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圣经中的沟通观念

引言

沟通(Communication)是指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间,彼此交换信息与传递思想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Personal communication)、组织内沟通(Intra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及织织间沟通(Inter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沟通被视为是领导者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因为沟通不良将造成误解,误解导致仇恨与隔阂。组织内的仇恨与隔阂愈多,表示管理的绩效愈差。圣经却和一般的管理书籍不同,不仅讨论交换信息或传递思想的「沟通」,更重视神与人、及人与人之间,在形式上与心灵上彼此了解而融合之「交通」(Communion)或「团契」(Fellowship),因为「沟通只是「团契交通」的一个阶段,不论在深度或广度上,「团契交通」都远胜于「团契沟通」,单解决沟通的问题,不一定能达到「团契交通」的目标,就如最近美国与中国大陆针对李登辉总统是否访美及吴弘达是否释放问题,虽然经过多次沟通,但仍无法获得共识,达到「交通」的目标。另外,若单有对话的沟通管道,却没有团契交通的共识,则沟通的过程不容易稳定,就如最近海峡两岸虽各有对话的沟通管道与机构,却缺乏彼此团契交通的实质保障,所以很容易就使沟通破裂或延期。圣经的教训能成为化解仇恨的良方;圣经的原则能成为拆除隔阂的秘诀,就是因为圣经掌握了沟通的关键、了解沟通与团契的关系。

圣经中旧约时代人类建造巴别塔的事迹,提供我们学习沟通的最佳教材:

「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做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做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创十一1~9)。

从这段事迹,我们可以学到彼此沟通的重要原则与方法:

1.神与人的交通影响人与人的沟通,因为当人类合作的目标违反神的旨意,神会破坏人的沟通系统。

2.人与人的沟通要有共同语言为基础,因为缺乏共同的语言,容易造成团体的解体。

3.平时交通的程度决定沟通的效果,因为缺乏彼此了解与信任,则一时的沟通难有具体的成效。

4.沟通要从察觉彼此的需要开始,只要掌握了彼此的需要,就容易凝聚共识,促进彼此的沟通,即使是建造「塔顶通天」这种不可能的事,都可以让所有人都努力参与。

5.实际行动有促进沟通的效果,例如要建城与塔之前,已先有做砖的行动。

一、神与人的交通影响人与人的沟通

从建造巴别塔的事迹,我们可以发现沟通的重要性及沟通的成败关键。从建造巴别塔事件的发展过程,我们发现沟通是结合力量达成目标的关键,当人类能够团契、沟通,「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以后,人类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

我们也发现神与人的交通程度决定人与人的沟通效果。当人类忽略追求神的旨意,只为宣扬自己的名,神会主动破坏人类的沟通方式,变乱人类的口音,使人类的言语彼此不通,结果人类就停工,放弃原来的目标,不造巴别塔了。

既然神与人的交通会影响人与人的沟通,加强人与神的交通,便是人类提升沟通能力的首要课题。

圣经中有说明加强人与神交通的基本原则:

1.人际沟通需要神的帮助

摩西在带领以色列民出埃及之前,以为沟通必须能言善道,不了解沟通需要神的帮助,以「拙口笨舌」作为拒绝神的理由。神却回答说:「谁造人的口呢﹖谁使人口哑、耳聋、目明、眼瞎呢﹖岂不是我──耶和华吗﹖现在去吧,我必赐你口才,指教你所当说的话。」(出四11~12)。

人类的沟通,主要经由沈默的语言(聆听)与公开的语言(表达)来达成,因此,有效的言语沟通必须将表达与倾听结合。就表达而言,神赐我们表达的舌头,知道怎样用言语扶助疲乏的人;就倾听而言,神每早题醒我们的耳朵,使我们能听,像受教者一样。所以以赛亚说「主耶和华赐我受教者的舌头,使我知道怎样用言语扶助疲乏的人。主每早晨提醒,提醒我的耳朵,使我能听,像受教者一样。」(赛五十4~5)。保罗对此有深刻的体认,所以他称耶稣基督为「赐忍耐安慰的神」(罗十五5)。我们若体会在沟通的过程中,忍耐与安慰的重要性,并像保罗一样,体会到「忍耐」与「安慰「来自神的帮助,就会明白,想拥有圣话的艺术」或「倾听的技巧」就可以达成的。因为「忍耐的心」与「安慰的言行」都是神所赐的,若不是神的怜悯,人是得不到别人的忍耐与安慰;若不是神的赏赐,人也无法忍耐与安慰别人。

