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圣经中有关洗脚礼的教义
基督教界对洗脚礼有三种看法:第一种,视为典礼,认为是得救的要件;第二种,视为宗教仪式,认为与得救无关,但仍应定期举行;第三种,认为是犹太人的风俗,因此不必实施洗脚的典礼或仪式,但要注重彼此洗脚的属灵教训。究竟何种看法才是符合圣经的教训?以下拟就圣礼的观点来探讨此问题。
一、洗脚礼的外在条件
洗脚礼是圣礼,根据圣经的记载,应该要符合「外在条件」与「内在本质」。以下依据圣经探讨洗脚礼的「外在条件」。
(一)耶稣亲自示范
主在逾越节以前,知道自己离世的时候到了,就在吃晚饭的时候,亲手去洗门徒的脚,可见洗脚礼是耶稣亲自设立。它与一般犹太人的风俗不同,因为若拒绝主的洗脚,就「与主无分」;但拒绝犹太人风俗上的洗脚,不至于「与主无分」。犹太人风俗上的洗脚,是由奴隶或客人自己来洗脚;但洗脚礼的洗脚,是由耶稣或祂所差遣之人员来执行。兹列表比较两者的不同。
犹太人的仆人,不为主人或客人洗脚。参见凌纳格(Rienecker, Fritz)着,高陈宝婵译,《新约希腊文精华》,页338。
「风俗上的洗脚」与「主为门徒的洗脚」的比较
风俗上的洗脚
地点:在门口
时机:进门后入室前
设立者:古犹太人
洗脚者:奴隶或客人自己
受洗者:经远行者
动机:礼貌、习惯、共识
目的:洗去灰尘
共识度:犹太人皆知
效果:洗去外在的灰尘
主为门徒的洗脚
地点:在门内楼上大厅
时机:进门入室上楼用餐后
设立者:主亲自设立示范
洗脚者:主人老师
受洗者:每一门徒,不论远近
动机:爱大家爱到底,有人不洁
目的:与主有分
共识度:门徒跟随主三年仍不明白
效果:得救得福气
(二)命令门徒遵行
主为门徒洗完了脚,祂告诉门徒说:「我给你们做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做的去做。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仆人不能大于主人,差人也不能大于差他的人。」洗脚礼是圣礼,它由耶稣为门徒洗脚,能产生与主有分的功效;而且耶稣吩咐门徒要去遵行,这是耶稣「差遣性」的吩咐。耶稣是「主人、差他的人」,门徒是「仆人、差人」,祂郑重的向门徒宣告,要门徒照着祂向他们所做的去做,就是「奉差遣」以耶稣的身份去施行洗脚的圣礼。
(三)与得救有关
耶稣对彼得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分了。」「分」的希腊文是 mevro”,在圣经中的意思有二,一是指「部分」(part),是与「整体」作对比。可以指应得的产业、身体、国家、事件、买卖所得的一部分。另一是指「分享」(share),可以与某人分享,也可以分享某事物等。洗脚礼产生与主「有分」的功效,是指与主的身体、产业、性情、生命有连系的关系;也就是可以享受永生,分享神要赐给我们的天国产业。所以彼得听见耶稣的话后,连忙对主说:「主啊,不但我的脚,连手和头也要洗。」可见洗脚礼是与得救有密切的关系。
二、洗脚礼的内在本质
洗脚礼是圣礼,它借着外在的物质(水),和宗教上的礼仪行为,并在圣灵里的灵化作用,产生内在灵里的功效性。以下根据圣经探讨洗脚礼的「内在本质」。
(一)具有象征性
耶稣设立洗脚礼,祂在典礼中的动作,都有属灵的象征意涵,兹叙述如下。首先,在逾越节以前,吃晚饭的时候,耶稣离席站起来替门徒洗脚;耶稣「离席」,象征主不顾惜自己的地位,离开天上的荣耀宝座。其次,耶稣替门徒洗脚时,脱了衣服;耶稣「脱去外衣」,象征主舍弃尊贵的身分,放弃神的形象。第三,耶稣替门徒洗脚时,拿一条手巾束腰;耶稣「拿手巾束腰」,象征主取了奴仆的形象,谦卑的服事人。第四,耶稣替门徒洗脚时,把水倒在盆里;耶稣「把水倒在盆里」,水象征神的话语,为要洗净人的内心,使之成圣。第五,耶稣替门徒洗完脚时,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干门徒的脚;耶稣「用手巾擦干」,象征主完全的饶恕,不再计算人的恶。
