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教义与教会在历史中的定位问题

神是宇宙的主宰,祂不受时空的限制,但历史仍掌握在祂手中。在历史的进程中,教义是否会发生变化?教会是否会永远存在?以下拟探讨此问题。

1 教义的意义与发展

一、圣经中教义的意义

(一)教义的字源义

教义一词的英文是doctrine,它是源自希腊文dovgma。根据七十士译本的旧约圣经及新约的希腊文圣经,可以找出字源义,经过分析归类后,有下列三种意义。

1.指国王的谕旨:如「王若以为美,请下旨意灭绝他们……」;「于是命令发出,哲士将要见杀……」;「当那些日子,该撒亚古士督有旨意下来……」。这里的「旨意」、「命令」,它的希腊文都是dovgma,是指国王至高无上、不可逾越的命令。

2.指旧约律法:如「……就是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服从那不可拿、不可尝、不可摸等类的规条呢?」;「又涂抹了在律例上所写,攻击我们,有碍于我们的字据……」这里的「规条」、「律例」,它的希腊文都是dovgma,是指旧约律法上的规条。

3.指新约使徒与长老会议中的决议:如「他们经过各城,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长老所定的条规交给门徒遵守。」这里的「条规」,它的希腊文为dovgma,是指使徒与长老在会议中的决议。

可见dovgma,在世俗中是指国王不可逾越的最高命令;在旧约圣经中是指从神所颁布的律法;新约圣经中将其引用,合和本圣经翻译为「条规」,其实是「教义」。使徒与长老在会议中的所做的决议,是「圣灵和我们定意」作成的;犹如国王的谕旨,是至高的命令,只能遵照办理,不可以更改。所以使徒就差遣犹大、西拉、保罗和巴拿巴,下安提阿去,聚集众人,「交付」书信;众人念了,因为信上安慰的话就欢喜了。他们经过各城,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长老所定的条规交给门徒「遵守」;于是众教会信心越发坚固,人数天天加增。所以只要信徒能够「遵行」教义,不必「讨论」教义,将会蒙神祝福。在质的方面,信心坚固;在量的方面,人数加增。

(二)新约教义的源流

在新约时期,教义的主要来源有二,兹说明如下。

1.耶稣的话语:耶稣是神在肉身的显现,祂来到世上,为了要救赎世人的罪孽,祂的话语是教义的主要来源。例如耶稣对门徒说:「这就是我从前与你们同在之时所告诉你们的话说: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和诗篇上所记的,凡指着我的话都必须应验。于是耶稣开他们的心窍,使他们能明白圣经,又对他们说:照经上所写的,基督必受害,第三日从死里复活,并且人要奉他的名传悔改、赦罪的道,从耶路撒冷起直传到万邦。你们就是这些事的见证。我要将我父所应许的降在你们身上,你们要在城里等候,直到你们领受从上头来的能力。」

2.使徒的教训:当耶稣升天时,答应门徒要降下应许的圣灵;到了五旬节,圣灵果然落在各人的头上。圣灵参透万事,就是神深奥的事也参透了;祂要引导信徒明白一切的真理。后来的教义是由使徒传承下来,因他们亲自受教于耶稣,亲眼看见复活的主,是基督真理的继承者;他们领受圣灵的启示,能够解释属灵的事;并借着神迹、奇事、异能,显出使徒的凭据。因此,教会是建基于使徒的根基上;使徒的教训或条规,也成为新约教义的来源。

(三)新约教义的范畴

教义是圣经的真理。从消极方面而言,它可以隔绝异端,守住纯正话语的规模;从积极方面而言,它是得救的指引,也是宣道的具体内容。在新约圣经中,用许多名称来表达教义,兹列举如下。