弟兄姊妹一定有两种经验:第一种经验是我们因一时的疏忽或无知而犯错时,一般人常会对我们的行为严厉的责备,对我们的动机给予严重的曲解;当我们情绪低潮时,一般人常会提出不合理的判断或以不适当的安慰方式,加重我们的苦楚。第二种经验是当别人犯错时,我们不但不能忍耐,反而给予过分地责备与严重的曲解,对于情绪低潮的亲友,不是疏忽就是采取不适当的安慰方式。这些都是缺乏追求神的帮助所致。

神是沟通的神,是赐忍耐与安慰的神,当人苛责我们的时候,祂静默容忍众人的无知,并期待我们更加长进;当众人冷漠对待我们的时候,祂静默容忍众人的疏忽,并期待我们更加坚强;当我们苛责别人的时候,祂静默容我们的无知,当我们待人冷漠的时候,祂静默容忍我们的疏忽,并替我们去帮助或安慰那些受伤害或被冷漠的人,因此,当我们了解忍耐与安慰的能力来自神的赏赐,自然会先训练自己了解别人的处境,用心体会别人的关心,随时容忍别人对我们的误解,原谅别人对我们的冷漠,也求神随时安慰那些因我们的疏忽或无知而伤害的人。坚持此种信念的人,才能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

2.沟通要以真理为基础

固执已见与坚持原则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固执已见的人被视为不好沟通的顽固人物,能坚持原则的人,却是值得尊敬的领袖人才。教会的属灵领袖所坚持的原则是圣经中的真理。摩西即坚持沟通不能违背真理的理念为维护真理,放契人际关系都在所不惜,因此在加拉太书特别记及此事:

「后来,几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责之处,我就当面抵挡他。从雅各那里来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饭,及至他们来到,他因怕奉割礼的人,就退去与外邦人隔开了。其余犹太人也都随着他装假,甚至连巴拿巴也随伙装假。但我一看见他们行的不正,与福音的真理不合,就在众人面前对几法说:『你既是犹太人,若随外邦人行事,不随犹太人行事,怎么还勉强外邦人随犹太人呢﹖』」(加二11~14)。

保罗在这件事上的作为,在管理上深具意义:组织文化与行为准则高于表面的和谐气氛,坚守原则才能提升沟通效果。

3.神与人之间的交通永无止境

圣经中团契交通的基本理念是:信徒之间的交通,是本于基督的救赎,因为信徒连属于基督,所以信徒之间要彼此团契交通。另外一层意义是:信徒之间团契交通的效果要良好必须大家都联属于基督。耶稣特别以葡萄树的比喻来说明这层关系,祂说:「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甚么。」(约十五5)。因此要提升人际沟通必须先加强神与人的交通。

加强神与人之间的交通,必须消除罪的障碍,因为圣经上说:「耶和华的膀臂并非缩短,不能拯救,耳朵并非发沉,不能听见,但你们的罪孽使你们与神隔绝;你们的罪恶使祂掩面不听你们。因你们的手被血沾染,你们的指头被罪孽沾污,你们的嘴唇说谎言,你们的舌头出恶语。无一人按公义告状,无一人凭诚实辨白;都倚靠虚妄,说谎言。所怀的是毒害;所生的是罪孽。他们菢毒蛇蛋,结蜘蛛网;人吃这蛋必死。这蛋被踏,必出蝮蛇。所结的网不能成为衣服;所做的也不能遮盖自己。……他们的行为都是罪孽;手所做的都是强暴。他们的脚奔跑行恶;他们急速流无辜人的血;意念都是罪孽,所经过的路都荒凉毁灭。平安的路,他们不知道;所行的事没有公平。他们为自己修弯曲的路;凡行此路的都不知道平安。」(赛五十九1~8)。

