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存型吊诡─吊诡的本质
所谓共存型吊诡,是一般人认知的吊诡,也就是狭义的吊诡。它是真象的一体两面,对立的特质,同时共存。本章试举数个在传道书中发现的例子如下。
(一)行义过分与行恶过分共存的吊诡(传七16.17)
依照我个人的生活经验,行义过分的结果就是行恶过分。对个人是如此,对国家、社会、家庭也是如此。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恶名昭彰的中国共产党,它高举公义大旗,以行义过分建国,也是以行恶过分治国、毁国。让我们看出,行义过分与行恶过分根本就是一体两面。
(二)公义的神与不公的人间共存的吊诡
神叫世人所经练的人间,审判之处有奸恶(传三16);义人照恶人所行的受报应,恶人照义人所行的得报偿(传八14新译本);弱势者被强势者欺压(传四1)。乍看人间的不公不义,似乎没有神的存在。但是,我们看到另一面,神必审判义人与恶人(传三16),人所做的事,包含隐藏的事,神都必审问(传十二14)。我们可以体会到自隐的神其实还是万物的主,祂随己意行事,只是我们不能完全参透事情的真相。有了这种共存吊诡的眼光,面对这个不公不平的「悲惨世界」,我们的信仰就比较不容易被心中的疑惑击垮。
(三)富裕与贫穷共存的吊诡
传道书提到多种型态的富裕,其中大部分的富裕型态竟然与看不见的贫穷共存,令人惊叹:1.富裕却不得享用、不得埋葬(传六1〜3)。2.富裕却是在黑暗中吃喝,多病、多烦恼(传五17)。3.富裕却无人分享、无天伦之乐(传四8)。4.富裕却不得安睡(传五13)。5.富裕却不得满足(传五10)。站在富裕的光明面这边观察富有人家的景况,常令世人羡慕;但是绕到真相的黑暗面那一边去观察,我们看到富裕中的「匮乏」,那也是一种贫穷,一种比没有钱更可怕的贫穷。有了这种共存型吊诡的洞察力,我们就不会天天做发财梦,以为有钱之后,人生再也没有困难与问题,以为从此可以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四)选民与弃民共存的吊诡
神的选民领受了神的救恩,有了今生的恩典与来世的指望。但是神叫世人所经练的却是极重的劳苦(传一13)。传道书所论各类型的虚空,皆人生大患,连选民也不能幸免。结果我们看见有义人行义,反而早死(传七15吕译),又发现义人照恶人所行的受报应(传八14新译本),这是信仰的吊诡:神的救恩与人间的煎熬共存;既是选民与也是弃民。试举两个例子如下:
约伯在最大的试炼当中,带着最深沉的心灵创伤、最痛苦的肉体煎熬,他成为人间最可怜、潦倒的人,成为神的弃民,因此他的妻子才会建议他离弃神、死了罢。可是约伯自己心里有数,因为他拥有吊诡的眼光,他看到凄惨遭遇之外的另一面,他知道自己仍是神的选民:「人算甚么,你竟看他为大,将他放在心上?每早鉴察他,时刻试验他?」(伯七17.18)。他的人生结局也证明他真是神的选民。
耶稣被钉十字架上的时候,下面的人讥诮他,摇着头说:「你这拆毁圣殿、三日又建造起来的,可以救自己吧!你如果是神的儿子,就从十字架上下来吧!」,他也亲口见证自己是神的弃民:「我的神!我的神!为甚么离弃我?」(太二十七40.46)。可是,三天后他复活了,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祂了。他的结局证明他还是神所拣选的独生爱子。
有了这种共存吊诡的认知,我们就能完全理解保罗所说的一段话:「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吗?是困苦吗?是逼迫吗?是飢饿吗?是赤身露体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罗八35)。对于基督徒所经练过的各种病痛与苦难,有时难以用人的智慧解读神的心意,我们只知道无论是生是死,我们总是主的人(罗十四8)。
二、如何回应共存型吊诡
在这个处处有共存型吊诡的人生,最佳立足之道就是以吊诡式的眼光解读这个世界,以吊诡式的人生观来回应这个世界。这个人生观就是乐观与悲观共存的人生观,也是我们在传道书中所看到的人生观(传道书并非一面倒的悲观论)。它是一种吊诡的务实心态,我们也许可以称它为达观,在这种人生观之下,衍生的处世观,试举三例如下:
