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问人:颜弟兄
哈利路亚,谢长老收信平安!
《出埃及记》第十六章记载,以色列人出埃及后第二个月十五日,到了汛的旷野。因为没有东西可吃,而向摩西发怨言(1~3节)。神对摩西说:「我要将粮食从天降给你们。百姓可以出去,每天收每天的分……。到第六天,他们要把所收进来的预备好了,比每天所收的多一倍。」(4~5节)。
次日早晨,神果然从天上降下吗哪给以色列人。摩西向以色列人传达神的吩咐说:「你们要按着各人的饭量,为帐棚里的人,按着人数收起来,各拿一俄梅珥。」(16节)。以色列人就这样行;有多收的,有少收的。及至用俄梅珥量一量,多收的也没有余,少收的也没有缺;各人按着自己的饭量收取(17~18节)。
由上列的经文可知,以色列人出去收取吗哪的规定是,每天只准收取当天的分。以色列人出去收取吗哪的时候,有多收的,也有少收的。及至用俄梅珥量一量,多收的竟然没有余,少收的也没有缺。据此可以推测,到了第六天,以色列人还是遵照神的吩咐,各人只收当天的分;奇妙的是,各人把所收进来的预备好了,竟然比每天所收的多了一倍!
但依据22节那段经文却似乎说,到第六天,他们收取双倍的食物;而不是说,他们虽然只收当天的分,却变成了两天的分。请问:5节和22节那两段经文,我们该如何解读,才合乎圣经的真理呢?
回复人:谢顺道长老
哈利路亚,颜弟兄收信平安!
由你所提出的质疑可知,你平常读经的时候,都必用心思考。因此,你不但领悟了不少真理,而且能发现值得再商榷的老问题。这种严谨的查经态度,是主所喜悦的。
《出埃及记》第十六章5节和22节那两段经文,依据我们的老前辈所教导的是,平日以色列人只许收取当天分量的吗哪,但第六天却可以收取双倍(两天分)。令你困惑的是,你的查经心得并不是这样。于是为了确定你的看法是否正确,并且为要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二15),你便提出这个质疑了。
下面所要叙述的,便是个人对这个问题的查经心得:
「到第六天,他们收了双倍的食物,每人两俄梅珥……。」(22节)。这段经文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到第六天,以色列人究竟是收取了双倍的吗哪呢?或是如同平日一样只收一天的分量,但在预备的时候却发现比每天所收取的多了一倍呢?为了慎思明辨这个问题的真相,我们必须斟酌下列几处关键性的经文:
「每天收每天的分」(4节)。「每天」:任何一天都相同,第六天也不可例外。
「要按着各人的饭量,……按着人数收起来,各拿一俄梅珥。」(16节)。「俄梅珥」(Omer)是量器,一俄梅珥的吗哪是一个人一天的饭量。《现代中文译本》译为「两公升」;日文版的圣经注释则注明:约2.3立(liter)。
「……有多收的,有少收的。及至用俄梅珥量一量,多收的也没有余,少收的也没有缺;各人按着自己的饭量收取。」(17~18节)。这段经文很清楚的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各人每天所收取的吗哪,不管或多或少,及至用俄梅珥量一量,都是一俄梅珥,刚好是各人一天所需要的饭量;因此,多收的并没有余,少收的也没有缺。这是神奇妙的作为,超越人的理智所能了解的。
「到第六天,他们要把所收进来的预备好了,比每天所收的多一倍。」(5节)。这段经文只是说,「要把所收进来的预备好了,比每天所收的多一倍」;并没有说,「第六天可以比平日多收取一倍」。
说得清楚一点,就是「收进来的」在先,其次是「预备好了」,这时候才发现「比每天所收的多一倍」。只因《普通话和合译本》的译文有一点模糊,所以很容易令人误解。下列三种译本的译文比较清楚,可以与《普通话和合译本》互相比较,以解开这个问题的症结。
「第六天,他们要把所收进来的预备好了,就会比天天所捡的多一倍。」(吕振中译本)。
「第六天,他们把所收进来的调理好了,那将会有每天所收的之两倍。」(日本口语体译本)。
「但是,第六天将带回家的预备好了,竟然是每天所收的分量之两倍。」(日本新共同译)。
上列三种译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把所收进来的预备好了,或说调理好了,才发现比平日所收取的多了一倍。显然,到第六天,以色列人仍然照素常一样,各人只收取一天的分,而不是两天分。尤其是日本《新共同译》的译文更清楚:「第六天将带回家的预备好了,竟然是每天所收的分量之两倍。」表示他们所发现,摆在眼前这个事实,令他们很惊讶;虽然不敢相信所看见的,却也无法否认。
看完这些译本的译文之后,再回头来思考前面所列出的关键性经文,这个问题的真相就更明显了。
第一、「每天收每天的分」(4节)。这是神的吩咐,第六天也不得例外。
第二、「有多收的,有少收的。及至用俄梅珥量一量,多收的也没有余,少收的也没有缺;各人按着自己的饭量收取。」(17~18节)。这是一种神迹,我们难以了解。问题是,在平日,神既然可以不断地彰显这种神迹,使以色列会众每天都按着各人的饭量吃得饱足;那么到第六天,神岂不是也可以行神迹,使他们当天所收取的分量变成双倍吗?