1.共信之道:「现在写信给提多,就是照着我们共信之道作我真儿子的。」这里的「共信之道」就是教义。

2.道理的模范:「……现今却从心里顺服了所传给你们道理的模范。」此处的「道理的模范」就是教义。

3.福音的真理:「但我一看见他们行的不正,与福音的真理不合……」这里的「福音的真理」就是教义。

4.真理的道:「你们既听见真理的道,就是那叫你们得救的福音……」此处的「真理的道」就是教义。

5.真道的话语及善道:「你若将这些事提醒弟兄们,便是基督耶稣的好执事,在真道的话语和你向来所服从的善道上得了教育。」这里的「真道的话语」、「善道」就是教义。

6.真实的道理及纯正的教训:「坚守所教真实的道理,就能将纯正的教训劝化人……」此处的「真实的道理」、「纯正的教训」就是教义。

7.纯正的道理:「但你所讲的总要合乎那纯正的道理。」这里的「纯正的道理」就是教义。

8.真道:「……所以,你要严严的责备他们,使他们在真道上纯全无疵。」此处的「真道」就是教义。

9.正道:「行淫和亲男色的,抢人口和说谎话的,并起假誓的,或是为别样敌正道的事设立的。」这里的「正道」就是教义。

这些得救的真理,是神一次交付给圣徒的,我们要靠着圣灵牢牢的守着。教义是出于基督的启示,是超越人的理性;我们只能「释义」(exegesis),将圣经的真理「原本」暨「忠实」的述说,并不加上个人的看法。所以教义只能凭信心「领受」,并「传扬」出去,将基督的道理显明出来。

二、教义发展的学说

人是有限的,而神是无限的,人若想认识神,须透过神向人的自我启示。圣经是神所默示,是人在圣灵的感动下,把神的启示写下来。它是基督教教义的基础,也是基督徒生活与信仰的准则。耶稣曾说:「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也强调「唯独圣经」(拉丁文sola scriptura),认为圣经是一切知识的唯一基础和最终的衡量标准;任何教会的传统、个人的宗教经验与理性,都不能跳过圣经而宣称它们才是真理的标准。教义的发展与教会有密切的关系,教会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教义的发展史。教义是否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呢?历来基督教神学家有下列几种看法。

(一)教义不变说

传统的罗马天主教认为,圣经中的教义从起初已经一次交付给教会。这些纯正与完整的真理具有规范性、永恒性和无谬误性;它们是不变的、无误的,也是不能更改的。所以教义不能增加现有的启示,只能对教义作界定与宣告的工作。因此,天主教没有教义史,也不会有新的教义出现。天主教的教规规定:「倘若有人因科学的进步,而在教义上加上其它的意义,以致于与教会所宣告的教义不同,这人要受到咒诅。」

近年来,大多数的天主教神学家认为,教会对教义的宣告是时代的产物,要反映那时代的文化、哲学和语言。虽然所要表达的教义真体是不变的,但表达的方式可以因应时代的改变而修改。因此天主教徒欧顿(B.J.Otten)说:「教义史必须预先假设,所启示的真理在客观上是永远不会变更的;然而,人们对教义的理解,在主观上是有可能进步的。」所以如果天主教的教义有所演变,那不过是个人主观的对教义的了解与看法有所不同。

(二)教义腐化说

十九世纪神学家哈拿克(Adolf von Harnack)认为,教义会改变,而且越变越坏,离开圣经的原意。他说:「教义的构想及其发展,都是希腊化的精神在福音园地上的作为。」他认为初期教会所传的纯正福音,已经被希腊哲学与宗教所影响,渐渐丧失原来的真面目。

《十二使徒遗训》是古代教会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约于公元130–160年间完成,是最接近新约圣经的教父著作。作者不详,可能是一个佚名作者收集使徒们的教训。该书第七章论及洗礼:「……然后到流动的水里,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施行洗礼;但如没有流动的水,也可以用别样的水施洗;倘若不能用冷水,热水也可以。如果凉水和温水都没有,就可以三次用水注在头上(点水礼)……」以上是妥协、改良后的洗礼方式,由浸礼改变为点水礼。但在第九章中谈论:「……除了奉『主的名』受过洗的之外,无论什么人都不许领受圣餐……」可见原始的洗礼方式,是奉「主的名」,后来改变为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从上所述,可见初代教会的教义,腐化情形相当迅速。

(三)教义进展说

此说认为神的启示是渐近的,因此教义应随着时代而进展。神学家纽曼(J.H.Newman)着有《论基督教教义的发展》一书,是提倡这理论最有力的代表作品。纽氏认为当人的思想接受一种理念时,该理念便会在思想中运作,并产生反省;又与另外的理念结合,成为不同的概念。不论在政治、伦理、逻辑或哲学的概念,都是这样形成的。基督教教义概念的形成也是这样,不会终止于使徒时代,藉由神的引领,教会在任何时代都有新的教义。

神的奥秘是参透不尽的,而新的教义就是将其表达出来。如何确定新教义是正确无误的?纽氏认为神赐给教会权威,来判断教义的真伪。他提出七个试验教义发展或腐化的方法,兹列示如下。

