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规划(Planning)是事先决定「去那里」及「如何去」之过程,不论个人或组织团体都非常重要。目前有不少信徒对规划常存二个错误的观念:
1.第一种是不负责的观念,认为凡事都有神的带领,只要把当前的事务处理好,将所面临的问题解决就对了,规划是神的工作。
2.第二种是一厢情愿的观念,认为凡事只要详细规划,有信心倚靠神,神必成就我们的计划。
圣经中对规划的观念,有许多宝贵的教导。让我们直接思想一段经文:
「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我凭着所赐我的恩,对你们各人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正如我们一个身子上有好些肢体,肢体也不都是一样的用处。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联络作肢体,也是如此。」(罗十二1~5)。
从这段经文,我们可以学到许多规划的宝贵知识:
1.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
规划就是要界定使命(Mission),并且全心投入。就像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一样。
2.要心意更新而变化
规划就是要掌握方向(Megatrends),心意更新,察验神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3.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
规划就是了解自己的资源(Resources)与限制(Constraint),不要自视过高。
4.要照着神所分给各人的信心
规划就是配合各人的信心设定目标(Objectives)。
5.要在基督里互相联络
规划就是配合职责(Responsibility),达成目标,如同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联络作肢体。
一、规划就是要界定使命
「我已派你作列国的先知。」(耶一5)。
使命(Mission)是指一个组织或任何部门要达成的基本功能或任务,也就是组织之所以继续存在的理由。身为教会的领导者,必须为自己及组织界定使命;否则无法为其所领导的部门制定具体可行的目标,也不能引导该部门的员工针对目标做出有贡献的活动。
Peter F.Drucker认为一个好的使命必须反映本身的能力(Ability)、外界的机会(Opportunity)及全心投入的信念(Committment)三个要素,否则无法凝聚组织内的人力资源去做好该做的事。圣经也教我们界定使命的方法:
1.必须是我们愿意全心投入、终身奉献的使命,就像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一般。
因为没有人能够不专心投入于自己的使命,而可以成功的。就如摩西的使命是,「带领神的百姓出埃及」;约书亚的使命是,「带领神的百姓入迦南」;撒母耳的使命是,「以善道指正神的百姓」;保罗的使命是,「不在基督的名被称过的地方传福音」。他们都投入一生的时间,全力完成他们的使命。
2.必须是我们认为是神圣的任务
因为没有人愿意为他认为不重要的使命,而全心投入、终身奉献。当我们认为使命是神圣的时候,我们会无所为而为,就如保罗视传福音是他的神圣使命,所以他说:「神既然把这任务交付给我,我就认为这是一种责任。那么我所得的报酬是什么呢?就是我有传福音而不叫人花钱的荣幸,就是说不享受传福音应得的权利。」(林前九18:现代中文译本)。为神圣的任务终身奉献的人,根本不会计较报酬或权利。
3.必须是神所喜悦的使命
因为不蒙神喜悦的使命不会成功。例如在城邦时代,人类计划在示拿平原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以达到团结人类之目的(创十一1~5)。结果因不得神的悦纳,被祂变乱口音,众人分散全地。投入不蒙神喜悦的使命,反而适得其反。
如何界定一个愿意终身奉献、圣洁又蒙神喜悦的使命?
