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问人:胡弟兄
哈利路亚,谢长老您好!
感谢神丰富的慈爱,继续地带领的教会,在真道上不断地茁壮。
小弟有一个问题,是一位XX教会的信徒所说,而想请教谢长老的。他从15岁就开始信主,现在四十多岁。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小弟拿本会的《圣灵月刊》给他看。他说,本会的很多教义,他都无法认同,甚至还批评本会传异端。尤其是对于「本会是唯一得救的教会」之主张,他更不能接受。
他说,各教派都是神的教会,没有所谓「唯一得救的教会」。就像《启示录》二到三章所记载的七个教会一样,几乎每一个都有自身的问题,而那些问题都是人为所造成的,但圣灵还是在他们当中运行。《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四节到三十一节说,每个不同的肢体,都有它的功用。与此同理,现今每个教派也都有他的功用。
他又说,教会里的带领人也是人,都会犯错,所以不能完全依靠教会;不管去哪一个都一样,最重要的是在乎自己要持守真道。世上没有真正的完全人,所以在神的眼中也没有完全的教会,没有唯一得救的教会。对他这种看法,谢长老您要如何答覆呢?
回复人:谢顺道长老
哈利路亚,主内胡弟兄好!
由来函可知,你有为真道作见证的热诚。愿主记念你所显出,忠诚事奉主,以及抢救灵魂的爱心。阿们!
「真耶稣教会是不是唯一得救的教会?」对一般教会的基督徒,我们该如何解释这个问题?这是你所提出的质疑之重点。而由此所牵涉到的两个相关问题则是:
「真耶稣教会所传的是异端吗?」以及「各教派都是基督里的肢体吗?」等。兹将这些质疑,答覆如下:
1、真耶稣教会所传的是异端吗?
「本会的很多教义,他都无法认同,甚至还批评本会传异端。」这是那位 教会的朋友,阅读本会的《圣灵月刊》之后的反应;其实不仅他这样,就是其他各教派的朋友也多数有这种反应的。之所以会这样,乃因本会既往与一般教会接触不多,致使他们对本会的基本教义了解不足,而造成了误会的缘故。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庄子》在宥篇)。据此可知,一般世人都喜欢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相同,而厌恶别人与自己背异;甚至将异己解读为异端,而认为异己即是异端。其实异己未必是异端,因为任何人都不配以真理的化身自居;否则,连正道都可能被指斥为异端了。
异己与异端的区别,究竟在哪里?日本诸桥辙次的巨着,《大汉和辞典》(大修馆书店发行)一书的解释,可供为参考。如下:
异己:与自己的意见不同,或与自己的意见不同的人。
异端:非圣人之道,而自成一端者。非正统之道。不正之道。
就基督教的信仰而言,则无论什么教义,如果与使徒时代所信从的原始福音不同,便是异端。因为使徒所传授的一切信息,都来自耶稣基督的启示(加一11~12),并圣灵的教导(约十六12~13;约壹二27),堪称为「纯正话语的规模」(提后一13)。正因如此,所以也叫「真理的道」、「得救的福音」(弗一13);如果能以持守到底,就必因这福音得救(林前十五2)。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篇)。
谢冰莹、李、刘正浩、邱燮友编译,《新译四书读本》(三民书局印行)一书,对于孔夫子所说这句话,作了这样的诠释:
〔章旨〕此章禁人杂学。〔注释〕攻:治也。专治也。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斯害也己:为害甚矣。〔语释〕孔子说:「专向相反的一端用工夫,那就有害了。」
这就是说,因为专攻异端的后果,为害甚大,所以孔夫子才如此禁戒人杂学;言外之意是,致力于学习正道,利莫大焉。
在学习属世学问的过程中,万一误入歧途,专攻异端,其后果尚且如此有害,而令孔夫子担忧;何况在学习至圣的真道上,如果受了迷惑,信从异端,则其后果岂不是更可怕吗?
保罗说,在传扬神的道理之事工上,他之所以要极其严谨地「传得全备」,并且吩咐提摩太要「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乃为要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西一25、28;提后二15)。职是之故,对那些传异端,即「更改福音」的人,因为所带领的是相反的方向──使人「作地狱之子」,所以他便一再严厉地斥责,他们「应当被咒诅」了(加一6~9;太二十三15)。
那位XX教会的朋友说,本会的很多教义,他都无法认同,甚至认为本会所传的是异端。然而,他所不能认同的,究竟是哪些教义?为什么不能认同?哪些是异端?为什么可以断定为异端?怎么传,才算合乎圣经的「正道」?他都没有具体的指出,所以我们便无法针对他的问题,逐一答覆了。不过,据我所知,对于本会所坚持的信仰之中,经常会引起争议的,大概都属于基本教义的问题。举例说:
我们依据「徒二十二16」主张,受洗能洗去人的罪,所以「洗礼有赦罪功效」。但一般教会却依据「徒三19」说,人的罪得以涂抹,是因为他决心「悔改归正」,并不是因为他受洗,所以「洗礼没有赦罪功效」。
这么说,难道这两处经文互相抵触了吗?不可能啦!众所周知,《使徒行传》共有28章,是路加写给提阿非罗大人的第二封书信,而第一封书信便是《路加福音》(路一1~2;徒一1)。试想:同一位作者寄给同一位读者的同一封书信,可能前后发生冲突吗?除非作者路加在信仰上毫无立场,致使出尔反尔,令人不知所从!
作者路加是医生(西四14),头脑清醒,凡事懂得冷静思考,多方考证,而不轻易相信别人的话。他说,对于传道人所传授,有关主耶稣的生平(包括的善行、传道、神迹、受死、复活、升天……等等)。
虽然是传道人「从起初亲眼看见的」,他还是无法满足,而必须亲自「从起头都详细考察了」,才「定意要按着次序」写给提阿非罗,使他知道「所学之道都是确实的」(路一1~4)。研究态度如此严谨,信从福音的过程如此理智,加上信仰根基非常扎实的路加,极其慎重地传给提阿非罗的「赦罪之道」,怎么可能前后自相矛盾呢?
原来,「徒三19」所强调的是「悔改」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否定洗礼的「赦罪功效」。「徒二十二16」则只说明洗礼能「洗去人的罪」,而没有说「无须悔改」。由此可知,「赦罪之道」的完整答案是,既要悔改,又要受洗,因为两者都有圣经根据。
问题的关键是:赦罪的恩典,究竟发生在什么时候?若是发生在悔改的时候,受洗之前,我们便可以肯定,人的罪之所以能得到赦免,是因为他的悔改,并不是因为他受洗了。若是发生在悔改,并且受洗的时候,则「洗礼有赦罪功效」这项真理,就不得被否定,更不该武断它是异端了。
「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徒二38)。
请看这段经文的次序,是如此排列的:
悔改→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
而不是这样排列:悔改→叫你们的罪得赦→受洗
注释:a.赦罪的途径:悔改,并且受洗。
b.赦罪的时间:悔改,并且受洗的时候;并不是悔改的时候,受洗之前。
结论:洗礼有赦罪功效。
依据「徒二十二16」和「徒二38」这两处经文,我们深信「洗礼有赦罪功效」这项真理,而终生坚持,永远不渝。我们如此持守使徒时代的共信之道,并且「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的争辩」(犹3),难道错了吗?
第十六世纪初叶,马丁路德发起改教运动的时期,再三强调的自觉使命是「回归圣经」。如今分布在世界各地,凡属本会的同灵都知道,「回归圣经」也是本会自1917年建立于北京以来,始终未曾改变的方向。因为本会向来所坚持的一切基本教义,不但都有清楚的圣经根据,而且都是按着正意分解(提后二15),可以互相印证的。
2、各教派都是基督里的肢体吗?
「每个不同的肢体,都有它的功用。与此同理,现今每个教派也都有他的功用。」那位XX教会的朋友,依据「林前十二4~31」那段经文,如此表示。几十年来,除了他之外,其他某些教派的朋友,偶尔也会作类似的回应的。这是属于比较温和的回应,因为他们并没有指斥本会传异端;而只是认为肢体不同,因而功用也有所分别罢了。但我们却不以为然。为什么?