(二)具有奥秘性
为何洗脚礼的「水」能产生「与主有分」的功效?这是典礼的奥秘性,要单纯凭信心接受。圣礼能产量「与主有分」属灵功效的原因有二:第一,是神所应许的话语。耶稣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分了。」我们只要单纯相信神所应许的话语,就可以发生属灵的功效。第二,是圣灵的能力。在洗脚礼的时候,奉主耶稣的名用水洗脚,在圣灵的运行下,发生属灵层面「与主有分」的功效。
我们受洗归入基督以后,是基督的身体,是各自作肢体的;我们是神的儿女,可以继承天国的产业;可以脱离世上情欲的败坏,与神的性情有分;并且可以与神的生命连结,分享神丰盛的生命,这就是「与主有分」的意义。
(三)具有教训性
圣礼能将属灵恩典传递给领受的人,使信徒的属灵生命获得改变,这是藉由圣礼的证道,来洁净我们的内心。虽然洗脚礼是奥秘性的典礼,能产生「与主有分」的功效;但洗脚礼也是灵修教训性的典礼,藉由耶稣的道理,具有洁净人心的作用。这部分是重视实践的层面,因此无须使用水;但如有必要,仍然可以用水彼此洗脚。有关洗脚礼的灵修教训性道理,兹叙述如下。
首先,要彼此相爱。在主要离世前,门徒仍然彼此争斗,甚至要出卖耶稣。主在离世前洗门徒的脚,显明祂爱门徒爱到底,并藉此教导门徒要效法主的榜样,能够彼此洗脚,彼此切实相爱,甚至爱到舍命的地步,众人就因此而认出我们是祂的门徒了。
其次,要保守圣洁。《约翰福音》十三章10节《和合本圣经》翻译为:「耶稣说:『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希腊文原文为“ le“ levgei aujtw’/ oJ !Ihsou'”, @O leloumevno” oujk e[cei creivan eij mh; tou;” povda” nivyasqai, ajll! e[stin kaqaro;” o{lo”: kai; uJmei'” kaqaroiv ejste, ajll! oujci; pavnte”.””应翻译为:「耶稣对他说:『凡洗过澡的人,不需要洗,除了脚以外。而他是完全干净的;并且你们是干净的,但不是全部干净的。』」经文中的第一个「洗」,希腊文是「louvw」,意思是「洗澡、洗全身」,也指着「洗礼」;经文中的第二个「洗」,希腊文是「nivptw」,意思是「洗身上某个肢体」,如手、脸、脚等。经文中「干净」的希腊文是「kaqarov”」,意思是「洁净的、纯洁的」,指礼仪、道德和宗教上的洁净,成为完全无罪的人。「洗过澡的人」代表「洗礼过的人」,是「完全干净的」,但还要「洗脚」。「洗脚」不是「全身干净」的过程,而是「全身干净」后附加的恩典。我们受洗归主后,罪已经完全得到赦免,但有时会沾染世俗的污秽,受洗时的耶稣宝血,会继续赦免我们的罪过。但在举行洗脚礼时,藉由道理的勉励,也可以洁净内心,使我们全身能保守圣洁。
第三,要谦卑服事。耶稣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随后把水倒在盆里,就洗门徒的脚,并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干。主耶稣是夫子,是门徒的主,尚且取了奴仆的形象,为门徒洗脚;所以我们要效法主的榜样,遵从主的吩咐,彼此谦卑服事。
第四,要饶恕别人。犹大想要出卖耶稣,主还为他洗脚,又用手巾擦干,表明主彻底的饶恕。我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嫌隙,当学习主的饶恕精神,能彻底的饶恕他人。