我们必须脱离罪孽的沾污;弃绝谎言恶语;行事正直公平,才能加强神与人之间的交通。

追求神与人的交通是永无止境的,所以大卫作诗说:「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诗二十三6〉,一旦我们忽略与神的交通,便无法有效地与人沟通。

二、人与人的沟通要有共同语言为基础

语言是沟通最重要的工具,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所以圣经特别记载,人类「各随各的方言、宗族立国」(创十5),即使是进步到信息时代的今天,有些国家同时运用许多种语言,但建立共同的语言,仍是形成团体,促进沟通的基本要素。

教会是属灵的团体,要有效的沟通,必须说共同的语言,因此保罗劝信徒「都说一样的话」(林前一10)。即彼此能沟通的言语。

人类沟通的方式包括口语的沟通(Verbal Communication)与非口语的沟通(NonverbalCommunication)。人类不只从言语中拣取意义,而且还从说话人的态度、表情、或姿势获得线索。圣经特别指出:「无赖的恶徒,行动就用乖僻的口,用眼传神,用脚示意,用指点划。」(箴六12~13)。因为无赖的恶徒,往往言不由衷,所以要了解其言语的真正含义,必须配合观察其眼神、手、脚等肢体语言。

耶稣主张人与人的沟通要简单明确,所以祂说:「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太五37)。基督徒应以此为说话的准则。

根据耶稣的教训,人应该实话实说,不要「多说」,因为多说部分不是赘言,就是谎言。赘言浪费自己与听者的时间,谎言自欺欺人,都是恶言的行迳。根据耶稣的理念,可以归纳三个说话的原则:

1.是就说是──让说话成为力量的来源。

「是就说是」可以产生力量,「是说不是」,会造成终身的遗憾。耶稣本身就是「是就说是」的典范,即使死到临头仍不改变,例如犹大为出卖耶稣,领了一队兵和祭司长并法利赛人的差役,拿着灯笼、火把、兵器,就来到耶稣所在的园里,耶稣知道他们是要来捉祂,仍出来对他们说:「你们找谁?」他们回答说:「找拿撒勒人耶稣。」耶稣说:「我就是!」耶稣一说:「我就是!」他们就退后倒在地上〈约十八1~6〉,一句实话,竟能让众人倒地,这是何等的力量。

彼得曾有「是说不是」的遗憾。当耶稣将被捉时,彼得表现了十足的血气之勇,拔出所带的刀削掉大祭司的仆人马勒古的右耳〈约十八9〉,但耶稣被捉之后,连续三次被问到是不是耶稣的门徒,彼得都不敢承认说:「我不是!」〈约十八25~27〉,甚至发咒起誓说不认识耶稣〈太二十六74〉,这种「是说不是」的后果是后悔痛哭。

2.不是就说不是──让说话成为喜乐的来源。

「不是说不是」可以获得喜乐,「不是说是」会徒增自己的痛苦,并造成别人的伤害。

施洗约翰即「不是就说不是」的典范。他曾经替耶稣施洗,后来众人反而去跟随耶稣,施洗约翰说:「『我不是基督,是奉差遣在祂前面的』,你们自己可以给我做见证。娶新妇的就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着;听见新郎的声音就甚喜乐。故此,我这喜乐满足了。祂必兴旺,我必衰微。」〈约三28~30〉,承认自己的不足,反而可以获得喜乐。

另外,伯特利的老先知是我们在「不是说是」事上的鉴戒。当他听到年轻的神人在伯特利的坛说预言、行神迹的事迹,就到半路上邀请神人回家吃饭喝水,神人说:「我不可同你回去进你的家,也不可在这里同你吃饭喝水;因为有耶和华的话嘱咐我说:『你在那里不可吃饭喝水,也不可从你去的原路回来。』」〈王上十三16~17〉。老先知却说谎:「我也是先知,和你一样。有天使奉耶和华的命对我说『你去把他带回你的家,叫他吃饭喝水。』」〈王上十三18〉。结果害神人违背神的命令,被狮子咬死,尸体不得入列祖的坟墓。老先知因「不是说是」,不但害死神人,也自己哀哭。