厘清这个观念之后,再看22节那段经文,我们便可以明白它与5节并不互相抵触了。原来,22节所记载的,只是说明,到第六天,他们各人所收的食物是平日的双倍;而不是说,到第六天,他们可以收取双倍的食物。换句话说,所谓「双倍的食物」,乃是回家之后才发现的,而不是在营外收取的分量。
对上述这个问题的真相,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么用心查明呢?惟一的目的是,要由这件事来学习神所要给予我们的教训;否则,如果仅仅为了查明真相而如此费时费力,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由《出埃及记》第十六章所记载,神对以色列人所吩咐收取吗哪的规定,以及所显明的奇妙作为,我们可以得到的教训,大约有下列四项:
教训之一
神对摩西说:「我要将粮食从天降给你们,百姓可以出去,每天收每天的分,我好试验他们遵不遵我的法度。」(4节)。由此可知,在以色列人收取吗哪的事上,神要他们学习的功课是,必须切实遵守神的法度。
神的法度是什么呢?第一是,「每天收每天的分」(4节)。第二是,「所收的,不许什么人留到早晨。」(19节)。第三是,「六天可以收取,第七天乃是安息日,那一天必没有了。……第七天各人要住在自己的地方,不许什么人出去。」(26节、29节)。
「以色列人就这样行,有多收的,有少收的。及至用俄梅珥量一量,多收的也没有余,少收的也没有缺,各人按着自己的饭量收取。」(17~18节)。这是一种神迹。「到第六天,他们收了双倍的食物,每人两俄梅珥(如往常一样,只收取当天的分;预备好了,才发现收了双倍)。」(22节)。这是更大的神迹。而神之所以愿意彰显这些神迹,乃因「以色列人就这样行」(17节),切实遵行神的法度,蒙神喜悦的缘故。
遵守神的法度──听从神的话,乃是《新旧约全书》的重要真理;从旧约到新约,因为听从神的话而蒙福的人,俯拾即是。兹将这个真理之重要性,以及蒙福之人的信仰经历,简述几项如下:
「申二十八1~6」记载,听从神的话之人,这以下的福分必临到他身上:他在城里(经商或办事)必蒙福,在田间(耕作)也必蒙福。他身所生的(子孙),地所产的(农作物),牲畜所下的(畜产物),都必蒙福。他的筐子和抟面盆,都必蒙福(生活富裕)。他出也蒙福,入也蒙福(出入平安,福杯满溢)。
神藉着以赛亚先知对以色列人说:「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教训你,使你得益处,引导你所当行的路。」(赛四十八17)。神的教训是什么?什么是以色列人所当行的路?神要使他们得什么益处?下面接着说:「甚愿你素来听从我的命令,你的平安就如河水……。」(赛四十八18)。
「听从神的命令」,是神对以色列人的教训,也是他们所当行的路;「素来听从」,则表示持续性地听从,而不是偶尔如此。「平安如河水」,便是神所应许,听从命令的人所要得到的益处;河水来自山上的泉,长年源源而来,永不止息。
「加三27~29」说,凡受洗归入耶稣基督的人,无论任何种族、任何身分,或男或女,都属乎基督,都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属灵的以色列人)。因此,当日神对以色列人所应许,如果「素来听从神的命令,平安就如河水」之恩典,我们也是有分的。
