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圣餐礼教义的成文历史探讨

1 圣经中有关圣餐礼的教义

圣餐礼(Eucharist)一词,是由希腊文eujcaristiva而来,原意是「感恩」。基督教界认为圣餐礼是典礼,所有的教会都会举行圣餐礼,但对于圣餐礼的本质却有下列不同的看法。(1)变质说:这是天主教的观点,他们认为圣餐礼祝谢后的饼与酒,真的变为基督的身体与血。(2)合质说:这是路德宗的观点,他们认为圣餐礼祝谢后的饼与酒,并未变为基督的身体与血;但领受时,耶稣的身体与血却与饼、酒同在。(3)象征说:这是慈运理的观点,也是浸信会的立场。他认为圣餐礼祝谢后的饼与酒并未改变,只是象征基督的身体与血。(4)灵意说:这是加尔文的观点,也是改革宗教会的立场。他认为基督是以圣灵的方式临在圣餐礼的饼与酒中,因此人是在圣灵里领受基督的身体与血。至于基督的临在方式是奥秘,人只要去经验而不须去了解。究竟何种看法才是符合圣经的教训?以下拟探讨此问题。

一、圣餐礼的外在条件

圣餐礼是圣礼,根据圣经的记载,应该要符合「外在条件」与「内在本质」。以下依据圣经探讨圣餐礼的「外在条件」。

(一)耶稣亲自设立

圣餐礼是耶稣在逾越节的筵席上亲自设立。主在筵席中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擘开,递给门徒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

旧约时期的逾越节,是为了纪念神在埃及拯救以色列百姓的恩典。同样的,新约时期的圣餐礼,是要纪念耶稣为了拯救我们,替我们受死。因此,在举行典礼的时候,要讲述耶稣受苦、受死的情形,使信徒能唤起对主的思念和感恩。

(二)命令门徒遵行

耶稣在逾越节的筵席上亲自设立圣餐礼,并且吩咐门徒说:「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使徒保罗在世的时候也举办圣餐礼,他说:「我当日传给你们的,原是从主领受的。」「传给」的希腊文为paradivdwmi,意思为「传递、传授」,表示传授口传或书写的传统。「领受」的希腊文为paralambavnw,意思为「领受、接受」,表示领受属灵的产业、教训。所以保罗所领受的,都能够完整不断地返溯至耶稣本人的话语,可以视为是从主领受的。门徒都照着主的吩咐举办圣餐礼,记念耶稣为信徒受死。

(三)与得救有关

领受圣餐是吃主的筵席,是与主相交。所以耶稣说:「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耶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生命粮食,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着。祂所要赐的粮就是祂的肉和血,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耶稣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藉由圣餐礼,信徒可以分享耶稣的肉和血,与主联合,使属灵的生命丰盛,末日可以得着永生和复活,与得救有密切的关系。

二、圣餐礼的内在本质

圣餐礼是圣礼,它借着外在的物质(无酵饼和葡萄汁),和宗教上的礼仪行为,并在圣灵里的灵化作用下,产生内在灵里的功效性。以下根据圣经探讨圣餐礼的「内在本质」。

(一)具有象征性

圣餐礼所使用的材料,具有象征性的意义,兹叙述如下。首先,要使用无酵饼。旧约时期,逾越节要吃无酵饼,因为酵象征罪恶。圣餐礼的饼代表耶稣的身体,祂的身体是圣洁无罪的,所以要使用无酵饼。第二,要使用一个饼。耶稣设立圣餐礼时,拿起饼来祝谢,「饼」的希腊文是a[rton,是名词单数,表示是「一个饼」。领受圣餐时,人数虽多,仍是用一个饼;因为耶稣的身体只有一个,主内同灵大家一起分受这一个饼,表示在主里合而为一。第三,要使用葡萄汁。耶稣设立圣餐礼时,是使用葡萄汁。「汁」希腊文的名词是gevnnhma,意思是指一般植物的果实、水果(fruit)。举办圣餐礼时,葡萄汁象征耶稣的宝血,它是圣洁无罪的。「酒」是发过酵的东西,而酵代表罪恶。所以在圣餐礼中使用「葡萄汁」,而不使用「葡萄酒」。

(二)具有奥秘性

圣餐礼的材料,原是属物质的无酵饼和葡萄汁,为何能够成为耶稣的肉和血?这是典礼的奥秘性,要单纯凭信心接受。圣礼能产生属灵的功效的原因有二,第一,是神所应许的话语。承如上述,耶稣在筵席中拿起饼来,祝谢后,递给门徒说这是我的身体;拿起杯来说这是我的血,是为你们流出来的。我们只要相信神所应许的话语,就可以使圣餐礼发生属灵的功效。第二,是圣灵的能力。在举行圣餐礼时,先奉主耶稣的名祝谢,因主耶稣的应许加上圣灵的运行,使物质的无酵饼和葡萄汁能够灵化成耶稣的肉和血,这是在属灵的层面上所发生的奥秘,我们不能用理性来理解,只能凭神所赐的信心来接受。