就是要了解神对我们每一个人的计划,因为神在我们未出生之前就已界定我们的使命(耶一5)。问题是我们如何知道神为我们界定了什么使命呢?根据耶利米的经验,有三个判断的依据:
1.背景与经历
神对耶利米说:「我未将你造在腹中,我已晓得你,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别你为圣;我已派你作列国的先知。」(耶一5)。因神将耶利米安排为祭司的儿子,并在亚拿突城(耶一1)出生,而亚拿突是利未人的城邑(书二十一18),自所罗门王时代,就已安排祭司在此居住(王上二26),所以耶利米从小就有学习如何当祭司与先知的环境。神对祂所要重用的人都会为他(她)的出身、经历作适当的安排,以训练他所需具备的能力。我们只要仔细思考约瑟、摩西、大卫、保罗,甚至耶稣的遭遇,就可了解这层意义。
2.社会需要
单有出身背景而没有社会的需要配合,仍不能算是神的安排。耶利米是在约西亚作王第十三年蒙神选召,担任先知事奉(主前六二六年,耶一1)。时在约西亚开始宗教革新前五年,约西亚从圣殿中找到律法书,发现朝中与民间的作为远离神的训诲,因此着手废除偶像,恢复圣殿敬拜。约西亚王死后,政治、道德与宗教又趋于败坏,终至人民被掳到巴比伦而亡国。耶利米就在这由盛转衰的环境,最需要神的话语与指示的时代当先知,正符合社会的需要。
3.自觉使命
「背景与经历」塑造出一个人的个性、经验与能力,决定一个人能够做什么。「社会的需要」给予一个人奉献的舞台,决定一个人可以做什么。「自觉使命」是形成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一个人想要做什么。价值观建立之后,人才愿意奉献自己的能力,并察觉社会的需要。
促使一个人自觉使命最有效的方法是神的选召,例如摩西、耶利米、耶稣十二位门徒及保罗,都是如此。耶利米之所以自觉使命,是因为神的话临到他(耶一2~3)。因此耶利米便在列邦列国上施行拔出、拆毁、毁坏、倾覆,又要建立栽植的工作;否则以耶利米生性胆怯且懦弱,又容易流泪多愁善感的个性,自己根本不会选上在患难的环境当先知的道路。
今天神的话时常临在我们身上,只要我们愿意,随时都可以从圣经领受神的话。当我们读经过程中,对某些话特别有感受,且内心火热,就是我们自觉使命的时刻。只要我们冷静从社会需要分析「可以」做什么,再从背景、经验分析「能够」做什么,最后从价值观分析「想要」做什么,便会明白神对我们每个人的计划。
二、规划就是要掌握正确的方向
「你们这瞎眼领路的有祸了。」(太二十三16)。
身为教会的领导者要有能力理解到大方向,能看清楚大概会发生什么事情;然后预先做好内部的调整,以因应外在环境的改变。此种能力,即所谓的「远见」。
圣经中所记载,神的工人都具有远见的能力。例如约瑟预知埃及将会有七个丰年及七个荒年(有十四年的远见),因此建议法老要积蓄粮食,防备饥荒(创四十一25~36);而且预知神会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有三百多年的远见),因此要求以色列人起誓将其骸骨带离埃及(出十三19)。职是之故,教会的领导者必须以追求洞察未来的能力为第一要务。
查考圣经与观察历史,发现选民信仰上的失败,都是缺乏因应外在环境变化的远见所致。例如亚当与夏娃因为缺乏因应思想环境改变的能力,无法坚持生命重于智慧的价值观(创三1~6),最后终于经不起蛇的引诱而犯罪;挪亚时代的选民因为缺乏因应社会环境改变的能力,无法坚持生命重于美貌的价值观(创六1~8),最后终于经不起美女的诱惑而犯罪;城邦时代的选民,因为缺乏因应科技环境改变的能力,无法坚持生命重于名声的价值观(创十一1~5),最后终于经不起虚名的诱惑而使众人分散各地;以色列百姓因缺乏因应信仰环境改变的能力,无法坚持生命重于领袖的价值观(出三十二1~6),最后终于造牛犊干犯神;可拉党因缺乏因应政治环境改变的能力,无法坚持生命重于权力的价值观(民十六1~4),最后终于集众反叛而被毁灭;以色列百姓因缺乏因应经济环境改变的能力,无法坚持生命重于饮食之价值观(民十一4~15),最后终于受重灾击杀。目前我们正处于进入信息时代的关键时代,许多好的价值观开始受到冲击,许多能力、技能及知识都要被淘汰。教会的领导者亦应掌握此方向,培养因应信息时代的能力,领导神的百姓度过此关键时刻。
要拥有掌握正确方向的能力,必须了解神的旨意,并持续充实广泛的专业知识与人生经验。有关了解神的旨意方面,在「圣经中的决策观念」一文已有讨论,在此仅讨论需要持续充实广泛专业知识,及人生经验的原因与方法。
要「持续」充实知识与经验,是因为环境不断的变动;只要学习停顿,所拥有的知识与经验便会变得陈旧,而无法掌握正确的方向。
要充实「广泛」的知识与经验,是为避免见树不见林之弊端;过于偏狭的知识与经验,容易迷失方向。
要兼顾专业知识与人生经验,是因为管理这个专业既是科学亦是艺术;既要达成目标,也要解决人事问题。做事要科学,但用人要艺术。惟有持续地充实知识与经验,才能扩展习惯领域,升高观察与思考的层次,掌握正确的方向。例如营销经理着重市场的变化,生产经理着重制造的效率,财务经理着重资金的筹措与应用,研发经理着重产品之开发,而总经理则每一个层面都要兼顾。这就是为什么总经理比任何部门的经理更能掌握正确方向的原因。