1.类型的保持:教义的发展与身体的生长类似,婴孩的肢体很小,青年的肢体很大,他们都是同一类型。同样的,如果教义能够维持同一类型,则是属于教义的发展。

2.原则的继续:理论是依存于它所包含的原则,倘若观念的发展更改了其所凭借的原则,则是属于原则的腐化。

3.同化力量:自然界的生物须吸收体外的养分,在体内完成同化作用,才能成长。同样的,教义也应吸收和同化外来的观念,才能持久成长。

4.逻辑的连系:逻辑是思想的组织,可以保证理性发展的忠实性,因此教义如果能够根据逻辑的推论而成,才能真实发展。

5.对本身前途的预期:一种观念,虽然在后期才实现,但在早期有出现的迹象,这足以证明那较晚而更系统化的发展,是与原来的观念相合的。因此,教义的发展如与原始教义矛盾,则是教义的腐化。

6.保守的力量:一种真实的发展,是保持过去发展的过程,虽然附加另外的事物,但只是加以阐明,不是加以阻挠;只是进一步证实,不是加以删改,这便是发展。

7.经久的活力:在心灵上的活观念,是永远不断的在扩张中,成为更加圆满;倘若停滞不前,将带来腐化。因此,持久是忠实发展的另一个测验。

究竟教义是否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呢?上述有人采用「由上而下的观点」,赞成「教义不变说」。也有人采用「由下而上的观点」,认为教义有可能会改变。当采用「教义腐化说」时,认为教义会腐化变坏;当采用「教义进展说」时,认为教义会进展变好。因此人们的观点不同,所采用的学说也不相同。

事实上,教义是源于耶稣的话语,是圣灵和使徒及长老的决议。对我们来说,这些都已经成为历史,而被列入圣经中。因此,圣经是神一次交付的,是至高无上、不可逾越的命令。对于圣经中不可变的真理,我们只能凭信心「领受」,并「传扬」出去;不能「讨论」并「更改」。神学家田立克说:「神学是教会的一种功能,必须服事教会的需求。一个神学系统应该满足两项基本的需求:一是呈现基督教信息的真理,另一则是在历世历代去诠释此真理。一方是奠定神学基础的永恒真理,另一方是落实此真理的时空处境,而神学就在这两极当中摆荡。」圣经是神所赐给的永恒真理,是永不改变,是不会摆荡的。但因人对圣经的了解不完全,教义有可能会改变;改变的不是「真道」,而是人们对「真道的认识」有所长进。圣经的永恒真理是不变的,不摆荡的,是轴心;而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会改变的、会摆荡的,是朝向轴心摆荡。以下本文所采用的立场为:「教义」是神一次交付,永远不会改变;但「教义的成文历史」,会因人们的认识有所长进,而随之进展。

2 教会的意义与特质

一、教会的意义

「教会」一词的希腊文是ejkklhsiva,其字源是由ejk与kalevw 构成。ejk原意是「出」,kalevw原意是「叫」;ejkklhsiva的原意是「叫出」,指「被叫出的一群人」。后来扩大引申为「征集、集会」。根据七十士译本的旧约圣经及新约的希腊文圣经,可以找出ejkklhsiva的意义如下:

1.指照常例召集的政治集会:如「你们若问别的事,就可以照常例聚集断定。」这里的「聚集」,它的希腊文是ejkklhsiva,是指正式的议会。

2.指一般聚集的会众:如「聚集的人纷纷乱乱……」这里的「聚集」,它的希腊文是ejkklhsiva,是指群众非正式的集会。

3.指以色列的集会,特别是宗教目的之集会:如「……耶和华对我说:你为我招聚百姓……」「摩西将这一篇歌的话都说与以色列全会众听。」。这里的「招聚」、「会众」,它的希腊文是ejkklhsiva,都是指宗教目的之集会。

4.指基督徒的教会或会众:如「……你们聚会的时候彼此分门别类……」,这里的「聚会」,它的希腊文为ejkklhsiva,是指教会的聚会。「全教会和听见这事的人都甚惧怕。」这里的「教会」,它的希腊文为ejkklhsiva,是指该地区的信徒总称。「从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会大遭逼迫……」,此处的教会是指特定的耶路撒冷教会。「请问老底嘉的弟兄和宁法,并她家里的教会安。」,此处的教会是指家庭教会。「……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盘石上……」,此处的教会是指普世的教会。

