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安息日教义的成文历史探讨

1 圣经中有关安息日的教义

圣经中有关安息日教义的范围很广泛,以下本节的探讨只就安息日的字源意义、由来、神学意涵,如何遵守安息日,以及安息日教义改变的缘由等问题,加以论述。

一、安息日的字源意义

「安息日」的希伯来文,名词是tB;V’,动词是tb’v;,意思是指「停止、结束或休息」,是指在「安息日」要将「一星期的工作暂时停下」,这天无论何工都不可做。平日与安息日的区别,在于平日应该工作,而安息日应当休息。

神赐福给安息日,定为圣日。「圣」这字的动词希伯来文是vd’q;,意思是「分别为圣、成为圣洁、献上」。神将「安息日」定为「圣日」,这日是圣洁的日子,是特别的日子,应与其它日子有所分别。这天是属于神的,应该要按照祂的吩咐来度过;这天要停止工作,让身体得到休息,使灵性再次获得复苏。

安息日的意义是要我们在「时间上」来尊崇神,也就是承认「神是时间的主宰」。神是全地的主宰,祂要人建造会幕及圣殿,作为空间的圣所,使人能敬拜祂;同样的,神也是历史的主宰,祂要人在安息日这天分别为圣,作为时间的圣所,使人能敬拜祂。

二、安息日的由来

大多数的基督徒在主日(星期日)聚会敬拜神,但也有部分教会在安息日(星期六)聚集教堂敬拜神。究竟安息日是谁设立的?其由来为何?以下拟探讨此问题。

(一)创造的安息日

神在六日之内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祂一切的工,安息了。所以神赐福给第七日,定为圣日。「创造的安息日」是神所独享的安息,是与人类无关的。当神完成了「造物的工作」后,宣布设立安息日,目的是要停止「造物的工作」。神不会疲倦,祂不必休息;祂安息的目的,是因为在六日造物的工从「混乱」变成「秩序」,已经成为圆满、完全、和谐,所以神不再从事「造物的工作」。

「创造的安息日」是神歇了「造物的工作」;神宣布从那日起,祂不再从事「造物的工作」。神创造天地后,为了使宇宙能够持续运转,祂仍然继续从事「护理的工作」。而且为了疼爱世人,祂仍然继续从事「救赎的工作」。耶稣说:「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可见虽然神停止「创造的工作」,仍然继续从事「护理的工作」和「救赎的工作」。

神设立安息日的时候,祂宣布要赐福给安息日,并且定为圣日,这是预先为人类设立的,等待适当的时机要把安息日「赐给」人们。因为神预知人类将要犯罪受咒诅,以后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要操作以致劳苦,因此需要休息。神在创世时预设安息日,一方面要人能将此日分别为圣,停止工作来敬拜神;一方面祂要赐福给遵守安息日的人,使他们能衣食无虑,并能享受心灵的安息。

有人说守安息日是律法的规定,在今日的恩典时期,不必守安息日。事实上,守安息日是神在创世初期,在律法规定之前,早已预先订定了。因此安息日是为全宇宙,包括人类、动物、大地而定,它具有普世性制度的价值,是要赐给全人类的;后来以色列人遵守十诫的安息日,是神将安息日赐给人。墨瑞(John Murray)教授认为安息日是神六日创造后所设立的圣日,既然基督徒从创造的秩序中承认一夫一妻、管理大地等规定,也应遵守神在创造时制定的安息日。

(二)赐给的安息日

使徒保罗认为旧约的律法是从西乃山开始。在出埃及时期,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地,尚未来到西乃山,律法还未颁布的时候,百姓来到汛的旷野,遭遇到缺粮的危机。在这一适当的时机,神说:「你们看!耶和华既将安息日赐给你们,所以第六天他赐给你们两天的食物,第七天各人要住在自己的地方,不许甚么人出去。于是百姓第七天安息了。」神不但将「安息日」赐给百姓,而且也将「吗哪」赐给百姓,解决百姓缺粮的问题。神的赐福常是加倍的,在此神将「安息日」与「吗哪」一并赐与百姓。

安息日是属于神的日子,在创世之时神就应许要赐福给安息日。以色列人在出埃及途中,神在汛的旷野,首先将安息日赐给百姓,同时也一并解决百姓的生存问题。神对摩西说:「我要将粮食从天降给你们。百姓可以出去,每天收每天的分,我好试验他们遵不遵我的法度。到第六天,他们要把所收进来的预备好了,比每天所收的多一倍。」「收」的希伯来文是fq’l;,意思是「拾取、搜集」,不但指拾取吗哪,也可以指拾取谷物、葡萄、地上的食物等。「预备」的希伯来文是@WK,意思是「供应、准备」,不但指人的预备食物、军队,也指神供应食物。「每天收每天的分」是指星期日到星期五,每天只拾取「一天的分」;但当星期五「收」一天的分,「预备」的时候会多一倍,成为「二天的分」。在「预备」的时候神赐给恩典,使百姓在安息日不必工作,就能享用食物,这是神应许要赐给当日选民的神迹。神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耶和华口里所出的一切话。」今日我们愿意遵行神的命令去守安息日时,神也必照祂的应许赐福给我们,照顾我们日用的饮食,使我们经历神必供应的神迹。

(三)律法的安息日

神为了要让百姓世世代代都能享受到「赐给的安息日」,于是将它列入「十诫」中。虽然「十诫」是神在西乃山对以色列民颁布的,它却是普世性的,所有的人都应遵行,而且遵守的人必能蒙福。例如外邦人遵守安息日,也能享受身心的安息;但因未相信耶稣,所以是无法得救的。

「十诫」并非是突然发生的,它是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扩充和简化而逐渐形成的。例如第四诫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在创世之时就已经设立;第六诫不可杀人,在挪亚的时代,神就说:「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又如第七诫不可奸淫,在约瑟的时代,主母引诱他犯奸淫罪时,他曾说:「我怎能作这大恶得罪神呢?」。虽然律法时期是从西乃山神颁布「十诫」开始,但「十诫」却是超越一般的「律法书」。兹说明「十诫」的特性如下。

1.具有永恒性:「十诫」是神亲口大声向百姓说出,要让所有的人听见;并亲手写在石版上,石版不会朽坏,意味着十诫永不变动;耶稣也重申它是永远不能废去的,是从创世到末日全人类都应该遵守的。而一般的「律法书」是摩西口传,是写在书卷上,是暂时的,实行到振兴的时候就不再遵行;例如在新约时期,外邦的基督徒可以不行割礼,不受「律法书」的规范。

2.具有普世性:安息日是属于神的,在「十诫」中规定,应遵守安息日的人包括你、你的儿子、你的女儿、你的仆人、你的婢女、你的牲畜、你城里寄居的客旅。可见安息日应全面性的遵守,并无阶级、国籍、性别、人畜的差异。而一般的「律法书」是地域性的,只有以色列民遵守;例如饮食条例中规定不能吃猪肉、鳗鱼等不洁之物,但外邦人仍然照常吃,并不受「律法书」的规范。