(三)具有教训性

圣礼能将属灵恩典传递给领受的人,使信徒的属灵生命获得改变,这是藉由圣礼的证道,来洁净我们的内心。在圣餐礼中所具有属灵教训性的道理,兹叙述如下。

首先,耶稣设立圣餐礼,要门徒记念主的死。「记念」的希腊文是ajnavmnhsi”,意思为「想念」;该词着重在追忆与脑中重演,表示再次回想过往的经验。每次圣餐礼都在提醒我们,因为耶稣替我们受死的历史事实,以致我们的罪得蒙赦罪,能够与神和好。所以我们要感念主恩,要立志为主而活。

其次,要按理领受圣餐,不要干犯主的身体和血。领受圣餐前,人应当省察自己的行为。如果犯了不至于死的罪,要悔改,求主赦免,然后才领受圣餐;如果犯了至死的罪,就不可以领受圣餐。而且要确实相信,无酵饼和葡萄汁藉由圣灵大能的运行,已经灵化为耶稣的肉和血。

第三,要圣洁度日。酵代表罪恶,所以在圣餐礼中使用无酵的葡萄汁、无酵饼。神召我们,本不是要我们沾染污秽,乃是要我们成为圣洁。所以我们不要放纵私欲的邪情,要远避淫行,并立志保守圣洁;在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可以完全无可指摘。

第四,要彼此相爱。信徒参加圣餐礼,是同领基督的血与身体。「同领」的希腊文是koinwniva,意思为「相交、团契、交通、共享」。信徒人数虽多,仍是一个饼,一个身体,因为都是分受这一个饼。因此信徒领受圣餐,一方面是与基督一同团契,一方面是与其它信徒相互团契。既然信徒是一体的,所以同灵间不要分门别类,总要彼此相顾。

第五,要宣扬主死。保罗说:「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表明」的希腊文是 kataggevllw,意思为「传扬、宣布、传遍」。主既替我们死,我们是属于主的人,要为主而活,为主而死。我们要一直为主传扬福音,直到世界末日。福音的内容是见证耶稣为我们受死,而且已经复活了。因为如果耶稣没有胜过死亡而复活,祂就不是生命的主宰,我们所传所信的便是枉然的。

第六,要仰望主的再临。圣餐礼除了在今生举办外,也具有「末世论」(eschatology)的预表。耶稣说:「但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今日信徒在世上一同领受圣餐,彼此团契相交;将来耶稣再临,我们要赴羔羊的婚筵,在天国里与耶稣一同坐席吃喝。我们是天国的国民,在世上是暂时居住;因此每逢举办圣餐礼,要仰望主的再临,盼望能复活得着永生,与主永远同住。

四、圣餐礼圣礼在历史中被改变的缘由

在使徒的时代,信徒认为圣餐礼是信仰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诚如上述,圣餐礼是纪念主死,能与主联合,有基督的生命在我们里面。《十二使徒遗训》描述初期教会的圣餐礼,他们在领受圣餐后向神感谢说:「……全能的主!祢为祢的名创造万物,将饮食赐给世人,使人享受而向祢感恩。借着祢的儿子,祢赐下属灵的饮食和永恒的生命……」可见当时认为圣餐是领受灵粮,能带给人永生。

圣餐礼教义的改变,首先,是圣餐所使用的材料。如上所述,圣经中吩咐圣餐的材料是用无酵饼、葡萄汁制作。在游斯丁(Justin Martyr,约100–165)所著的《游斯丁第一护教辞》(Justin First Apology)中记载,圣餐是用饼和酒混合水制作,只有受过洗的人才能领受。可见圣餐的材料已经由「葡萄汁」变成「葡萄酒」。

其次,是对圣餐礼中耶稣说:「这是我的身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初期教会相信耶稣的话语,采「实质论」,认为在奉耶稣的名祝谢后,物质的无酵饼和葡萄汁,会变为耶稣的肉和血,能使享用的人有永恒的生命。这是典礼的奥秘性,要单纯凭信心接受。后来逐渐采「象征论」,例如奥古斯丁(Augustine,354–430)认为圣餐中的饼和酒,是基督身体和血的象征,信徒并不是在喉里领受,乃是在心中领受;不是凭眼见,乃是靠信心。可见圣餐礼的教义随着人思想的发达,而逐渐远离圣经。

五、小结

人带有肉体,需要物质的食物,肚腹才能得到饱足;人也带有灵魂,需要属灵的食物,心灵才能得到滋润。现代人的物质生活丰裕,但心灵却觉得饥渴、空虚,因为欠缺属灵的食物。耶稣为了体贴人的软弱,亲自设立了圣餐礼,并且命令门徒要遵行,听从神吩咐的人可以蒙福,得着永生。
圣餐礼是典礼,具有奥秘性,在奉耶稣的名祝谢时,属物质的材料将灵化为耶稣的肉和血,我们要凭信心领受。它具有象征性,领受圣餐时,只用一个饼,表示我们不要分争结党,在主里要合而为一;材料使用无酵饼,因为酵代表罪恶,勉励我们要远离罪恶。它具有属灵的教训性,我们在领受圣餐时要记念主的死,立志为主而活,为主所用;要省察自己的行为,立志努力灵修,圣洁度日;并且要心存盼望,仰望主的再临。