3.一言不答──让沉默成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时候我们无法「是就说是」或「不是就说不是」,因为说「是」或说「不是」都会伤害别人,此时与其善意的谎言,倒不如沉默不语。耶稣常常使用沉默来解决问题。例如耶稣以「一言不答」来试验迦南妇人的信心〈太十五21~28〉,以拒绝回答来引起彼拉多的希奇〈可十五4~5〉;以沉默来回答文士与法利赛人的质难〈约八1~8〉。

耶稣除了善于表达之外,更善于观察。耶稣善于透过观察一个人的作为,来了解对方所沟通的意义,例如:

「有一个法利赛人请耶稣和他吃饭;耶稣就到法利赛人家里去坐席。那城里有一个女人,是个罪人,知道耶稣在法利赛人家里坐席,就拿着盛香膏的玉瓶,站在耶稣背后,挨着他的脚哭,眼泪溼了耶稣的脚,就用自己的头发擦干,又用嘴连连亲他的脚,把香膏抹上。请耶稣的法利赛人看见这事,心里说:『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他的是谁,是个怎样的女人;乃是个罪人。』耶稣对他说:『西门﹗我有句话要对你说。……一个债主有两个人欠他的债;一个欠五十两银子,一个欠五两银子;因为他们无力偿还,债主就开恩免了他们两个人的债。这两个人哪一个更爱他呢﹖』西门回答说:『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耶稣说:『你断的不错。』于是转过来向着那女人,便对西门说:『……我进了你的家,你没有给我水洗脚;但这女人用眼泪溼了我的脚,用头发擦干。你没有与我亲嘴;但这女人从我进来的时候就不住地用嘴亲我的脚。你没有用油抹我的头;但这女人用香膏抹我的脚。所以我告诉你,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为她的爱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爱就少。』于是对那女人说:『你的罪赦免了。』」(路七36~48)。耶稣从一个人的行动了解一个人的心思及爱的多少。

三、平时交通的程度决定沟通的效果

有效地沟通奠基于彼此了解与相互信任,就如Intel公司的最高执行长Andrew S.Grove说:「我们沟通得有多好,并非决定于我们对事情述说得有多好,而是决定于我们被了解得有多好」(How well we communicate is determined not by how well we say thingsbut by how well we are understood.)耶稣非常了解要建立属灵的团体,促进沟通的效果,必须要彼此了解,进而达到在神里面彼此合而为一的目标,所以在祂与门徒要分离前的祷告,还特别提及:「我不但为这些人祈求,也为那些因他们的话信我的人祈求,使他们都合而为一。正如你父在我里面,我在你里面,使他们也在我们里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来。你所赐给我的荣耀,我已赐给他们,使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们合而为一。我在他们里面,你在我里面,使他们完完全全地合而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来,也知道你爱他们如同爱我一样。父啊,我在哪里,愿你所赐给我的人也同我在那里,叫他们看见你所赐给我的荣耀。……我已将你的名指示他们,还要指示他们,使你所爱我的爱在他们里面,我也在他们里面。」(约十七20~24、26)。

根据圣经的教训,只要受洗归入基督,就是属基督的人民,「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加三28)。

当一个团体彼此合而为一,成为一样的人民,其沟通的过程,就如约拿单与大卫的友谊,彼此的心,深相契合,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

「大卫对扫罗说完了话,约拿单的心与大卫的心深相契合。……约拿单爱大卫如同爱自己的性命,就与他结盟。约拿单从身上脱下外袍,给了大卫,又将战衣、刀、弓、腰带都给了他。」(撒上十八1~4)。

当一个团体彼此合而为一,即使不用言语,彼此就知道所该做的事,例如耶稣与门徒的表现。

「耶稣见母亲和他所爱的那门徒站在旁边,就对他母亲说:『母亲,看,你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约十九26~27)。

