超越众人。我相信,所罗门王当时的生活方式,任何信徒都承担不起,无论起初的信心如何,结局将是与所罗门王一样,也就是理性的迷糊、信仰的崩溃。

阿摩司先知曾预言末世的飢荒:「主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必命饥荒降在地上。人飢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他们必飘流,从这海到那海,从北边到东边,往来奔跑,寻求耶和华的话,却寻不着。当那日,美貌的处女和少年的男子必因干渴发昏。」(摩八11〜13)。这是心灵的飢荒,却是发生在富裕社会,飢荒的程度极其严重,因为年轻的男女飢渴到飘洋过海追寻心灵粮食、飢渴到发昏的地步。这是现代大规模的共振型虚空。反战嬉皮曾经高喊性爱万岁,甚至飘洋过海皈依神秘的东方宗教,寻求心灵的满足,他们的企图失败了。因为不听神的话,所追求的,大大逾越了自己该得的份,干渴、发昏、仆倒成为自然的结局。

二、如何会回应共振型吊诡

共振型吊诡与前二型的吊诡有个基本差异。当人碰到衰退型吊诡与交替型吊诡,几乎毫无主控权。面对身体机能的衰退或是天灾人祸的来到,我们常感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我们会不会碰到共振型虚空,表面看来,应该操之在我,只要避免进入会引起共振的「实」,就不会有共振的「虚」产生。其实不然,关键在于人的情欲。人眼目的情欲的力量足以与死亡相提并论(箴二十七20),人会随着情欲的满足而扩大欲望(传五10),这就是关键。一般世人总以为,因为欲望的不满足带来心灵的饥渴,若欲望得到满足,心灵的飢渴就会结束,结果却是欲望扩大了,这诱使人们加强追欢取乐的活动,甚至享受罪中之乐(来十一25),结果就是掉进了共振型虚空的陷阱。

如何避免受到共振型虚空的毒害?「神赐人资财丰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分,在他劳碌中喜乐,这乃是神的恩赐。」(传五19)。秘诀就是「只取自己的份」。我们若肯回归神的话,就能只得「真」实之利,避开「虚」实之害,才能真正「在他劳碌中喜乐」。欲望的满足,本来也是神所赐日光之下的恩典(传五18),关键是要取自己的份,要能够节制欲望。「你要喝自己池中的水,饮自己井里的活水。要使你的泉源蒙福;要喜悦你幼年所娶的妻。」(箴五15〜18)正是描写在婚姻生活中的欲望的满足。「她如可爱的麀鹿,可喜的母鹿;愿她的胸怀使你时时知足,她的爱情使你常常恋慕。」这种满足涵盖了肉体(胸怀)与心灵(爱情),是真理规范之内的满足,才是神所祝福的。

我相信传道书是所罗门王的忏悔录,是他再度清醒之后,对过去荒唐岁月的不堪回首。他终于发现,平凡而珍贵的幸福不过是平安、健康与天伦之乐:「在你一生虚空的年日,就是神赐你在日光之下虚空的年日,当同你所爱的妻,快活度日,因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劳碌的事上所得的分。」(传九9)

其实人生有限,有限的满足,就是全部的满足。(传六9)提到:「眼睛所看的比心里妄想的倒好。」眼睛所看的,就是自己拥有、享受的份(传五11)。「心里妄想的」却是越过真理界线的非分之想。你看,「满了一把,得享安静,强如满了两把,劳碌捕风。」(传四6),贪念使人强求两把,却招来共振型的虚空,劳碌捕风。今日世界是个鼓吹消费的商品化世代,在广告的催眠、暗示之下,人们买的太多、吃的太多、用的太多;因为传统道德观的崩解、情色的商品化,人们纵欲无度。今日社会成为共振型虚空的绝望社会。活在恩典中的信徒,可以把共振型虚空,定位为一种保护机制,只要浅尝虚空之苦,就知道自己越份了,回归神的话语之后,修正自己的人生轨道,过着「节欲」的人生,只取自己的份,就能避免受到共振型虚空的毒害,在劳碌中享受平安喜乐的人生。

(0)
上一篇 2020年10月10日
下一篇 2020年10月10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