早期以色列民聚集敬拜神,使用两个希腊文名词,并没有区分,一是jejkklhsiva,另一是sunagwgh。后来犹太人相信耶稣基督,前者「教会」遂成为基督教的独特用语,特指一个殊异于其它任何世俗或宗教团体的基督徒聚会、组织、群体或会堂;而后者「会堂」,则专指犹太人的聚集或会堂。

二、教会的特质

尼西亚信经在381年制定,它是第一个写成文字的信经,也是罗马天主教、基督教及希腊正教共同遵守的基本信仰。它告白说:「我信独一神圣大公使徒的教会。」在这告白中,我们可以看出「独一」、「神圣」、「大公」、「使徒」等四个一般公认的教会特质。兹分别说明于下:

(一)独一性(unity

教会是基督的身体,身体只有一个。基督是教会的头,祂又是教会全体的救主。教会的根基只有一个,就是耶稣基督,此外没有人能立别的根基。耶稣在受难前,曾祈求天父,使他的门徒能合而为一。所以我们受洗归入基督的,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目前基督教会林立,教会是否只有一个?理论上有四种看法。

1.帝国式(imperialist)的观点:它认为只有一个帝国式的教会是真教会,其它教会是僭称这名号,或只是接近真象而已。罗马天主教在梵谛冈第二次会议之前,采用此观点。

2.柏拉图式(Platonic)的观点:它认为帝国式的教会是有形的教会,而真教会是无形的教会。

3.终末式(eschatological)的观点:它认为现今的教会不统一是暂时的,在末日审判之时,教会将统一。

4.生物式(biological)的观点:它认为教会在历史中的进展,好像一颗树的枝叶繁衍。它允许不同的教会林立,并视它们为一个有机性的统一体。

(二)圣洁性(holiness

教会是圣洁的,因它是属于神的。神是圣洁的,所以信徒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在旧约时期,祭司与崇拜的器具都被分别为圣;崇拜的场所称为圣殿;以色列民称为圣民。在新约时期,保罗称信徒为圣徒;彼得称信徒为圣洁的国度。这些都是采「由上而下的观点」,认为教会是完全圣洁的。宗教改革时的「重洗派」也采此观点,他们认为教会是「义人聚集的地方」,那些真心悔改,从神由上而生者,他们因着圣灵与真理的更新,使他们成为圣洁,能从不信与罪恶中分别出来,成为神的儿女,在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使神的名得着荣耀。为了要维持教会圣洁的特色,重洗派教会实施严格的纪律惩戒。

另外有人采「由下而上的观点」,认为教会不可能完全圣洁。例如奥古斯丁教父强调基督徒的罪性,他认为教会不是「圣洁的身体」,而是圣徒与罪人的「混合身体」,就像麦子与稗子的比喻一样,教会中包括圣徒与罪人。因而教会的圣洁性不是指成员,而是指基督;教会成员的圣洁将在最终审判时完全实现。

(三)大公性(catholicity

在第四世纪的教父区利罗(Cyril of Jerusalem)认为大公性包括下列含意。

1.普世性:指教会要传遍到地上每一地区。

2.整全性:指教会的教导没有遗漏每一教义的任何部分。

3.社会性:指教会是为所有的人而设,因此并不分种族、性别或社会地位,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

4.救恩性:指教会能对各类罪恶提供普世性的补救与医治。

(四)使徒性(apostolicity

教会是由使徒传承下来。他们亲自受教于耶稣,亲眼看见复活的主,是基督真理继承者;他们领受圣灵的启示,能够解释属灵的事;并能借着神迹、奇事、异能,显出使徒的凭据。因此,教会是建基于使徒的根基上,要遵行使徒的教导。使徒的职分是不能继承,但他们宣教的使命要传递下去。

从尼西亚信经的告白中,我们可以看出一般公认的教会特质有四,就是「独一性」、「圣洁性」、「大公性」、「使徒性」,这也是本论文对教会观点所实行的基础。

3 真耶稣教会的起源与特色

一、真耶稣教会的起源

早期使徒时代的教会,是早雨的圣灵在五旬节那日设立的;今日的真耶稣教会,他们在十大基本信仰中宣称:「信本会系耶稣基督藉晚雨圣灵所设立,为复兴使徒时代之真教会。」虽然该会初期工人来自五旬节系统的教派,但他们认为该会与一般教会,甚至五旬节系统教会,都有所不同。该会有圣灵与神迹同证,以使徒和先知为根基,以基督为房角石,负有更正各教派异端的使命;其教义都出自圣灵的启示,不承受任何神学上错误的遗传,负有领导各教派在圣灵里合一的使命;他们是在末世时出现在东方的真教会。