2 圣餐礼教义的成文历史

真耶稣教会成立之初,即已设立圣餐礼。有关圣餐礼教义的成文历史,兹分期叙述如下。

一、萌芽时期(1925以前)

在总部成立前的萌芽期间,有关圣餐礼的教义叙述如下。

(一)该会早期工人的见解

1915年,张巴拿巴为人施洗完毕,除举行洗脚礼外,也举办圣餐礼。1917年,在聚会时举行圣餐礼,神显出神迹,让葡萄汁变为血,使病人喝下立刻痊愈。这里是该会文献中最早记载圣餐礼所使用的材料,是用「葡萄汁」,而且也是最早记载看见葡萄汁变为血的异象。

1916年,魏保罗长老蒙圣灵启示,认为当设立圣餐礼。一般在洗礼完后,举行洗脚礼,再举办圣餐礼;但有时也随时随地举办圣餐礼。圣餐的材料要用饼,必须用手擘开,不许用刀切。举办圣餐礼时,先拿起饼祝谢,分给大家吃;再拿起杯来祝谢,分给大家喝。魏保罗举办圣餐礼时,所使用的材料相当分歧,有用玉米面馒头、白水;有用外面买来的饼、葡萄酒。或许是沿用原先所信教会的作法。

初期工人遵从主的吩咐,举办圣餐礼;但从文献上查考,似乎对于教义的内容,并未深入研究。

(二)该会教规的规定

1919年,〈真耶稣教会的教规〉第六条规定:「吃圣餐必须擘开,勿用刀切。」这些强调吃圣餐不可用刀切的教义,都是出于魏保罗。

1922年,召开全国联络大会,拟定该会简章十五条,其中与圣餐礼有关的为:「本会分圣餐之期,随圣灵启示,或一月一次。」当时最少一个月举办一次圣餐礼,相较于今日半年举办一次,可见当时的信徒圣灵充满,热心参加聚会事奉主。

(三)高大龄的见解

1923年,高大龄着《神命万国更正教纲目》一书,对于教义作了解释,其中第七条对圣餐教义的解释列示如下:

「各会吃圣餐,用刀切开;耶稣和使徒当年实行的不是那样。」门徒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就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喝这个,这是我的血,就是新约的血,为众人的罪流出来的(太廿六26–28)。他既是擘开,若用刀切,便是不效法耶稣。我们真耶稣教会吃饼的时候,当作耶稣的真肉;喝的时候,当作耶稣的真血。所以吃喝的时候,多有流泪痛哭的。若不分辨是主的身体,而不合理吃喝的,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林前十一29)。万国各教会将这一条当快更正过来,因为吃圣餐的原意,是要将自己的血肉除去,将耶稣血肉长在我们身上,就与他合而为一。我们的身体就成了神的圣殿,有圣灵永住在里头。圣灵说:是的,哈利路亚。

该文强调圣餐的意义是「与主合一」,并未论及「纪念主死」。而且对于圣餐中的「饼」如何成为耶稣的「肉」?作者解释「当作」耶稣的真肉,无法将圣餐礼的奥秘说明清楚。

综上所述,在该会的萌芽时期,初期工人蒙神启示,知道要设立圣餐礼,但对于圣餐礼教义的内容,并未清楚明白。后来的工人,已经了解圣餐礼是要「与主联合」,但尚未明白要「纪念主死」;而且对于圣餐中的饼如何成为耶稣的肉,无法解释清楚。

二、成长时期(19261949

该会总部成立后,遭逢战乱,在这段生活的苦难时期,却是教义成长的期间。其有关圣餐礼教义的发展,兹说明如下。

(一)该会规章细则规定

1930年,〈真耶稣教会细则〉第十九条规定:「凡已受本会洗礼者,无论老幼均可领受圣餐;但要自己省察,如有故意犯罪之人,则勿食之(林前十1–4,十一27–31)。」第廿条规定:「本会开设圣餐纪念主死,乃用洁净无酵之饼,及葡萄汁,经长执亲自备办,无论人数多少,只用一个饼,祝谢后擘开,勿用刀切(要在堂内实时领吃,不得带出堂外,或留隔夜或作别用,有所剩者唯长执共享之。)(林前五7,十17,十一24;路廿二18;太十四20)。」可见在1930年时,该会已经明白圣餐礼意义是「纪念主死」,圣餐的材料要用「无酵饼与葡萄汁」,只能使用一个饼,以及已受该会洗礼且没有故意犯罪者才能领受,这些都记载于细则中。