三、洗脚礼圣礼在历史中被改变的缘由
早期教会普遍认为洗脚礼是一种圣礼,入教者须要接受洗脚礼,是洗礼之后「典礼性的一次洗脚」。到了第四世纪米兰大主教安波罗修(St.Ambrosius,约339-397)的时代,教会内对于洗脚礼的圣礼性发生怀疑,但是安波罗修却极力为文维护此项圣礼。因为这项圣礼是使徒把耶路撒冷教会的传统传至安提阿,后来再传至米兰。在〈米兰洗礼条例〉中,洗脚礼是属于洗礼的一部分,通常由主教主持洗礼,接着由其它神职人员给新受洗者举行洗脚礼。
公元306年,在西班牙举开第一次大公会议,曾讨论洗脚礼的圣礼性,最后决议禁止主教及教士为新受洗者举行洗脚礼,也就是「圣礼性的洗脚礼」遭到废除,但是「非圣礼性的洗脚礼」仍继续实行。在西方的隐修制度中,六世纪的本笃规则(The Rule of Benedict)是主要的规范,它规定:「当有客人来访时……院长和整个团体要给客人洗脚……」。在本笃会的团体中,平时每星期六有彼此洗脚的规定,因为这种服务是表示耶稣爱的精神与谦逊之徳。目前「非圣礼性的洗脚礼」仍然继续施行,一是在每年复活节前的星期四,举行服事性的洗脚,地区的大主教要为十二个穷人洗脚;另一是在每次圣餐之前的洗脚,这是教训性的彼此洗脚,效法主耶稣的榜样。
四、小结
洗脚礼不是犹太人「风俗上的洗脚」,它是圣礼,是「典礼性的洗脚」,是耶稣亲自设立,能产生「与主有分」的功效;也就是与主的身体、产业、性情、生命有连系的关系。信徒能够「与主有分」,不是藉由每日灵修的渐进过程;而是借着那盆物质的水,经奉主耶稣圣名,在圣灵的运行下,在属灵的层面所发生的奥秘。就信徒一生的信仰历程而言,首先,是接受洗礼的赦罪、称义、归入基督、披戴基督、获得神儿女的名份,这只是一个开始。其次,是接受洗脚礼,可以与主有分,能与主的生命连结,与主的性情有分,将来可以继承天国的产业。再者,藉由圣餐礼,享用灵食灵饮,可以分享神丰盛的生命,将来可以复活,得着永生。同时,藉由圣灵的保守、赐与力量,使我们能行道、成圣,完成得救的功夫,顺利走完世上的道路,预备进入永恒的天国。
第2节 真耶稣教会洗脚礼教义的成文历史
真耶稣教会成立之初,即已设立洗脚礼。有关洗脚礼教义的成文历史,兹分四期叙述如下。
一、萌芽时期(1925以前)
真耶稣教会于1917年向政府申请登记,直到1926年该会总部成立以前,在这段萌芽的期间,有关洗脚礼教义叙述如下。
(一)初期工人的见解
1915年,张巴拿巴为人施洗完毕,回家后就举行洗脚礼,又办圣餐礼,大家都非常喜乐。
1916年,魏保罗长老蒙圣灵启示,认为当立洗脚礼,因主耶稣说你们应当彼此洗脚,这是彼此相爱的典礼。他认为洗脚礼有两种:一是浸礼完后,举行洗脚礼,由他亲自为新受洗者洗脚;另一是并未举行浸礼,为达彼此相爱,在吃圣餐以前,信徒之间实行的彼此洗脚。
初期工人只知道要遵从主的吩咐,举行洗脚礼;但对于洗脚礼教义的内容,并未深入研究。
(二)该会教规的规定
1919年,魏保罗在《万国更正教报》中,列出〈真耶稣教会的教规〉,其第七条规定:「必须弟兄彼此实行洗脚的礼。」而1922年,〈真耶稣教会的教规〉修正为:「弟兄必须实行彼此洗脚的礼,效法耶稣的榜样(约十三14–15)。」
从初期教会教规的规定可以知道,当时认为洗脚礼是「典礼」,但洗脚礼的意义为何?何时要施行?是否一生只施行一次?教规中并未说明。
(三)高大龄的见解
1923年,高大龄着《神命万国更正教纲目》,对于教义作较完整的解释,其中第十二条对洗脚礼教义的解释列示如下:
「各会废掉洗脚的礼,是不效法耶稣,也是没有爱弟兄的心,怎能作耶稣的门徒呢?」洗脚圣礼是耶稣亲手所作的,也是他亲口吩咐的,明说叫门徒效法他的榜样,照着去行就有福了(约十三4–17),这实在显明耶稣爱门徒爱到底了(约十三1)。有人说:犹太人因为不穿袜,所以洗脚。耶稣单是为门徒作榜样么?圣经单是为犹太人写的么(太廿八20)?犹太人洗脚既是常事,也显不出亲爱来,不过是仆人的本分。惟中国不是常事,门徒若是彼此洗脚,岂不更加亲爱么?这洗脚的圣礼是谦卑的明证(腓二7、8),是听命的明证(撒上十五22),是爱人的明证(路七44–50),凡真基督徒是应当实行的(提前五10),必蒙祝福(创十八4,十九2)。圣灵说:是的,哈利路亚。