3.具有超越性:「十诫」是超越旧约的「律法书」,是独立于一般的「律法书」之外,其理由如下。第一,一般的「律法书」放在「约柜旁」;但「十诫」却要放入施恩座下的「约柜里」,这是神临在的永恒之所,是在「约柜旁」的「律法书」所不能相提并论的。第二,一般的「律法书」是个案律(casuistic law),通常只适用在某一具体的情况;例如律法书规定:「人若偷牛或羊,无论是宰了、是卖了,他就要以五牛赔一牛,四羊赔一羊。」而「十诫」是绝对律(apodictic law),是神立下的「绝对性的诫命」,类似国王的命令,百姓一定要永远无条件的遵守;例如十诫中规定:「不可杀人」。第三,一般的「律法书」是要控告、审判,有列示「罚则」的规定;但「十诫」却要施恩、祝福,所以没有「罚则」的规定。

「十诫」与一般的「律法书」都是神的命令,是要教导百姓行走在正路上,不被罪所玷污,在神面前能保持圣洁。「十诫」中规定安息日要休息,在这天不可作工,但并无罚则的规定。后来的「律法书」为了使百姓能确实遵行神的命令,而增加了罚则的规定。例如在农业社会时期,「律法书」规定在安息日不准耕种收割、不准捡柴、不准在住处生火。当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和被掳归回后,有些人开始经商,先知警戒百姓在安息日不准挑担子、作买卖。安息日是神与以色列人立约的证据,就如同割礼一样,违犯割礼要处死刑;同样的,违犯安息日也要处死刑。兹将处罚对个人与国家的影响叙述于下。

  1. 对个人而言,遵守安息日关系个人的生死;凡干犯安息日或在此日作工的人,都要被治死。根据《米示拿》(Mishnah)的记载,犹太人将作工分为卅九项:织缝、耕犁、收割、捆扎、打谷、扬谷、挑选庄稼、碾磨、筛、推拿、焗、剪羊毛、洗羊毛、打羊毛、染羊毛、纺线、编织、把两个绳圈、编织两种线、分开两种线、绑绳、解绳、缝两针、撕开以致缝两针、设陷阱捉鹿、屠宰鹿、剥鹿皮、腌鹿、医治鹿皮、刮鹿、切鹿、写两个字母、擦去两个字母以致写两个字母、建筑、拆毁、灭火、点火、用锤子击打、将物件从一个地区运到另一个地区。他们订定这些标准,为了避免干犯安息日,以致于遭受死亡的处罚。神设立安息日原是要使人身心得到安息,但历代文士、拉比一再增加禁令和罚则,使安息日成为捆绑人的重担与束缚。

《米示拿》虽然完成于主后第二世纪末,它却将传统对于摩西律法的口传解释保留下来。

2.对国家而言,遵守安息日关系国家的存亡。在南北朝时期,许多恶王违背律法,不遵守安息日,神曾藉由先知一再警告,例如神藉杰里迈亚先知警告说:「你们若不听从我,不以安息日为圣日,仍在安息日担担子,进入耶路撒冷的各门,我必在各门中点火;这火也必烧毁耶路撒冷的宫殿,不能熄灭。」百姓不听从先知的警告,不遵守安息圣日,导致国家灭亡,他们被掳至外邦。约于主前536年百姓归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他们故态复萌,仍然干犯安息日。百姓在此日醡酒,搬运禾捆驮在驴上,又把酒、葡萄、无花果,和各样的担子在安息日担入耶路撒冷。尼赫迈亚就警戒百姓,不要再行这些恶事干犯安息日,以至于惹神生气;而且吩咐人在安息日的前一日天黑的时候,将耶路撒冷城门关锁,不过安息日不准开放,免得有人在安息日做买卖。

(四)恩典的安息日

耶稣在世的时候遵守安息日,祂在该日照「平常的规矩」进了会堂,站起来要念圣经。耶稣升天后,使徒们也照着「素常的规矩」,在安息日进去会堂聚会。耶稣与门徒并未将安息日废除。

耶稣在世的时候为了安息日问题,与法利赛人多次起了争论。耶稣赞成在安息日掐麦穗来吃,因为人饿了,就要果腹,纵然在安息日也是一样。戴维和跟从他的人因为饥饿,进了神的殿,吃了惟独祭司才可以吃陈设饼,这不算犯罪;同样的,门徒在安息日掐麦穗来吃,并不算干犯安息日。祂赞成在安息日医治手枯干、驼背、行动不便、瞎眼的病人,并赞成在安息日拿起褥子来走路。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有一只羊,当安息日掉在坑里,不把牠抓住,拉上来呢?人比羊何等贵重呢!所以,在安息日作善事是可以的。」虽然耶稣所医治的那些病人并没有实时的生命危险,但祂满有怜悯与慈爱,不愿意病人再多受一天的苦楚,因此坚持要在安息日治病。

法利赛人坚决要遵守律法主义,因此持守《米示拿》中所列出卅九项安息日不可做的工,使安息日成为枷锁,将人紧紧的束缚起来。他们将「掐麦穗」解释成「收割」,将「以唾液和泥」解释为「揉捏泥土」,将「拿褥子」解释为「搬运」,这些都是安息日不可做的工。法利赛人因为坚守律法主义,以致作出泯灭人性的行动,对于人们的饥饿视若无睹,对于罹患多年疾病的病人也视而未见;他们认为疾病的长期痛苦,比起遵守安息日的规条,只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当耶稣因行善事违背安息日的规条时,他们竟然颠倒是非,兴起杀害耶稣的念头。

耶稣说:「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可见安息日的设立,可以用两个立场了解:(1)神本主义:人子是安息日的主,代表耶稣对于安息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祂可以决定该日可以或不可以作什么,并决定该如何践行安息日。(2)人本主义: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因此人比安息日重要。人饿了可以在安息日掐麦穗来吃,人生病可以在安息日求医治,人被鬼附可以在安息日求赶鬼,人心灵不平安可以在安息日求平安。在安息日行善事,使人得着好处,是完全合乎神的心意。安息日应以「神本主义」为体,神虽然以诫命的方式规范安息日,但诫命不是安息日的中心,安息日的中心是设立它的主;所以我们要利用此日尊主为大,尊主为圣,以神为本,敬拜神,并引人归向神。我们也要以「人本主义」为用,在此日帮助软弱的人,安慰心灵忧伤的人,让所有的人能在主里得享身心的安息。