说穿了,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林前十二4~31」这段经文,与历来的教派之争论是毫不相干的。为要厘清这个观念,兹将这段经文的大意简述如下:
4~6节:各人的恩赐、职事、功用等,虽然有所分别;但圣灵、主、神却只有一位。因此,各人要学习彼此尊重,分工合作,同心建立教会。
7~11节:圣灵之所以要随着自己的意思,把各种恩赐分给各人,乃为要叫各人发挥他所领受的恩赐,尽本分造就众圣徒,叫各人得益处的。因此,由于恩赐不同的缘故,而彼此轻视,或互相嫉妒,都不应该。
12~13节:我们各人的身体都只有一个,却有许多肢体。与此同理,基督也只有一位,但在基督里作肢体的却是很多。不拘任何种族或身分,都因为受洗归入基督而成为一个身体了。这就是说,众圣徒乃是生命的共同体,兴衰存亡,息息相关;因此,在服事主的事上,各人务求互相帮助,切勿彼此疏离。
14~16节:各人身上的肢体虽然很多,却都属于同一个身体。与此同理,众圣徒所领受的恩赐虽然有所分别,但在基督里却是同一个身体。因此,教会全体都要同心合意建立基督的身体,凡事不分彼此。
17~22节:人的身体之构造,乃是由许多肢体所组成的;如果只有一个肢体,就没有身体了。这就是说,每个肢体都很宝贵,并且一个也不能缺少。因此,各人都不要以为自己所领受的恩赐最重要,而别人的恩赐都毫无价值。
23~25节:对于身上不体面的肢体,我们都晓得给它加上体面;不俊美的,则把它装饰得很俊美。但对于俊美的肢体,我们就无须装饰它了。神之所以要如此配搭我们身上的肢体,既有俊美的,也有不俊美的,就是要我们学习如何把加倍的体面给那有缺欠的肢体。因为神所期待的是,我们身上的各肢体都能彼此相顾,而不要分门别类。
与此同理,神赐给基督里各肢体的恩赐,也不是公平地给予相同的恩赐;反而是不公平地给予不同的恩赐,目的是要我们学习如何爱护那软弱的、有缺欠的肢体。众圣徒若明白神这个用意,各肢体切实彼此相顾,则该教会便堪称为基督健全的身体,而不是机械式的零件组合了。
26~27节:就我们各人的身体来说,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都会觉得痛苦;一个肢体得荣耀,则所有的肢体都会觉得快乐。教会就是基督的身体,众圣徒便是在基督里各自作肢体的。
因此,对于受苦的肢体,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并且及时施以必要的帮助,而不要视若无睹。对于有所成就,或得着什么好处的肢体,则与他分享他的快乐,而不要嫉妒。
换句话说,在基督里各自作肢体的众圣徒,心里都要存着一体关系的意识。若然,则软弱的、有缺欠的肢体,或刚强的、有荣耀的肢体之存在,便将成为教会更温暖、更属灵的原因了。这种生活在乐园似的美景,是神所期待,也是我们所乐意看见的。
28~30节:神在教会所设立的,有职务不同的各种工人,并且神又将各种恩赐给予各人。这些工人和恩赐,都是在建立教会的圣工上所不可缺少的,所以并没有优劣的分别。最重要的并不是担任什么职务,也不在乎得着什么恩赐,而是各人当各尽其职,照着各肢体的功用,彼此相助,建立基督的身体(弗四11~12、16)。
31节:众圣徒在服事主的事工上,比什么都重要的是,「切切的求那更大的恩赐」──最妙的道;而那更大的恩赐,就是第十三章所阐述的爱心。因为有恩赐的工人,惟有加上爱心,才能造就人(林前八1);如果只有恩赐而没有爱心,则将因纷争而酿成教会的分裂了。
至此真相大白,「林前十二4~31」这段经文所叙述的内容,并不是:「虽然教派不相同,功用有所分别,但在基督里却是各自作肢体的」;乃是:「众圣徒的恩赐虽然不相同,正如身上各肢体的功用也有所分别,但在基督里却是各自作肢体的。」
因为使徒时代只有一个教会,凡受洗归入基督里的人(加三27),无论是什么种族,或什么身分,都属于同一个教会,成为同一个身体了(林前十二13)。职是之故,各地教会众圣徒的信仰都完全相同,称为「共信之道」(多一4);而信仰不同的,自然就脱离这个教会,不再属于这个身体了(约壹二19)。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篇)。改教运动的初期,马丁路德所倡导的圣餐观是「合质论」,慈运理所主张的则是「象征说」。
由于二人的信仰悬殊之缘故,终于在1529年分道扬镳,各行其是。之后,马丁路德所创设的教派称为「信义宗」,慈运理所创设的教派则称为「改革宗」。因为信仰的差异而演变到这个局面,而永远无法互兼容纳的两个教派,他们还可算为「在基督里各自作肢体的」吗?难道他们是属于同一个身体的吗?
至于本会的基本教义与一般教派的教义之间,则差异更大,所以我们并不认为:「本会与其他各教派,都是在基督里各自作肢体的。」当然,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的胸襟狭窄,无法容纳异己;而是因为彼此的信仰迥然不同,难以委曲求全。
说句肺腑之言,我们宁愿一切基督徒都实实在在地「回归圣经」,传扬「全备的福音」,并且「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使各人都在基督里完完全全的被引到神的面前去(西一25、28;提后二15)。若然,则我们今后也就无须再「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的争辩」了(犹3)。这样的景况,多么美好!
3、真耶稣教会是唯一得救的教会吗?
那位教会的朋友说:「各教派都是神的教会,没有所谓『唯一得救的教会』。就像《启示录》二到三章所记载的七个教会一样,几乎每一个都有自身的问题,而那些问题都是人为所造成的,但圣灵还是在他们当中运行。」意思是说,当今各教派虽然也各有自身的问题,却仍然是神的教会,圣灵还是在他们当中运行。因此,并没有所谓「唯一得救的教会」。
依据早期教会的传说,罗马皇帝多米田(Domitian)在位第十四年,约翰被流放于拔摩海岛;大约公元96年,尼法(Nerva)在位时,回到以弗所。大约公元94~96年,约翰在拔摩海岛上(启一9),领受了许多启示。约翰遵从主的吩咐,把他所看见的异象和所听见的圣言写下来,便是他著作《启示录》的由来(启一1~2、9~11)。
主耶稣又对约翰说,要把所写这书卷,寄给以弗所、士每拿、别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铁非、老底嘉等,七个教会(启一10~11)。这些教会被称为「亚西亚的七个教会」(启一4),即属于当时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小亚西亚省的教会,多数设立于靠近西海岸一带。
七个教会之中,除了士每拿和非拉铁非之外,其他五个教会都受责备,而必须悔改(启二4~5、14~16、20~21,三1~3、16~19)。虽然如此,主耶稣还是要对他们说:「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启二7、17、29,三6、13、22)。为的是,盼望他们实时醒悟,切实悔改,免得惹主忿怒。
这些迹象显示,圣灵确实还是在他们当中运行,正如那位xx教会的朋友所说的。然而,当时小亚西亚省的七个教会都是神的教会,圣灵始终都在他们当中运行这些事实,却不等于说当今的各教派也是如此。怎么说呢?
第一、使徒时代的众教会──包括那七个教会,都是圣灵亲自建立的教会。所以当时一切相信耶稣基督的圣徒,迟早都会领受神所应许的圣灵为印记的(弗一13);而能「说方言」,让别人也可以听见,便是他们已经受圣灵的凭据(徒十44~47)。职是之故,我们可以肯定,那七个教会都是「属于基督」的教会(罗八9)。但今日各教派的基督徒,却多数未曾领受神所应许的圣灵。
第二、保罗所写的《哥林多前书》,几乎全卷各章都在指责哥林多教会的瑕疵。虽然如此,保罗却说他们是「神的教会」,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林前一2)。惟一的理由是,哥林多教会所信从的基本教义,与当时的众教会完全相同。所以在神看来,他们都是神的教会,在基督里的同一个身体(林前十二13)。
与此同理,那七个教会虽然各有自身的问题,但所信从的基本教义却与当时的众教会完全符合,所以他们当然也堪称为神的教会了。然而,今日各教派所坚持的基本教义却是五花八门,各行其是,致使彼此无法容纳;更重要的是,他们所传的并不是全备的福音,而且没有按着正意分解(西一25;提后二15)。事实如此,还可算为神的教会吗?