在该会的一般文献中,常引用该会的名称在1917年(阴历,阳历为1918年)开始起用。

张巴拿巴未被除名前,一般倾向于该会的名称,于1912年由张巴拿巴所起用。1930年张巴拿巴被该会除名,在1930年6月召开的第六次临时全体大会,对该会的发源加以审查,结论是:「……大会暂定,真耶稣教会之名称,于民国六年(1917年),首先由魏保罗起用……」参见〈第六次临时全体大会纪要〉,《圣灵报号外.第六次临时全体大会特刊》(1930年6月15日),页56;真耶稣教会编审委员会编,《真耶稣教会台湾传教卅周年纪念刊》,页2。

但又有一说,早于1917年,该会的名称即已经开始使用。

在1926年的《儆醒报》中,郭多马说:「……民国元年(1912年),神分明命张巴拿巴创设真耶稣教会……」张灵生说:「……余以前蒙恩,于民国元年,与巴拿巴开创真耶稣教会七处……」参见《儆醒报》(1926年1月18日),页1、3。在1929年9月1日召开第五次临时全体大会,对该会的发源加以审查,结论是:「真耶稣教会发源于中国之山东潍县,张灵生长老……迄民国元年,始与张巴拿巴长老协办真耶稣教会……」参见〈五次临时全体大会记要〉,《圣灵报》第4卷第8、9期合刊(1929年9月20日),页11。根据1929年Latourette教授所著的《中国基督教差会史》,他于1928年2月在福建访谈美国总部传教士Peter Goertz,得知真耶稣教会是张巴拿巴所创立,张氏于1909年或1910年看见神圣使命的异象,经过三年的学习,开始出来传道。

初代的重要工人有三位,兹叙述如下:

(一)张灵生

张灵生原名张彬,山东潍县人。于37岁信主,入长老会,作教友七年,作执事三年。1909年,他的长子张溥泉告诉他,在上海的使徒信心会(Apostolic Faith)有圣灵。张灵生于该年九月底到上海,住在信心会廿多天,虽未求得圣灵,但因目睹方言灵歌的奥妙,信心已经坚定。回家后恒切祷告,又求了五十多天,终于在该年12月21日(阴历)求到圣灵,得了灵言。次年,他到苏州信心会参加灵恩会时,在湖中接受了面向上的大水洗礼,脱离长老会。后来他蒙圣灵指示要遵守安息日,而将此真道先传给长老会,但他们不愿意接受,只好创立「耶稣真教会」,传扬守安息日、受灵洗、施浸礼的真理。

1909年,张灵生至潍县传道,张巴拿巴的妻子听道受感,信了耶稣。1910年,张巴拿巴求得圣灵;1911年,全家接受张灵生长老的施洗。1912年,张灵生与张巴拿巴协办「真耶稣教会」,蒙神祝福,信徒日渐增多。1917年,魏保罗在北京传「万国更正教」,他有书籍、传单,又具有改革性,且教义与该会相同,联合可以兴旺福音。1919年,张灵生口头答应与魏保罗将两会联合成「万国更正教真耶稣教会」,魏保罗立张灵生为监督。他曾为湖南李晓峰施洗,并前往元氏等县传道,有二百多信徒接受施洗。1920年,魏保罗去世,耶可心(梁钦明)传出异端,真耶稣教会与万国更正教分开,张灵生辞去监督之职。

张灵生从魏保罗处得知,受洗应面向下,因而在1919年正月廿七日,为其它人受洗时,张灵生与张巴拿巴彼此先行了面向下的大水洗。张巴拿巴原是无学问的农民,又是教外之人,神特别拣选张灵生为之培养道德三、四年,并按立为长老,托以重任,真道终于遍传中外。

张灵生曾至南京、长沙各处传道,后来回山东牧养教会,较少赴外地工作。他于1935年离开该会,再回到「一位神召会」,享年约七十岁。或许是他无法担任发起人,心有不甘,最后退出该会。

