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我们生活中,每天都要说话,要用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往往因为一句话说得好或者不好,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就如士师基甸的“一句话”就化解了以法莲支派的怨言和怒气——以法莲支派对士师基甸说:“你去与米甸人争战,没有招我们同去,为什么这样待我们呢?”
基甸回答说:“你们把两个首领抓起来的功劳,岂不是远胜于我们在外面打仗的功劳吗?”就这样一句话就化解了一场战争(士师记七~八章);而士师耶弗他对以法莲的回答却导致了异常残酷的战争,结果以法莲的男丁有四万二千人在这场战争中丧命(士师记十二章)。
以法莲人与耶弗他的对话,正如中国的一句谚语所言:“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以下提出七个方面说话当注意的要项,和大家共勉。
一、禁止说恶言
诗三四12~14说:“有何人喜好存活,爱慕长寿,得享美福,就要禁止舌头不出恶言,嘴唇不说诡诈的话。要离恶行善,寻求和睦,一心追赶。”
旧约圣经记载:“罗波安他对百姓的代表说:‘我的小拇指头比我父亲的腰还粗,我父亲使你们负重轭,我必使你们负更重的轭;我父亲用鞭子责打你们,我要用蝎子鞭责打你们。’”如此狂妄不尊重人的说话,使得罗波安得不着民心,导致以色列从此分裂成南北两国,正如中国的名言所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拿八出恶言羞辱大卫而面临杀身之祸,还好其妻子亚比该用温柔的话劝说大卫,使大卫怒气消退。也正如中国古话所言:“恶语伤人六月寒,良言一句三冬暖”(撒上二五10~11)。
民十三31~33记载,十个探子报恶信,造成了严重的恶果:(1)以色列人二十岁以外被数的,不能进迦南;(2)一年顶一日,共计四十年要在旷野漂泊;(3)报恶信的人遭瘟疫死亡。
二、少说批评的话
很难分辨的几个词语:批评、论断、责备、教导,也是很难分辨的几种态度。要分辨还是要看动机。
“弟兄们,你们不可彼此批评。人若批评弟兄,论断弟兄,就是批评律法,论断律法。你若论断律法,就不是遵行律法,乃是判断人的”(雅四11)。
这里批评的意思是说邪恶、诽谤的话。
如果是借着一些话来打压别人提高自己,或利用一些话来粉饰个人内心的仇恨,借着一些话来发泄心中的忿忿不平就是批评。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甚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甚么量器量给你们”(太七1-2)。
论断有法官审判员,栽判员、评判员、鉴定人、鉴赏家的意思。
神对人的各方面都有最高的权柄和能力,惟有这样的神才能够判断人。
我们既无救人也没有灭人的权能,所以我们论断人的结果,既丝毫未能改变事情,同时也不能扭转人的心意,就会使自己和别人都陷在罪中,增加教会的不和睦,给魔鬼留地步。
箴九7~9说:“指斥亵慢人的,必受辱骂。责备恶人的,必被玷污。不要责备亵慢人,恐怕他恨你。要责备智慧人,他必爱你。教导智慧人,他就越发有智慧。指示义人,他就增长学问。”
责备、教导的意思是凭爱心说诚实话,说这样话的时候动机一定是出于爱。神真的对这个舌头非常关注,我们凭爱心说诚实话的时候,还要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
批评别人的动机要好好审查。
如果批评背后的动机不纯正,就会显示出隐藏着的那些个人的骄傲、自卑、仇恨和忿怒。
批评不可能改变一个亵慢人、恶人。一般来说,由于我们常受教导,因此我们在弟兄姐妹和在朋友面前,大半都不会说太难听的评语,说话还算有点节制。
但我们却往往对某个人批评得最厉害、说话最不顾忌、最不客气,这人不是别人,就是我们的配偶。
我们要学习不要批判,对同事、朋友、弟兄姐妹,特别是对自己的配偶。
三、多说鼓励的话
批评指责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完全不能造就人,会破坏人际关系。
要成就他人、与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就要常常说些称赞鼓励的话。
人的话语具有决定生死的作用,一句鼓舞的话可提升一个人,能帮助他把潜能发挥出来;反过来,一句泄气的话,一句不在意或破坏性的话,却可以将一个人完全毁灭掉。
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跟老师家长是否经常鼓励有关,如果学生的自尊心被伤害了或被老师分成三六九等,很可能孩子从此失去信心。
多鼓励肯定。
神称赞约伯是一个义人,称赞大卫是合他心意的仆人。从许多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神经常找机会称赞那些忠心的人,甚至包括对他自己的儿子。