圣经上的领导人,都比一般人拥有更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人生经验。例如约瑟在当宰相之前,就已拥有管理羊群(创三十七2)、管理家务(创三十九1~6),及管理囚犯(创三十九22)之专业知识。也经历被恨恶(创三十七4)、被出卖(创三十七28)、被诬告(创三十九7~18)、被下监(创三十九19~20)、被遗忘(创四十23)的人生经验。又如保罗在成为外邦人的使徒之前,就已拥有丰富的知识(徒二十二3),及人生经验(林后十一23~33)。这也验证了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所说的:「领导不是靠学历、阶级或年资,而是靠知识、能力与经验。」
充实知识与经验的方法有二:第一,是修练Shaping);第二,是模仿(Modeling)。修练是不断的累积经验,模仿是找一位好榜样加以学习。圣经上即将这二种方法灵活运用。例如摩西带约书亚,保罗带提摩太,都是一方面模仿,一方面在工作中修练之成果。这就是雷凡士(Revans)所谓「行动学习法」(Action Learning):「最佳的学习经验,发生于真实生命之中。发生在和真实的问题,真实的人物面对之中,而非在那些万事通的老师所主持的课程之中。」但愿这些理念可作为本会训练人才之参考。
三、规划就是要了解自己的资源与限制
「你们那一个要盖一座楼,不先坐下算计花费……,一个王出去和别的王打仗,岂不先坐下酌量。」(路十四28~31)。
身为教会的领导者理解到未来的大方向之后,还要注意到本身的资源与能力,及限制与弱点,不要以为自己或组织机构是无所不能的。当我们所拥有的资源有限时(包括人力、财力、能力),我们只能集中我们的资源,在最能成功的地方运筹帷幄,发挥最大的力量,才能成功。
管理理论主张所订的目标,要与组织的资源相「配合」(Match)。唯要配合得刚好,实在不容易,因此圣经教我们「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这个原则在管理上有很好的教训。
1.订目标不要超过自己的能力,宁可比自认可达成的目标略低一点。
先确定目标能达成为前提,然后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最后亦能达成理想。例如耶稣说:「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由耶路撒冷,逐渐扩张到地极,就是「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之表现。
2.订目标时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做,而忽略了自己的专长及职责。
例如当门徒增多,在饮食上出了问题而有怨言时,使徒即充分掌握此原则,对众门徒说:「我们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饭食,原是不合宜的。丶丶我们要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徒六1~6)。将专业加以区分,各司所长,亦是「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之表现。因此在规划时,必须配合自己的专长订目标,不要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做,而订了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目标。
四、规划就是拟订适当的目标
「然而我们到了甚么地步,就当照着甚么地步行。」(腓三16)。
界定使命,掌握正确方向,察觉外在环境之机会与威胁,又了解内部资源之优势与劣势之后,就要拟订适当的目标。
目标可以指引方向,帮助我们看准成功的机会;目标可以考核绩效,帮助我们了解成果的优劣;目标可以产生激励,帮助我们烧起再出发的动力;目标可以整合力量,帮助我们完成更多的事情。根据管理学之目标原则(Principle of Objectives):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可以达成而且可以证实,对人们才有意义。
圣经对我们设定目标的教导是,「要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圣经认为一个人的信心,可以决定其目标是否适当;只要有信心,目标一定能实现(太十七20)。因此身为教会的领导者,必须对信心有正确的认识。希伯来书十一章对信心有深刻的解释:
1.信心必须先突破「显然之物」的迷思
迷思一:北部有一位非常敬虔的姊妹罹患癌症,教会的教务负责人利用聚会时间对全会众宣布,神一定会医治这位姊妹的病,只要我们有信心为这位姊妹代祷,因为圣经说,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可九23),并引用许多圣经的实例与现今的见证。结果,全会众都信心大增,甚至有人为这位姊妹禁食祷告。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位姊妹竟病逝了……
迷思二:南部一位信仰非常好的姊妹,不论在家相夫教子,或在教会参与圣工及带领慕道者,都是信徒难得的模范。有一天,她儿子载她参加晚间聚会,就在过马路的时候发生车祸,情势严重。全教会的信徒都主动迫切为她代祷,由于受过她恩惠的人很多,所以有许多人每次代祷都热泪盈眶。结果,这位姊妹仍然蒙主召回……
身为教会领导者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呢?是信徒的信心不足,还是信心不一定有功效?为什么充满信心的祈求,结果却是得到沉默的回应或是更糟的结果?