「世上没有真正的完全人,所以在神的眼中也没有完全的教会,没有唯一得救的教会。」那位xx教会的朋友这种看法,只说对了一半,而有似是而非之嫌。在神看来,任何人的心思、意念和言行都有瑕疵,所以世上当然没有完全人,也没有完全的教会。但这些事实却不能成为「没有唯一得救的教会」之理由。为什么?
第一、教会的独一性,有清楚的圣经根据。
第二、具备应有之条件的,才是得救的教会。
兹将这些观点,简要叙述如下:
教会是独一无二的
教会的独一性,在圣经上有许多根据。诸如:
教会是神的殿(林前三16~17)、神的家(提前三15)、神的国(路十七21;弗二19)。神只有一位(弗四6;犹24),所以的殿、的家和国,也只有一个。
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弗一23;西一24),也是基督的妻子(启二十一2、9~10;弗五31~32)。基督只有一位,所以的身体只有一个(林前十二12、20;弗四4),所爱的妻子也只有一位(歌六8~9)。
主耶稣曾说:「我是真葡萄树,我父是栽培的人。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约十五1、5)。以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来推论,葡萄树也可以比喻为教会,枝子则是信徒。枝子再多,仍然是属于同一棵葡萄树,所以教会也只有一个。真葡萄树有生命,假葡萄树却没有生命。而生命是圣灵所赐予的(罗八2;结三十七14),所以有圣灵的教会才堪称为有生命的真教会。
「我另外有羊,不是这圈里的;我必须领他们来,他们也要听我的声音;并且要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了。」(约十16)。这段经文不但告诉我们说,在主耶稣的心目中只有一个教会;并且也预言,一切属于主的羊,迟早必合而为一的。兹将其大意,简单说明如下:
我另外有羊:在别处还有属于主的基督徒。
这圈:圈是羊圈──教会,这圈则是主特别指定,属于的教会。
我必须领他们来:领他们来,是主非达成不可的意愿;这个意愿迟早必实现,无人能拦阻。
他们也要听我的声音:一切属于主的羊,都必听从主的声音(约十27);反之,不属于主的羊,则不信从主的话(约十26)。所谓「听从主的声音」,就是顺从圣灵的感动,信从真理;因为圣灵是主的灵(徒十六6~7),主的话是真理(约八45~46)。
合成一群:在主耶稣的心目中,属于的羊群只有一群,特别指定的羊圈也只有一个。因此,一切属于的羊,都必须领他们来,使他们合成一群。
归一个牧人:这个牧人就是主耶稣(约十11),也是圣灵。因为圣灵是主耶稣的灵(林后三17),或称为基督的灵(罗八9),所以归一个牧人就是同属于一位圣灵。原来,主耶稣复活升天之后,替换在地上牧养羊群的,便是圣灵(约十四16~18,十六5~7)。
综括上列的内容,可以让我们深信,本会就是主特别指定的羊圈,本会的同灵则是属于主的羊。因为本会不但有圣灵的带领和教导(罗八14;约壹二27),如同主亲自作了我们的牧人;并且在本会也可以聆听主的声音,就是来自圣灵所启示的许多真理(约十六13)。
职是之故,所以自从1917年本会建立于北京以来,经常都有各教派的基督徒──属于主的羊,来本会虚心查考真理,而且受洗归属于本会。神所显明这种奇妙的作为,让我们看清楚了「约十16」这项预言,曾经不断地在本会应验。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肯定,未来还会继续应验,直到主所要拣选的数目添满为止的(罗十一25)。
教会是基督的身体
圣经说,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弗一23;西一24)。而教会之所以被称为基督的身体,乃因具备了不可缺少的三项条件。兹将这些条件,逐项解释如下:
(1)教会必须有基督的灵
圣经说:「身体没有灵魂(原文是pneuma,即灵)是死的……。」(雅二26)。这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人的灵;如果没有人的灵,那个人的身体便是死的。与此同理,教会也必须有基督的灵,才堪称为基督的身体;如果没有基督的灵,那个教会就不是基督的身体了。
圣经又说:「人若没有基督的灵,就不是属基督的。」(罗八9)。试想:个人若没有基督的灵,尚且会被断定为「不是属基督的」;何况整个教会若没有基督的灵,岂不是更可以断定为「不是属基督的」吗?
那么,究竟要有什么具体的表现,才会被证实某人有圣灵呢?换句话说,当圣灵降临在一个人的身上之时,是不是会有什么明显的凭据,可以让在场的人也看得出来呢?答案是肯定的。
《使徒行传》第十章44~47节那段经文记载,那些奉割礼与彼得同来哥尼流家里的信徒,之所以知道圣灵降临在一切听道的人身上,乃因听见他们「说方言」。于是,彼得说:「这些人既受了圣灵,与我们一样……。」所谓「与我们一样」,就是与我们在五旬节受圣灵的经历一样,会「说方言」。
后来,彼得上了耶路撒冷,向那些奉割礼的门徒见证这件事的时候,再一次强调,圣灵降临在他们身上的情形,「正像当初(五旬节那一天)降在我们身上一样。我就想起主的话说:『约翰是用水施洗,但你们要受圣灵的洗。』……。」(徒十一1~4、15~16)。
上列的经文告诉我们说,主耶稣正要升天之时,对门徒所说,「不多几日,你们要受圣灵的洗」那句话(徒一5),是指着圣灵将在五旬节那一天降临而说的。而当天圣灵降临的时候,参加聚会的门徒约有120名,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了(徒一14~15,二1~4)。
由于圣经描述,「说起别国的话来」,而且从各国回来耶路撒冷的犹太侨民都听得懂的缘故,所以今日各教派都认为门徒所说的是「地上各国的语言」。其实众门徒被圣灵充满的时候所说的是「舌音」(glOssa),在新约圣经上,多处译为「方言」(徒十46,十九6;林前十四2、4、5、6、13、14、18、22、23、26、27、39)。
那些犹太侨民之所以听得懂,乃因神赐给他们「翻方言」的恩赐(林前十二10、30,十四13、26~28),让他们听得懂的。这种情形正像今日举开国际会议的时候,发言人不管操用任何语言,来自各国的代表都听得懂一样;原因是,每逢有人发言之时,许多翻译人员都会分别翻成各普通话言,使他们只要套上耳机就可以明白了。
如果不如此解读五旬节的经历,而要武断那些被圣灵充满的门徒所说的,必定是「地上各国的语言」,那么,下面两个问题要怎么解释呢?
第一、被圣灵充满的门徒,大约120名(徒一14~15,二1~4);从各国回来的犹太侨民,则操用各种不同的语言(徒二9~11)。试问:如果120人同时操用各种不同的语言,谁听得懂呢?但圣经却说,那些犹太侨民都听得非常清楚,门徒所说的内容是「神的大作为」(徒二11)。为什么?
第二、圣经说,「虔诚的犹太人,从天下各国来」(徒二5)。而听见门徒「用众人的乡谈说话,就甚纳闷,都惊讶希奇」的(徒二6~7),就是这些虔诚的犹太人。但除了这些虔诚的犹太人之外,却「还有人讥诮」说,门徒是被新酒灌满了(徒二13);「还有人」就是另一群不虔诚的犹太人,因为听不懂才会讥诮门徒醉酒。试问:如果门徒所说的是「地上各国的语言」,为什么必须是虔诚的人才听得懂,不虔诚的人却听不懂呢?
