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可4:35-41
当那天晚上,耶稣对门徒说:“我们渡到那边去吧!”门徒离开众人,耶稣仍在船上,他们就把他一同带去,也有别的船和他同行。
忽然起了暴风,波浪打入船内,甚至船要满了水。
耶稣在船尾上,枕着枕头睡觉。门徒叫醒了他,说:“夫子,我们丧命,你不顾吗?”
耶稣醒了,斥责风,向海说:“住了吧!静了吧!”风就止住,大大地平静了。
耶稣对他们说:“为什么胆怯?你们还没有信心吗?”他们就大大地惧怕,彼此说:“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
加利利海,也称太巴列湖、基尼烈湖、革尼撒勒湖、提比哩亚海,湖面呈竖琴之状,南北约21公里,东西约12公里,是巴勒斯坦地区最大的淡水湖。
由于附近多山,海面时常会受到突如其来的暴风影响,以致它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变化无常,这一刻还是风平浪静,下一刻就变得波涛汹涌。
船只在加利利海行驶中,遇到“忽然起了暴风”,这就是加利利海的特征。
因此,行驶在加利利海的船只,都可能遭遇风浪的袭击,这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马可福音》四章35节至41节,记载的便是耶稣在加利利海上所行的神迹,即耶稣平静风浪。
耶稣用他的权能平息了这一次风浪,门徒转危为安,并因此惊叹不已。
当我们认真阅读这件神迹,同样对今天的我们也有诸多的思考。
一、经文的内容
35节,当那天晚上,耶稣对门徒说:“我们渡到那边去吧!”
耶稣很忙碌,连稍作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当天晚上”,又要与门徒渡到海的对岸,计划拯救一个被鬼附着的可怜人。
我们看到35节是以耶稣为主语,由主语耶稣向宾语门徒说:“我们渡到那边去吧!”这表明此事本身的主角是耶稣。
36节,门徒离开众人,耶稣仍在船上,他们就把他一同带去,也有别的船和他同行。
门徒变成为主语,耶稣为宾语。
这时主导者好像是门徒,毕竟门徒是批从小就在加利利海长大并从事打渔专业的渔夫呢。
我们可以做个推测,当时的门徒也许极其自信。
对于他们来说,讲道是耶稣的专业,让他努力讲道,而驾驶船只则是门徒所擅长的,他们有把握将耶稣一同带去。
37节,忽然起了暴风,波浪打入船内,甚至船要满了水。
连续三句话的特写,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使整个安静的场景被打破,使我们的情绪与门徒一样紧张。
那时的状况显然非门徒可以控制,情况非常危急,形势极其恶劣。
38节,耶稣在船尾上,枕着枕头睡觉。
门徒叫醒了他,说:“夫子,我们丧命,你不顾吗?”
有意思的是,在那个特别的场景里,耶稣与门徒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就驾驶船只的娴熟程度和面对风浪的经历来说,缺乏海上经验的耶稣才应该坐立不安,而门徒则应该神情泰然吧?但事实并非如此。
39节,耶稣醒了,斥责风,向海说:“住了吧!静了吧!”风就止住,大大地平静了。
海面就这么恢复了平静,风浪看似凶猛,但并未对门徒构成太大危险,可谓有惊无险。
40节,耶稣对他们说:“为什么胆怯?你们还没有信心吗?”
此话击中了门徒的要害,他们之所以胆怯,之所以向耶稣发怨言,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信心。
41节,他们就大大地惧怕,彼此说:“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
显然门徒对耶稣的认识还不够。
《马太福音》的记载是:“众人希奇;说:‘这是怎样的人,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耶稣是谁?门徒对他的认识并不深刻。
但也许藉着这一次的风浪,门徒对主的认知会有所提升吧?