1932年,〈真耶稣教会细则〉第廿一条规定:「本会根据下列圣经(太廿六26–28;路廿二19、20;约六53–58;林前十一24–28),为设立圣餐之真意。领受圣餐时,应承认是吃主的肉、喝主的血,记念主死,并赐有生命与主联合之应许。」该细则对于设立圣餐意义除了「纪念主死」外,还增加「与主联合」。并于第廿二条规定:「本会开圣餐时期,全凭圣灵之引导。」这是为了响应北方教会主张,圣餐礼一年只能举办一次,所作的因应措施。

(二)毕道生的见解

1931年,毕道生着《永生门路》一书。书中强调圣餐礼是吃耶稣的肉,喝耶稣的血,能使人有永生,末日要复活。书中错误的见解是有关「饼」的制作。一般认为用「面粉」加「水」即可;而该书却认为要用「细面」、「油」、「盐」作成。因「油」表明是「圣灵」;而「盐」是凡献为素祭的供物,要用盐调和,是与「神立约的盐」,这些说法是超越圣经的教导。

(三)魏以撒的见解

魏以撒着《聚会学》一书。其中第十八章是晚餐聚会,论及圣餐的日子只能在每年的阳历四月第一个安息五的黄昏,而且一年只能举行一次。举行圣餐必须庄严隆重,人人都当有哀容,一方面纪念主死,一方面深思己过。圣餐的材料要用葡萄汁,若遇不是生产葡萄的季节,应事先储存备用;倘若仍无法取得葡萄,就用白开水代用。作饼的时候,要加入油、盐、水。作者强调圣餐礼一年只能举行一次,而且要在阳历四月第一个安息五的黄昏;作饼的时候,要加入油和盐;无法取得葡萄时,就用白开水代替。上述这些说法,都是作者个人的见解,并没有圣经的根据。

(四)南北合一会议的决议

1932年,该会在上海召开第七次全体大会,讨论南北教会教义的统一问题。该会南北教会教义差异之处,只有圣餐与洗脚礼,并且在大会中已经达成共识。以下只就圣餐礼的部分加以叙述。

圣餐礼的争议之处有二,一是圣餐礼的真意,兹叙述如下。

1.北方教会代表的见解:他们认为圣餐礼有赦罪的功效。虽然圣餐礼是纪念主死,能与主的生命联合而成圣洁。但圣餐是「主血」的一种,有赦罪的恩典,因为耶稣在设立圣餐礼时说:「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虽然洗礼的「主血」有有赦罪的功效,是赦免「受洗前的犯罪」;而圣餐的「主血」,是赦免「受洗后的犯罪」,而且是「不至于死的罪」,「至于死的罪」自然无赦。

2.南方教会代表的见解:他们认为圣餐礼的真意有二,一是纪念主死,另一是与主的生命联合而有永生;圣餐礼并无赦罪的恩典。耶稣在设立圣餐礼时说:「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此处的「血」,是指十字架所流的血,为赦免天下人的罪,叫人纪念主死,并非指圣餐可以赦罪。受洗后若犯了不至于死的罪,可以由长执代祷赦免,并彼此认罪、互相代求,恳切悔改,并非透过圣餐来赦免。

3.会议决议:采用南方代表的见解,认为领受圣餐时,应承认是吃主的肉,喝主的血,纪念主死,并赐有生命与主联合之应许。

事实上,耶稣的宝血有赦罪的功效,是在受洗时;而且宝血的功效从洗礼之日起,一直持续到耶稣再临时止。因此,受洗后若犯了不至于死的罪,只要藉由祷告忧伤痛悔,耶稣的宝血会持续赦罪。倘若在领受圣餐时悔改,耶稣的宝血也会有赦罪的功效。但这是由「洗礼」的耶稣宝血所发出的功效,而非由「圣餐」吃耶稣的宝血所发出的功效。

圣餐礼的争议之处有二,另一争论点是圣餐礼举办的时间,兹叙述如下。

1.北方教会代表的见解:圣餐礼只能一年举办一次,因为耶稣只一次将自己献上。而且要在逾越节那一日,因为耶稣设立圣餐是在逾越节。在逾越节举办圣餐礼,又称「圣餐节」,是在公历四月第一个安息前两天。

2.南方教会代表的见解:在圣经中记载:「过了除酵的日子……七日的第一日,我们聚会擘饼的时候。」这证明使徒时代,在过了逾越节才举办圣餐礼。而且耶稣一次献上自己,是指祂一次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并非预表只能举办一次圣餐。

3.会议决议:本会举办圣餐礼的时间,全凭圣灵引导。

虽然1932年在上海召开第七次全体大会时,已针对南北教会教义不同之处达成共识,但部分身居要位的人士,却不顾会议的决议,一再偏随人意。例如1937年召开第十次全体大会时,河北、河南、湖北支部代表及魏以撒长老仍坚持传统北方教会的意见,强调圣餐礼是赦罪的大典,每人一年只须在逾越节领受一次。1947年召开第十一次全体大会时,魏以撒长老担任理事长,对已经确定的教义又提出讨论;结果圣餐礼竟然通过「有赦免罪过」之功效。他在以后的会议与撰写文章中,也一再坚持己见,不服从会议的决议,结果造成南北教会至今仍未合一。