张灵生去函上海总部时说:「本会的发起应归于张巴拿巴,第一个会堂在庄头。」参见〈张灵生致上海总部的覆函〉,1929年。后来调查时,张灵生又说:「本会的会名是从魏保罗来的。」参见张撒迦主编,〈本会历史调查员报告〉,《真耶稣教会总部十周年纪念专刊》,页93、94。或许是他无法担任发起人,心有不甘,最后又再回到「一位神召会」。

(二)张巴拿巴

张巴拿巴原名殿举,山东潍县城外西庄头人,1882年出生,世代务农。四岁慈母去世,其父续弦,多赖祖父母教养成人。曾务农,也读过几年私塾。廿岁学习商贾,此后以贩卖古董为业。

1909年,张巴拿巴家及邻舍的禾稼被恶邻占据,因张灵生信教,有洋人的势力,或许可藉其威势镇压对方,因此到城里邀请张灵生至乡间。不料张灵生不但不出力协助,反而向村人宣传耶稣的道理,张巴拿巴的妻子听道受感,常到城里作礼拜。后来她带圣经回家,张巴拿巴观看数月,深受感动,想效法以利亚的升天,保罗、彼得所行的异能,因此迫切祷告,求耶稣能赐下圣灵。1910年3月16日(阴历)得到圣灵,身体震动,口说灵言。1911年,全家接受张灵生长老的施洗。

1912年,张巴拿巴祷告时蒙神启示,命他创办真耶稣教会,他就立志要为主传道,在山东一年内设立四间教会。此后,他前往国内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河南、河北、山西、湖南、福建、广东等省传道,甚至远渡海外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传道,因为神的同工,建立许多教会,带领许多人归主,可以说是真耶稣教会世界传道的先驱。因他热心传道,大有能力,深受信徒敬仰,1926年该会总部成立后,他曾担任第一、二、三届总部总负责。

后来张巴拿巴因骄傲自大,反对修正规章;

张巴拿巴反对规章中设「代议员会」,也不赞成改变总负责的选举方式。对于总负责的选举,本会原规章第廿六条规定:「总负责由全体大会推选,负责由总负责荐任,经全体大会之承认……」1929年召开第五次临时全体大会时,为防备总负责过于专权,使得权利可以下放给各负责,新修正的规章第廿六条改为:「负责由全体大会选举,由负责中互选一人为总负责……」虽然按新规章选举,张巴拿巴于1929年仍当选第三届总部总负责,但已经种下了他不满的因子。参见〈宣布张巴拿巴的罪状〉,《圣灵报》第4卷第8、9期合刊(1929年9月20日),页70。

不赞成收取信徒的年捐;

对于总会的经常费,其它负责要求信徒缴交年捐至少一元,并列入规章中,张巴拿巴强烈反对。后来,规章第卅三条规定:「总部经费,由各国各地本会信徒乐捐充之。」会议达成共识,建议各教会每年须为总会开捐一次,每人最少捐洋一元。参见〈五次临时全体大会记要〉,页13;张石头,《真耶稣教会历史》,页49。

私设总部于香港,欲分裂教会,而于1930年该会的第六次临时全体大会时被除名。他在1961年1月25日去世于新加坡,享年七十九岁。

(三)魏保罗

魏保罗原名恩波,河北省保定府容城县人,家中贫穷自幼失学,后来至北京从事绸缎洋货布商,生意兴隆。他曾至伦敦会慕道,魏母先相信;其妻李氏因孝顺婆婆,跟随相信;不久,他也愿意入教。在1904年(光绪卅年)秋,一家四口接受洗礼,加入双旗杆伦敦会。1916年因患重病,医药都无效,有信心会的新圣民长老为他抹油祈祷,于是加入信心会,并立志遵守安息日。有一天他在自己所开的恩信永布铺楼上聚会祈祷时,受圣灵的洗,并说方言。1917年三月间,他禁食祷告时,听见天上有声音说:「你要受耶稣的洗」;于是他被圣灵引导,到永定门外,大红门河,跪在水里祷告,又有声音说:「你要面向下受洗」,他就遵命受洗,后来觉得身体与灵魂都圣洁了。

魏保罗创立的教会,会名为「耶稣教会」,他原先认为这是极正大的会名,要存到永远。教会设立的目的,是要更正各教会的错误,所以又称为「万国更正教」,简称「更正教」。后来更改会名为「真耶稣教会」,自称是受圣灵启示,并于1917年向警察总厅吴总监申请,在打磨厂恩振华的地方设立「耶稣教会」。