针对那一群讥诮门徒醉酒的人,以及在场的群众,彼得站起来,高声说:「你们想这些人是醉了,其实不是醉了;因为时候刚到巳初。」(徒二14~15)。这就是说,现在是早晨九时,我们不可能喝酒,怎么会醉酒呢?然后,向他们作见证说,《约珥书》所记载,「在末后的日子,我(神)要将我的灵(圣灵)浇灌凡有血气的;……在那些日子,我(神)要将我的灵(圣灵)浇灌我的仆人和使女,……。」那段预言,已经应验在我们各人的身上了(徒二16~18;珥二28~29)。
接着,彼得又说,那位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神已经叫他复活了,我们都为这事作见证。他既被神的右手高举,又从父受了所应许的圣灵,就把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浇灌下来。」(徒二22~33)。彼得这些见证告诉我们说,主耶稣从死里复活,并且升天之后,就把神所应许的圣灵浇灌下来了。值得留意的是,圣灵浇灌在人身上的状态非常明显,是可以让人看见并听见的。依据我们受圣灵的体验,可以让人看见的是「身体震动」,可以听见的则是「说方言」。
主耶稣曾对尼哥底母说:「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受圣灵)的,也是如此。」(约三8)。风和灵,原文都是”pneuma”,所以主耶稣才用风来象征圣灵。风吹的时候,我们虽然看不见它,却可以听见它的「响声」。与此同理,我们虽然看不见圣灵,但当圣灵降在人身上的时候,却可以听见他「说方言」。
然而,风吹的时候,我们不但可以听见响声,同时也可以看见有些东西被风吹动之状态的。与此同理,当人受圣灵的时候,他不但会「说方言」,可以让人听得见;而且身体也会「震动」,可以让人看得见的。由此可知,主耶稣以风吹的情形来说明圣灵降在人身上的状态,与彼得的描述「所看见所听见的,浇灌下来」,是一致的。虽然如此,关于人受圣灵应有的明显凭据,我们向来特别强调的却是「说方言」,而不是「身体震动」。为什么?
第一、关于「从圣灵生」,即受圣灵的状态,主耶稣所强调的是「听见风的响声」(约三8),并不是「看见什么东西被风吹动」的情形。当我们读到这段经文的时候,我们便依据我们受圣灵的体验,把它解读为听见「说方言」的声音了。至于风吹的时候,把某些东西也会被「吹动」解读为「身体震动」,则是依据我们的体验,加上「所看见……的,浇灌下来」那段经文(徒二33),所作的诠释,却不是主耶稣特别强调的。
第二、当哥尼流邀请他的亲属和密友聚集在他家里,正在专心聆听彼得讲道的时候,圣灵竟然降在一切听道的人身上了。这时候,那些奉割礼和彼得同来的信徒,之所以知道圣灵浇灌在他们身上,乃因听见他们「说方言」。于是彼得说:「这些人既受了圣灵,与我们一样……。」(徒十24、44~47)。所谓「与我们一样」,就是与我们「当初」(五旬节那一天)所经历的一样(徒十一15),会「说方言」。由此可知,关于人受圣灵的凭据,原始教会的众门徒所特别强调的,也是「说方言」。
第三、依据本会几十年来的体验,当圣灵降在人的身上之时,除了会感动他「说方言」之外,通常连他的身体都会「震动」的。但偶尔也有震动很轻微,甚至完全没有震动,而只会「说方言」的人。这种情形,我们仍然判断他已经领受圣灵了。
依据上列的理由,我们认为当圣灵降在人的身上之时,既会感动他「说方言」,而且身体也会「震动」,乃是普遍现象,却不是绝对的。因此,我们鉴定人有没有受圣灵的标准是:既会「说方言」,同时身体也会「震动」;或只会「说方言」,身体却没有「震动」,都算受了圣灵。如果只有「身体震动」,却不会「说方言」,我们便认为那不过是「圣灵的感动」而已,并没有受圣灵。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教会多数依据「林前十二10、30」那段经文主张,「说方言」只是圣灵所运行,「随己意分给各人」的诸恩赐之一(林前十二11),并不是受圣灵的绝对凭据。其实他们所说,诸恩赐之一的「说方言」,乃是「方言讲道」的特殊恩赐,当然不是受圣灵的绝对凭据了。怎么说呢?
第一、《哥林多前书》第十四章所记载的「说方言」,有两种不同的对象,就是神和人。对神说的,是「方言祷告」(2节、14节),目的是「造就自己」(4节),无须翻译。对人说的,则是「方言讲道」,目的是「造就人」,必须限制人数,且要轮流着说,也要有人翻出来(26~28节)。
哥林多教会的信徒之中,有些人得到「方言讲道」的恩赐,却不考虑会众是否听得懂,甚至几个人同时用方言讲道,而发生了混乱,致使可能被不信的人误会他们是癫狂(33节、23节)。因此,为了维持崇拜聚会的正常秩序,保罗才指示他们一些必须遵守的限制(27~28节、33节、40节);如果是对神说的「方言祷告」,就无须受这些限制了。
第二、对神说的「方言祷告」,是受圣灵的绝对凭据;祷告的时候会「说方言」,才算已经受圣灵。对人说的「方言讲道」,则是圣灵分给各人的诸恩赐之一,并不是受圣灵的绝对凭据。「林前十二10、30」那段经文所提到的「说方言」,便是属于这一类的特殊恩赐,并不是一切受圣灵的人都能得着的。我们之所以敢如此断定,乃基于下面三个理由:
理由之一
「林前十二8~10」所说的九种恩赐,我在《顺道信箱释疑1》(204~207页)已经作过诠释。兹为探讨此处的「说方言」之对象而计,再将其内容简单叙述如下:
7节:「叫人得益处」,表示下列的诸恩赐都是为要造就人,而由圣灵随己意「分给各人的」(11节)。
8节:智慧的言语和知识的言语,都是说给人听,藉以造就人的。不然,谁说话是说给自己听的呢?
9节:信心单纯而坚强,能增长人的信心;医好人的病,能让人体会神的大能。这两种恩赐,都能造就人。
10节:行异能,会建立人的信心;作先知讲道,叫人明白真理;辨别诸灵,防备信徒不至于受邪灵迷惑;把方言翻出来,让人听得懂等。这些恩赐,也都能造就人。
上列8种恩赐,样样都能造就人。所以与这些恩赐并列的「说方言」(10节),当然也是可以造就人的。我们都知道,「方言祷告」是为了造就自己(林前十四2、4);因此,能造就人的方言,便是「方言讲道」的特殊恩赐了。这是无可置疑的。
理由之二
12节以下所记载的是,以人的身体来比喻教会──基督的身体。我们各人身上的许多肢体,虽然各有不同的功用,却必须互相帮助,这个身体才能正常的增长。与此同理,得着某种恩赐的信徒,也不要以为自己所得着的恩赐最宝贵,就轻视别人的恩赐;更不该分门别类,各行其是,丧失了在基督里的一体关系之实质,致使彼此消灭(加五15)。
换句话说,整段经文的重点是:各人的恩赐虽然不同,却只是在功用上有所分别而已,并没有价值上的差异。因此,各人必须彼此尊重,发挥各人的恩赐,分工合作,建立基督的身体(弗四16、11~12)。教会全体只要日渐达到这个共识,便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了(弗四13)。
由此可知,「林前十二8~10」的九种恩赐,确实都是属于造就人的恩赐;如同我们身上的各肢体,各以不同的功用来彼此相助,藉以叫身体增长一样(弗四16)。职是之故,我们将诸恩赐之一的「说方言」(10节、30节),解读为「方言讲道」的特殊恩赐,是完全正确的。
理由之三
10节和30节的写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翻方言」与「说方言」并列,表示这两种恩赐都以人为对象,具有相同的性质,所以便举出来相提并论了。这个道理很简单,对神说的「方言祷告」,是造就自己(林前十四2、4),无须翻译;对人说的「方言讲道」,则是为要造就人,所以必须翻出来,让人听得懂(林前十四12~13、26~28)。
至此已经非常清楚,需要翻译的「说方言」便是「方言讲道」,无须翻译的「说方言」则是「方言祷告」。因此,「林前十二10、30」所记载,与「翻方言」相提并论的「说方言」,显然是「方言讲道」的特殊恩赐,当然不是受圣灵的绝对凭据啦!如此浅显的道理,还需要争辩吗?