例如魏以撒长老担任理事长的期间,1951年公告第十二届大会讨论要题时,竟然发现北方教会的传统教义,如「逾越节举开圣餐一次」,再度列入议题。而且他在《圣灵报》中撰文,再度公开强调圣餐礼可以赦罪,应一年举办一次,并且只在逾越节。

(五)林悟真的见解

1935年,林悟真着《天路之灯台》一书。他强调圣餐礼是耶稣亲自设立,目的是要记念主死。典礼的材料要使用无酵饼与葡萄汁,因为酵是代表罪恶。饼只能用一个,因耶稣只有一个身体。而且只有无罪的人方能领受,外邦人与犯罪跌倒的信徒不能领受。作者解释典礼的材料要使用「无酵饼」,因为「酵」是代表「罪恶」,这是该会文献中第一位对使用无酵饼所作的解释。然而作者强调喝葡萄汁就是喝耶稣的血,而耶稣的宝血是有功效的,不但可以使我们的灵魂得永生,而且可以使肉体软弱患病的人得医治。这种圣餐能医病的说法,是超越圣经的教导。

(六)郭多马的见解

1937年,郭多马撰〈论圣餐〉一文,这是本会第一篇讨论圣餐的专文。首先,该文讨论圣餐的意义:第一,是领受圣餐应承认是吃主的肉喝主的血。第二,是领受圣餐应当纪念主死。应该要如何纪念?方法有下列四点:(1)开设圣餐,应先通知会众,使都预备领受的心。(2)在开设圣餐之时,领会讲道者应专讲耶稣苦难的道理,激发会众的心,使有沉痛的纪念。(3)在圣餐时,各人都当静默思想耶稣的受死情形。(4)纪念主死应有深切的认识,先要深切的认识主的死。

其次,讨论圣餐的举行。第一,是举行圣餐的日期。只要出于圣灵感动,可以随时举行。第二,是举行圣餐的设备。圣餐所使用的杯盘要妥善收存,专为开圣餐时之用。预备无酵饼及葡萄汁,须在会堂或聚会的屋内。领受时须在会堂内,若剩下当用火烧化。吃喝的时间要在晚上,是为了符合圣经。设备和举行的要件如下:(1)圣餐的饼,要用洁净的面粉。(2)要用葡萄汁。(3)无论人数多少,只用一个饼。(4)举饼祝谢后,用手擘开,分给各人吃,必须对各人说:「这是耶稣的身体,为我们舍去,吃此要记念主(路廿二19)。」(5)举杯祝谢后,分给各人喝,必须对各人说:「这是耶稣的血,为我们流出,喝此要记念主(路廿二20)。」(6)剩下的无酵饼及葡萄汁,不可丢弃,由长执或弟兄吃喝。吃圣餐时,以坐着为宜,不要站立或跪下。

再者,讨论圣餐的领受。第一,要省察领受。第二,要同心领受。第三,要诚意领受。

作者认为圣餐是逾越节的晚餐,应在「晚上」举行;事实上,圣餐礼是纪念主死,可以在任何时间举行。作者认为分饼时,必须对各人说:「这是耶稣的身体,为我们舍去,吃此要记念主。」分葡萄汁时,必须对各人说:「这是耶稣的血,为我们流出,喝此要记念主。」目前因为会众人数众多,因此在讲道时,事先集中说明圣餐礼的意义;在分饼与葡萄汁时,不再一一对会众各人说明。

(七)蒋约翰的见解

1945年,蒋约翰着《真理简要问答》一书。该书第六章〈论圣餐〉,对于圣餐的教义,作了详细而完备的介绍。首先,强调圣餐的意义是纪念主死。其次,谈论吃圣餐的关系,可以有生命在里面,而且只要伤痛悔改,还有赦罪的功效。第三,论及圣餐举办的时间,可以在受洗、特别聚会(灵恩大会、信徒大会),以及每年一次共同纪念主死时(公历四月第一个星期五)。第四,论及什么人可以吃圣餐?只有在该会受过合法大水洗的人才可以吃。

该书认为已经受圣灵,尚未受洗,也可以吃圣餐;因为外邦人受割礼即可吃逾越节的羊羔,而得圣灵是心中受割礼。事实上,尚未接受洗礼,还未成为神的子民,是不可以同领圣餐。

该书认为吃圣餐有赦罪的功效。事实上,耶稣的宝血有赦罪的功效,是在受洗时;而且从洗礼之日一直持续到耶稣再临时。因此,平日若犯了不至于死的罪,只要藉由祷告忧伤痛悔,耶稣的宝血会持续赦罪。倘若在领受圣餐时悔改,耶稣的宝血也会有赦罪的功效。但这是由「洗礼」的耶稣宝血所发出的功效,而非由「圣餐」吃耶稣的宝血所发出的功效。