加深交通程度的最好方法是察觉彼此的需要,相互帮助,甚至要以还债的心情赴诸行动(罗十三8),所以保罗说:「这固然是他们乐意的,其实也算是所欠的债;因外邦人既然在他们属灵的好处上有分,就当把养身之物供给他们」(罗十五27),如果缺乏彼此相助的行动,提升交通的层次单单把话讲清楚,还是无法达到沟通的效果。

四、沟通要从察觉彼此的需要开始

藉由察觉彼此的需要来形成共识,进而拟订共同的目标,是促进团体沟通的利器。所以圣经中的伟大领袖,都积极为团体建立共同努力的目标,例如:

1.约瑟:离开埃及

「约瑟叫以色列的子孙起誓说:『神必定看顾你们;你们要把我的骸骨从这里搬上去。』约瑟死了,正一百一十岁。人用香料将他薰了,把他收殓在棺材里,停在埃及。」(创五十25~26)。约瑟察觉人有落有归根的需要。

2.摩西:过约但河

「摩西去告诉以色列众人说:『我现在一百二十岁了,不能照常出入;耶和华也曾对我说:『你必不得过这约旦河。』耶和华你们的神必引导你们过去,将这些国民在你们面前灭绝,你们就得他们的地。约书亚必引导你们过去,正如耶和华所说的。』」(申三十一1~4)。摩西察觉人有追求理想的需要。

3.约书亚:坚守产业

「约书亚年纪老迈,就把以色列众人的长老、族长、审判官,并官长都召了来,对他们说:『我年纪已经老迈。……我所剪除和所剩下的各国,……耶和华你们的神必将他们从你们面前赶出去,使他们离开你们,……你们要大大壮胆,谨守遵行写在摩西律法书上的一切话,不可偏离左右。不可与你们中间所剩下的这些国民搀杂。他们的神,你们不可提他的名,不可指着他起誓,也不可事奉、叩拜;只要照着你们到今日所行的,专靠耶和华你们的神。……你们若稍微转去,与你们中间所剩下的这些国民联络,彼此结亲,互相往来,你们要确实知道,耶和华你们的神必不再将他们从你们眼前赶出;他们却要成为你们的纲罗、机槛、肋上的鞭、眼中的刺,直到你们在耶和华你们神所赐的这美地上灭亡。』」(书二十三2~13)。约书亚察觉人有持续上进的需要。

4.撒母耳:尽心事奉神

「撒母耳对百姓说:『不要惧怕﹗你们虽然行了这恶,却不要偏离耶和华,只要尽心事奉祂。若偏离耶和华去顺从那不能救人的虚神是无益的。耶和华既喜悦选你们作他的子民,就必因他的大名不撇弃你们。……你们若仍然作恶,你们和你们的王必一同灭亡。』」(撒上十二20~25)。撒母耳察觉人有追求向善的需要。

5.大卫:为主建殿

「大卫召了他儿子所罗门来,嘱咐他给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建造殿宇,对所罗门说:『我儿啊,我心里本想为耶和华我神的名建造殿宇,只是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你流了多人的血,打了多次大仗,你不可为我的名建造殿宇,因为你在我眼前使多人的血流在地上。你要生一个儿子,他必作太平的人;我必使他安静,不被四围的仇敌扰乱。他的名要叫所罗门(就是太平的意思)。他在位的日子,我必使以色列人平安康泰。他必为我的名建造殿宇。』」(代上二十二5~9)。大卫察觉人有追求意义的需要。

6.尼希米:重建圣殿的城墙

「尼希米说:『我们所遭的难,耶路撒冷怎样荒凉,城门被火焚烧,你们都看见了。来吧,我们重建耶路撒冷的城墙,免得再受凌辱﹗』……他们就说:『我们起来建造吧﹗』于是他们奋勇做这善工。」(尼二17~18)。尼希米察觉人有保护自己的需要。

7.耶稣:福音传遍地极

「耶稣对他们说:『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但圣灵降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努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一7~8)。耶稣察觉人有追求依靠的需要。

如果无法将彼此的需要化为具体的目标,便会造成日后沟通的困难。

圣经指出察觉彼此需要的原则是「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你们当以基督的心为心。」(腓二3~4)当我们学会设身处地从对方的立场看事情时,便会察觉彼此的需要做到「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气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为聪明。」透过沟通进入交通的境界。