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类有五个基本的需要:第一是食物和水的需要,第二是安全感,第三是被爱和被接纳,第四是个人价值被肯定,第五是个人的理想获得实现。
圣经说我们是按着神的形像造的,这表示我们拥有神的圣洁、公义、慈爱和尊贵等特质,当我们听到称赞鼓励的话语时,也就是肯定了我们里面的尊贵和价值。
世上最锋利的武器并不是刀枪,而是人从嘴里说出来的话,你的话可以像刀一样地把一个人杀个体无完肤,你的话也可以进入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全然地改变对方。
箴十七3说:“鼎为炼银,炉为炼金。惟有耶和华熬炼人心。”箴二七21说:“鼎为炼银,炉为炼金,人的称赞也试炼人。”把握机会说些称赞别人的话,特别是对你的家人、配偶更要如此。
四、少说抱怨的话
少说抱怨的话。当面对这一连串不如意的事情时,我们该如何来回应?抱怨的背后代表着什么?倒毙在旷野的以色列人的例子最触目惊心。他们的表现是:
(1)忘恩负义,不会感恩。
(2)缺乏等待的心。
(3)夸大自己的困难。
(4)错误的比较。
(5)推卸责任。
他们把事情和责任推在摩西和神的身上,总认为是别人亏欠了自己,或是认为别人有责任来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不管是在家里、教会、单位,我们都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就是不要发怨言,学习多主动、多走一步,想办法帮人解决问题,而不是用嘴巴来挑出问题。
五、少说命令的话
要少说命令的话。中国父母喜欢的那种命令式的说话方式,是直接导致孩子反叛的原因。人犯罪就是因为不听神的命令,而这个问题一直都在我们的身上难以除去。这就是罪性显现的最明显的地方。
求主赐给我们力量,让我们体谅软弱人的软弱,不要用命令的口气来说话。
六、多说尊重的话
懂得说尊重的话。弗洛伊德说期望自己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是人心理的基本需求。让别人感觉他很重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尊重。
只要是人都有个人的自尊,都需要尊重。
互相尊重的基础是明白自己的身份和位置。
有一个媳妇为了婆婆的健康,跟婆婆说不可以吃咸的食物,也不可以吃油腻的,更不可以吃太甜的。但这个婆婆并不领情,反而在亲友间数说媳妇的不孝和吝啬,说她是舍不得给她吃才这样说的。虽然这个媳妇的动机没错,但“不能吃这个、不能吃那个”这些话不是媳妇说的,是医生说的,或是那些与婆婆同辈的人才能说的。媳妇的地位不宜说这种话。夫妻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样。
要在说话时让别人感觉受到尊重,不但要说得得体,更要思考自己的身分和地位是否合适。
七、多说商量的话
我们都不喜欢别人在我们头上发号施令,因此要建立美好的人际关系,不管是在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或者是同事朋友之间,都必须改变命令的口气,将命令的口气变成商量的口气。
圣经常常强调我们是彼此互为肢体,是一种互相合作、彼此商量的关系,跟前面所讲的命令式关系刚好相反。
我们不是一言堂,而是同谋商议大计,不该有那种只有我对、其他人都错的念头。圣经说:“不先商议,所谋无效;谋士众多,所谋乃成”(箴十五22)。
这里所强调的是,当一个人在做任何一个决定而事前从不询问别人的意见时,这只显出他个人过于自信和自大,而当一个人愿意寻求别人的意见时,一方面显出他的谦卑,了解自己有可能挂一漏万的情形,另一方面也显示他懂得如何去尊重别人。
亚伯拉罕与罗得的故事让我们看到,要解决与别人之间的冲突,重点是不坚持己见,而是愿意以一种商议的方式来处理。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圣经的真理不可以妥协之外,事实上,并没有什么事是严重到不可以用商议来解决的。做事有商量,工作能合作,合作才愉快。
结语
一个人能够以对的方法,用对的身份,在对的地方和时间,向对的人讲对的话,那是一件完美无缺的事,圣经形容这样做就如同金苹果落在银网子里。“若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雅三2)。”
说话与聆听都是一种艺术,都不是一件容易的功课,是需要花时间来经营的,这好比我们的灵性成长一样,是需要花时间、花心思来营造的。
而靠着圣灵的帮助,我们有信心知道我们会做得越来越好,这里就说到了源泉的问题,只有源头真正圣洁了,生命成长成熟了,才能做到这点,主耶稣说:“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太十二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