「耶稣正说这话的时候,众人中间有一个女人大声说:『怀你胎的和乳养你的有福了!』耶稣说:『是,却还不如听神之道而遵守的人有福。』」(路十一27~28)。前面14节以下记载,有人毁谤主耶稣是靠着鬼王赶鬼,但主耶稣却很巧妙地驳倒了他的谗言。这个女人听了这些智慧话,因为心里深受感动,所以如此大声赞叹。主耶稣虽然赞同她所说的,却趁着这个机会提醒她说,「还不如听神之道而遵守的人有福」。
这就是说,马利亚蒙神拣选,得以怀主耶稣并乳养,确实有福;正如天使对她所说的,她是「蒙大恩的女子」(路一23~31)。然而,姑且做一个不可能的假设,如果马利亚违背神的道(约壹三4),那又有什么福气呢?相对的,我们虽然无法替换马利亚的身分,但只要切实遵守神的道,却能得到比马利亚更大的福气;如果马利亚单单听道而不行道,自己欺哄自己(雅一22~25)。
「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太七21)。我们各人信主耶稣的动机,未必相同。
有的人因为患重病,为了求医治,才来信主;有的人是心灵上有重担,为了得享安息,才来听福音;也有人感受人间万事虚空,为了充实生命,才来查考真理;更有人觉得人生在世,必须寻求正确的宗教信仰,才来研究圣经。除此之外,第二代以后的同灵,却没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信仰动机;等到长大了才明白,父母带他们去受洗,使他们从小就做主的门徒,是明智的抉择。
尽管我们各人信主的动机有所分别,但我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进天国;这是保罗于罗马狱中,殉道在即,深刻再思的信主耶稣之终极目的(提后四6、18)。
值得我们反覆思考的是:奉主耶稣的名传道的,未必都能进天国;因为传福音乃是我们当尽的本分,并不是进天国的保障。
奉主耶稣的名赶鬼,或奉主耶稣的名行许多异能的,也未必都能进天国;因为那是为了建立基督的身体,圣灵分给各人的恩赐,而不是进天国的途径。惟独遵行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太七21~23)。如果有人终生竭力传福音,并且能医病赶鬼、行异能,到处建立教会,却因为没有遵行天父的旨意──不听从神的话,致使不能进去天国,岂不是前功尽弃了吗?
上面所诠释的是,「听从神的话」这项真理的重要性;下面所要叙述的,则是因为听从神的话而蒙福之人的信仰经历。
圣经说,神当初创造人类的始祖,是「照着的形像造男造女」(创一27);目的是,希望人在日常生活上活出神的形像,叫神得着荣耀(赛四十三7)。但到了挪亚的时代,人所表现的却是魔鬼的形像,而不是神的形像;因为神看见人在地上罪恶滔天,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创六5、12)。
难能可贵的是,挪亚却始终不与那些罪人同流合污,而立志保守圣洁,与神同行。于是,神定意以洪水毁灭那个世代凡有血气的人;惟独挪亚全家,却可以幸免于难。神吩咐挪亚说,要建造方舟,使他和他的家人得以保全生命。
而建造方舟要用的器材,以及构造的形式等,神都一一详细的指示挪亚。除此之外,神又吩咐他说,凡有血肉的活物,各从其类,一公一母,每样两只,都要带进方舟;并且要积蓄好多食物,以维持他全家和一切活物的生命(创六9~21)。
对于上述这件事迹,《创世记》的作者摩西特意要提醒我们的是:「挪亚就这样行。凡神所吩咐的,他都照样行了。」(创六22)。