一般人认为魏保罗申请设立的是「真耶稣教会」,事实上,依据《圣灵真见证书》的记载,是「耶稣教会」。

而根据张灵生与张巴拿巴的说法,魏保罗原设立「万国更正教」,为兴旺福音,于1919年与「真耶稣教会」联合,成为「万国更正教真耶稣教会」。

魏保罗在北京经商,因此善于宣传经营,常去函更正全国各教会的缺失,并发行《万国更正教报》,宣传教义,带领许多人归入真教会。他常禁食祷告,寻求圣灵的启示,徒有热心却不明白真理,而且没有灵界阅历,有时受魔鬼的利用而不自知。例如他确信:「五年以内,末日来到。救主耶稣审判天下,天火焚烧天地万物。」因此设立耶稣大院,鼓励信徒卖田鬻产,实行有无相通,并禁止嫁娶,夫妻要分房,以保守圣洁,造成教会的混乱。直到1925年冬季,该会印发《儆醒报》以后,「万国更正教」混乱的情形才逐渐铲除。

类似《新约圣经.使徒行传》二章44节中的凡物公用。有些信徒因舍弃所有的财产,后来耶稣没有再临,生活穷困,只好在回到原本的教会工作。

梁钦明原在直隶、元氏县等创办「平安会」,有教会四十余处,会友数百人。1919年,魏保罗希望「平安会」能改为「真耶稣教会」,双方在北京协商。梁氏要求「你们要改姓耶」

万国的人要进天国,入神家,非受更正改为姓耶,并与主耶稣基督和圣神真灵保惠师联合为一的,决不能进天国,入神家,这是一定的道理。参见《万国更正教报》(1920年11月1日),页1,非姓耶不能得救;《圣灵报》第4卷第8、9期合刊(1929年9月20日),页3。

魏氏要求要「受面向下的大水洗,行洗脚及圣餐礼,求圣灵,并遵守礼拜六的安息日。」至1919年8月(阴历),完成两会合并的工作,教会有六十余处,会友约一千余人。魏氏为了使教会扩展,不惜答应全教会改姓耶,而此一规定并无圣经的根据,造成教会的混乱。魏保罗于1919年9月6日(阴历)去世,梁钦明继起,他所讲的道理不根据圣经,注重有无相通及禁食。不久他加入了「救世新教」,传扬异端,教会受到迷惑,所存甚稀。

耶可心入了救世新教,入教时要向所供奉的耶稣、孔子、老子、释迦、莫德、摩西等六大天尊叩头三百个,还要烧香点烛上供,迷信深重。参见魏艾萨克主编,〈异教之风〉,《真耶稣教会创立三十周年纪念专刊》,页J3、4。

该会究竟是由谁首先发起?真正的发起年份为何?有文献记载是1912年由张巴拿巴发起;后来举开大会「暂定」,真耶稣教会的名称是1917年由魏保罗起用。虽然继续派人实地调查,至今仍无解答。而且为了争取发起人,导致教会的分裂,甚至初期工人离开了该会。事实上,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基督是教会的头。而发起人只是神的仆人,因为离了神,我们就不能作什么;是神让教会生长的。我们都是无用的仆人,所做的本是我们应分作的,所以要将一切的荣耀归给神。该会发展至今,教会盛况空前,因此认为教会不是从人意而生,乃是基于真神的圣意所设立的。教会的原动力乃出于神,是凭借神的能力而发展,是藉圣灵的能力带领;不是单凭人力创设的。人只是神的工具,藉由神的拣选与吩咐,建立神的教会。倘若能持守信仰,将从神那里得着赏赐;倘若无法持守信仰,也将遭受神的惩罚。因此使徒保罗说:我栽种了,亚波罗浇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长。可见栽种的,算不得甚么,浇灌的,也算不得甚么;只在那叫他生长的神。栽种的和浇灌的,都是一样,但将来各人要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赏赐。

二、真耶稣教会的特色

教会有「地上的教会」与「天上的教会」。

关于「地上的教会」与「天上的教会」的区分,早在奥古斯丁时已经出现,后来马丁路德及加尔文加以阐明。

「地上的教会」是有形的,其特色是具有时代性。其成员包括得救与不得救的信徒,因为耶稣说田地里有麦子和稗子;末日审判时,万民要被分别出来,好像分别绵羊和山羊一般;甚至耶稣的门徒中,也有犹大要出卖祂。而「天上的教会」是无形的,其特色是具有永恒性,是由真正得救的人所组成的,这些人也属于「地上的教会」。一个「地上教会」的成员是否能得救?能否成为「天上教会」的成员?只有神知道,因没有人能透视别人的内心。「天上的教会」的成员包括创世以来直到末日,名字写在羔羊生命册上的信徒。如今我们活在「地上的教会」,应时刻努力,不断的追求,希望成为「天上的教会」的成员。「天上的教会」是「得救的教会」,是「真教会」;而「真耶稣教会」是「地上的教会」,他们自称是「得救的教会」、「真教会」,是否有夸大之嫌?兹说明如下。