有些基督徒虽敬神爱人,热心圣工,却惨遭横祸,似乎得不到神的保佑;另有些人胡作非为,反而事事亨通。「显然」,若不是这些好的基督徒没有信心,就是圣经的话不可靠。
从短暂结果的好坏,判定一个人的信仰状况或行为是否纯正,正是一般人常犯的错误。因为这是以「显然之物」,去评断信心的作法。
就以亚伯为例,如果单以看得到的结果当作判断信心的标准,我们可能会认为亚伯没有信心,因为得不到神的保佑,以致遭到该隐的杀害。可是实际的状况却不是这样,所以希伯来书的作者说:「他(亚伯)虽死了,却因这信仍旧说话。」(来十一4)。可见有信心的人死后,他的信仍发挥影响力,一定能产生好的结果,只是不一定马上实现。再以祷告为例,「莫勒先生曾为他五个不信的朋友祷告,他天天求神,不肯放松。虽然一时看不见什么效果,可是他绝不灰心,一直继续求神。结果,五年之后,第一个朋友得救了;十年之后,第二和第三个朋友得救了;二十五年之后,第四个朋友得救了;莫勒死后好几年,第五个朋友也得救了。」(参:荒漠甘泉,23~24页)。信心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力,并不是显然之物可以衡量或证明的。
如果我们无法突破「显然之物」的迷思,不但无法拟订适当目标,反而会失去力量。例如以利亚在杀死四百五十个假先知以后,由于无法突破显然之物:耶洗别的威胁-「明日约在这时候,我(耶洗别王后)若不使你(以利亚)的性命,像那些人的性命一样,愿神明重重的降罚与我。」(王上十九2)。结果就逃跑,躲进山洞中,不知神暗中尚留下七千人(王上十九18)。显然,缺乏信心的人对困难的想象,会比实际困难多七千倍。
2.信心必须经历日常生活中的长期考验
信心是经过日常生活脚踏实地磨练的结果,而不是一时的激情或异象。例如以诺是个有信心的人,但是证明其有信心的根据也不是显然之物-被接升天的那个结局。而是一般人不易察觉的生活体验-与神同行三百年,享受到信心生活的可贵成果。所以希伯来书的作者说:「只是他(以诺)被接去以先,已经得了神喜悦他的明证。」(来十一5)。因此判断一个人有没有信心,不是看他身上是否有明显的神迹,而是看他的生活体验中是否能享受到与神同在的喜乐。就如证明以诺有信心的根据,是与神同行三百年,而不是被接升天那一剎那。如果我们能体会到与神亲密的喜乐,就不必计较是否有可向人见证的神迹奇事。
3.信心必须有具体行动的配合
希伯来书的作者引用挪亚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指导原则:「挪亚因着信,既蒙神指示他未见的事,动了敬畏的心,豫备了一只方舟,使他全家得救。」(来十一7)。
一位有信心的人,能分辨什么才是神要指示他做的事,而且「凡神所吩咐的,他都照样行了。」(创六22)。所以我们之所以没有信心,不是我们没有「心」,而是我们没有「动」。就规划而言,所谓具体的行动就是要提出可行的方案。例如约瑟对法老解释七个大丰年后有七个荒年之时,马上就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法老当拣选一个有聪明有智慧的人,派他治理埃及地。……又派官员管理这地;当七个丰年的时候,征收埃及地的五分之一;叫他们把将来丰年一切的粮食聚敛起来,积蓄五谷,收存在各城里作食物,归于法老的手下。所积蓄的粮食,可以防备埃及地将来的七个荒年,免得这地被饥荒所灭。」(创四十一33~36)。约瑟堪称为规划高手。
4.信心必会坚持所追求的目标
有信心的人,会像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约瑟等人一样,对所盼望的目标坚持到底,至死不渝。所以这些人,虽然生前都未得到应许,却到死还坚持盼望。会坚持目标的人必会突破各种阻碍,有信心的人必不退缩,想尽办法克服各种阻碍。例如摩西的父母因着信,突破王命;以色列人因着信,敢过红海……不胜枚举。