简短的一句话,表示凡神所吩咐的,不管多么麻烦,挪亚都必听从;甚至有任何困难,他也必一一克服,以完成神所托付的任务。依据「创六14~21」那段经之叙述,神对挪亚所吩咐的,确实非常麻烦,而且有极大的困难;但「凡神所吩咐的,他都照样行了」,这是他与众不同,值得我们效法的美德。
「挪亚因着信,既蒙神指示他未见的事,动了敬畏的心,预备了一只方舟,使他全家得救。因此就定了那世代的罪,自己也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来十一7)。
这是《希伯来书》的作者,对于挪亚信心的模范所作的评价,以及对于他信心的果效所作的见证。就前者而言,第一、挪亚所信的是「未见的事」──对未见的事能肯定,是真实的信心;正如「来十一1」所诠释,所谓「信心」,就是「对没有看见的事物能确断」(吕振中译本)。
第二、挪亚因着信所表现的是,对于神的指示(洪水将要灭世之指示),动了敬畏的心,就预备了一只方舟;虽然那是任何人都未曾见过,当时的社会群众所无法相信的事。
就后者来说,挪亚因着信所得着的果效,第一是,使他全家得救;相反的,一切不信的人都灭亡了。第二是,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相反的,一切不信的人都被定罪了。
《创世记》第二十二章1~2节记载,为了试验亚伯拉罕,神对他说:「你带着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你所爱的以撒,往摩利亚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献为燔祭。」如果神问亚伯拉罕说:「是你自己要做祭牲献给我呢?或是你的儿子呢?」亚伯拉罕一定毫不犹豫地回答:「神啊,是我!」但神却不让他在两者之间做选择,神所要的是他的儿子。
如果神再问亚伯拉罕说:「是你要亲手动刀杀了你的儿子,把他献给我呢?或是要由你的仆人代替你去做呢?」亚伯拉罕必实时回答:「神啊,由我的仆人代替我去做吧!」但连这个选择,神都不给他。神的吩咐很清楚:「你带着你的儿子,把他献为燔祭。」
正如神所说,以撒是亚伯拉罕「独生的儿子」,是他「所爱的」。如今,神却吩咐亚伯拉罕说,他要亲自把以撒献为燔祭。
对这种令人难以了解,难以听从的吩咐,亚伯拉罕既没有提出质疑说:「为什么?」也没有求神说:「让我考虑看看吧!」他乃是绝对听从,并且次日清早就把以撒带出去了(3节)。亚伯拉罕这种表现,要给我们学习的功课是:凡神所吩咐的,我们都要单纯地听从,而不必问为什么;并且必须即刻遵行,而不要迟疑。
「亚伯拉罕把燔祭的柴放在他儿子以撒身上,自己手里拿着火与刀;于是二人同行。」(6节)。以撒身上所背着的柴,竟是要用以焚烧他身体的燃料;亚伯拉罕手里拿着的刀,则是要杀他所爱的独生子的利器。于是父子二人同行,前往山上的祭坛而去。路上,亚伯拉罕的脚步多么沉重!
当亚伯拉罕捆绑他的儿子以撒,放在他亲手筑造的祭坛的柴上;然后拿刀要杀他那一瞬间,在他的意识里,他的儿子已经死了(9~10节)。
不是因为亚伯拉罕不爱他的儿子,而是因为他更爱他所事奉的神。以撒知道,所以他不必问:「父亲,您为什么要杀我?」亚伯拉罕也知道以撒知道,所以无须对他解释,他为什么要杀他。那一瞬间,闪过以撒脑海中的意念是:我父亲的神,就是我的神。为了我父亲,也为了我,我就成全他的心愿吧!在信仰的路上,父子二人同行,多么美好!