教会必须传基督的话
我的身体说出我的话,表达我的思想。与此同理,教会既然是基督的身体,当然也要说出基督的话,藉以传达的训诲。然而,今日各教派所传的信息,却未必全部合乎基督话语的正意;换句话说,基督的福音早就被更改过了。试问:这样的教会,还堪称为基督的身体吗?
「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二十八20)。这是主耶稣正要升天的时候,对门徒特别交代的话。「他们」就是信从门徒所传的福音,受洗归入基督的众信徒(加三27),也就是历史上的教会。
「我就常与你们同在」,即表示圣灵将与教会同在。因为圣灵是主耶稣的灵,也叫基督的灵(徒十六6~7;罗八9),所以圣灵与教会同在,等于主耶稣与教会同在。但「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这个应许的兑现,却以履行「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之圣约为条件。
反过来说,传道人若未切实遵照主耶稣所吩咐的,毫无遗漏地教训众信徒遵守,则圣灵便不再与教会同在了。
到了第一世纪末叶,使徒们相继离世之后,主耶稣所担心的事──教会在历史的演变中,将逐渐改变的圣言,果然发生了。十六世纪初叶,主导改教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所强调的改革宗旨──「回归圣经」,显示当时的教会离开圣经,已经愈来愈遥远,而且愈来愈严重了。
改教运动空前胜利,新教(基督教)终于诞生。不幸的是,这却是混乱的开始。历史告诉我们,改教运动的先驱马丁路德与慈运理二人,由于对「圣餐观」的主张悬殊,彼此无法容纳的缘故,终于分道扬镳,各立宗派,是基督教分裂的首例。
大约经过五百年后的今日,基督教已经分裂成几千个教派了。耶稣基督不是只有一位,《新旧约全书》不是只有一部吗?为什么会演变成这个局面呢?说穿了,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是神所应许的圣灵早已离开教会了。而圣灵之所以会离开教会,乃因教会所传扬的信息,并没有严谨地遵照主耶稣所吩咐的一切圣言。
更改「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犹3),导致圣灵离开教会;早雨圣灵停降,致使「纯正话语的规模」失传(提后一13)。久而久之,教会离开圣经便愈来愈遥远,而形成恶性循环,乃是必然的后果。
原始教会的纯正福音,是「基督的奥秘」(西四3),也是「神深奥的事」(林前二10);如果没有圣灵的启示,便无法领悟(林前二11;赛二十九11~12;启五1~5)。
我们现在所领受的圣灵,就是圣经上所说「赐人智慧和启示的灵」,能赐给我们属灵的智慧,启示我们明白许多奥秘的真理,使我们「真知道(真知道的旨意和圣言)」(弗一17)。主耶稣当日对门徒所应许,「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要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那句恩言(约十六13),如今已经应验在我们的身上了。
回顾既往的岁月而令我们时刻想要感谢神的是,我们的老前辈对于经文的分析,以及所作的诠释,确实使我们受益良多,而为我们今日的信仰奠定了稳固的根基。
但他们所受的教育却非常低,而且都未曾受过正规的神学训练;犹如主耶稣当日所选召的门徒,多数是「没有学问的小民」一般(徒四13)。这简直是一种奇迹!为什么会这样呢?只有一个理由,主耶稣开了他们的心窍(路二十四45;诗一一九18),并藉着所赐给他们的圣灵,随时随地教导他们(约十四26;约壹二27;赛五十4)。
反观一般教会,历史最久的,已经将近五百年了。就人才而言,著名的神学家,代代辈出;从著作来说,则汗牛充栋,足以叫人眼花撩乱。我们并不否认,有些神学家的著作,在了解圣经的事上,对我们是有所帮助的。即使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答案,但从他们轻轻带过一笔的文字中,有时候却会令我们联想到相关的问题,这也是一种收获。
然而,不合乎圣经上的真理之主张,却也时常出现在他们所写的书上;尤其重要的基本教义更是错误百出,而且错得很离谱。之所以会这样,乃因除了凭着属世的智慧去思考经文之外,再加上遵循学术研究的途径去探讨奥秘的真理。
从早雨圣灵停降到现在,一千几百年来,这是很不得已的唯一方法,情有可原。推本溯源,今日各教派所坚持的传统信仰,乃是历史上各派神学家所造成的错误;如今最重要的是「回归圣经」,这才是一切基督徒都必须努力追求的共同目标。
一般教会由于继承错误的传统信仰之缘故,对于各种重要的基本教义,往往持守着违反经训的主张之事实,只要查阅他们所发行的书刊就可以知道了。举例说,他们多数依据下列的理由,竭力反对基督徒记念安息日:
理由之一
他们说,安息日是律法时代的犹太人所守的,与恩典之下的基督徒无关(罗六14)。
我们的答覆:《罗马书》第六章14节的全文是:「罪必不能作你们的主,因你们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下。」所谓「罪必不能作你们的主」(上句),就是说,罪的律必不能辖我们。「律」就是律法或法律,表示一种管束人的行为之力量;因此,罪的律(罗七21、23),可以解读为罪的力量。为什么罪的律必不能辖制我们呢?下句说,「因你们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下。」这就是说,活在律法之下的犹太人,全心全意想靠律法称义,却反而因为违背律法而将被定罪,以至于灭亡(约壹三4;罗四15,六23)。
因为律法只叫人知道什么是罪(罗三20,七7),也是判罪的依据(罗二12),却不能帮助人脱离罪的律(罗七14、20~24)。但在恩典之下的基督徒,却已经在基督里蒙释放,而可以脱离罪律的辖制了(罗八1~2,六4~7)。
因此,基督徒所需要的只是下定决心,不要将我们的肢体献给罪的律作不义的器具;倒要像从死里复活的人,将我们的肢体作义的器具献给神。如果这样,罪的律必不能作我们的主(罗六13~14)。
我们这样答覆,是依据「罗六14」上下文的关系,来了解它的正意的。请问:「基督徒不在律法之下」的正意既如上述,它与「记念安息日」究竟有什么相干呢?
理由之二
他们说,基督徒只要切实爱神和爱人,便已经满足诫命的要求了(太二十二36~40),所以无须记念安息日。
我们的答覆:我们只要查阅《出埃及记》第二十章1~17节那段经文就知道,从第一诫到第三诫(3~7节),第五诫到第十诫(12~17节),基督徒仍然要遵守。那么,为什么只有第四诫──「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基督徒却无须遵守呢?如此解读圣经,岂不是太牵强吗?
在新约圣经上,不但找不到基督徒不必遵守诫命的根据;反而再三强调,基督徒是要遵守诫命的。诸如:
主耶稣说:「你若要进入永生,就当遵守诫命。」(太十九16~19)。由此可知,基督徒是否遵守诫命,与他是否能进入永生,有绝对关系。
保罗说:「受割礼算不得什么,不受割礼也算不得什么,只要守神的诫命就是了。」(林前七19)。这就是说,割礼预表洗礼(西二11~12),所以只要受洗归入基督就可以(加三27~29),有没有受割礼并不重要。不可忽略的是,基督徒必须遵守神的诫命,得神喜悦;「只要」这个连词,表示唯一需要的,不可缺少的。
《启示录》第十四章6~11节记载,约翰在异象中看见了三位天使,并听见他们所传扬的信息之后,接着说:「圣徒的忍耐就在此;他们是守神的诫命和耶稣真道的(下句:《吕振中译本》译为「那些执守上帝的诫命又坚持信仰耶稣的」)。」(12节)。
这就是说,在世界末日神要施行审判之前,圣徒将为信仰遭受大逼迫;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二十四13)。而他们所表现的忍耐工夫,就是不畏惧任何逼迫,继续持守神的诫命,以及对主耶稣的信仰。由此可知,当基督徒遭受大逼迫的时候,除了持守对主耶稣的信仰之外,是否持守神的诫命,也是信心受考验的项目之一。如果通过了这个考验,则虽然为主舍命,也是有福的(13节)。
约翰说:「我们遵守神的诫命,这就是爱了,并且的诫命不是难守的。」(约壹五3)。可见遵守神的诫命与切实爱神,不但没有互相抵触,反而是爱神的具体表现。因此,基督徒必须遵守神的诫命,以显明他是真诚爱神的圣徒,而不该顾此失彼。至于约翰之所以要说,「的诫命不是难守的」,乃因只要靠着那加给我们力量的主,我们便凡事都能作了(腓四13)。
理由之三
他们说,基督徒该记念安息日或复活日,都无须争论;重要的是为主守,日日都是一样(罗十四5~6)。
我们的答覆:依据几处经文的内容(徒十九21,二十1~16;罗十五25~28,十六1、23;林前一14),我们可以推测,保罗在第三次旅行布道的末期,大约是公元57~58年,留在哥林多任务作的三个月中,写了《罗马书》。
之前,记念安息日与复活日的问题,在教会里并没有发生过争论;直到第一世纪末,最后一位使徒约翰在世的时候,仍然没有。谁都知道,保罗为了主张基督徒不必受割礼而受逼迫,圣经上有清楚的记录(加五2、11,六12)。如果原始教会的圣徒曾为记念安息日与复活日的问题发生过争论,为什么圣经上只字未提呢?