该会成立的初期,对于教义的解释,采条文式的列举,并未加以解释。该书首先对教义的内容详加解释,一方面强调洗脚礼是「圣礼」,是耶稣亲手设立的,也是他亲口吩咐门徒去作,而且照着去行就有福了;另一方面强调洗脚礼的教训是要听从主命,彼此相爱,谦卑服事。
综上所述,在该会的萌芽时期,初期工人蒙神启示,知道要施行洗脚礼,但对洗脚礼的意义、举行的时间、举行的次数、施行的方式和人员,都没有解释。后来《神命万国更正教纲目》一书,对洗脚礼的意义有作说明,是要彼此相爱与谦卑服事。当时的教义属于萌芽时期,尚未区分「典礼性」与「非典礼性」的洗脚,而且也未强调洗脚礼的意义是「与主有分」。
二、成长时期(1926–1949)
总部成立后遭逢战争,这段生活的苦难时期,却是教义的成长期间,其有关洗脚礼教义的发展,兹说明如下。
(一)规章细则的规定
1930年,该会制定真耶稣教会细则,其第十七条规定:「本会为人施洗后,并要遵行洗脚礼,效法主之模样(约十三13–17)。」该条文强调洗脚礼施行的时间,应在洗礼以后。
1932年,修正真耶稣教会规章,其第四一条修改为:「本会信徒须受本会认定之水洗,灵洗,祈祷,洗脚,圣餐诸教义……」该条文增加洗脚礼与圣餐礼,作为信徒应尽的义务。至此,规章中明列水洗、灵洗、安息日、洗脚礼、圣餐礼,为该会的基本信仰,要全体信徒一同遵守。
1932年,修正真耶稣教会细则,其第十九条修改为:「本会根据圣经(约十三3–17),在每逢开圣餐以前,教会职事,奉主耶稣之名,为初受洗者施行洗脚礼,效法主之榜样及表示谦卑相爱。」从细则的规定可以知道,当时洗脚礼的教义已经渐趋完全。该条文强调洗脚礼施行的时间,应该在圣餐礼举行以前;由教会长执,奉主耶稣的名施行;只为初受洗者施行;而且其意义是表示要谦卑相爱。此时已经确定不再施行「非典礼性」的彼此洗脚,而以道理的勉励,要互相饶恕来代替。美中不足的,是细则中仍未强调洗脚礼的意义是「与主有分」。
(二)毕道生的见解
1931年,毕道生着《永生门路》一书,采用北方教会的见解。该书认为洗脚礼设立的原意,是凡属亚当的后裔,脚跟有毒蛇的伤痕,是不洁净的,因此洗脚礼要洗去脚跟上的罪根。所以同灵在临终时,可以请教会的长执奉主耶稣的名洗脚,洗去一切的过犯愆尤。事实上,洗脚礼的设立是为了「与主有分」,与「洗去罪根」无关;为临终者洗脚,并无赦罪的功效。
该书认为洗脚礼是典礼,但应在「圣餐节」时举行。事实上,洗脚礼是在浸礼完后,举办圣餐礼以前举行,不一定要在「圣餐节」时举行。
(三)南北合一会议
1932年,该会在上海召开第七次全体大会,讨论南北教会教义的统一问题。该会南北教会教义差异之处,只有圣餐与洗脚礼,并且在大会中已经达成共识。以下只就洗脚礼的部分加以叙述。
1.北方教会代表的见解:他们认为洗脚礼的定义有三:第一是洗罪。信徒临终时,可以请长执洗脚,洗去他的罪。人若有病,洗脚也可以医病。第二是相爱。男女婚礼完成时,新郎新妇要彼此洗脚。第三是互赦。信徒有嫌隙,应互相认罪,彼此洗脚。此外,各信徒要每年洗脚一次,日期在「圣餐节」。如有人今年受洗入教,要等明年始可洗脚,且于圣餐之后施行之。
2.南方教会代表的见解:反对北方代表的第一及第二见解。他们认为洗脚礼是与主有分,并效法主能彼此谦卑、互相赦免。信徒有嫌隙,重要的是实质的彼此饶恕,而不是表面的彼此洗脚。一年一次定期洗脚,非所必要;受洗后的洗脚礼,要在圣餐以前施行之。
3.会议决议:在每逢圣餐以前,由教会的执事奉主耶稣的名,为初受洗者施行洗脚礼,效法主的榜样,及表示谦卑相爱。该次会议的决议,仍未强调洗脚礼的意义是「与主有分」。