(一)教会的一般性

在尼西亚信经的告白中,一般公认的教会特质有下列四项。

1.独一性: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因基督的身体只有一个,所以真教会也只有一个。目前各地教会林立,究竟谁才是真教会?有人认为将来天上无形的教会才是真教会;也有人认为在末日审判之时,教会将统一成一个真教会。

2.圣洁性:神是圣洁的,所以属神的教会也应该圣洁。藉由听道、行道,可以使信徒更新,有好的行为,在这邪恶的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

3.大公性:各个教派互为肢体,一起努力传扬真道,将福音传遍到地上每一地区;使所有的人类,不分种族、性别或社会地位,都有机会接受救恩。

4.使徒性:教会是由使徒传承下来,是建基于使徒的根基上,因此要遵行使徒的教导,也就是使徒所撰写的圣经。

该会认同尼西亚信经,认为教会特质也应具备上述四项,但对于这四项特质的内涵,却有不一样的看法,此为该会的特殊性,兹叙述于下。

(二)教会的特殊性

该会认为教会特质有四,与尼西亚信经相同,但其内涵却不相同,兹叙述如下。

1.独一性:教会是建基在基督这盘石上,它是基督的身体,倘若没有基督的灵,则成为没有生命的躯壳,是死的。因基督的身体只有一个,所以真教会也只有一个。该会自称是唯一有「应许的圣灵」的教会,所以符合「独一性」的特质。

2.圣洁性:人人都有罪,教会若没有「应许的圣灵」,则没有赦罪的权柄。该会认为赦罪是藉由洗礼,为何洗礼有赦罪的功效?因为耶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流出血和水。在千年后的今日,为何我们仍然相信耶稣宝血与我们同在?该会认为在洗礼时,有水、血、圣灵同作见证,「应许的圣灵」使耶稣的宝血灵化在水里,产生赦罪的功效。因该会有「应许的圣灵」,洗礼有赦罪的功效,所以符合「圣洁性」的特质。

3.大公性:该会认为大公性不是各个教派互为肢体,一起联合将福音传遍全球。因使徒保罗说: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该会认为真教会也只有一个,所以他们不承认其它基督教派,也不与其它教会交通,要独自将福音传遍天下。

4.使徒性:教会是由使徒传承下来,是建基于使徒的根基上。而使徒的教会遵行神的话语,有真理;有应许的圣灵,证明神的同在;有神迹奇事,证实所传的道。该会认为他们有真理、有应许的圣灵、有神迹奇事,是接续使徒的教会。

此外,该会认为若没有「应许的圣灵」,则圣餐礼仅是记念性的仪式,无法使人与主的永生和复活的应许发生关系;教会若没有「应许的圣灵」,则洗脚礼仅是象征性的仪式,无法使人与主的产业及性情有分;教会若没有「应许的圣灵」,则浸礼成为入会的仪式,无法产生赦罪的功效。他们认为只有该会有「应许的圣灵」,所以只能藉由该会这「地上的教会」,才能进入永恒的「天上的教会」。

该会自认是神亲自设立的,因为有真理,所传的道理完全遵守圣经;有「应许的圣灵」,证明神的同在;并且有神迹奇事作见证。该会教义的特色,就是「五大教义」,这些都是与得救有关,而「五大教义」是建立在「神观」教义的基础上。一般教会的信经中有「我信圣灵」,因为将圣灵视为是圣神,是有位格的。但该会的基本信仰中,没有「我信圣灵」,只有「信受圣灵系得天国基业之凭据……」这是「应许的圣灵」,强调信徒要受圣灵的浸。他们在教义中相信「独一神观」,不相信「三位一体」神观。这些都是该会教义的独特性。因此,以下本文拟探讨该会特殊性的教义,也就是「五大教义」及「神观」教义的成文历史。

(4)
上一篇 2020年10月10日
下一篇 2020年10月11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