罗马教会的圣徒当日所发生的争论,既然不是安息日与复活日的问题,那么他们所争论的,究竟是什么日子呢?依据「罗十四2~3、6」那段经文,除了守日问题之外,他们也为食物问题发生了争论;与「食物」相提并论的「守日」,当然是属于「节期上的日子」之争论了。
而《利未记》第十一章所记载,关于食物的禁戒,到了恩典时代便已经解禁了(徒十9~16;罗十四14;提前四3~5)。至于节期的问题,则当主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也已经被成全了(西二14~17)。
需要分辨清楚的是:食物和节期的律例被成全,基督徒不必遵守(西二14~17),并不等于说「不可遵守」;因此,若有人要遵守也无妨,只是多此一举而已。此事犹如洗礼替换了割礼(西二11~12),基督徒无须受割礼(徒十五1~11),却不等于说「不可受割礼」一般(徒十六1~3)。
正因如此,所以对于拘守或不在乎「食物」的律例,以及为「守日」而争论的圣徒,保罗不但不否定他们的坚持,反而教导他们说,吃什么或守哪一日,都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人人互相尊重,凡事「为主」而做,这样就好了(罗十四1~6、13~18)。
理由之四
他们说,犹太人不准病人在安息日求医(路十三14),但主耶稣却常在安息日治病(路六6~11,十三10~13;约九13~16),可见主耶稣已经废掉安息日了。
我们的答覆:
圣经说,主耶稣在安息日进了会堂,是照「平常的规矩」(路四16)。既然如此重视,「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这条诫命(出二十8),从来未曾间断地遵守着,怎么会废掉它呢?
有一个安息日,主耶稣到一个法利赛人的首领家里去吃饭,在他面前有一个患水臌的人。主耶稣问律法师和法利赛人说:「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钦定版》译为:「在安息日治病,合乎律法吗?」(Is it lawful to heal on the sabbathday?)。他们却不说话。主耶稣就治好他的病,叫他走了。然后,又问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有驴或牛,在安息日掉在井里,不立时拉它上来呢?」他们都因为觉得自相矛盾,而不能回答(路十四1~6)。
这件事让我们知道,所谓「不可在安息日治病」,乃来自错误的传统观念(路十三14),在律法上并没有任何依据。主耶稣之所以要在安息日治病,并不是为了废掉安息日;而是为了改变犹太人的错误观念,叫他们知道安息日是可以求医的。否则,如果有人在安息日患了急症,也不能求医,致使他身心都不得安宁;那么,为了叫人享受安息而设立的安息日(可二27),岂不是反而叫人得不到安息吗?若然,神为人设立安息日,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理由之五
他们说,安息日已经被钉在十字架上了,所以基督徒不可因为不守安息日而让人论断(西14~16)。
我们的答覆:
那些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是「律例」,即律法上的诸多条例(西二14)。否则,基督徒是否不可因为不饮食而让人论断;换句话说,基督徒是否无须饮食呢?
所谓「饮食的律例」,就是《利未记》第十一章所记载,凡不洁净的动物都不可吃的规定;但到了恩典时代,这条律例已经解禁了(徒十9~16;罗十四14;提前四3~5)。「安息日的律例」,则除了几项禁戒之外(出十六25~29,三十五1~3;民十五32~36),还要献祭(民二十八9~10)。
现在是恩典时代,基督徒在恩典之下所记念的是「恩典的安息日」,并不是「律法的安息日」。因此,我们今日记念安息日,不可因为未遵照律例上的规定而让人论断。这就是说,基督徒必须记念安息日,只是不再被奴仆的轭挟制了(加五1)。
针对这样的解释,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那些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律例,除了饮食和安息日之外,还有节期和月朔(西二16)。那么,基督徒是否也要守节期和月朔,只是无须遵照律例上的规定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节期和月朔,都以「献祭」为主要活动(民二十八11~二十九全章);如果删除了献祭,节期和月朔便没有意义了。圣经说,主耶稣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一29),而十字架便是祭坛。基督只有一次献上的身体,完成了永远的赎罪祭,献祭的律例就被画下句点了(来十5~18)。基督徒既然无须献祭,节期和月朔也就与我们毫不相干了。
一般教会除了竭力反对基督徒记念安息日之外,又依据下列几处经文,坚持基督徒应该记念「主日」,或说「复活日」之信仰立场:
依据之一
今日的教会每周所举开的「主日崇拜聚会」,起源于使徒时代(启一10)。
我们的答覆:
《启示录》第一章10节那段经文,只说「当主日,我被圣灵感动……。」并没有说,当天有崇拜聚会;甚至连当天是周的哪一天,都没有说。因此,以「启一10」为根据,主张每周的第一日,即当今的星期日,基督徒必须参加「主日崇拜聚会」,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韦茂斯译本》(R. F. Weymouth)译为:「在灵里我发现了我自己现今在主的日子。」(In the spirit I found myself present on the day of the Lord.)这就是说,约翰在异象中进入灵界,预先看见了「在主的日子」,必要快成的事(启一1)。
显然,所谓「主日」,并不是周的哪一日,而是旧约圣经上常说的「耶和华的日子」(赛十三6、9;结十三5;珥一15,二1,三14;摩五18;亚十四1),也称为「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珥二11、31;玛四5)。这是我们的老前辈黄以利沙长老,对于「启一10」那段经文所作的诠释,可以让我们明白「主日」之正意(请读者详阅黄以利沙着《启示录的研究》,真耶稣教会台湾书报社发行)。
依据之二
「七日的第一日晚上」,主耶稣向门徒显现(约二十19),具有特别意义。
我们的答覆:
主耶稣复活于七日的第一日,黎明以前(路二十四1~3)。这是至好的信息,所以当晚向门徒显现,让他们知道已经复活,乃是极其自然的事,并没有特别意义。
圣经说,「过了八日」,主耶稣又向门徒显现(约二十26)。可见主的显现,未必每一次都择定七日的第一日。如此浅易的道理,值得争论吗?
依据之三
「七日的第一日,我们聚会擘饼」(徒二十7)。这段经文表示,以记念复活日的聚会替换安息日的崇拜,早在使徒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我们的答覆:
「徒二十7~12」这段经文,只字未提他们的聚会是为了记念主的复活。因此,单凭「七日的第一日,我们聚会擘饼」一句,就断定复活日的记念替换了安息日的崇拜,岂不是过于牵强吗?
使徒时代的擘饼,有「爱餐」(徒二46;犹12)和「圣餐」(林前十一23~25)两种。从「保罗因为要次日起行」一句看来(7节下句),该次擘饼应该是为了送行而举行的「爱餐」;如果这样,则与记念复活日毫无关系。退一步说,若是「圣餐」,也是为了记念主的死(林前十一23~25),怎么可能用以记念主的复活呢?
