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提后1:12
“为这缘故,我也受这些苦难,然而我不以为耻。因为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
《提摩太后书》一般认为是保罗写给提摩太的一封书信。著书时期:约在主后六十五至六十七年间。当时教会面临诸多的压力:
1.外部压力。基督教被大家看成是一种新的宗教,由于基督徒持守的价值观和普通民众大为不同,于是就引来一些民众的怀疑和鄙视。民众经常向罗马政府恶意控告教会;在公元64年,罗马城发生一场大火,延烧了六天六夜,全城绝大部份焚为灰烬。尼禄皇帝(Nero)为了转移百姓的怒恨,便将焚城巨祸归咎于基督徒。虽然这是捏造的控告,却有无数基督徒被捉,遭到残酷的逼迫。有些人被缝在兽皮里,任凭猛犬撕成碎片;有的女人被绑在野牛后面,拖曳至死;入夜以后,基督徒一个个被绑在尼禄庭院的火刑柱上焚烧,凡是恨恶基督徒的罗马人可以自由进入庭院参观。
2.内部压力。犹太主义骚扰着教会;异端邪说也给教会带去巨大的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保罗再次被囚罗马狱中,这次保罗被囚不像前次那般受到优待,可以住在自己租的房子里;乃是被放囚于苦狱之内。狱中似乎阴寒难当,以致他要求提摩太把他留在特罗亚的外衣带来(提后4:13),这次入狱的时间似乎颇为短暂,不久保罗便为主殉道。而此时提摩太,我们一般认为他在以弗所教会驻牧。以弗所教会是间城市教会,面临很多的挑战,此刻再听到保罗被捕的消息,提摩太的心灵似乎有些消沉沮丧(提后1:6-8)。
所以保罗写了这封信,除了鼓励、劝勉、指导提摩太之外,还希望他赶快到罗马与他相见,总想趁自己未死之先,把许多笔墨所未能尽录的话,当面叮嘱。为了有效激发提摩太在信仰及侍奉上的热情,保罗在劝勉中穿插了自己的侍奉经历及信仰理念,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勉励后辈:“我为这福音奉派作传道的,作使徒,作师傅。为这缘故,我也受这些苦难,然而我不以为耻。因为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提后1:11-12)短短几句话,保罗道出了自己走完侍奉之路的秘诀——“因为知道我所信的是谁”,这一秘诀带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保罗将这句话放入对提摩太的劝勉中,是要勉励这位年轻人像他一样,以这个秘诀面对侍奉中的艰难。当然,这句话也是对我们的勉励。
一、因为知道,所以专心跟从耶稣
保罗原名扫罗,刚开始他不知道耶稣是谁?自然不相信耶稣,并且还逼迫信耶稣的人。他看到司提反被石头打死,很高兴;他还到处抓拿基督徒。当他在去大马色路上,忽然从天上发光,四面照着他。他就仆倒在地,听见有声音对他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他说:“主啊!你是谁?”主说:“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稣。”(徒22:6-16)这个经历让保罗永生难忘,保罗也常常述说这样的经历。保罗初次“知道”了耶稣,这一“知道”让他意识到,这位耶稣是值得他终生跟从的。因此,他不再逼迫教会,转而跟从了耶稣。
这样的跟从,就是一辈子的跟从。保罗直到生命的尽头,都在跟从。跟从基督的年月,保罗一直为福音事工四处奔波,但从未停息、从未退缩、从未掉队,直到行将离世之时,依然心系教会,心系同工。有《圣经》学者推测,保罗初识耶稣时大约34岁,而写《提摩太后书》时大约67岁,也就是说,他写此书时,距离最初跟从耶稣已有33年之久。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练,保罗的信仰已经相当成熟,之所以能够如此坚定地跟从耶稣,正是因为他“知道我所信的是谁”,这种“知道”,不仅指理性上的认知,更是指生活中的积累、沉淀。一个人跟从耶稣的态度,往往取决于他对耶稣的认识,知道耶稣越多的人,跟从耶稣的态度越坚决。
保罗在监牢中并没有后悔跟随耶稣,他也希望提摩太与他一样“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保罗对提摩太说:“想到你心里无伪之信,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罗以和你母亲友尼基心里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里。”他希望提摩太效法祖母和母亲,坚守对耶稣基督的“无伪之信”,如此,就能更深地“知道我所信的是谁”,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不至于在侍奉的路上掉队……
我们每个人都有信仰的伯特利、信仰的大马士革,或因疾病或因患难或因需要或因家族传承或因得到圣灵,这是我们初步对耶稣的认识。这个初步认识很重要,因着初步知道耶稣,所以我们聚会、读经、祷告、侍奉,我们不断深入的认识神,直到如今我们知道所信的是谁?我们知道了神是又真又活的神,是实实在在的神!我们能专心跟从耶稣吗?保罗对主的认识是至宝,所以他才能做到专心跟从,即便身处监牢,也能唱响胜利的凯歌。我们呢?要不断追求认识神,一生跟从到底!