三、安息日的神学意涵

人为何要遵守安息日?其宗教意义为何?兹叙述安息日的神学意涵如下。

(一)使人记念神是造物主

人是善忘的,当时日一久,我们会忘记神是造物主。因此,神以安息日作为以色列人要世代遵守的永远盟约;安息日是永远的证据,证明神是造物主。在《出埃及记》记载的十诫中,强调遵守安息日是为了记念神的创造大功;这是一个「绝对律」,是百姓与神签订的盟约,一定要无条件的遵守。这是一个「赐给的安息日」,神应许我们愿意去遵行神的命令守安息日时,祂必赐福照顾我们日用的饮食,使我们身心得享安息。

(二)使人记念神的救恩

人很容易忘记神的救恩,因此神吩咐以色列人在安息日当有圣会,要记念百姓曾在埃及地作过奴仆,是神用大能的手和伸出来的膀臂将他们从那里领出来。在《申命记》记载的十诫中,强调遵守安息日是为了记念神的救赎大恩。

新约时期的选民也要在安息日聚会,记念耶稣流血赎罪的大恩。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而罪的工价乃是死。如今却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地称义。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着耶稣的血,借着人的信,要显明神的义。

神的恩典我们要永远记得,神的作为我们要万代传扬。人是善忘的,倘若我们不经常记念神的恩典,很快就会把神的作为忘记。所以我们要立志遵守安息日,记念神的救赎大恩,并嘱咐下一代也要遵守安息日,使我们的信仰能够代代传承,不致于把神的恩典忘记了。

(三)使人身心得享安息

安息日是今世而且是来世的。「创造的安息日」是神在创世之初设立,为了要歇了祂「造物的工作」,安息了。同样的,在新约时期,耶稣降生来到世上,祂是救赎的主,藉由安息日要使我们身心得享安息。神应许要赐福给遵守安息日的人,他们要得到喜乐、兴盛,他们的祷告必蒙悦纳,他们的名要永远被神记念。

「赐给的安息日」是神为人设立的,目的是要使人身心得享安息。人带有肉体,常是软弱无力的;凡人总有太多的事须要担忧,例如子女课业问题,父母的健康问题,夫妻或婆媳问题,家庭经济问题,让我们喘不过气,无法安息。耶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

我们身心要得享安息,第一,要将一切困难交托神。我们在安息日不做工,这代表对神的信心,相信神掌管一切;这提醒我们,世界是操在神手中,而不是操在人手中。倘若我们愿意交托,或许困难并未消失,但因内心信靠主,常能产生力量,胜过外在的艰困。第二,要顺服神。耶稣说: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就必得享安息。耶稣的样式就是顺服,祂把自己交托给神,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耶稣的完全顺从,成为我们效法的榜样。

(四)使人可以成圣得救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你要吩咐以色列人说:「你们务要守我的安息日;因为这是你我之间世世代代的证据,使你们知道我──耶和华是叫你们成为圣的。」神是圣洁的,神的旨意就是要我们成为圣洁,远避淫行,因为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

当我们持续的遵守安息圣日,在此日藉由聚会、祷告与神交通,让圣灵充满;在此日藉由灵修,使自己的身心成为圣洁。当我们将这日分别为圣,不做俗事,又聚会敬拜神,平安的神将亲自使我们全然成圣,使我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在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完全无可指摘。

(五)使人仰望天国的安息

安息日除了今生的崇拜与休息外,也具有「末世论」(eschatology)的预表。虽然神曾应许百姓在今世能脱离败坏的辖制,能得享平安,享受神儿女自由的荣耀;但因为人的不相信、不顺从,这应许并未完全实现,百姓无法过着在地如天的生活。所以经云:「若是约书亚已叫他们享了安息,后来神就不再提别的日子了。这样看来,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因为那进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他的工一样。」今日我们谨守安息日,追求灵命的丰盛,祈求与神密相契,并仰望主的再临;将来一定能进入天国,享受永远的安息。

四、如何遵守安息日

安息日是分别为圣拜神的日子。在旧约时期,神吩咐摩西说:安息日甚么工都不可做,当有圣会,要献祭,而且要将油与陈设饼摆列在神面前。每逢七月初十日的安息日,要刻苦己心,要献火祭给神,祭司要穿上细麻布的圣衣,行赎罪之礼。因为安息日与个人的生死、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犹太人认为安息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新约时期,耶稣在安息日照他平常的规矩进了会堂聚会、读经和讲解圣经;保罗与巴拿巴也在安息日进了会堂,合城的人几乎都来聚集,要听神的道。

安息日是神赐福的日子,今天我们要如何遵守安息日才能蒙神赐福?兹说明如下。

(一)放下俗事

安息日是「圣日」,是特别的日子,应与其它日子有所分别。这天是属于神的,应该要停止工作,放下俗事,按照神的吩咐来度过。先知告诫我们:「你若在安息日掉转你的脚步,在我圣日不以操作为喜乐,称安息日为可喜乐的,称耶和华的圣日为可尊重的;而且尊敬这日,不办自己的私事,不随自己的私意,不说自己的私话,你就以耶和华为乐。耶和华要使你乘驾地的高处,又以你祖雅各的产业养育你。这是耶和华亲口说的。」在繁忙的工商业社会中,我们忙于工作,甚至下班后满脑子仍想着工作,成为工作的奴隶。安息日要我们停止工作,把一整个星期占据我们身心的俗务全部抛开;让我们在安息日专注于与神的密切交通,追求灵命的丰盛,将得到神的祝福。

(二)参加圣会

经云:「六日要做工,第七日是圣安息日,当有圣会;你们甚么工都不可做。这是在你们一切的住处向耶和华守的安息日。」在安息日,信徒当参加聚会,听闻神的道理,纪念神创造与救赎的大恩,并盼望将来天国的安息。安息日也是祷告的日子,藉由祷告敬拜神,借着祷告将重担交托给神,借着祷告与主密相契。经常参加圣会,可以不断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神的恩典,所以圣经勉励我们说:「并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身体用清水洗净了,就当存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也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不至摇动,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又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

(三)传道行善

耶稣说: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而人子是安息日的主。所以我们要利用此日参加聚会敬拜神,也要利用此日传道行善,帮助软弱的人,安慰心灵忧伤的人,使人得着好处。在旧约时期,祭司在殿里犯了安息日是没有罪的;在新约时期,耶稣也在安息日医治病人。今天在教会中,安息日有崇拜聚会、祷告会、初信者造就聚会,藉由参与各种聚会,让我们的身心得享安息。在安息日时,可以在教会享用爱餐,与同灵沟通、亲近,并关怀软弱的同灵。也可以利用聚会后的时间,抽空探访住院、生病的同灵。这些为主做圣工、传道行善的事,都是神所悦纳的。