在坚持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也要懂得兼顾真理与弹性。例如保罗坚持:「在基督耶稣里,受割礼不受割礼,全无功效;惟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加五5)。但在作法上却有相当的弹性:「保罗要带他(提摩太)同去,只因那些地方的犹太人都知道他父亲是希利尼人,就给他行了割礼。」(徒十六3),「但与我同去的提多,虽是希利尼人,也没有勉强他受割礼。」(加二3)。这就验证了耶稣的话:「但智慧总是从智慧的行为得证为对的。」(吕振中议本:太十一19)。
五、规划就是要对目标有贡献
「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腓一20)。
计划是手段而非目的,所以每项计划都是为促使整体目标的达成,并且达成目标的贡献,要大于投入的成本或不良的影响。因此规划时要针对目标,而不是为规划而规划。圣经对规划的概念,不只强调要有贡献与效率,更要求要「合乎中道」。
所谓「合乎中道」是,「正如我们一个身子上有好些肢体,肢体也不都是一样的用处。」(罗十二4)。显然圣经强调规划要配合自己的职责所扮演的功能,相互联络其他肢体(与其他部分配合),在基督里成为一身(达成合神旨意的目标)。如何合乎中道地对目标提出贡献呢?
1.扮演自己的角色
随着知识与经验的增加,会逐渐了解扮好自己的角色,比扮演好的角色更重要。目前社会与教会的病态之一,就是大家都在争取好的角色,而不愿努力扮好自己的角色。圣经教导我们要规划如何做好分内的事,而不教我们规划如何争取好的职位。例如保罗拥有知识与权柄,在信主之前,极力争取残害基督徒的权力(徒九1);但信主之后,神给他的第一个教训竟是:「起来,进城去,你所当作的事,必有人告诉你。」(徒九6)。我们要努力规划扮好自己的角色,至于要扮演什么角色,「必有人告诉你」。摩西也是一样,在埃及时贵为王孙,自认可以扮演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角色;结果杀人灭尸,不但犯罪而且得不到同族的认同(出二11~15)。后来,神才指示他当扮演的角色(出三10)。显然虽是相同的角色,但自己争取的与别人指派的,效果就是不一样。
如何才算扮好自己的角色?即发挥自己的用处及影响力。没有发挥自己的用处,会被人轻视;如耶稣所说:「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太五13)。没有发挥影响力,无法荣耀神;如耶稣所说:「你们是世上的光,……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五14~16)。
2.凝聚团体的共识
要团体共同自动努力达成目标,必须先凝聚共识,这是决定目标能否达成之关键,而凝聚共识的关键又在领导者本身的作为。例如扫罗号召以色列百姓对抗亚扪人,结果百姓很有共识,「就都出来,如同一人。扫罗在比色数点他们;以色列人有三十万,犹大人有三万。」(撒上十一7~8)。这是成功的关键。果然,第二日「击杀他们,直到太阳近午,剩下的人都逃散,没有二人同在一处。」(撒上十一11)。
有规划,不一定成功;但若没有整合或缺乏规划,一定会失败,就像混乱的士师时代:「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二十一25),所以整个以色列成为混乱的团体。
结语
「我栽种了,亚波罗浇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长。」(林前三6)。「因为争战的胜败全在乎耶和华。」(撒上十七47)。
经由上述的讨论,我们再次验证真正有价值的观念,都来自圣经的智慧。有关规划中的「界定使命」、「掌握方向」、「了解组织」、「拟订目标」及「对目标有贡献」的重要观念,圣经都有,而且圣经更进一步强调规划要「合乎中道」。协助所有个体扮好自己的角色,并凝聚团体的共识,才能发挥规划之功用。
慎重规划都不一定会成功,何况不规划?运用圣经的规划观念于管理实务上,便可以增多成功的保障,因为「成败在乎耶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