二、对经文的思考
1.风浪在所难免
“忽然起了暴风”,正如上文所说这就是加利利海的特征,行驶在加利利海的船只,都可能遭遇风浪的袭击,这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人生路上,总会有很多风浪,总会有很多“忽然”:
身体一直很好,忽然生病了;
工作一直很好,忽然失业了;
成绩一直很好,忽然落榜了……
类似的飞来横祸,让人应接不暇,这就是人生,没有人可以幸免于人生的这些风浪。
面对风浪,基督徒常常会有三个疑问:
第一,基督徒会遭遇风浪吗?
第二,经历风浪,是犯罪的结果吗?
第三,经历风浪,是因为神离弃我们吗?
《马可福音》4章35至41节分别回答了这些问题:
第一,这些门徒当然是基督徒了,但他们还是遇到了风浪。
可见,基督徒也会遇到人生中的种种风浪,不会因为你是基督徒,你和你的家就成为苦难的“禁区”。
第二,从这段经文的叙述来看,门徒并未犯罪。
耶稣提出“我们渡到那边去”时,门徒立即响应,没有懈怠,更没有推辞,足以证明门徒的顺服。
他们在顺服耶稣的情况下遭遇风浪,说明这风浪不是由罪引来的惩罚。
可见,基督徒在没有犯罪的情况下,也会经历风浪。
第三,门徒遇到风浪时,耶稣就在船上,并未离开他们。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即便有神的同在,即便与神有亲密的关系,也不能保证不遇到风浪。
其实,面对风浪,我们不必问太多的为什么(当然,省察是必要的),因为很多苦难,其实并没有原因。
苦难是人生的一种常态,任何人都在所难免,只要身在这个世界,只要活着,就有可能遇到苦难。
正如经上所说:“人生在世必遇患难,如同火星飞腾。”(伯5:7)
余华的代表作《活着》,相信很多人都看过。
这部作品通过描述一个人一生中众多的不幸,揭示了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也让人切实感受到了命运的残酷。
福贵本来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不懂事,又赌又嫖,后来龙二设下赌局骗光了他的家产。
败光家产后,幸得妻子不离不弃,他也决定发愤图强。
但在去给生病的母亲请郎中时被抓了壮丁,加入了国民军。后被解放军俘虏,给他返乡钱让其返乡,与家人重逢。
本以为就此以后可以安安心心过日子,但又不得不经历三反五反,大跃进的潮流更迭。
更加让他惨淡的是,他的儿子有庆因为跑去给县长夫人输血,而被活生生的抽死在了医院。
他本想着和那县长拼命的,但是后来却没想到连报仇都不行,因为这县长刚好又是他被抓去当壮丁时的战友春生。
再后来他的女儿在生孩子的时候也因为大出血死在了这所医院,他的老婆家珍没过多久也因苦痛的命运而去世,他的女婿因为工地事故也死了,只留下了他和他的外孙。
但没想到的是,最后连他的外孙也因为吃豆子而被活生生噎死了。
读完《活着》,我们唏嘘不已。
作品将人生的苦难演绎得淋漓尽致:亲人的生离死别、年华的老去、生产的痛苦、意外的突然临到……
让我们对生命有更多的思考,活着的不易,要如何活着呢?活着的意义呢?
有时候我会一个人跑到医院,但并不打算看医生,而是坐在某个角落看着医院里的人来人往。
在这里可以看到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一丝的紧张和忧虑,还有可能是恐惧。
有时候可以看到护士要带着病人去做检查,旁边跟着在担心的家人亲友;
有时候还可以看到医生推着病人要去急救室抢救——这个时候可以看到病床上的那一张张脸。
有时候这张脸比我年轻,有时候这张脸比我好看,有时候这张脸比我有钱……
但是不管怎么样,我知道有一天我也会躺在病床上面,而那个时候,每一个人的高度都是一样的,不管我在世界上比别人失意多少或是成功几分。
这样的感触让我好像从人群中脱离了出来,仿佛一下子置身于另外一个世界,在观察着自己和这个世界,我突然想到了什么是幸福。
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什么又是没有必要的?