(四)家人相聚

平时父母将精力用在工作上,而孩子忙于做功课、看电视、打计算机,很少有机会与子女沟通。在安息日这天,神提供合家团圆的机会。父母与孩子可以停止工作,藉由一起用餐,父母能倾听子女的谈话,促进彼此的情谊。安息日也是夫妻情感交流的日子,藉由一起散步、交谈、用餐,能够重温旧梦,坚定双方的感情。倘若我们能善用安息日,使它能成为家庭成员的沟通日,大家都能积极参与,相信一定能建立良好的感情。

五、安息日教义改变的缘由

圣经记载应遵守安息日(星期六),而今日多数教会却没有遵守圣经的吩咐;他们将安息日的教义加以改变,成为在主日(星期日)聚会敬拜神。以下拟讨论安息日教义改变的缘由。

「割礼」是犹太人信仰实践的一种重要标志。当基督的福音由犹太人传到外邦人时,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外邦基督徒应否受割礼?有些法利赛人的信徒主张说:「必须给外邦人行割礼,吩咐他们遵守摩西的律法。」但使徒保罗却有不同的看法。为了解决此一争端,召开耶路撒冷会议,通过外邦基督徒可以不必遵守割礼。同样的道理,守安息日也是犹太人信仰实践的重要标志之一,当犹太人认为耶稣干犯安息日的规条时,竟然想杀害耶稣。在《使徒行传》中并未讨论外邦基督徒应否遵守安息日的问题,可见当时的外邦基督徒仍继续应遵守安息日,因此安息日的问题并未引起争论。

《十二使徒遗训》(Didache)是古代教会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约于公元130–160年间完成,是最接近新约圣经的教父著作。在其第十四章中,论及要在「主日」集会,擘饼祝谢,并承认罪过。《游斯丁第一护教辞》(First Apology)约于主后第二世纪初完成,在其第六十七章中论及基督徒的每周崇拜,他认为「主日」是共同集会的日子,要朗诵先知的著作,举行圣餐礼一起享用饼、酒,全体起立祷告,并奉献财物。在《游斯丁与推芬对话》(Dialogue with Trypho)第十一、十二章中论及安息日。他认为守息日是旧约律法的规定,耶稣已经另立新约。只要能停止作恶,能够悔改,就已经是持守真正的安息日。可见在第二世纪时,福音即已经变质,渐渐偏离真道,「安息日」也被「主日」取代。

六、小结

耶稣说:「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可见安息日的设立,目的是要让人得到好处。在旧约律法设立以前,神已经将安息日「赐给」百姓,并赐福照顾他们日用的饮食。在新约时期,耶稣与使徒也照平常的规矩遵守安息日。所以今日我们要遵守安息日,将它分别为圣,与其它日子有所分别。

安息日是神赐福、分别为圣的日子。在每周的安息日,我们应该暂停世上的工作,借着参加聚会,纪念神创造与救赎的大恩;借着祷告将重担交托给神;借着努力灵修,追求灵命的丰盛,与神日益亲密;改善与家人间的关系;到医院探访生病中的同灵,让他们感受到神的爱。安息日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先藉此日追求灵命的丰盛,与神能密切交通,进而每日与主密相契,相信一定会蒙神赐福,得着安息日的应许:今生身心能享受平安与喜乐,死后能进入天国享受永远的安息。

2 真耶稣教会安息日教义的成文历史

真耶稣教会成立之初,即已确立安息日的教义。有关安息日教义的成文历史,兹分下列四期加以叙述。

一、萌芽时期(1925以前)

在总部成立前的萌芽期间,有关安息日的教义兹叙述如下。

(一)该会早期工人的见解

1910年,张灵生长老因为阅读安息日会出版的书籍,蒙圣灵指示,乃知主与使徒们当年都守安息日,而且圣经中并无改守星期日的确据,于是靠主遵守安息日。他是该会第一位提出要守安息日的人。

1911年,张巴拿巴长老祷告时也蒙神启示说:「你当纪念我的安息,我必赐赐福与你。」从此以后,除了朝夕聚会祈祷外,每逢安息日也正式聚会敬拜神。

1916年,魏保罗长老接触安息日会,受感研究安息日的道理,确知耶稣与门徒都遵守安息日。他明白安息日是神应许赐福的日子,因此在安息日要虔诚的事奉主,应该多多的祷告、祈求、唱诗、读经、到各处去传道,应避免作世俗之事。同时,他也积极向各公会倡导,应该要遵守安息圣日。

(二)该会教规的规定

1919年,魏保罗在《万国更正教报》中,列出〈真耶稣教会的教规〉,其第四条规定:「必须守礼拜六的安息圣日。」其中的〈各公会当更正的教规〉,与安息日有关的条文为:「当守礼拜六的真安息日,这是主和使徒守的圣日。」「安息日聚会时不可打捐钱,犯财迷,搅乱圣灵。」

1922年,〈真耶稣教会的教规〉修正为:「信徒愿得圣灵各样的恩赐,当守礼拜六的真安息圣日,因安息日是主特别降福的日子(创二1-3;林前十二7–11)。」「安息日聚会不可捐钱,恐怕搅乱圣灵。」

该会成立初期的教规规定,安息日聚会时不可以捐款。魏保罗的解释是要与其它教会勉强人捐钱有所区隔;倘若想真心帮助贫困信徒,是可以捐钱帮助的。高大龄的解释是正在聚会时,走到信徒面前收捐款,这是勒捐;应该在聚会后,将捐款放入捐箱里。也有人引用圣经,认为只能在七日的第一日捐钱。「安息日聚会时不可以捐款」这一规定,是人为的作风,为了想更正其它教会,而作了矫枉过正的规定。后来的规章中,已经去除这项规定。

1922年,召开全国联络大会,拟定该会简章十五条,其中与安息日有关的为:「本会每逢安息日,三次聚会、祈祷、歌诗、读经、讲道。」当时安息日聚会次数是三次,比现在的二次多;而且聚会的内容多样化,不单以讲道为主,还包括祈祷、歌诗及读经。他们不但纪念安息日,而且还享受安息日。

(三)高大龄的见解

1923年,高大龄着《神命万国更正教纲目》,对于教义作较完整的解释,其中第五条对安息日教义的解释列示如下:

「教会废弃真神的诫命,遵守古人的遗传,守礼拜日,不守安息日,怎能得救呢?」真神降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创二3)。守安息日是第四条诫命(出廿8–11)。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可二17),耶稣是安息日的主(可二18)。耶稣守安息日(路四16),使徒守安息日(徒十三14,十六13,十七2,十八4)。安息日的守法(利廿三32),耶稣尚且不废掉律法,我们是谁,竟敢不守诫命呢?所以真耶稣教会都守安息圣日,安息日会不受圣灵,是身体守安息,心却不能享安息。惟有主的圣灵同在,才能享真安息(林后三17;太十一28–30)。凡守礼拜日的,快听从神,更正过来。因为犯了一条诫,就是犯了众条诫(雅二10)。守安息圣日,不可只有敬虔的外貌,丢弃敬虔的实意(提后三5)。圣灵说:是的,哈利路亚。