依据之四
在使徒时代,每逢七日的第一日都有记念聚会;在聚会中,也有特别奉献(林前十六2)。
我们的答覆:
《哥林多前书》第十六章1~3节那段经文,并没有说「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当时的教会有记念聚会;也没有说,在聚会中有特别奉献。
「抽出来留着」一句(2节中句),下列几种译本的译文,可以供为参考:
「放在身边储藏着」(吕振中译本)。「各自存放着」(思高译本)。「积存起来」(现代中文译本)。「储藏在自己的家里」(日本文语体译本)。「存放在自己的身边」(日本口语体译本)。
依据这些译本的译文,我们可以了解,「抽出来留着」的意思是,存放在家里或身边;并不是说,每周的第一日,教会有记念聚会,也有特别奉献。而如此吩咐的用意是,为了收取捐款的方便。所以接着说:「免得我来的时候现凑」(2节下句)。
第一节和第三节很清楚的说,捐献的目的是帮助耶路撒冷的圣徒;其他的经文,也提到这件事(罗十五25~26;林后八1~4)。由此可知,第二节的「照自己的进项抽出来」,并不是经常性的奉献,更不是为了记念复活日而设置的特别奉献。所谓「使徒时代有记念复活日的聚会,当天有特别奉献」,乃是无稽之谈,不足采信。
教会必须显出基督的能力
圣经说,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虽然看过好些医生,花尽了她所有的钱财,病势却反而更重了。她听见主耶稣的事,就杂在众人中间,摸主耶稣的衣裳。她想:「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愈。」于是她血漏的源头立刻干了,她便觉得身上的灾病好了。主耶稣顿时觉得有能力从自己身上出去,就转过来问:「谁摸我的衣裳?」那女人就来俯伏在主耶稣跟前,将实情全告诉他。主耶稣对她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你的灾病痊愈了。」(可五25~34)。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下列三件事:
第一、医生的能力极其有限,对于前来求医的病人,往往不但无法治好他,反而可能使他的症状更恶化,甚至叫他丧命。在医疗仪器齐全,医术日益精进的今日,类似的悲剧,岂不是也时常都在重演吗?
第二、主耶稣满身都是能力,随时待发。任何病人,只要伸出信心的手去摸,能力便从身上出来,治好了他的病,叫他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去了。
第三、患了血漏的女人,信心单纯而强烈。当她伸出信心的手去摸主耶稣的时候,果然立刻见效!「她便觉得」身上的灾病好了。同一时刻,「主耶稣顿时觉得」有能力从自己身上出去。病人的灾病有没有痊愈,病人自己可以「觉得」;主耶稣的能力有没有出去,自己也可以「觉得」。病人的灾病痊愈的感觉,与主耶稣有能力出去的感觉,是同时发生的;两者之间的感觉,永远是一致的。
圣经又说,有许多百姓从犹太全地和耶路撒冷,并推罗、西顿的海边来,都要听他讲道,又指望医治他们的病。「众人都想要摸他;因为有能力从他身上发出来,医好了他们。」(路六17~19)。
这段经文说,许多百姓之所以要从各地来跟从主耶稣,就是要听他讲道,又指望他医治他们的病。「医好了他们」(19节下句),是已经发生过的神迹,那些百姓都知道;「有能力从他身上发出来」(19节中句),是求医的病人能得着医治的原因;「众人都想要摸他」(19节上句),则是出于信心的行动;而这信心的生成,乃由于看见了从主耶稣身上所发出来的能力。
如今道成肉身的主耶稣已经离开我们,早在两千年前就升天而去了,怎么能摸得到呢?圣经说,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弗一23;西一24)──充满了基督的能力之身体;因此,只要受洗归属这个教会(林前十二13),便随时随地都可以摸到主耶稣了。
使徒时代的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因为具备了基督的身体应有的三项条件──有基督的灵(有圣灵,会说方言),传基督的话(所传的信息,合乎圣经的真理),能显出基督的能力(有许多神迹奇事随着)。正因如此,所以蒙主喜悦,到处显出基督的能力(徒三1~8、15~16,五12~16);于是教会便在诸般逼迫之下,由扎根而茁壮而不断地增长了(徒六7,八1,十一19~24;提后二9)。
真耶稣教会也是基督的身体,因为与使徒时代的教会一样,具备了基督的身体应有的三项条件──有基督的灵,传基督的话,能显出基督的能力。职是之故,所以自1917年建立于北京以来,蒙主施恩,得以在世界各地彰显许多神迹奇事,使教会一直增长到今日这个规模。
保罗曾说:「用神迹奇事的能力,并圣灵的能力,使外邦人顺服。」(罗十五18)。《希伯来书》的作者也说:「神又按自己的旨意,用神迹奇事和百般的异能,并圣灵的恩赐,同他们作见证。」(来二4)。保罗和《希伯来书》的作者,在传福音的事工上,竟然不谋而合的说出相同的经历!为什么?
第一、主耶稣没有外貌(赛五十三1~3;林后五16)──包括他出生于平凡的家庭(太十三55~56),以及未曾受过正规的教育(约七15),令人看不出他是道成肉身的救主。甚至连当时的圣徒都没有外貌──多数是愚拙的、软弱的、卑贱的、被人厌恶的、无有的(林前一26~28)。如此没有分量的集团,怎能叫人肯定他们所信奉的宗教是值得查考的呢?
第二、使徒时代的工人在传福音的时候,既要遭受犹太教的宗教逼迫(约九20~22,十六2~3;徒七54~60,八1,十四19),且有来自罗马政府的政治逼迫(徒十二1~6,十六22~24,十七5~8)。因此,当时传福音的工人,以及受洗归入基督的圣徒,随时都可能受鞭打,甚至被杀害。
第三、当时的社会是希腊文化的社会,也是哲学兴盛的社会。因此,接受希腊文化之薰陶的知识分子,包括罗马人和希腊人,多数都深受哲学思想之影响(徒十七18、32;西二8)。由于这个缘故,他们都认为十字架的道理是愚拙的,不足轻重的(林前一18~23)。如此凭着属世的智慧来思考十字架的救恩,怎能明白呢?
第四、雅典是希腊文化的中心地,哲学、文学和艺术,都非常兴盛。令保罗惊讶,心里着急的是,迷信偶像之风尚也极其兴盛(徒十七16、22~23);除了敬拜必朽坏的人之外,连飞禽、走兽和昆虫,他们都要当作神来敬拜(罗一23;徒十九23~28、35)。由此可知,社会的文化再高,也无法叫人身心平安。对这些受迷惑,习惯于服事偶像的人(林前十二2),要叫他们离弃偶像,归向又真又活的神(帖前一9),谈何容易?
使徒时代的工人,处在上述诸般艰难的社会环境中,要叫硬心的犹太人相信耶稣是弥赛亚,已经从死里复活,而且被接升天,最有效的方法是「奉耶稣基督的名」,显出神迹奇事来(徒三1~8、15~16)。要叫外邦人顺服真神,离弃偶像,也是要藉着神迹奇事的能力,并圣灵的能力。因此,主耶稣便与他们同工,用神迹随着,证实他们所传的道了(可十六20)。
几十年来,真耶稣教会在台湾各地传福音的事工上,也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
第一、早期的传道人,不但学历都很低,而且都未曾受过正规的神学训练。农村或沿海地区的同灵,多数是文盲,而且生活穷苦。会堂简陋,座椅是板凳。祷告用的跪垫,则是以稻草编织的圆型垫子。如此卑微的人所传所信的,怎能叫人肯定那是能救人灵肉的宗教呢?这么不起眼的会堂,怎能吸引人来听道呢?
第二、农村或沿海地区的老百姓,普遍都非常迷信,大小庙宇处处可见,几乎什么神明都要祭拜,尤其祖宗的牌位──俗称公妈牌、神主牌仔,更是非拜不可。
然而,信了主耶稣之后,却必须离弃一切偶像,包括祖宗的牌位;因此,村民之中,一旦有人信主,不但不拜神明,连公妈牌都除掉,他便成为「众矢之的」了。农村或沿海地区的村民如此保守,而我们却要他们放弃传统信仰,归向创造天地万物的真神,信从耶稣基督的福音!如果我们没有让他们看见神奇妙的作为,怎么可能?