这些问题的明白让我突然想通了很多事情,因为知道了我到底要的是什么。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开始感恩于自己有信仰。
因为有主,风浪再大也不惧怕。
2.风浪中有主看顾
感恩的是,风浪看似凶猛,但并未对门徒构成太大危险。
其中的奥秘,就是他们有耶穌的看顾,在世虽有苦难,但在主里有平安,因为主已经胜了世界。(约16:33)
当我们遇到人生的风浪时,常常会像门徒一样:
第一反应,更多的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化解风浪,不会第一时间想到我要依靠主、寻求主的帮助。
第二反应,自己处理不了,就转向神发怨言:“神啊,我都成了这个样子,你不顾吗?”“难道你不爱我了吗?”“主啊,你在哪里?”……
第三反应,实在走投无路,才终于谦卑跪在主前认罪悔改、祈求帮助。
基督徒常说的一句宣告:“人的尽头,神的起头。”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它说明了神的权能,在神凡事都能。
但对我们尝过主恩滋味的基督徒,是否可以避免走到尽头才懂得寻求主的帮助?
“人的尽头”似乎隐含着在人的自信未出现危机之时,人总是喜欢用自己的办法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忽略依靠主。
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我可以的”,于是将救主闲置,甚至任由他“睡觉”。
我们不要忘了,其实主一直都在,我们若懂得一开始就来到主的面前,就会少很多不必要的辛酸。
神没有应许我们不经历苦难,但他应许我们,要在苦难中看顾、拯救我们,经上说:“你从水中经过,我必与你同在;你趟过江河,水必不漫过你;你从火中行过,必不被烧,火焰也不着在你身上。”(赛43:2)
这是何等宝贵的应许!
所以,当我们遭遇风浪之时,请不要忘记耶穌就在我们的身边,他要在风浪中看顾并帮助我们。
我一直很喜欢《天父必看顾你》这首诗歌,也感动于它的创作背景:1904年,史蒂门·马丁带着妻子马姗薇和九岁的儿子去纽约的一所圣经学院进行为期数周的访问,同时协助院长编纂一本诗歌集。
那时,马丁答应邻城教会的邀请要分享一场道理。
当日,妻子突然得了急病,马丁十分担忧,拟取消赴会,正拿起电话时,他儿子对他说:“爸爸,如果神要你今天去讲道,难道就不能在你不在家时照顾妈妈吗?”
马丁听了,内心深受谴责,于是如约前往,那天他的讲道特别感动人心。
傍晚,马丁抵家时,他的儿子在门口拿给他一个旧信封,上面是马丁妻子因儿子的信心,所得的灵感写下这首“天父必看顾你”。
马丁阅后立刻走到琴旁,短短时间内就配好了旋律。
“任遭何事不要惊怕,天父必看顾你。必将你藏他恩翅下,天父必看顾你……时时看顾,处处看顾,他必要看顾你……”
风浪时主一直在看顾。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谢顺道长老所著的《我亲眼看见神》,谢长老在里面写到一段长老娘得严重肺结核病的经历,读罢极为让人感动。
兹抄录其中片段,作为我们彼此的勉励:
我妻子两边的肺部都有破洞,是很严重的肺结核病。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孩子多(当时有5个小孩,在病中又生了1个,共6个),她无法充分休息,加上她很节俭,营养不够所造成的。
这一病大约有七年多。
我经常不在家,她如果咳血,就会躺在床上休息两三天,等血止了,又起来工作,所以病状越来越严重。
妻子病情严重,这让我心痛如割,也影响了我做圣工。这可啥办呢?
我告诉妻子说:“这样拖下去不好。我决定从明天开始,每天早上为你禁食祷告。”
她说,她也要禁食祷告。
我说:“你不要禁食,因为你很虚弱,要多吃一点才有体力,我为你禁食祷告就好。”
她说:“你为我禁食祷告,我自己怎么可以不禁食呢?”