虽然1932年在上海召开第七次全体大会时,已针对南北教会教义不同之处达成共识,但部分人士身居要位,却不顾会议的决议,一再偏随人意,更改教会的教义。例如1937年召开第十次全体大会时,河北、河南、湖北支部代表及魏以撒长老仍坚持传统北方教会的意见,强调洗脚礼应包含受洗后洗脚、彼此洗脚、临终洗脚等三种,且临终洗脚可以有洁净的功效。1946年在上海举开第九次理监事会,魏以撒长老担任议长,又将已经确定的教义提出讨论,在洗脚礼方面通过北方教会的传统:「临终时应请教牧洗脚,以求终赦。」1951年公告第十二届大会讨论要题时,竟然发现北方教会的传统教义,如「临终洗脚」再度列入议题。在该会教义成文发展的过程中,魏以撒一再坚持己见,不服从会议的决议,结果造成少数的北方教会至今仍未合一。而魏以撒的见解常是推论过度,没有足够的圣经根据,就像河川中的乱流,对教会造成短期的影响,不久之后就被主流所淹没了。
(四)林悟真的见解
1935年,林悟真着《天路之灯台》一书。强调洗脚礼是耶稣亲自设立,是典礼,不是犹太人的风俗习惯。洗脚礼的意义是使我们虚己谦卑、彼此相爱、彼此服事、与主有分。这是该会第一位提出洗脚礼的意义包含「与主有分」,但仍未成为主流意见。
作者认为:「我们虽然受洗蒙赦罪得洁净,但是寄生在此罪恶黑暗的世上,难免不时有污秽沾染之虞,正如洗过澡后已干净的脚,还要站在地面上沾着污秽似的,非得再洗一下不能干净……现在真耶稣教会也是照着主和使徒所作而作,对个个信徒都须行洗脚礼。」作者强调洗脚礼可以除去洗礼后所沾染的污秽,有洁净的功效。但作者并未说明究竟是藉由「道理」或「水」,能够洗去污秽,使人全身洁净。
(五)郭多马的见解
1937年,郭多马撰〈你们也当彼此洗脚〉一文。这是《圣灵报》所刊登有关洗脚礼的第一篇文章。他也是第一位区分「典礼性」与「非典礼性」洗脚的作者。他认为洗脚的动机,是因为主爱门徒到底,而且祂谦卑到底。洗脚的步骤要离席、脱衣、束腰、倒水、擦干,这些都含有属灵的意义,要我们谦卑,成为奴仆的样式,饶恕得罪我们的同灵。作者在洗脚礼的动机中,只论及彼此相爱、谦卑到底,并未谈到「与主有分」。
对于洗脚礼是否有洁净的功效?作者认为,洗礼可以洗净一切的罪,但洗礼后的玷染污秽,像同灵间的彼此得罪,可以藉由彼此洗脚,互相饶恕,使全身都干净了。因此作者认为洗脚礼有洁净的功效,是藉由实行主的道理,能互相饶恕,使全身洁净。
「典礼性」的洗脚礼是一生施行一次,在受洗后圣餐礼前举行,由长执执行。至于「非典礼性」的洗脚,当弟兄发生嫌隙,要在圣餐礼前彼此洗脚,表明彼此饶恕的心,不必限定举行的次数。作者一再呼吁,教会要实行「彼此洗脚」;倘若连形式上的彼此洗脚都做不到,更不可能做到心理上的彼此饶恕。可见当时教会已经甚少施行「非典礼性」的彼此用水洗脚,而是用教训性的互相饶恕来代替。
(六)蒋约翰的见解
1945年,蒋约翰着《真理简要问答》一书。该书第七章〈论洗脚礼之重要〉,对于洗脚礼的教义,作了详备的介绍。首先,强调洗脚礼与犹太人的风俗洗脚毫无关系。其次,论及洗脚礼的目的是与主有分,而且是主爱我们到底的证据,是主留下谦卑的榜样。第三,弟兄彼此若有亏欠的事,也可以彼此洗脚。
(七)会议的决议
1947年,召开第十一届全体代表大会,议决通过该会的五大教义,并认为它是选民得救的标准。其中洗脚礼的教义为:「真信耶稣所设立的洗脚礼,为使全身洁净,及表明谦卑、相爱、连合、交托、饶恕之圣典。」该次会议将教义用信条的方式加以表达,这是该会信条的开始。这里论及洗脚礼的教训性意义相当完整,包括谦卑、相爱、连合、交托、饶恕等五项教训,而且还强调「为使全身洁净」。这里强调洗脚礼的教义包括「使全身洁净」,虽是当时的主流教义,但对于究竟是「水」或「道理」,能使人全身洁净,教义中并未加以说明。再者,教义中并未论及洗脚礼的意义是「与主有分」,可见当时「与主有分」仍未成为共识。
(八)魏以撒的见解