没想到,神竟然预备一只公羊来代替他的儿子!神对亚伯拉罕说:「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因为你没有将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留下不给我。」(11~13节)。第二次,神又对亚伯拉罕说:「你既行了这事,不留下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我便指着自己起誓说,……并且地上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因为你听从了我的话。」(15~18节)。
「听从了神的话」,是亚伯拉罕敬畏神的具体表现。为了听从神的话,连他所爱的独生子都不为自己保留,而甘心乐意的献上,则是他凡事顺服神的灵修之极致。因此,神对他应许,必赐给他诸多大福。
其中最大的福气便是18节所说,「地上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对这项应许,保罗所作的诠释是:「神并不是说众子孙,指着许多人;乃是说你那一个子孙,指着一个人,就是基督。」(加三16)。这就是说,耶稣基督将出生于亚伯拉罕的后裔之中,使世界万民因为信而得福。两千年后,主耶稣果然出生为亚伯拉罕的后裔,神的应许终于兑现了(太一1、18~25)。
《约书亚记》第五章13~15节记载,约书亚靠近耶利哥的时候,看见有一个人手里有拔出来的刀,站在他面前。约书亚问他说:「你是帮助我们呢?是帮助我们敌人呢?」他回答说:「不是的,我来是要作耶和华军队的元帅。」约书亚就俯伏在地下拜说:「我主有什么话吩咐仆人?」耶和华军队的元帅对约书亚说:「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你所站的地方是圣的。」约书亚就照着行了。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下列三件事:
第一 约书亚所看见这个人是神。之所以可以这样断言的理由是:当约翰俯伏在天使脚前要拜他的时候,天使说:「千万不可,我和你……同是作仆人的,你要敬拜神。」(启十九9~10)。但约书亚俯伏在地下拜这个人的时候,他并没有拒绝。不但如此,这个人对约书所说,要「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那句话,正是当初神选召摩西的时候对他所说,完全相同的一句话(出三5)。
第二 约书亚一看就知道,这个人绝对不是平凡的人,所以很在意他到底是要帮助谁呢?约书亚对他所问的是,帮助我方或敌方?他的回答却是:「不是的」。《现代中文译本》译为:「都不是」。这就是说,我既不是帮助你们的,也不是帮助你们敌人的。
那么,他到底要帮助什么人呢?约书亚顿然领悟,这个人就是神,他所要帮助的是听从神的话之人。于是实时俯伏在地下拜,并说:「我主有什么话吩咐仆人?」意思是说,凡主所吩咐的,我都必听从。其次,这个人说,「我来是要作耶和华军队的元帅」。言外之意是,以色列众人是耶和华的军队吗?如果是,则对于耶和华军队的元帅所吩咐的一切话,你们都必须听从。若然,以色列人必百战百胜,所向无敌。
第三 「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你所站的地方是圣的。」耶和华军队的元帅为什么要对约书亚这样说呢?原来,「脚上的鞋」乃象征地上的污秽。如今,由于神的宣言,约书亚已经立足于神圣洁的领域里。因此,约书亚必须把自己分别为圣,立志终身过着圣洁的生活;而且除了绝对听从神的话之外,他已经别无选择了。「约书亚就照着行了」(15节)。凡神所吩咐的,他都听从了。
到了第六章,一开头,神就对约书亚说:「看哪,我已经把耶利哥和耶利哥的王,并大能的勇士,都交在你手中。」(2节)。因为约书亚已经表示,凡神所吩咐的,他都必听从了。
接着,神又吩咐约书亚说,要如何围绕耶利哥城。神所指示的战术虽然非常奇异,但约书亚却完全顺服,而始终没有问神说:「为什么?」因为他知道,神绝对不会犯错,所以对于神所吩咐的一切话,「只须听从,不必问为什么」。于是,在以色列人大声呼喊的时候,耶利哥城果然应声塌陷,百姓便往前直上,将城夺取了(3~21节)。
诸如此类,因为听从神的话而蒙福的见证人,圣经上几乎处处都可以看见。但为了节省篇幅,其余的就不赘了。
教训之二
依据《出埃及记》第十六章之经文,在收取吗哪的事上,神藉着摩西对以色列人所吩咐的是:「每天收每天的分」(4节);「要按着各人的饭量,各拿一俄梅珥」(16节)。由此可知,神要以色列人学习的第二项功课是,凡事都要知足。
「凡事都要知足」──对神的选民的信仰生活来说,这是极其宝贵的灵修课题。为什么?