(八)会议的决议

1947年,召开第十一届全体代表大会,议决通过该会的五大教义,并认为它是选民得救的标准。其中圣餐礼的教义为:「真信主耶稣所设立的圣晚餐,为吃喝羔羊的血和肉,纪念主死,有赦免罪过、得以更新、与主联合之能力。」该次会议将教义用信条的方式加以表达,这是该会信条的开始。这里论及圣餐的意义有纪念主死、赦免罪过、得以更新、与主联合,其中包括「赦免罪过」;事实上,产生赦罪的功效,是在洗礼的时候,而不是在举办圣餐礼的时候。

(九)其它同灵的见解

1941年,《圣灵报》连载〈论圣餐〉一文,这篇文章是神学会的讲义。作者阐述圣餐的真意,藉由圣餐吃喝耶稣的肉和血,使我们在主的生命里与祂联合。领受圣餐时应注意下列事项:第一,应承认是吃喝主的肉和血。第二,应纪念主死。开设圣餐,应先期通知会众,使都有预备领受的心;当开圣餐之日,领会者要专讲耶稣受苦难之道理,激发会众的心,纪念主死。第三,应静默思念主死。在圣餐进行中,应静默思念耶稣,好像耶稣十字架活画在眼前,心里要感伤到流泪的地步。第四,应对纪念主死有深刻的印象。

圣餐所使用的设备,如杯、盘、壶、布等物,应另置收存,专为圣餐所用。预备无酵饼与葡萄汁,要在会堂内或聚会屋内;要在会堂内领受,不宜带往别处去吃喝。若有剩下留到明日,应用火烧化。吃喝时间,应以晚上最合圣经,因圣餐称作晚餐。设圣餐不限定次数,有出于感动纪念的必要,可随时施行。圣餐饼要用无酵饼,只用一个,祝谢后用手擘开;只用葡萄汁,不可用酒。圣餐的领受,除纪念主死外,要省察领受,要同心领受,要诚意领受。

作者认为圣餐吃喝时间,应以晚上最合圣经。事实上,圣餐是纪念主死,因此任何时间举行都可以,不一定要在晚上。

综上所述,在该会的成长时期,因为总部的成立,使圣餐礼教义的研究能更成熟。此时强调圣餐礼意义是纪念主死、与主联合;圣餐的材料要用无酵饼与葡萄汁,而且只能使用一个饼;只有在该会洗礼且没有故意犯罪者才能领受。为了要使信徒都能纪念主死,圣餐礼举行前,要通知会众,使都预备领受的心;在开设圣餐之时,领会者应专讲耶稣受死的道理,激发会众的心,使有沉痛的纪念。

关于圣餐的材料,有人认为「饼」的制作,除了「细面」之外,还要加添「油」、「盐」,这是超越圣经的教导。

由于南北方教会长期的分离,造成圣餐礼教义的分歧。北方教会认为圣餐礼有赦罪的功效,而且只能一年举办一次,与南方教会的见解不一致。后来经过会议的讨论,双方达成共识,决议圣餐礼是为了纪念主死和与主联合,与赦罪无关;而且举办圣餐礼的时间,全凭圣灵引导,不必限制一年举办一次。

三、茁壮时期(19501966

1950年,中国大陆政权移转后,该会福音工作的重点遂落在台湾身上。台湾设立「真耶稣教会台湾总会」、「台湾神学院」,肩负起神学研究与世界传道的圣工。在这一段茁壮时期,有关圣餐礼教义的发展,兹说明如下。

(一)郭子严的见解

1954年,郭子严着《真道提要问答》一书。该书第十二章是圣餐。耶稣设立圣餐时,在《马太福音》廿六章28节说:「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这是否代表圣餐有赦罪的功效?这强调新约是耶稣用十字架宝血所立的,可以使罪得赦;并非说喝圣餐的杯有赦罪的功效。举办圣餐时,因为主话的能力,可以将饼与杯灵化成耶稣的体与血。领受圣餐可得下列恩典:与主交通、保养灵命、教会结合、末日复活。因此领受圣餐要尽下列本份:纪念主恩、表明主死、恒守主约、等候主来。应如何吃圣餐才是合理?要按理、要省察、要分辨、要等待。

作者解释饼与杯如何成为耶稣的体与血?是因主有权能照祂所说的话,并藉祂所用的饼与杯,灵化为祂的体与血。这是文献上第一次提出「灵化说」的人,强调「主的话语」能产生「灵化」的功效。

(二)规章细则的规定

1954年,召开第三届第一次理监事联席会,订定〈台湾省真耶稣教会办事细则〉共五十二条,其中第六条规定该会的基本信仰,有关圣餐礼的部分为:「信圣餐为纪念主死,而吃主肉喝主血,得与主之生命有分之典礼(但圣餐用一个无酵饼及葡萄汁举行之)。」该次会议决议,在办事细则中,将独一神观与五大教义,全数列为基本信仰。

(三)梁景松的见解

1955年,梁景松着〈真耶稣教会要论〉一书。书中简略谈及论圣餐,包括圣餐的意义:要纪念主死,要享受生命;圣餐的举办:要用无酵饼,且只用一个,要用葡萄汁;并论述执行者的资格和领受者的心态。