该会成立的初期,对于教义的解释,采条文式的列举,并未加以解释;该书首先对教义的内容详加解释。其特色是第一位强调圣灵的重要性,认为惟有藉由圣灵的同在,才能享受真安息。该书谈论创造的安息日、十诫的安息日,以及恩典的安息日,并引证耶稣和使徒都遵守安息日。其对于安息日教义的解释,已经渐趋于完整。

综上所述,在该会的萌芽时期,初期工人皆蒙神启示,知道要遵守安息日,但对于安息日教义的内容,并未作清楚的阐释。后来的工人,已经了解安息日的种类有创造的安息日、十诫的安息日,以及恩典的安息日,并知悉安息日的目的是要达到身心的安息。此外,此一期间该会的规章中已经列出安息日的教义,强调聚会次数要达到三次,且聚会的内容应包括讲道、祈祷、歌诗及读经。当时的信徒单纯,他们不但遵守主命令纪念安息日,而且也享受安息日,达到身心的安息。

二、成长时期(19261949

该会总部成立后,遭逢战乱,在这一段生活的苦难时期,却是教义成长的期间。其有关安息日教义的发展,兹说明如下。

(一)张巴拿巴的见解

1926年,张巴拿巴撰〈驳守复活日〉一文。该文是第一个采用「模拟法」,说明使徒并未废除安息日。《使徒行传》中记载,教会因割礼存废问题而辩论;安息日是十诫的规定,倘若使徒曾废除安息日,应该会引起辩论,在《使徒行传》中也会记载,但《使徒行传》中并未记载。事实上,耶稣与使徒都遵守安息日;守星期日是主后364年,天主教废除安息日而改守星期日。

(二)郭多马的见解

1928年,郭多马撰〈纪念安息日的正意〉一文。该文是第一个提出「律法的安息日」与「恩典的安息日」的区别。始祖未犯罪前,在伊甸园里,已有安息日,是「恩典的安息日」,是喜乐的。始祖犯罪后,失落「恩典的安息日」;后来神在西乃山时,将安息日列入十诫的第四诫,这是「律法的安息日」,是辖制的,是约束的。耶稣降生后,又赐给信徒「恩典的安息日」,如同在伊甸园般的光景。我们每逢安息日,在教会里敬拜神,就可以体验到喜乐。

1937年,郭多马撰〈论安息日〉一文,这是一篇神学会的讲义。作者一方面谈论各教派守主日的错谬见解,一方面谈论对安息日应有的认识。「安息日」是「星期六」,它的意义有三:第一,安息日是神停了创造万物之工。神不会疲乏,可知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第二,神赐福给安息日定为圣日。第三,安息日是神命定的,要作为神与人中间永远的证据。信徒应如何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第一,要纪念安息日。在此日到教会,纪念神的创造与救赎。第二,要守为圣日。在此日要停止工作,齐集圣所,敬拜真神。

(三)规章细则的规定

1929年,召开第五次临时全体大会,修正真耶稣教会规章,在第十条中除大水洗及圣灵外,另增加安息日,其条文为:「凡为信徒……并要纪念安息守为圣日……」该条文将遵守安息日列为信徒应尽的义务。

1930年,制定真耶稣教会细则,其第三条规定:「凡已成立之本会,每晚及每安息日(即星期六)上下午均要聚会、唱诗、祈祷、讲道,敬拜真神;但若无讲道者,可以读圣经代之(来十15;出廿8)。」该条文强调要将安息日分别为圣,在该日要参加聚会敬拜真神。

(四)毕道生的见解

1931年,毕道生着《永生门路》一书。该书强调要遵守十条诫命,尤其是第四诫安息日。叙述创造的安息日、律法的安息日、新约耶稣恩典的安息日,并谈论安息日被废止的过程。

(五)蒋约翰的见解

1935年,蒋约翰撰〈为何要守安息日〉一文。作者将守安息日与得救连结,认为守安息日可以使我们身心成圣,灵修达到得救的地步。如果遵守安息日,将蒙神祝福;倘若不遵守安息日,将遭神咒诅。

1945年,蒋约翰着《真理简要问答》一书。该书第五章〈论安息日〉,对于安息日的教义,作了详细而完备的介绍。首先,强调安息日的起源,是神在太初创造万物完成时设立。其次,强调神将安息日列入十诫中。第三,论及耶稣及门徒都遵守安息日。第四,强调安息日被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更改,成为星期日。第五,强调真教会安息日与安息日会的区别,安息日会是守「律法的安息日」,真教会是守「恩典的安息日」。第六,强调遵守安息日的好处,可以得福、成圣、卸担、得救、永生。

(六)林悟真的见解

1935年,林悟真着《天路之灯台》一书。该书第二章论安息日,强调安息日是神赐福的日子,列入神的诫命中,要切实的遵守,作世世代代的纪念。神的诫命是绝对不能更改的,所以我们对于守安息日应作为永远的纪念;不分时代的远近、年日的长短,都应一律尊重纪念此日。耶稣与门徒也遵守安息日。并提出证据证明废除安息日改守主日,是罗马的皇家君士坦丁。

(七)会议的决议

1947年,召开第十一届全体代表大会,议决通过该会的基本教义。其中安息日的教义为:「真信本会信徒,应遵守真神十诫,纪念安息守为圣日,为选民顺命、成圣之标准。」该次会议将教义用信条的方式加以表达,这是该会信条的开始。会议中并通过五大教义为选民得救的标准,而这「五大教义」包括「水洗、灵洗、灵餐、灵祷、洗脚礼」,将安息日列入「十二要道」中。因为「五大教义」是与罪恶有关:水洗是赦原本罪,灵洗是使人除罪,圣餐是给人抵抗罪素,灵祷是帮助人不犯罪,洗脚礼是洒去天良之污秽的。后来,该会在台湾强调的「五大教义」系指「圣灵、浸礼、洗脚礼、圣餐礼、安息日」。两者间的差异,是将「灵祷」与「灵洗」合并为「圣灵」,并增加「安息日」。

(八)魏以撒的见解

1947年,魏以撒撰〈本会之要道概论〉一文,将该会之要道分为十二大纲,又称十二标准。因为十诫的第四诫规定:「六日要劳碌做你一切的工(出廿9)。」而且使徒保罗也说:「又要立志作安静人,办自己的事,亲手做工,正如我们从前所吩咐你们的(帖前四11)。」所以作者在第六标准中规定:「真信六日劳碌,安静作工,吃自己的饭,为会友自立自养自传之根本。」他强调信徒要殷勤工作,学习正经事业,不作工不可吃饭。当工作有所得,要知足节制,有余的部分要救助贫困,支持教会的福音工作,完成该会自立、自养、自传、自治的使命。这种在安息日的教义中,强调其它六日要劳碌殷勤工作,赚取所得来支持教会的财政,此种论点在该会的文献中,他是第一位提出。