1947年,魏以撒撰〈十二标准〉一文。作者认为「五义」是与罪恶有关:水洗是赦原本罪,灵洗是使人除罪,圣餐是给人抵抗罪素,灵祷是帮助人不犯罪,洗脚礼是洗去天良的污秽。因为耶稣临终时设洗脚礼,所以信徒临终也要由长执执行临终洗脚,这个大赦使信徒能坦然见主。作者对于洗脚礼的教义,是实行北方教会的观点。事实上,洗脚礼的意义是与主有分,并非赦罪,所以信徒不必临终洗脚。
魏以撒撰《聚会学》一书。作者认为圣餐礼以前,应举行洗脚礼。先是领袖给信徒洗脚,然后是有嫌隙的同灵彼此洗脚。他又撰《真耶稣教会教义问答》一书,强调洗脚礼的要义是要教导领袖谦卑,信徒彼此相爱,与主联络;凡是受过合法洗礼的人,才可以领受洗脚礼。作者认为洗脚礼是教导「领袖谦卑」,因此要效法耶稣替门徒洗脚般,领袖要给信徒洗脚。事实上,洗脚礼可以分成「典礼性的一次洗脚」与「非典礼性的洗脚」;「典礼性的一次洗脚」的意义是要「与主有分」,而「非典礼性的洗脚」的意义是要「彼此相爱」。作者认为洗脚礼为何只洗脚,不洗手与头?因为神说:「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创三15)。」这种论述是认为洗脚礼有洁净原罪的功效,因亚当犯罪之时,脚跟受了撒但之伤,种下人类的原罪;耶稣设立洗脚礼,藉由洗脚释放人类受制于撒但的双脚,因此洗脚有洁净原罪的功效。事实上,洗脚礼是与主有分,与洁净原罪无关。
(九)其它同灵的见解
1941年,《圣灵报》连载〈论洗脚礼〉一文,这是神学会的讲义。作者阐述洗脚礼的意义:第一,是表明耶稣爱门徒到底,所以我们要彼此相爱。第二,是表明耶稣谦卑到底,所以我们要谦卑的服事人。洗脚的步骤:第一,要离席。表示离开面子、感情、傲性,去洗门徒的脚。第二,要脱衣。表示降格成为奴仆,赦免弟兄过犯。第三,要拿手巾束腰。表示成为奴仆样式,切实从心里饶恕弟兄。第四,要把水倾在盆里。水是表明主的道,可以洗净教会,成为圣洁。第五,要用手巾擦干。是从心里完全饶恕弟兄。典礼性的洗脚只有一次,但教训性的洗脚,彼此饶恕,就不限定次数。
综上所述,在该会的成长时期,因为总部的成立,使洗脚礼教义的研究能更完全。此一期间,已经知道要区分「典礼性」及「非典礼性」的洗脚。「典礼性」洗脚礼是一生施行一次,在受洗后圣餐礼前举行,由长执去执行;至于「非典礼性」的洗脚,当弟兄发生嫌隙时,要在圣餐礼前彼此洗脚,表明彼此饶恕的心,不必限定举行的次数。
由于南北方教会的长期分离,造成洗脚礼教义的分歧。经过会议讨论后达成共识,认为洗脚礼应为初受洗者举行,而且在每逢圣餐礼以前;其意义系效法主的榜样,及表示谦卑相爱。因为洗脚礼是与得救有关,因此在召开第十一届全体代表大会时,议决将洗脚礼的教义列入五大教义中,并用信条的方式加以表达,其意义包括谦卑、相爱、连合、交托、饶恕、使全身洁净等。其中「使全身洁净」,并未说明是藉由「道理」或「水」,能使人全身洁净。虽然林悟真曾提出洗脚礼的意义是「与主有分」的见解,在当时并未成为主流的意见。
三、茁壮时期(1950–1966)
1950年,中国大陆政权移转后,该会福音工作的重点遂落在台湾身上。台湾设立「真耶稣教会台湾总会」、「台湾神学院」,肩负起神学研究与世界传道的圣工。在这一段茁壮时期,有关洗脚礼教义的发展,兹说明如下。
(一)办事细则的规定
1954年,召开第三届第一次理监事联席会,订定〈台湾省真耶稣教会办事细则〉共五十二条,其中第六条规定本会的基本信仰,有关洗脚礼的教义如下:「信洗脚礼为使全身洁净,及表明谦卑相爱之典礼。」该次会议决议,将信安息日、信独一真神、信洗礼、信圣灵、信洗脚礼、信圣餐礼等,全数列为该会的基本信仰,而且用信条的方式加以表达。该条文将「使全身洁净」列入洗脚礼的教义中,但却没有包括与主有分、互相饶恕,没有区分「典礼性」与「非典礼性」的洗脚;而且也并未说明是藉由「道理」或「水」,达到全身洁净的功效。
(二)郭子严的见解