(四)林奉来的见解

1959年,林奉来在《圣灵报》中连载〈共信之道〉一文,其中第三章是论圣餐。圣餐的由来是耶稣设立的,并命令门徒要遵行。圣餐的意义是纪念主的受死,是同领主的血与身体。圣餐礼的举行不限定日期,不限于晚上,不限定次数;材料用无酵饼和葡萄汁;举行方法要奉主圣名,要纪念主死,先祝饼、后祝杯,饼要用手擘开。圣餐的领受未信者不可领受,不可不按理领受,要在同一处领受。领受圣餐要为主而活,要度圣洁的生活,要彼此相爱,要仰望天国。

(五)谢顺道的见解

1960年,谢顺道在所著《辩明真道》书中第五章论述圣餐礼。首先,谈论圣餐礼的由来。其次,谈论圣餐礼的意义。它是纪念主的受死,是同领主的血与身体。第三,论及如何举行圣餐礼?时间上不一定要在晚上,次数无需限制;材料只用无酵饼和葡萄汁;方法要奉主耶稣的圣名,要纪念主的受死,要先祝饼,后祝杯;要用手擘饼。第四,论及如何领受圣餐?未信者不可领受,不可不按理领受,要在一处领受。第五,论及立志。领受圣餐后的人,要立志为主而活,要度圣洁的生活,要彼此相爱,要盼望天国。

(六)杨约翰的见解

1960年,杨约翰着《圣经要道》一书,其中第十二章介绍圣餐。首先,谈论圣餐的设立。是耶稣亲自设立,同时命令门徒要照样去行。其次,谈论圣餐的意义。是记念主耶稣的死,是同领主的血和身体。第三,谈论圣餐的施行。圣餐礼可以经常举行,不限于晚上。材料用无酵饼和葡萄汁。举行圣餐礼要事先通知会众,预备身心圣洁。领受圣餐之后,要立志为主而活,要过圣洁生活,要彼此相爱,要仰望主的再临。

1963年,杨约翰撰〈真耶稣教会简介〉一文。该文介绍真耶稣教会的基本信仰,也就是五大教义。有关圣餐礼的部分,强调它是主所设立的,举办圣餐礼是为纪念主死,领受主的生命,盼望末日能复活的大恩。圣餐之所以能有功效,是因为主的圣言与圣灵的运行,使饼与杯祝谢后成为主的身体与宝血。圣餐礼的材料要用一个无酵饼与葡萄汁。圣餐礼的次数不限,当常常举行。领受的人限受浸归主的信徒,领受前要省察与预备身心的圣洁。

作者解释饼与杯如何成为耶稣的肉与血?是因为主的圣言与圣灵的运行。1954年,郭子严提出「主的话语」能产生灵化的功效;本文加上「圣灵的运行」。这是文献上第一次提出「主的话语」和「圣灵的运行」,这二者产生灵化的功效。

(七)会议的决议

1962年,召开〈第廿一次长执会议〉,讨论圣餐饼加油案,会议议决:「交负责人传道者联席会研究之。」1966年,召开〈第廿五次长执传道者联席会〉,讨论圣餐饼作法,会议议决:「不加油,烧到熟透才可。」这是针对圣餐饼的制作材料所作的讨论。

综上所述,在该会的茁壮时期,因为总会转移至台湾,在信仰的承传上,使圣餐礼教义的发展趋于完整。此一期间,一方面「承接」前人的教义,强调圣餐礼的意义,是记念主耶稣的死,同领主的血和身体。圣餐礼可以经常举行,不限于晚上。举行圣餐礼要事先通知会众,预备身心圣洁。领受圣餐之后,要立志为主而活,过圣洁生活;要彼此相爱,仰望主的再临。另一方面加以发扬光大,并「传续」下去。在解释举行圣餐礼时,饼与杯如何成为耶稣的肉与血?郭子严提出「主的话语」能产生灵化的功效;而杨约翰提出「主的话语」和「圣灵的运行」,这二者产生灵化的功效。

四、成熟时期(19671975

当真道逐渐传至世界各地,为了加强各国圣工的合作,并希望能统一教义,该会于1967年召开第一届「各国教会代表大会」。1975年召开第二届「各国教会代表大会」,议决真耶稣教会十大基本信仰,包含信耶稣、信圣经、信教会、信浸礼、信圣灵、信洗脚礼、信圣餐礼、信安息日、信得救、信审判,并列入「真耶稣教会各国联合总会规章」的第五条,至此该会各国教义趋于统一。

在此一成熟期间,大家对于圣餐礼的教义见解渐趋于一致,因此这段期间内,只有一篇讨论圣餐礼教义的文章。就是1970年,林奉来所撰的〈圣餐的象征性与神秘性〉。这是该会第一篇论及圣餐含有象征性与神秘性的文章。象征性是指圣餐使用的物品和举行的方法,所表明的属灵意义。圣餐使用「无酵饼」,因「酵」象征罪恶;「无酵」象征纯洁、真诚。饼只用「一个」,象征主身体只有一个,大家在主里要合而为一。用「葡萄汁」象征主的流血;不用「葡萄酒」,因酒有发酵。圣餐的神秘性有二,一是饼与杯将变成主的肉和血。圣餐经过祝谢后,将在灵里变成主的肉和血,这是圣餐的神秘性。它是圣灵的工作,借着圣灵的运行而灵化的。另一是领受之后可获得永生与复活,这是神秘的恩典,也是所有基督徒的盼望。