(一)珍惜生命与恨恶生命共存
我们有太多恨恶生命的理由:人的生命与兽的生命无异(传三18)、赤身而来空手而去(传五15)、有些人生根本是一场灾难(传四1)、一切经营劳碌都是虚空(传二11)等等。所以所罗门恨恶生命(传二17),甚至否定生命存在的价值(传四2.3)。我们不必急着去消毒所罗门的悲观论,因为他讲事实。我们只要同理他的看法,甚至同意、深深接纳他的看法就行了。
但是,所罗门在他的厌弃生命的悲观论之后,很意外的,他提出了珍惜生命的呼吁:「与一切活人相连的,那人还有指望,因为活的狗比死了的狮子更强。」(传九4)。所罗门强烈肯定生命存在的价值,即使这个生命是弱者的生命、看似无用的生命。只要人还活着,他的机会、指望就尚未断绝,所罗门鼓励我们对生命的存在抱着永远不失望的积极态度。相对于悲观论的消极、否定,我们当然乐意接纳这种完全相反的论调,也就是对生命存着积极、肯定的乐观态度。
因此,我们也乐于听从所罗门其他有关珍惜生命的建议。虽然我们曾经质疑:「庸庸碌碌过一生有何价值?」但是凡是自己手中所当做的事,我们愿尽力去做(传九10);虽然我们知道「满了两把,劳碌捕风。」却愿意尽本分去得自己的「一把」,让我们得享安静之福(传四6);虽然我们知道人生有很多黑暗的日子,我们却乐意在神所赏赐的短暂一生,取自己的分,快乐吃喝,在劳碌中喜乐,享受日光之下劳碌得来的好处(传五18.19);虽然有些人的生命看似无价值,我们却乐意去扶持这些孤单的生命,因为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传四9);虽然日光之下有一件祸患,就是众人所遭遇的都一样,我们却不多思念自己一生(传五20),欢欢喜喜吃饭,心中快乐喝酒,同所爱的妻,快活度日(传九3.7.9)。
是的,这就是达观人的吊诡。他珍惜今生,更看重来世。他做最悲观的打算,也作最乐观的预期。他同意所罗门的虚空论,也羡慕雅歌的爱情观。他在丧礼中唱哀歌,也在婚宴中喝喜酒。患难不能困住他,幸福不能迷惑他。他够悲观,所以他能趋吉避凶;他够乐观,所以他的生命没有停滞不前。在人生的最后一刻,他对生命有不舍的眷恋,也有放手的潇洒。
(二)肯定智慧与否定智慧共存
所罗门肯定智慧存在的价值:
1.智慧胜过愚昧,如同光明胜过黑暗(传二13)。
2.智慧人的眼目光明(传二14)。
3.神喜悦谁,就给谁智慧(传二26)。
4.贫穷而有智慧的少年人胜过年老不肯纳谏的愚昧王(传四13)。
5.智慧护庇人,好像银钱护庇人一样(传七12)。
6.智慧使有智慧的人比城中十个官长更有能力(传七19)。
7.人的智慧使他的脸发光(传八1)。
8.智慧胜过勇力、打仗的兵器(传九16.18)。
9.智慧的长处是能给人成功(传十10吕译)。
10.智慧人的言词好像一根刺棒,能使人醒觉(传十二11当代圣经)。
但是,所罗门也质疑智慧的效用与价值:
1.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传一18)。
2.可叹智慧人死亡,与愚昧人无异(传二16)。
3.有人用智慧、知识、灵巧所劳碌得来的,却要留给未曾劳碌的人为分。这是虚空、大患(传二16)。
4.神一切的作为,智慧人虽想知道,也是查不出来(传八17)。
5.智慧的未必得粮食,明哲的未必得资财(传九11)。
6.贫穷人的智慧被人藐视,他的话也无人听从(传九16)。
没有比这个世代更重视智慧了,人类运用智慧发展了空前的科技文明,把人类的生活水平提升到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不懂计算机的人将是二十一世纪的文盲。知识就是金钱、就是力量,我们不仅重视智慧,我们简直崇拜智慧,以智慧为神了。但是,别忘了,日光之下仍然没有新事,人类的心灵仍然处于飢渴状态。所罗门本身拥有空前绝后的智慧,他最了解它的本质,他很了解智慧的价值,更清楚智慧的限制。我们应该学习借用所罗门的眼光来对待智慧:我们深知智慧的力量,却不迷信人的智慧;知道智慧可以分析问题,也了解它常无能解决问题;肯定智慧人的眼光,也知道他的盲点;肯定智慧来自于神,知道人的智慧不能超越神;肯定学术研究的深入与有用,痛恨学术研究的虚伪与无用(注9)。