我说:“好,如果你有这种信心,同心禁食祷告更好。”
从那一天开始,每天早晨,我们都同心禁食祷告。
第一年还咳血几次,第二年只有一次而已,第三年就没有了,就这样得到了医治。
只因怕她会复发,所以我每天早上继续为她禁食祷告,前后七年半。
但她从那时候一直到2000年11月,每天早上仍然禁食祷告,已经三十多年了。
妻子患了重病七年多,中西医师都束手无策,身体日益虚弱,令我感受面临绝境之恐惧。
值此最软弱无助之际,神终于伸出了慈爱的手,医治了妻子的病,使我再一次体会“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
也使我更深刻的领悟,神保护我们这些选民,确实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人(小心照顾)。
又如鹰搅动巢窝(使小鹰惶恐万分),在雏鹰以上两翅搧展,接取雏鹰,背在两翼之上(母鹰并没有离开,它就在身边,紧紧盯着小鹰,以便随时展翅救援)。(申32:10-11)。
妻子被重病折磨了七年多,身心所感受的痛苦,主知道;
六个儿女无辜受罪,丧失原该拥有的快乐童年之回忆,主知道;
尤其是长女代替母亲做家事,影响学业,主必知道;
我被逼到进退维谷,三次想辞去传道工作,主也知道。
主什么都知道,祂必纪念,也必补偿。
我相信。
谢长老的见证读到这里,我们能看到谢长老和长老娘一家侍奉主的感人经历,爱主的人虽然也会经历惊涛骇浪,但细细体会,我们知道主的恩典足够我们使用的。
经历风浪的过程,可能会很长,一年、两年、三年、七年,甚至一生,但是我们相信主耶稣都知道,他知道我们缺乏什么,他也只道我们所能承受的,他更会一生为我们保驾护航,所以,我们无须惧怕。
3.风浪促进成长
信心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人生的风浪,是基督徒信心的试金石,或许,神允许苦难存在,并允许我们经历苦难,就是要考验我们的信心。
藉着苦难,我们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自己;
藉着风浪,我们会更多地思考“耶稣是谁?”……
正如神迹中,门徒对主的认识并不深刻,就在他们为风浪发怨言时,依然是用“夫子”来称呼耶稣。
“夫子”的意思就是“老师”。
耶稣生活的时代,拉比是一种常见的职业,他们的工作是讲解圣经,教导民众。
耶稣出现时,时常教导人许多真理,所以人们将他当成了一位普通的拉比,门徒也是如此认为。
可是,这个神迹让门徒无法继续这么认为,因为从来没有拉比做过这样的事情,于是,他们无比惊讶:“这是怎样的人,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发现了这一次风浪的积极意义,它促进了门徒对耶稣的认识,也促进了他们对信仰的思考。
耶稣曾问门徒:“你们说我是谁?”每个基督徒都必须认真地回答这个问题。
然而,回答这个问题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个问题不是用知识回答,而是用经历回答。
而在风浪中便是很好的经历,藉着风浪,会让我们从“风闻有你”到“亲眼看见你”。
风浪中,能够将我们信心的杂质洗去,让我们学会信靠、学会交托、学会仰望,从而让我们明白如何更好地去敬畏神、亲近神、祈求神。
所以经上说:“神的意思原是好的”(创50:20)“我受苦是与我有益”(诗119:71)“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8:28)
有时,苦难是神所允许的,神允许苦难临到我们身上,因为苦难会让我们进到完全。
当我们看在教会里那些经历患难的弟兄姐妹,就会发现他们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呢?