1954年,郭子严着《真道提要问答》一书,其中第十一章论及洗脚。主设洗脚礼的原因,是为下列属灵的需要:爱门徒到底、要与主有分、要门徒全身干净、要门徒彼此谦卑。洗脚礼应在何时举行?第一,是代表性的洗脚礼,要在受洗后,领受圣餐前施行之。第二,是弟兄姐妹相互洗脚。要男洗男,女洗女,可在教会中公开举行,每年一、二次,目的是追求属灵的谦卑、相爱、互恕、蒙福。作者已经区分「典礼性」与「非典礼性」的洗脚,而且强调洗脚礼是要追求谦卑、相爱、互恕、蒙福、与主有分。作者也赞成洗脚礼可以达到「全身干净」的属灵需要,他说:「要靠主的道来洗除清洁,这样全身就干净了。」这是该会第一位提出用「道理」来洗净人心,达到全身干净的地步。
(三)梁景松的见解
1955年,梁景松着〈真耶稣教会要论〉一书。书中略述洗脚礼,包括洗脚礼的起源;洗脚礼的意义:要与主有分,要洗净心脚,要学习谦卑;洗脚礼的方法等。
(四)林奉来的见解
1959年,林奉来撰〈共信之道〉一文,其中第二章谈论洗脚礼。他强调洗脚礼的由来是主设立的,主命令门徒去行,主应许若去行就有福。洗脚礼的意义是与主有分,而且是教训性的典礼,要人能相爱、圣洁、谦卑服事、饶恕。洗脚礼的方法是教牧人员替主洗初信者的脚,被洗者要以感谢的心接受。洗脚礼要离席、脱衣、洗脚,表征主服事人的生涯。
1966年,林奉来撰〈谈洗脚礼〉一文。他认为洗脚礼中藏有信徒相交不可缺少的教训,例如爱的教训、圣洁的教训、谦卑服事的教训、饶恕的教训,因此举行洗脚礼是蒙恩赐福的事。初信的人,借着领受洗脚礼,得与主有分。
此一时期,洗脚礼的意义是与主有分,已经成为主流的教义;而且强调洗脚礼是教训性的典礼,能使人相爱、圣洁、谦卑服事、饶恕。因为道理可以洁净人心,所以不再强调「使全身洁净」。作者是该会第一位论及洗脚礼的「象征性」,洗脚礼的离席、脱衣、洗脚,象征主服事人的生涯。但是对于洗脚礼的「奥秘性」,为何水能使人与主有分?并未论及。
(五)谢顺道的见解
1960年,谢顺道撰《辩明真道》一书,其中第四章论及洗脚礼。首先,谈论洗脚礼的由来。其次,论及洗脚礼的意义。它是教训性的典礼,要信徒能彼此相爱、追求圣洁、谦卑与服事、互相饶恕;而且洗脚礼能与主有分,就是与主联合,与主一同承受产业。第三,论述洗脚礼的方法。第四,谈论洗脚礼的灵意。离席表征主离开天上的宝座;脱去外衣表征主舍弃荣耀;拿手巾束腰表征主取了奴仆的样式;把水倒在盆里表征道要洗净人心;擦干表征主完全的饶恕。这是该会第一位对于「与主有分」作详细的解释,就是与主联合,与主一同承受产业;而且对典礼的「象征性」也作深入的探讨。
(六)杨约翰的见解
1960年,杨约翰着《圣经要道》一书,其中第十一章介绍洗脚礼。首先,谈论洗脚礼的由来。是主设立的,命令门徒要照样去行,且应许若是去行就有福了。其次,论及洗脚礼的意义。是表明主彻底的爱,表明主要求门徒圣洁,表明主的谦卑和服事,表明主伟大的饶恕,要门徒与主有分。最后,论述洗脚礼的方法。施行洗脚的人是代表主,要奉主耶稣的名,效法主的榜样,存心谦卑。领受洗脚的人要明白洗脚礼的意义,以感谢的心接受,并立志遵行洗脚礼的教训,使得在基督里永远有分。
1963年,杨约翰撰〈真耶稣教会简介〉一文,介绍真耶稣教会的基本信仰,其中包括洗脚礼的教义。他强调对于受洗过的人,要接受一次洗脚的典礼,是与得救有关,可以与主有分。洗脚礼也是教训性的典礼,当我们受洗后,倘若沾染了污秽,也要接受主的道洗,要我们能彼此相爱、谦卑服事、圣洁、饶恕,这样才能永远与主有分。
综上所述,在该会的茁壮时期,因为总会移转至台湾,在信仰的承传上,使洗脚礼的教义的发展趋于完整。此一期间,一方面「承接」前人的教义,强调洗脚礼是用道理使门徒「全身干净」。另一方面「传续」下去,强调洗脚礼是要「与主有分」,并认为它是教训性的典礼,藉由主的道洗,使我们能彼此相爱、谦卑服事、圣洁、饶恕;同时开始探讨典礼的「象征性」,例如耶稣的离席象征主离开天上的宝座等。
四、成熟时期(1967–1975)