第一 「贪爱银子的,不因得银子知足;贪爱丰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这也是虚空。」(传五10)。真实的富足是凡事知足──精神上的富足,而不是拥有无数的金银财宝。一个凡事知足的人,即使生活穷困,仍然乐在其中;反之,一个不能知足的人,纵然家财万贯,还是不快乐的。
第二 「货物增添,吃的人也增添,物主得什么益处呢?不过眼看而已!」(传五11)。为了扩展事业,增添货物,以便赚取更多的金钱,老板需要雇用许多任务人;工人日益增添,靠老板吃饭的人也随之增添了。结果,老板得到什么益处呢?不过是满足眼睛的欲望而已!毕竟老板每天所吃、所穿的,都是极为有限的呀。
第三 「劳碌的人不拘吃多吃少,睡得香甜;富足人的丰满,却不容他睡觉。」(传五12)。一般而言,劳碌的人都比较清心寡欲,没有什么事需要牵挂;因此,不拘吃多少、吃什么,都可以睡得很香甜。相反的,富足人虽然生活富裕,膳宿精美,却因为心事重重而往往彻夜辗转反侧,难以成眠。众所周知,许多富足人都患了失眠症,但一般劳碌的人却不知道什么叫失眠症。
第四 我运用我的智慧,终生劳碌得来的一切财物,迟早必留给我的子孙。但那将要管理我劳碌所得之产业的继承人,究竟是智慧人,或是愚昧人,谁能知道呢?如果是愚昧人,不知道该如何经营,致使家道式微,那岂不是前功尽弃了吗?智慧之王所罗门说:「这也是虚空。」(传二18~19)。
第五 一旦走到了人生旅途的终点站,人人都要赤身而去,正如他曾经赤身而来(传五15)。到了那一天,我们什么都不能带走,因为我们什么都没有带来(提前六7)。或贫或富,或贵或贱,都没有差别,人人如此;尽管人间有许多不公平的事,惟独此事却是永远最公平。最重要的是,「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提前六8);无须羡慕别人多么富裕,得享永生更宝贵(太十六26)。
保罗说,无论在什么景况,他都「可以知足」。或卑贱,或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他都得了秘诀。并不是天生如此,乃是「经学习而来」,加上「靠着那加给他力量的主」之帮助(腓四11~13)。由于这个缘故,他的心灵必永远极其宁静,恒常充满了喜乐的。
保罗是耶稣基督的门徒,我们也是。因此,保罗既然经「学习」,加上主赐给他的「力量」,而能「凡事知足」,我们也必能;只要吸收他的经验,步其后尘,我们也会像他那样,无论在什么景况都能应付裕如的。
1980年代,我常受国际联合总会的差派,前往新加坡去协助圣工。某次布道会,我传讲「凡事知足」这项真理。聚会后,与一位慕道朋友谈道的时候,他问我说:「如果大家都信耶稣,实践圣经的教训,凡事知足,这个社会还会进步吗?」我回答他说:「为了满足日常生活上衣食住行等需求,人人都要谋求一职,有固定的收入。不管从事什么行业,日复一日,累积经验,必然进步。而各人的进步,便是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则是文化水平的提升。既然如此,我们就无须担心社会不会进步了。」
歇了一会儿,我接着说:「如果人人凡事知足,安分守己,则社会的进步当然会比较缓慢;虽然如此,却因人人与世无争,没有非分之举,所以社会必然祥和而温馨。反过来看今日的社会百态,因为一般人在争取名利的事上总是贪得无厌,甚至利令智昏,所以各行各业都生成了恶性竞争。结果呢?各人低头看自身的内心世界,却看不见满足和喜乐。再举目看天下,所看见的却是罪恶层出不穷,致使人人身心不得安宁。不是吗?」
教训之三
「以色列人就这样行;有多收的,也有少收的。及至用俄梅珥量一量,多收的也没有余,少收的也没有缺;各人按着自己的饭量收取。」(出十六17~18)。所谓「以色列人就这样行」,就是遵照神的吩咐而行:「要按着各人的饭量,各拿一俄梅珥。」(16节)。由于以色列人切实听从神的话而蒙神喜悦的缘故,神迹便发生了。就是:「多收的也没有余,少收的也没有缺。」(18节)。
「多收的也没有余,少收的也没有缺。」在《哥林多后书》第八章1~15节那段经文中,保罗就是依据「出十六18」所记载这件神迹,来阐明「贫富宜均平」之教训的。兹逐节简述如下:
1~2节:马其顿省的众教会,就是腓立比、帖撒罗尼迦和庇哩亚等,三处教会(徒十六12~15、33~34、40,十七1~4、10~12)。保罗说,他要把神赐给他们的恩告诉哥林多教会。就是他们在受了大试炼的时候,仍有满足的快乐;并且在极穷之间,还格外显出他们乐捐的厚恩来。这就是说,「施比受更为有福」(徒二十35),马其顿的三处教会虽然置身于患难中,生活非常困苦,却动了慈悲的心,济贫穷的同灵,这确实是神赐给他们的恩。