我们会发现他们更敬虔、他们的信心要好、他们的言语行为更加的谨慎。
能够从患难走过来的弟兄姐妹,他们信心就好像金子经过炉火,被炉火焚烧一样,把信心的杂质、行为的杂质全部洗去。
很多时候,神的命令摆在我们的眼前,但是我们不愿意去守,常常违背神的命令,不愿意做听命的儿女。
这个时候苦难就来了,苦难能够管教我们、操练我们,我们在苦难中反而更明白如何去敬畏他?
在患难中,我们反而学会顺服;
在苦难中,我们反而会更好的思考如何亲近神……
基督徒经历患难,和世人遭遇患难不一样。
世人遭遇患难,只能够自己去承受,如果承受不了的,要么破罐破摔要么结束自己生命。
但基督徒不一样,我们在遭遇患难的时候,就是要见到神的时候。
因为在那一刻起,我们的心才是真正地在寻求神的心,才能拥有一定要见到神的心。
而在那个时候,神也不会向我们再隐藏,神将帮助我们,神要救我们。
正如经上说:“主虽然以艰难给你当饼,以困苦给你当水,你的教师却不再隐藏,你眼必看见你的教师。
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听见后边有声音说:“这是正路,要行在其间。”
所以,在患难中,我们不要埋怨神、不要跟神赌气,因为遭遇患难时才是我们真正寻求神的时候。
感谢主,神也爱着我们,恩典够我们用,不会抛弃我们于不顾。
事实上,我们越多地经历风浪,就会越多地认识耶穌,就会越多地走向成熟,因为苦难会催促我们不断发出“这到底是谁”的质问,而这样的思考自然会转化为促进成长的力量。
结语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弥漫全国的当下,每天关注着与日俱增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死亡病例,听闻着身边越来越多与疫情有关的新闻,朋友圈、网络上谣言满天飞,每一个人都会如此真切地感觉到疫情其实离自己很近很近。
其实,我们要承认,此时的恐慌,对于基督徒来讲,是一种没有信心的表现。
我们在害怕什么?我们在担心什么?
自从我们受洗的那一刻开始,我们早已是归入主的名下,是属天的子民了,我们的一生岂不早已由主耶稣为我们掌舵了?
既然是主亲自掌舵,我们便无须惧怕什么,前途或顺或险,皆由主为我们亲自负责!
想想走海的彼得,面对走在海面上的主耶稣的邀约,彼得因为看见风浪甚大,就害怕以至于下沉,幸而得主及时拉住,才不至于丧命。
许多人因此批评彼得没有信心,所以才无法体验一次与主耶稣的海中漫步,实际上,彼得在下沉之前,确实是有在海面上走了一小段的,主耶稣呼唤彼得:“你来吧!”彼得毫不犹豫地从船上跳到海里,“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稣那里去”。
此时的彼得一心只想到耶稣那里去,目光也只注视着前方的耶稣,所以他真的走了一段路。
但是,当他又再次注意到海中的风浪时,他便将目光从耶稣身上转移到了脚下的风浪,因而失去了当初的那种一鼓作气的信心,自然而然开始下沉了。(太14:27-32)
当下的我们,恰如走海的彼得,是要海中漫步,还是要沉入海底,取决于我们的目光是在耶稣身上,还是在风浪身上。
此时,不要向主耶稣诉说风浪有多可怕,要向风浪诉说主耶稣有多伟大。
对于一般世人来讲,疫情可能是一种灭顶之灾,但对于基督徒来讲,这不过是一次人生的功课,为的是陶造我们内在的灵性,使我们在逆境中学会信心与仰望,使我们的灵命日臻完全,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有朝一日,我们能够拥有最丰盛的属灵生命,随时等候主来接我们。
希伯来书六章十九节说:我们有这指望,如同灵魂的锚,又坚固、又牢靠。
面对世事如同火星飞腾的苦难,我们只有把目光放在更长远的指望上,我们才会得着灵魂的锚,这锚又坚固、又牢靠。
每日不间断的灵修,以及在主面前不断追求的平静的心,这才是此时我们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