(三)肯定金钱与否定金钱共存
金钱的好用世人皆知。得到适当的「一把」金钱,能使我们享受安静之福(传四6);金钱使我们能享吃喝之福;金钱使我们有能力在行善中喜乐(传三12)。总之,钱能叫万事应心(传十19)。
但是,我们也知道,金钱的限制。金钱买不到睡眠(传五12);金钱买不到亲人(传四8);金钱买不到平安(传五14);金钱买不到健康(传五17);金钱买不到亲情(传六3);金钱买不到满足(传五10)。所以在我们心中,金钱的有用与无用也是共存的。因此,我们善用钱财,却不迷信钱财;赚取钱财,却不刻意追求钱财;有储蓄也肯施舍。
三、接纳虚与实共存的人生
传道书致命的吸引力来自于它谈虚空,因为它不但没有回避这个人生大问,而且勇敢的面对、承认虚空的存在。在教会这个次文化团体里面,有时为了强调神的救恩,我们会刻意回避虚空的存在。譬如在讲道与见证的时候,高举信心、喜乐、平安与神迹,是我们常听到的内容。为了掩饰自己的软弱,我们常无意中把怀疑、痛苦、不安与对神的疏离感,淡化处理或忽略不题。这种高举充实、忽略虚空的做法,是真相实体的残缺,是信仰本质的扭曲,也弱化了文化的能量,反而不利于牧养与宣道事工。
我们需要学习保罗的诚实:「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我为基督的缘故,就以软弱、凌辱、急难、逼迫、困苦为可喜乐的,因我甚么时候软弱,甚么时候就刚强了。」(林后十二9.10)。这种接纳虚与实共存的胸怀,才能塑造达观人的理想性格─极软弱也极刚强;劳苦如牛又超俗如鹰;自信而谦卑;有理想性格却肯务实;信仰理念似无形,生活实践却有血有肉;恨恶罪恶却包容罪人;是讲台轻松的领会者,也是内室奋战的祷告人;高度理性却是属灵人。
四、对「吊诡」意义的厘清
「吊诡」一词,近来常出现在文章中,我们需要了解使用「吊诡」一词者,他们所欲表达的意涵。有时只是事情发展诡异,却没有吊诡的现象,作者却误用「吊诡」一词去取代「诡异」。其它对吊诡的正确使用,分析其语意内涵,发现共存型吊诡有三种型态:
(一)原生型吊诡(prototype paradox)
原生型吊诡就是事物天生的本质,存在对立的内涵。列举数例如下:
1.耶稣存在的吊诡─是人也是神。
2.光同时拥有的波与粒子的特性。
3.神的特质,是公义与慈爱共存。
4.真神看似三位,却是只有一位。
5.人的自由意志与宿命共存。
6.人生境遇,恰巧与不是恰巧共存。
(二)因果型吊诡(resultant paradox)
因果型吊诡就是事情的因与果产生对立,以下几个例子都是因果型吊诡:
1.行义过分的结果竟然是行恶过分。
2.法治社会,注重程序正义,宁纵勿枉,似乎保护坏人,结果却也保护了好人。
3.犹太人追求靠律法称义,结果与基督的爱隔绝(加五4)
4.基督徒以「因信称义」入门,结果反而能够「因行为称义」。
5.太(溺)爱孩子的结果,就是太不会爱孩子。
6.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太十六25)
7.凡为主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太十六25)
(三)表里型吊诡(paradox between externality and internality)
表里型吊诡就是事物的表面与内在实质对立,它常是因果型吊诡的产品,典型的例子,就是信徒经济的富裕,常常导致灵性的贫穷。举数例如下:
1.约伯表面上是神的弃民,本质上仍然是神的选民。
2.表面富足,内在却是贫穷的,如老底嘉教会(启三17)。
3.表面贫穷,内在却是富足的,如士每拿教会(启二9)
4.光使我们看见许多东西,也使我们看不见许多东西(星星)。
5.黑暗使我们看不见东西,也使我们看见东西(星星)。
6.十字架的道理看似愚拙,本质却是神的能力、智慧(林前一18.24)
最后,针对本文中出现的许多型态的吊诡,综合整理如下:
共存型吊诡的三种类型:原生型吊诡、因果型吊诡、表里型吊诡。
共存型吊诡的三种变奏曲:衰退型吊诡、交替型吊诡、共振型吊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