3~5节:保罗为他们作见证说,他们的捐献是超过了自己的力量,因为他们是在极穷之间所做的;并且他们的捐助乃是自己甘心乐意的付出,并不是由于别人的激励。更可贵的是,他们知道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所以在供给贫穷圣徒的善事上,他们必须有分。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做,因而没有辜负传道人的期待呢?主要的原因是,「照着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献给主,又归附了传道人」。这就是说,他们超过了力量的捐助,乃是把自己献给主的必然结果,也是归附了传道人的具体表现。
6~8节:基于上述的理由,提多既然已经在哥林多教会发动募捐,保罗便劝他当办成这项慈惠的事,使哥林多教会在供给圣徒的恩情上也有分了。接着,保罗先称赞哥林多教会无论在信心、口才、知识、帮助人的热诚,以及对传道人的爱心等,都非常丰富;然后,再藉此劝他们在捐助贫穷圣徒的善事上,也要格外地慷慨。言外之意是,惟有如此,你们才更值得称赞。说到这里,保罗觉得他需要对哥林多教会声明,他之所以要说这些话,并不是要吩咐他们;原来,做善事的动机若是由于传道人的吩咐,才勉强而为,那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他乃是要藉着别人热心的捐助,来考验他们有没有真实的爱心;因为凡有真实的爱心之人,都必甘心乐意地捐助穷人的(雅二14~17;约壹三17~18)。
9节:保罗对哥林多教会说,「你们知道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什么恩典呢?下面说,「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这就是说,耶稣基督本来具有神的形像,至尊、至荣、至富;然而,为了哥林多教会的众圣徒,却舍弃了一切尊荣,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腓二6~7)。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答案是:「叫你们因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所谓「富足」,就是灵性上的富足,包括赦罪、称义、成圣,以及成为神的儿子(罗五9~10;林前六11;加三26);并且藉着圣灵的运行,领受各种属灵的恩赐(林前十二8~11)。主耶稣因为心中有爱,所以宁愿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为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如果你们的心中有真实的爱,岂不是会怜恤贫穷的圣徒,满足他们生活上的需求吗?
10~12节:保罗在此再作一次声明,关于捐助贫穷的圣徒这件事,他只是建议,并不是命令。而这项建议,对哥林多教会是有益的。因为「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他的善行,耶和华必偿还。」(箴十九17)。尤其是你们下手办这件善事,而且有这种意愿,已经有一年了。你们既然有这种愿做的心,就当办成。因为人若有愿做的心,必蒙神悦纳;乃是照他所有的,并不是照他所无的。既然如此,岂不是没有困难吗?
13~15节:在这段经文中,保罗作了第三次的声明。他说,「我原不是要别人轻省,你们受累,乃要均平。」所谓「均平」,就是拉近贫富的差距。究竟要怎么做,才能实现「贫富均平」的理想呢?下面说,「就是要你们的富余,现在可以补他们的不足(甘心乐意的捐助他们);使他们的富余,将来也可以补你们的不足(将来你们若穷困,他们也会回报的)。这就均平了(人人互助互惠,良性的循环,永不止息,贫富的差距就消失了)。」最后,为了使「贫富均平」这个理想实现在神的教会,并且推广到社会,保罗再引证《出埃及记》第十六章18节那段经文说:「多收的也没有余,少收的也没有缺。」
「贫富宜均平」,这就是保罗对「出十六18」那件神迹所作的诠释,也是「林后八1~15」这段经文的重点。为了实现「贫富均平」这个理想,保罗在上列的经文中提出了三项依据。其一是,马其顿众教会超过了力量,甘心乐意的捐助(1~5节);其二是,耶稣基督为了救赎世人,使世人富足,自己成了贫穷(9节);其三则是,「出十六18」所记载的神迹(15节)。
今日的社会,生存竞争之所以愈来愈剧烈,罪恶层出不穷,乃因对价值观发生了偏差,人人欺贫重富,造成恶性竞争,以致贫富日益悬殊的缘故。如果主内比较富足的同灵都实践圣经的教训,甘心乐意的捐助贫穷的同灵,甚至热心捐献给社会上的慈善机构,则贫富的差距便可以拉近,并可使社会更祥和、更温馨了。
教训之四
「摩西说,你们今天吃这个吧!因为今天是向耶和华守的安息日,你们在田野必找不着了。六天可以收取,第七天乃是安息日,那一天必没有了。……第七天各人要住在自己的地方,不许什么人出去。」(出十六25~26、29)。这段经文告诉我们说,以色列人收取吗哪的事迹,所给予我们的第四项教训是,「要谨守安息日」。神的选民若切实遵行这项教训,谨守安息日,便可以体验神奇妙的恩典了。什么恩典呢?