十二标准的第七标准规定:「真信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为选民成圣的标准。」安息日是属神的,神应许要赐福给安息日;所以信徒在安息日要参加聚会,不办私事,不随私意,不说私话。

作者认为安息日是在第七日,是综合「七」数目的大成,是圣经中第一个出现的七。而七是圣数,如洁净的畜类要带七公七母,要饶恕人七十个七次,真神之七灵,七个灯台,七个教会等。安息日的七是讲解七字的总汇,不承认七日的安息,就不能明白七字在圣经中的奥秘。这种说法似乎是推论过度,只宜视为是作者个人的见解,并没有圣经明确的根据。

魏以撒又撰〈真耶稣教会教义问答〉一文。第一章谈诫命并安息日,论及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要世世代代永远遵守。守安息日可以得福成圣,享受安息,与得救有关。在安息日要歇了工作,聚会敬拜神,但作善事是可以的。而且遵守安息日与千禧年有关,千禧年是第七日(一日如千年);今生不守安息日,就不能得头次复活进入千禧年。事实上,圣经中并未记载在末世时选民要等待「千年王国」;而且圣经中也未记载遵守安息日与千禧年有关。

神的道理原是隐藏的奥秘,须藉助圣灵的帮助,才能将奥秘的事发明出来。该会有圣灵的引导,教义的成文发展就像是河川中的顺流一样,能够平稳的流入大海中。在该会教义成文发展的过程中,魏以撒的见解常是推论过度,就像河川中的乱流或漩涡,无法成为主流,不久之后就泡沫化消失无踪了。

例如魏以撒在圣餐礼的教义中,坚决主张圣餐礼有赦罪的功效,而且一年只能举办一次,要在逾越节那一日,因为耶稣设立圣餐是在逾越节。在洗脚礼的教义中,他坚决主张洗脚礼有赦罪的功效,因此信徒应实施临终洗脚。

综上所述,在该会的成长时期,因为总部的成立,使安息日教义的研究能更成熟。此一期间,强调安息日设立的意义,是为人设立的,是神命定的,是要使人得福的。而且现在守的安息日是「恩典的安息日」,而不是「律法的安息日」。所以在此日要停止工作,齐集圣所,敬拜真神,纪念神的创造与救赎。此外,该期间强调守安息日与得救有关,可以藉由灵修,使身心成圣,达到得救的地步。因此在召开第十一届全体代表大会时,议决该会的基本教义,将安息日的教义列入「十二要道」的基本信仰中。

三、茁壮时期(19501966

1950年,中国大陆政权移转后,该会福音的重点工作遂落在台湾身上。台湾设立「真耶稣教会台湾总会」、「台湾神学院」,肩负起神学研究与世界传道的圣工。在这一段茁壮时期,有关安息日教义的发展,兹说明如下。

(一)张锡安的见解

张锡安执事,原名锡祓,辽宁省人。1956年按立为该会执事;曾任台湾总会负责人。后来,他离开该会至其它的教会。参见真耶稣教会编审委员会编,《真耶稣教会台湾传教卅周年纪念刊》,页23。

1953年,锡安在撰〈归回安息〉一文。他论及圣经中记载的诫命的安息、律法的安息、迦南的安息,都不是真安息,只是预表与影像。真安息有两种:一是在主救恩下心灵的安息,一是蒙主接去后永远的安息。得真安息的方法是要到主前来,负主的轭,学主的样式──柔和、谦卑,将一切交托给主,过着没有惧怕和忧烦的生活。

(二)毅的见解

1953年,毅撰〈略述安息日〉一文。他论及安息日的意义有四,一是纪念神的创造之工,二是神赐福给这日定为圣日,三为神人中间的证据,四是使人身心得享安息。神看重安息日,将它列入十诫中,守诫命的人会蒙福,违反诫命的人会遭咒诅。安息日的律法是「诫命的律法」,是永不可废除的;耶稣与使徒都遵守安息日,并未废除。恩典时代的安息日是使人快乐、享福、灵性上造就、身心安息的,并能预备将来永久的安息。就属灵方面而言,基督徒是神的选民,是亚伯拉罕的后裔,要承受产业,也要尽本分,就是遵守安息日。

(三)朱建新的见解

朱建新执事,原名金木,台湾嘉义县人。1943年按立为执事,1944年担任本部传道人。参见真耶稣教会台湾总会编,《真耶稣教会台湾传教卅周年纪念刊》,页25。

1954年,建新撰〈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一文。他提到基督是安息日的主,在基督里的人,与基督同作后嗣,也要与基督同作安息日的主。我们在安息日要行善,不要犯罪,才能够得神的喜悦。倘若我们利用安息日与神相交,使我们与神的性情有分;尊重这日,不作私事、不随己意、不说私话,要作神事、要随神意、要说神话,就是作圣工,神必赐与属灵的福气。

(四)郭子严的看法

1954年,郭子严撰《真道提要问答》一书。该书第十五章是圣日,强调安息日是神在创造天地万物时设立的,神定了三件不可废除的事:设立安息日、赐福给安息日、定安息日为圣日。神设立安息日的意义有五:使人纪念神创造天地万物之工、使人在神赐福的日子蒙福、使人知道神是叫人成圣的、使人享受身心安息的权利、使人仰望将来天国的安息。信徒应如何纪念安息日?要参加聚会、敬神圣所、诵读圣经、特别祷告、聚集听道、谨慎言行、传道行善。

(五)规章细则的规定

1954年,召开第三届第一次理监事联席会,订定〈台湾省真耶稣教会办事细则〉共五十二条,其中第六条规定本会的基本信仰,有关安息日的部分为:「信安息日(第七日)守为圣日。」在办事细则中,将信安息日、信独一真神、信洗礼、信圣灵、信洗脚礼、信圣餐礼等,全数列为该会的基本信仰,而且用信条的方式加以表达。

(六)梁景松的看法

1955年,梁景松着〈真耶稣教会要论〉一书。该书简略论及安息日,包括安息日的起源;守安息日的目的:要记念主创造万物,要蒙神赐福,要知道神叫人成圣,要享受身心安息,要进另一安息的准备;新旧约律法安息日与恩典安息日的区别;并谈论安息日的中断。

(七)陈恒道的看法

陈恒道长老,原名职,台湾彰化县人,1937年生。1954年报考第一期神学班,毕业后当该会传道人。曾任台湾总会总负责、国际联合总会总负责。著作有《论安息日》、《讲章荟萃》、《出埃及记》、《民数记》、《利未记讲义》、《申命记讲义》、《使徒行传》等书。参见赵明洋编,《真耶稣教会神学院四十周年纪念刊》,页45。