1967年该会召开第一届各国教会代表大会,通过圣餐礼教义确立案,内容为:「信圣餐为纪念主死,同领主肉、主血,与主联合,能得永生,在末日复活之典礼。要时常举行,但必须用一个无酵饼及葡萄汁举办之。」该次会议一并通过信浸礼、信洗脚礼、信安息日、信圣灵、信独一神观等六项教义。1975年该会举开第二届各国教会代表大会,又通过四项基本信仰,也就是信圣经、信教会、信得救、信审判,并将前次会议通过的教义,合并为十项教义,采用信经的方式表达,成为「真耶稣教会基本信仰」,并列入〈真耶稣教会国际联合总会规章〉中,要求各国能确实遵守。至此,该会的基本教义已经确定,并要求各国能一并遵行,使各国教义统一,早日完成世界传道的使命。

五、小结

在该会的萌芽时期,初期工人蒙神启示,已经明白要设立圣餐礼。当时只明白圣餐礼的意义是「与主联合」,尚未明白要「纪念主死」。对于圣餐礼应使用的材料,看法分歧;而且对于圣餐中的饼如何成为耶稣的肉,无法解释清楚。

在该会的成长时期,圣餐礼的教义已经渐趋完全。此一期间,已经知道设立圣餐意义是「纪念主死」和「与主联合」;圣餐的材料要用「无酵饼与葡萄汁」,且只能使用一个饼;领受圣餐前要自我省察,如有故意犯罪的人不能领受;要在会堂内领受;要在当日领受,不可留隔夜。当时南方与北方的教会,对于圣餐礼的意义究竟是否有赦罪的功效?举办圣餐礼的时间应否限制一年举办一次?双方意见不一致,后来经过会议的讨论,双方达成共识,决议圣餐礼是为了纪念主死和与主联合,与赦罪无关;而且举办圣餐礼的时间,全凭圣灵引导,不必限制一年举办一次。

在该会的茁壮时期,因为总会转移至台湾,在信仰的承传上,使圣餐礼的教义的发展已经趋于完全。此一期间,一方面「承接」前人的教义,强调圣餐礼的意义,是记念主耶稣的死,同领主的血和身体。圣餐礼可以经常举行,不限于晚上。举行圣餐礼要事先通知会众,预备身心圣洁。领受圣餐之后,要立志为主而活,过圣洁生活,要彼此相爱,仰望主的再临。另一方面加以发扬光大,并「传续」下去,也就对圣餐礼的「奥秘性」提出解释;圣餐礼的饼与杯如何成为耶稣的肉与血?是藉由「主的话语」和「圣灵的运行」,产生灵化的功效。

在该会的成熟时期,圣餐礼的教义见解渐趋于一致。在这段期间内,强调圣餐礼的「象征性」和「奥秘性」。无酵饼象征圣洁,藉由举办圣餐礼,我们要反省除罪,这是圣餐的「象征性」,将来才能获得永生与复活。圣餐经过祝谢后,将在灵里变成主的肉和血,这是圣餐的「奥秘性」。此时,真道已传扬至世界各国,为了能统一各国的教义,该会在1967年召开第一届各国教会代表大会,通过圣餐礼教义的确立案。该会在1975年举开第二届各国教会代表大会,又通过将圣餐礼教义列入「真耶稣教会基本信仰」中,要求各国教会能确实遵守。至此,该会的圣餐礼教义已经确定,并由各国教会来共同遵行,而达成教义统一的目标。

就「由上而下的观点」而言,该会的圣餐礼教义是神一次交付的,在创立之始,初期工人蒙神启示,已经明白要设立圣餐礼,至今从未改变。就「由下而上的观点」而言,该会对于圣餐礼教义的诠释,随着时代的演变,对圣经经文的越了解,越来越深入和完全。

就圣经中的圣餐礼教义与该会圣餐礼教义的成文历史来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该会的圣餐礼教义完全遵守圣经的规定。例如对于设立圣餐礼的意义,圣经中可以归纳出纪念主死,同领主肉主血,与主联合等。而该会圣餐礼教义的成文历史中,对于圣餐礼的意义,初期只强调要与主联合,后来才强调要纪念主死,最后又强调要同领主肉主血。对于解释圣餐礼的饼与杯如何成为耶稣的肉与血?初期无法清楚解释,后来认为是「主的话语」产生灵化的功效,最后又增加「圣灵的运行」,产生灵化的功效。可见该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于圣餐礼教义的诠释也改变,越来越深化和周全。

(2)
上一篇 2020年10月11日
下一篇 2020年10月11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