第一是,双倍的收获。「出十六5」那段经文,《普通话和合译本》的译文之含意,有一点模糊。其他几种译本的译文,意思比较清楚,兹抄录其中两种于下:
「第六天,他们要把所收进来的预备好了,就会比天天所捡的多一倍。」(吕振中译本)。
「第六天,他们把所收进来的调理好了,那将会有每天所收的之两倍。」(日本口语体译本)。
上列两种译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所收进来的预备好了」,或说「调理好了」在先;然后才说,「就会比天天所捡的多一倍」,或说「那将会有每天所收的之两倍」。值得留意的是,「就会」或「将会」都是未来式,表示事后的发现;并不是说,在田野收取吗哪的时候已经这样。日本《新共同译》译为「竟然是每天所收的分量之两倍」,意思就更清楚了。
由此可知,每逢第六天,以色列人出去田野收取吗哪的时候,都遵从神的吩咐,如平日一样,只收当天的分量。奇妙的是,大家回到营里,正在「预备」,或说「调理」的时候,竟然发现比每天所收取的多了一倍!
神之所以要彰显这项奇妙的作为,就是要让神的选民深信:只须谨守安息日,无须在第六天特别付出劳力,神必赐予出人意外的恩典!
原来,安息圣日是神特别赐福的日子(创二1~3)。正如神藉着以赛亚先知所说的,凡谨守安息日的人,都必蒙神赐福。他说:「谨守安息日而不干犯,禁止己手而不作恶;如此行,如此持守的人,便为有福。」(赛五十六2)。
相反的,干犯安息圣日的人,却往往会遭遇意外的灾祸。举例说,犹大人之所以被掳巴比伦,乃因干犯安息日(尼十三15~18)。之前,神已经藉着耶利米先知警告他们,如果干犯安息日,圣城必被烧毁了(耶十七19~23、27)。只因他们不听从先知的话,致使空前的灾祸临到耶路撒冷,而应验了先知的预言(代下三十六11~21)。
第二是,收益蒙神保守。
「摩西对他们说,耶和华这样说:『明天是圣安息日,是向耶和华守的圣安息日。你们要烤的就烤了,要煮的就煮了,所剩下的都留到早晨。』他们就照摩西的吩咐留到早晨,也不臭,里头也没有虫子。」(出十六23~24)。
「19~20节」记载,摩西吩咐以色列人说,所收的(即平日所收取的),不许什么人留到早晨。有人不听从摩西的话,把吗哪留到早晨;结果,就生虫变臭了。本段(23~24节)所记载的是,第六天所剩下的,摩西却准许他们留到早晨,他们就照摩西的吩咐留到早晨;结果,竟然不臭,里头也没有虫子!这也是一种神迹。而这件神迹所要传给我们的信息是:「收益蒙神保守」,乃是谨守安息圣日的人将要体验的另一项恩典。
圣经说,「若不是耶和华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若不是耶和华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儆醒。」(诗一二七1)。这就是说,如果没有神的帮助和保守,则人为的一切努力都是徒然的。至于神所要帮助和保守的人,便是听从的话,蒙喜悦的人;「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出二十8),乃是其中的一项。
「你们撒的种多,收的却少。得工钱的,将工钱装在破漏的囊中。」(该一6)。这段经文更清楚的告诉我们,工作勤劳固然重要,但神的帮助和保守却更重要。
主耶稣从死里复活后,彼得和其他的门徒上了船,出海去打鱼。那一夜,并没有打着什么。天将亮的时候,主耶稣向他们显现,吩咐他们把网撒在船的右边。门徒依从主的指示,竟然捕获了甚多大鱼。关于这件神迹,圣经如此描述:「那网满了大鱼,共一百五十三条;鱼虽这样多,网却没有破。」(约二十一11)。鱼又大又多,照常理说,网应该会破。但结果呢?「网却没有破」。鱼又大又多,乃是主所彰显的奇妙作为;网却没有破,则是主的保守。如果没有主同在,施展大能,门徒便空手回去了。如果没有主的保守,网破,一百五十三条大鱼都跑光,则前功尽弃了。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