二、因为知道,所以敢于交托自己
谈到“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之后,保罗立刻谈到一个话题——“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从这句话可知,保罗对耶稣的“知道”,包括对“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这一认识,他将对耶稣的“知道”,与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这种“知道”促使他敢于向耶稣交付自己。
这里提到的“交付”,是指“交托给别人的信托存款”。该词用以描述一个人将自己的贵重物品储存在朋友家中的举动,当他把物品“交付”朋友之后,朋友的责任就是将之严格“保全”,以便在物主需要时完整地归回物品。在这里,保罗把自己比作物主,而把耶稣比作受托的朋友,他相信,耶稣会“保全”他所“交付”的“贵重物品”,并且“直到那日”,即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天或是耶稣审判世界的那日。那么保罗说的“所交付他”是指什么呢?可以指多方面的,比如:他的身体、生活处境、侍奉状况,再比如:他建立的教会、牧养的信徒、培养的同工等。其时的保罗,虽然身陷牢狱,但他并不灰心,因为相信神必然“保全”所交付于他的一切。这是保罗敢于“交付”自己的动力,而这一动力,正是源于“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保罗始终相信神的“保全”,所以就敢于“交付”。
保罗知道“保全”自己看为宝贵的事物的秘诀,并且亲身经历到了这一秘诀的效用。于是,将这个秘诀传授给提摩太。《提摩太后书》中,保罗竭力劝勉提摩太:“你从我听的那纯正话语的规模,要用在基督耶稣里的信心和爱心,常常守着。从前所交托你的善道,你要靠着那住在我们里面的圣灵牢牢的守着。”(提后1:13-14)需要“守着”的东西太多,而靠着自己显然不行,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自己的一切完全“交付”耶稣,因为“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
很多时候,我们相信神,却没办法做到交托。我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妈妈带着女儿去马戏团看表演,小女孩第一次看马戏团的表演,看到里头各种各样的表演,简直惊呆了!哇,好厉害:猴子可以骑自行车、小狗狗很可爱可以跳圈圈……其中让小女孩最为佩服的是空中一个小丑拿着长杠走钢丝,钢丝很细,而且是在很高的地方,小丑却从这头走到那头。小女孩打心底里敬佩这位小丑,太厉害了。小丑表演完了,就走下来和观众互动,小丑来到小女孩面前,说:“你觉得我厉害吗?”小女孩说:“叔叔,你好厉害”,小丑又问:“你相信我还可以表演更厉害的节目吗?”小女孩说:“当然相信。”小丑说:“你相信我可以背着一个人从这头走到另一头吗?”小女孩也毫不犹豫的回答:“相信。”小丑发出邀请:“那你愿意跟我一起表演吗?我背着你从这一头走到另一头。”小女孩也是一瞬间的反应:“那不可以,等下摔倒了怎么办?我不要……”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那位小女孩一样,我们相信神的大能,但是我们不愿意交托、不想交托。我们要信仰生活化,要懂得将我们的人生、家庭、工作交托给我们的主。
三、因为知道,所以甘为基督受苦
谈到“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之前,保罗讲到:“我为这福音奉派作传道的,作使徒,作师傅。为这缘故,我也受这些苦难,然而我不以为耻。因为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重要的信息:(1)保罗“受这些苦难”,是有原因的,即“为这缘故”,“这缘故”就是指“作传道的,作使徒,作师傅”(2)保罗并不惧怕苦难、不以苦难为耻,这是“因为知道我所信的是谁”,这是他胜过苦难的动力。因为他“知道我所信的是谁”,所以就甘为基督受苦。
走上侍奉之路之前的保罗,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他曾写道:“我第八天受割礼,我是以色列族、便雅悯支派的人,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就律法说,我是法利赛人;就热心说,我是逼迫教会的;就律法上的义说,我是无可指摘的。”(腓3:5-6)这样的身份,再加上“在迦玛列门下,按着我们祖宗严紧的律法受教”,注定要在社会上受到众人的尊敬。然而,因为他走上了侍奉基督的道路,这一切都失去了,所临到他的,就是无尽的苦难,就是众人的不屑。他自己也曾写道:“直到如今,人还把我们看作世界上的污秽,万物中的渣滓。”(林前4:13)
纵观保罗的一生,他因信仰的缘故受了很多的苦难,“这些苦难”是指多方面的,他在《哥林多后书》里讲的比较具体:“我比他们多受劳苦,多下监牢,受鞭打是过重的,冒死是屡次有的。被犹太人鞭打五次,每次四十,减去一下;被棍打了三次,被石头打了一次,遇着船坏三次,一昼一夜在深海里。又屡次行远路,遭江河的危险、盗贼的危险、同族的危险、外邦人的危险、城里的危险、旷野的危险、海中的危险、假弟兄的危险。受劳碌、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又饥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体。除了这外面的事,还有为众教会挂心的事,天天压在我身上。”(林后11:23-28)
保罗经历了如此繁多的苦难,但他从不畏惧,原因就是“因为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他坚定地相信,他所侍奉的耶稣,会给他最大的祝福,他在《哥林多后书》中写道:“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保罗把今生外体所受的苦楚,算为“至暂至轻”的苦楚。这些“至暂至轻”的苦楚,会使属灵生命得到“极重无比”,又是“永远”的荣耀。所以,保罗不丧胆,不懊悔,不因所受的苦难发怨言。他有属灵的眼光,已经看到这样为基督受苦是合算的,因为所受的是“至暂至轻的苦楚”,所得着的却是“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人不会为基督受苦,或不肯甘心乐意为主受苦,都是因为没有保罗这种属灵的眼光。
结语
“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一句看似平实的话,却蕴含着极深的属灵意义。这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的心声,他“知道”所信的是谁,所以专心跟从耶稣,所以敢于交托自己,所以甘为基督受苦。由此可见,这个“知道”具有非凡的力量。不过,这个“知道”不仅靠理性上的认识,而且靠生命中的经历。愿神带领我们每一个跟从他的人,使我们像保罗一样,“知道我所信的是谁”。这样,就必然能在信仰的道路上永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