五、实际行动有促进沟通的效果

沟通不只是「嘴唇的果子」,更包括「行善与捐输」的行动。所以希伯来书的作者说:「我们应当靠着耶稣,常常以颂赞为祭献给神,这就是那承认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只是不可忘记行善和捐输的事,因为这样的祭是神所喜悦的。」(来十三15~16)。

沟通是交换信息与传递思想的过程,要使言语达成沟通的目的,形成交通的效果,必须有行动的力量支持,否则对方无法信服,自然无法产生沟通的力量,所以圣经上说:「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约壹三18)。

有时候,我们只要赴诸行动,即使不说话,也能达到沟通的目的。甚至更具广告效果,例如:

「耶稣往一座城去,这城名叫拿因,他的门徒和极多的人与他同行。将近城门,有一个死人被抬出来。这人是他母亲独生的儿子;他母亲又是寡妇。……主看见那寡妇,就怜悯她,对她说:『不要哭﹗』于是进前按着杠,抬的人就站住了。耶稣说:『少年人,我吩咐你,起来﹗』那死人就坐起,并且说话。耶稣便把他交给母亲。众人都惊奇,归荣耀与神,说:『有大先知在我们中间兴起来了﹗』……他这事的风声就传遍了犹太和周围地方。」(路七11~17)。

为增强沟通的效果,并避免日后的争议,最好要有证据支持,例如:波阿斯请了十位城中的长老来作证,波阿斯的族兄以利米勒不愿赎拿俄米的地。而由波阿斯赎去,并娶摩押女子路得(参:得四2~6)。

行动时必须符合一致性,才能使人相信沟通的讯息,例如:约拿单之所以得到大卫的信任,是因为约拿单多次为大卫求情、拯救大卫免于死亡(参:撒上十九1~二十42)。

从圣经这段记载我们便可以了解,约拿单对大卫的友情,充分从言行中同时表现出来,故能获得大卫的信任。

除了言行的一致性之外,更需要持久性的行为配合,所以圣经说:「朋友加的伤痕出于忠诚;仇敌连连亲嘴却是多余」(箴二十七6)。意思是单就一个人一时所说的话或其肢体语言,有时候仍无法了解一个人的心思意念。所以圣经教我们,在解释一个人的行为所代表的沟通的意义时,应先确定这个人是朋友或是敌人,如果是忠诚的朋友,虽加给我们伤痕,仍可原谅,如果是仇敌,虽然连连亲嘴,仍无济于事。因此我们不只要注意一个人一时的表现,更要观察一个人的长期作为,因为一个人的真面目往往就在外在行为中显露无遗,例如老烟枪的手指往往焦黄,懒散的人往往不修边幅。同理,我们也要注意自己平常的行为表现,因为长期累积起来的形象,所传达的讯息,往往比一时间口头上滔滔不绝的解释更有沟通效果。

耶稣也时常注意一个人平时的表现,例如犹大虽向耶稣请安,并与耶稣亲嘴(太二十六49)但因犹大平时就是言不由衷(约十二3~6)。所以耶稣仍能察觉犹大心中要出卖耶稣的恶念。

结语

现代人强调沟通,因为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存有许多代沟。造成代沟的主因是年代与环境,年代不同、环境就不同,人就会拥有不同的观念。我们应该遵照圣经的教训,一方面从圣经中得到共识,二方面追求圣灵充满,加强灵里的沟通〈路一41~42〉,第三方面随时重视彼此的团契交通,沟通的问题自然消失。就如亚伯拉罕与以撒,两个人相差一百岁,但因平时的团契交通做得很好,培养出深厚的互信基础,所以当亚伯拉罕捆绑他的儿子以撒,放在坛的柴上,以撒没有质问,亚伯拉罕也没有解释。因为从平时的团契交通所形成的互信基础,对彼此的感受与情境,都了然于心,不需有语言的沟通,这是沟通的最高境界。

(0)
上一篇 2020年7月28日
下一篇 2020年7月28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