当真道逐渐传至世界各地,为了加强各国圣工的合作,并希望能统一教义,该会于1967年召开第一届「各国教会代表大会」。1975年召开第二届「各国教会代表大会」,议决真耶稣教会十大基本信仰,包含信耶稣、信圣经、信教会、信浸礼、信圣灵、信洗脚礼、信圣餐礼、信安息日、信得救、信审判,并列入〈真耶稣教会各国联合总会规章〉的第五条,至此该会各国教义趋于统一。
在此一成熟期间,大家对于洗脚礼的教义见解渐趋于一致,教义已趋于完全,因此在这段期间内,并没有文章或书籍探讨洗脚礼的教义。
1967年该会召开第一届各国教会代表大会,通过洗脚礼教义确立案,内容为:「信洗脚礼系与主有分,及教训相爱、圣洁、谦卑、服事、饶恕之典礼。对每一位受浸者,要奉主耶稣圣名给予洗脚一次;至于用水彼此洗脚,必要时亦可行之。」该次会议一并通过信浸礼、信圣餐礼、信安息日、信圣灵、信独一神观等六项教义。1975年该会举开第二届各国教会代表大会,又通过四项基本信仰,也就是信圣经、信教会、信得救、信审判,并将前次会议通过的教义,合并为十项教义,采用信经的方式表达,成为「真耶稣教会基本信仰」,并列入〈真耶稣教会国际联合总会规章〉中,要求各国能确实遵守。至此,该会的洗脚礼教义已经确定,并要求各国能一并遵行,使各国教义统一,早日完成世界传道的使命。
五、小结
在该会的萌芽时期,初期工人蒙神启示,只知道要施行洗脚礼,但对于洗脚礼的意义、举行的时间、举行的次数、施行的方式和人员,都没有解释。后来阐释洗脚礼的意义是要「彼此相爱」与「谦卑服事」,并未强调是「与主有分」。
在该会的成长时期,洗脚礼的教义已经渐趋完全。此一期间,强调「典礼性」的洗脚礼是一生施行一次,在受洗后圣餐礼前举行,由长执去执行;至于「非典礼性」的洗脚,当弟兄发生嫌隙,要在圣餐礼前彼此洗脚,表明彼此饶恕的心,不必限定举行的次数。该期间强调洗脚礼的意义是学习谦卑、彼此相爱、彼此服事、使全身洁净,但忽略了「与主有分」的意义。
在该会的茁壮时期,因为总会移转至台湾,在信仰的承传上,使洗脚礼的教义的发展趋于完全。此一期间,强调洗脚礼的意义是「与主有分」,而且探讨典礼的「象征性」,但是对于洗脚礼的「奥秘性」并未论及。
在该会的成熟时期,洗脚礼的教义见解渐趋于一致,因此并没有出现有关讨论洗脚礼教义的文章。此时,真道已传扬至世界各地,为了能统一各国的教义,该会在1967年召开第一届各国教会代表大会,通过洗脚礼教义的确立案。在1975年举开第二届各国教会代表大会,又通过将洗脚礼教义列入「真耶稣教会基本信仰」中,要求各国教会能确实遵守;至此,各国教会基本教义统一的目标已经达成。
就「由上而下的观点」而言,该会的洗脚礼教义是神一次交付的。在创立之始,初期工人蒙神启示,已经明白要举办洗脚礼,至今从未改变。就「由下而上的观点」而言,该会对于洗脚礼教义的诠释,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改变,对圣经经文的越了解,越来越深入和完全。
就圣经中的洗脚礼教义与该会洗脚礼教义的成文历史来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该会的洗脚礼教义完全遵守圣经的规定。例如对于洗脚礼的意义,圣经中可以归纳出要彼此相爱、保守圣洁、谦卑服事、饶恕别人,这样行才能永远与主有分。而该会洗脚礼教义的成文历史中,对于洗脚礼的意义,初期只强调彼此相爱、谦卑服事。后来增加连合、交托、饶恕、使全身洁净。最后去除「使全身洁净」,强调藉由主的道洗,达到彼此相爱、谦卑服事、圣洁、饶恕、与主有分的目的。可见该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于洗脚礼教义的诠释也改变,越来越深化和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