1955年,陈恒道着〈论安息日〉一书。该书首先从圣经及教会历史中,谈论安息日的中断与恢复。他认为安息日是不能废掉的,是与世并存的。其次,谈论安息日设立的意义与目的。他认为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一方面要使人纪念神的创造与救赎,一方面要使人身心得享安息。第三,谈论安息日是旧约摩西的律法,在新约时期是否已经废除?事实上,耶稣不是要废除律法,乃是要成全律法,使遵守得更妥善、完备。第四,论律法的安息日与恩典的安息日。今日守安息日是恩典的安息日,不再被条规拘束或管辖,此日是可以行善、救人,但不应将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第五,论反对安息日者的理由与根据。通常认为守安息日是旧约的律法,新约时代的人既靠恩典得救,就无须守诫命,当纪念主的复活日。第六,论及安息日被更改。主要是天主教于336年,在老底嘉会议时,将守安息更改为守星期日。第七,论及应如何遵守安息日?作者认为应放下俗事、参加圣会、尊敬圣所、欢赞真神、多多祷告、多看圣经、聚会听道、彼此相交、多方行善、传道作证。倘若在今生能切实遵守安息日,将来能进入天国,享受永远属天的安息。

本书的特色是作者强调「十诫的律法」与「仪文的律法」的不同,并列出十三个项目来作比较,这是该会文献上首先提出此论点的人。他认为安息日列入十诫中,「十诫的律法」是道德上的义务,是至尊至大的律法,是神亲自述说,是神亲手写的,是写在石版上,是放在约柜里,是完美全备的,是使人遵守而得活,是与天地共存的,是基督不废的,是属灵的,是使人自由的,是显知人的罪。而「仪文的律法」是属仪式上的,是律法上的规条,是藉摩西口传和写的,是写在律法书上,是放在约柜旁,是不完美的,是谨守也不得活,是到振兴时为止,是基督废去的,是属肉的,是难守不能负的轭,是后事的影儿。

(八)杨约翰的见解

1959年,杨约翰撰〈基督徒与安息日〉一文。他强调基督徒在世上要遵守安息日,但不是律法之下的安息日,而是恩典之下的安息日;不是重担,而是享受;不是辖制,而是自由;不是愁苦,而是快乐。

1960年,杨约翰着《圣经要道》一书。该书第十四章介绍圣日。首先,谈论旧约时期安息日在历史上的经过。其次,谈论神设立安息日的目的,要使人记念神是造物主,使人得享身心的安息,使人记念神的救恩,使人知道神是叫人成圣,使人仰望天国的安息。第三,论及耶稣遵守安息日,使徒遵守安息日,初期教会也遵守安息日,因此今日的基督徒也要遵守安息日。第四,论及当怎样记念安息日。要放下俗事,参加圣会,传道行善。最后,谈论是谁改为守星期日?是在主后336年老底嘉会议时,天主教将遵守安息日改为守星期日。

1963年,杨约翰撰〈真耶稣教会简介〉一文。该文介绍真耶稣教会的基本信仰,也就是五大教义。有关安息日的部分,是谨守安息圣日。安息圣日是神在万物造成之时设立的,目的是要人在此日身心得享安息;纪念神的创造与救赎的大恩;于此日聚会、灵修,仰望天国永远的安息。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因此不分犹太人、外邦人,所有属神的子民都要遵守。耶稣在世时遵守安息日,门徒也遵守安息日。

(九)林奉来的见解

1959年,林奉来在《圣灵报》连载〈共信之道〉,其第四章是论安息日。安息日的由来是神在创造天地当初设立的,是神祝福与分别为圣的,并命令选民要遵守。安息日的意义是纪念神恩典的日子,是神爱的诫命,是神赐与选民的证据,是预表在天国的安息。神应许遵守的人将蒙福,不遵守的人就有祸。遵守安息日的方法是参加聚会,纪念神的创造与拯救的恩典,并仰望天国的安息,同时在安息日要做见证。

(十)谢顺道的看法

1960年,谢顺道着《辩明真道》一书。该书第六章为论安息日。首先,谈论安息日的由来。其次,谈论安息日的意义。要使人记念神创造与拯救的恩典,要使人得享身心的安息,是神赐与以色列民的证据,使人仰望天国的安息。第三,论及一个福祸的关键。对于遵守的人,神赐与福乐;对于干犯的人,神必惩罚。第四,论及律法与恩典的安息日。律法的安息日是束缚与恐怖,不可以工作;恩典的安息日是没有束缚与恐怖,而且可以行善。第五,论及守星期日的由来。是在主后336年老底嘉会议时,天主教将遵守安息日改为守星期日。第六,论及当如何遵守安息日?要不作俗事、参加圣会、颂读圣经、聚会听道、宣扬救恩、特别祷告、纪念神创造与拯救的恩典、仰望天国的安息。

综上所述,在该会的茁壮时期,因为总会移转至台湾,在信仰的承传上,使安息日的教义的发展趋于完整。此一期间,先有郭子严撰《真道提要问答》一书强调安息日设立的意义,是要纪念神的创造之工、使人蒙福、使人成圣、使人身心安息、使人盼望天国的安息。信徒应参加聚会、敬神圣所、诵读圣经、特别祷告、聚集听道、谨慎言行、传道行善,来纪念安息日。后来将「信安息日」列入办事细则中,成为信徒应遵守的信经。接着的梁景松、陈恒道、杨约翰、林奉来、谢顺道,都是「承接」前人的信仰遗产,并加以发扬光大,「传续」下去。他们强调安息日的意义,要使人记念神创造的恩典,使人记念神拯救的恩典,使人得享身心的安息,使人仰望天国的安息。所以在安息日要不作俗事,参加圣会,颂读圣经,聚会听道,宣扬救恩,并特别祷告。安息日列入十诫中,是神亲自述说、亲手写的,是与不可废除的。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因此所有属神的子民都要遵守。

四、成熟时期(19671975

当真道逐渐传至世界各地,为了加强各国圣工的合作,并希望能统一教义,该会于1967年召开第一届「各国教会代表大会」。1975年召开第二届「各国教会代表大会」,议决真耶稣教会十大基本信仰,包含信耶稣、信圣经、信教会、信浸礼、信圣灵、信洗脚礼、信圣餐礼、信安息日、信得救、信审判,并列入「真耶稣教会各国联合总会规章」的第五条,至此该会各国教义趋于统一。在此一成熟期间,有关安息日教义的发展,兹说明如下。

(一)谢顺道的见解

1970年,谢顺道撰〈论「西二16」的安息日〉一文。论及一般守主日的教会,常引用下列经文:「所以,不拘在饮食上,或节期、月朔、安息日都不可让人论断你们。这些原是后事的影儿;那形体却是基督(西二16、17)。」他们认为律法是后事的影儿,那形体却是基督。因此当耶稣基督出现,成全了救恩,律法便废弃了,基督徒可以不必遵守安息日。

事实上,保罗并未废掉安息日,他与耶稣一样,照着素常的规矩,在安息日进去会堂。保罗认为外邦的基督徒可以不要受割礼,结果遭受犹太基督徒的逼迫;倘若他废除十诫之一的安息日,将遭受更大的逼迫。但圣经并未记载保罗因废弃安息日而遭受逼迫,只记载保罗因废弃外邦基督徒的割礼而遭受逼迫,可见保罗并未废除安息日。

律法有礼仪律与道德律。礼仪律有时代性,当耶稣受死成全了救恩,礼仪律的律法便废弃了,基督徒可以不必遵守。道德律没有时代性,因此基督徒也要遵守;而十诫都是道德律,所以基督徒要遵守安息日。

〈歌罗西书〉第二章第16节的「安息日」,与饮食、节期、月朔并列,因此是指「律法的安息日」,与「恩典的安息日」无关。安息日是神为人设立的,今日我们要遵守「恩典的安息日」。「律法的安息日」是使人受到捆绑,而「恩典的安息日」是使人得享身心的安息。今日我们在地面能尝到内心安息的滋味,将来在天上才能享受永远安息的福分。

(二)杨约翰的见解

1975年,杨约翰撰〈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一文。论及安息日的由来,是神在创造万物完成时设立的;神定第七日为圣日,并赐福给第七日──安息日。神设立安息日的目的,是要人身心得享安息;因此信徒应在此日聚会敬拜神,记念神的创造与救赎,享受身心的安息,并仰望天国的安息。耶稣与门徒在世的时候,都遵守安息日,究竟是谁改守星期日呢?在主后336年老底嘉会议时,天主教将遵守安息日改为守星期日。我们应该将安息日归主为圣,专心事主,并盼望天国永远的安息。

综上所述,在该会的成熟时期,大家对于安息日的教义见解渐趋于一致,教义已趋于完全,因此在这段期间内,只有少数探讨安息日教义的文章。一方面强调十诫是没有时代性,所以十诫中的安息日,所有的基督徒都要遵守。1967年,该会召开第一届各国教会代表大会,通过安息日教义确立案,内容为:「信安息日(星期六)为神赐福之日。但要在恩典下纪念其创造及救赎之恩,并盼望来世永远安息而遵守之。」该次会议一并通过信浸礼、信洗脚礼、信圣餐礼、信圣灵、信独一神观等六项教义。1975年,举开第二届各国教会代表大会,又通过四项基本信仰,也就是信圣经、信教会、信得救、信审判,并将前次会议通过的教义,合并为十项教义,采用信经的方式表达,成为「真耶稣教会基本信仰」,并列入〈真耶稣教会国际联合总会规章〉中,要求各国能确实遵守。至此,该会的基本教义已经确定,并要求各国能一并遵行,使各国教义统一,早日完成世界传道的使命。

五、小结

在该会的萌芽时期,初期工人皆蒙神启示,知道要遵守安息日;但对于安息日教义的内容,并未作清楚的阐释。同时初期工人魏保罗看见其它教会在主日聚会时,勉强人捐钱,使人心生畏惧,不愿意来参加聚会。因此规定在安息日不可以捐钱奉献,如此产生矫枉过正的现象。事实上,圣经记载我们朝见神的时候,不可空手朝见,各人要按自己的力量,照神所赐的福分,奉献礼物。因此在安息日聚会时奉献财物,向神感恩,是符合圣经的教训。不久此一规定被废除,可以在安息日聚会时奉献,只是不要勉强,可自由投入乐捐箱中。后来的工人对圣经研究后,已经了解安息日之目的是要达到身心的安息。此期间该会的规章中已经列出安息日的教义,强调聚会次数要达到三次,且聚会的内容应包括讲道、祈祷、歌诗及读经。

在该会的成长时期,因为总部的成立,使安息日的教义的研究能更完全。该期间已经知道采用「模拟法」引证要遵守安息日,圣经记载使徒时期教会因割礼存废问题而辩论,倘若安息日曾被废除,应该会引起辩论,但圣经中并未记载安息日存废的辩论,可以推论使徒并未废除安息日。同时,初期工人也提出「律法的安息日」与「恩典的安息日」的区别,使得今日遵守安息日,不至于被批评是守「律法的安息日」。此外,该期间强调守安息日与得救有关,可以藉由灵修,使身心成圣,达到得救的地步。因此在召开第十一届全体代表大会时,议决该会的基本教义,将安息日的教义列入「十二要道」的基本信仰中。但其中的魏以撒对圣经推论过度,发明十二标准,强调不承认第七日的安息日,就不能明白七字在圣经中的奥秘;而且发明遵守安息日与千禧年有关,造成部分教义与圣经偏离。

在该会的茁壮时期,因为总会移转至台湾,在信仰的承传上,使安息日的教义的发展趋于完全。此一期间强调安息日设立的意义,是要纪念神的创造之工、使人蒙福、使人成圣、使人身心安息、使人盼望天国的安息。安息日列入十诫中,是神亲自述说、亲手写的,是与不可废除的。所以信徒应参加聚会、敬神圣所、诵读圣经、特别祷告、聚集听道、谨慎言行、传道行善,来纪念安息日。后来将「信安息日」列入办事细则中,成为信徒应遵守的信条。

在该会的成熟时期,安息日的教义见解渐趋于一致,因此较少出现有关讨论安息日教义的文章。此时,真道已传扬至世界各国,为了能统一各国的教义,该会在1967年召开第一届各国教会代表大会,通过安息日教义的确立案。在1975年举开第二届各国教会代表大会,又通过将安息日教义列入「真耶稣教会基本信仰」中,要求各国能确实遵守。至此,该会的基本教义已经确定,并由各国来共同遵行,而达成教义统一的目标。

就「由上而下的观点」而言,该会的安息日教义是神一次交付的,在创立之始,初期工人蒙神启示,已明白要遵守安息圣日,至今从未改变。就「由下而上的观点」而言,该会对于安息日教义的诠释,随着时代的演变,对圣经经文的越了解,越来越深入和完全。

就圣经中的安息日教义与该会安息日教义的成文历史来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该会的安息日教义完全遵守圣经的规定。例如对于守安息日的意义,圣经中可以归纳出使人记念神是造物主,记念神的救恩,身心得享安息,可以成圣得救,仰望天国的安息等。而该会安息日教义的成文历史中,对于守安息日的意义,初期只强调身心得享安息,后来强调可以成圣得救,要记念神的创造和救恩,最后强调要仰望天国的安息。可见该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于安息日教义的诠释也改变,越来越深化和周全。

(1)
上一篇 2020年10月11日
下一篇 2020年10月11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