第三、真耶稣教会所坚持的「神观」,以及「五大教义」──我们的基本信仰,都与一般教会所主张的教义迥然不同。必然的结局是,成为台湾基督教界公认的异端教派,而被贴上了「假基督」、「假先知」的标签(太二十四24)。尤其令他们无法容忍的是,他们的信徒顺从圣灵的引导,一个接一个地归属于真耶稣教会;于是,「偷牵羊的」便成为我们的绰号了。后来,为了防备信徒不再被拉走,他们所采取的紧急措施便是:对内关紧门户,对外百般阻挠。面临这些重重的难关,要怎么突破呢?
第四、真耶稣教会的教规甚严,有好多禁戒不准信徒干犯。万一信徒犯罪,若是不至于死的罪,只要切实悔改,主耶稣的血必洗净他的不义,赦免他的过犯(约壹五16~17,一8~9);如果犯了至于死的罪,则将被开除会籍,逐出教会(林前五1~2、13;罗十一22;来六4~8,十26~31)。由于这个缘故,一般教会都认为真耶稣教会是律法主义者,律法色彩太浓厚。真耶稣教会的门这么窄,难以进入;路这么小,难以行走(太七14)。如此门窄路小的教会,谁愿意进来呢?
波斯王古列元年(公元前536年),神为要应验藉着耶利米所说的话,就激动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诏通告全国,准许以色列人上耶路撒冷去重建神的殿(拉一1~4;代下三十六21~23;耶二十九10)。于是,一切被神激动他心的人都起来,要上耶路撒冷去建造神的殿(拉一5)。
带队的是犹大省长所罗巴伯,巴比伦名叫设巴萨(拉一8,五14;该一1),同行的有耶书亚、尼希米和末底改等人,总数大约五万人(拉二1~2、64~65)。但因屡受敌党阻挠,致使神殿的工程被迫停止,直停到波斯王大利乌第二年(拉四1~6、12~16、23~24)。
公元前520年,先知哈该奉神差遣,激励百姓不可任凭神的殿荒凉。他所传达的信息是:「你们要上山取木料,建造这殿;我就因此喜乐,且得荣耀。」他说:「这是耶和华说的。」所罗巴伯与他的同工都听从先知的劝导,百姓也在神面前存敬畏的心;于大利乌王第二年6月24日,再兴建殿之工。蒙神施恩,手下亨通,工作甚速(该一2~8、12~15;拉五1~2、8)。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重建圣殿之工事竟然获得大利乌王之赞同,不但支付给他们全部的经费,并且下令任何人都不可阻碍工程之进行。到了大利乌王第二年(公元前515年)亚达月初三日,大工告成。以色列的祭司、利未人和百姓,都欢欢喜喜的行献殿之礼(拉六1~16)。
正当重建圣殿的工程遭受敌党阻挠,百姓的信心开始动摇的时候,有一位天使对所罗巴伯说:「这是耶和华指示所罗巴伯的。万军之耶和华说:『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圣灵)方能成事。大山哪,你算什么呢?在所罗巴伯面前,你必成为平地……。』」(亚四6~7)。几十年来,我们的老前辈每逢引证这段经文之时,都极其兴奋地作如下的诠释:
所罗门的圣殿被毁,预表使徒时代的教会受破坏,福音被更改,真道失传。所罗巴伯遵从神的旨意,回去耶路撒冷重建圣殿,预表末世真教会负有复兴使徒时代的教会之使命。重建圣殿必须「在原处建造」(拉五15)──在原始根基上建造(拉三8、12),预表末世真教会之建立,完全依据主耶稣、使徒和先知的教训(弗二19~20),藉以恢复「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之原貌(犹3)。
大山必成为平地,预表极大的障碍物必被消除,即再大的困难也可以解决。而将大山夷为平地的惟一途径是,「倚靠我的灵(圣灵)」,即倚靠圣灵的帮助。这就是说,末世真教会为了完成复兴使徒时代的教会之使命,在传扬纯正的原始福音之事工上,不管遇到任何阻碍,只要倚靠圣灵的帮助,显出基督的能力来──彰显神迹奇事,便可以畅行无阻了。
「用神迹奇事的能力,并圣灵的能力,使外邦人顺服。」(罗十五18)。这是保罗所经历,他之所以能将耶稣基督的福音传入希腊文化的社会,叫外邦人顺服真神,离弃偶像,到处建立教会的原因。更奇妙的是,这也是几十年来,真耶稣教会之所以能突破一切难关,在世界各地不断地扎根、茁壮的缘由。
回顾既往的岁月,无论是国内或海外,凡属于真耶稣教会的同灵,几乎家家户户都体验过神迹奇事,领受过神极大的恩典。已经出版的《蒙恩见证集》就有好几本了,没有写出来的神迹奇事也许更多吧?别的同灵体验过什么神迹,姑且不提,单说我和我的家人所体验的神迹,也有十四件呢(请读者详阅拙着《我亲眼看见神》,顺道文集3)。
今年(2005年)从正月下旬起,不知道什么原因,爬楼梯的时候,呼吸会急促。我家的寝室在二楼,书房在三楼。每次要从一楼爬到二楼或三楼,都需要分成三、四段,歇一歇再爬;如果不歇脚地一直往上爬,便气喘如牛了。之前,从来未曾这样啊。
心跳每分钟46次,或42次,有时候只有36次,而正常是平均一分钟72次。去看心脏科医生,做了几种检查,诊断为心脏衰竭、心律不整。从医院回来,心里一直在想:主为我「预先定准的年限」(徒十七26),是否已经届满了呢?
但另一个意念却告诉我说:不至于如此吧?于是我向主祷告说:「主啊!求主怜悯,医治我的心脏病吧!因为在我的工作计画中,还有好几本书要写呀!」当然,我的家人,尤其是内人,天天都不断地为我代祷。我知道。
3月23日至26日,出席国际联合总会所召开,两年一次的「真理研究会」,会议场所设置于亚庇的沙巴总会。台北直飞亚庇机场,航程三小时多。内人担忧,飞机在高空飞行中,如果我的心脏病发作,如何是好?四女更是坐立不安,一直怪罪内人怎么可以放心让我远行。
她所担心的是,万一气流不顺,对有心脏病的人来说,可能会发生意外。果然不出她们所料,在三小时多的航程中,气流不顺有两三次,空中小姐请旅客系紧安全带。
不知道是心理作用,或是受气流不顺之影响,觉得心脏有一点不舒服。我就在心里默祷,求主看顾我。感谢主的怜悯,保佑我平安降落亚庇机场。当天晚上的聚会,沙巴总会安排我讲道。讲道中忘记了我有心脏病,用很快的速度,大声讲了一个多小时。感谢主,心脏病没有发作。26日深夜一时,平安回到家里。
五月中旬某星期五,我要从一楼上书房去的时候,竟然忘记了我有心脏病,而一直爬上去。到了三楼才想起来,我应该分成三、四段,歇一歇再爬才对呀,而刚才我怎么可以一直爬上来,又不会气喘呢?第二天是安息圣日,我与家人同往南台中教会去参加崇拜聚会。
会堂在四楼,我却不需要搭电梯,就一直爬上去了。感谢主的怜悯,没有气喘。心跳每分钟64次至77次之间,平均一分钟72.4次。感谢主的恩典,在很短的时日内治好了我的「心律不整」;更奇妙的是忽然得着医治,而不是逐渐地减轻病势。
柏路易(Louis Berkhof)是一位著名的神学教授,也是基督教界闻名的作家,曾任教于美国加尔文神学院。他说:「初期的基督徒中,有些赋有医治的恩赐(林前十二9、10、28、30)。这特别的恩赐在使徒时代结束时,已告终止。」(《基督教教义概要》194~195页,陈惠荣译,天道书楼有限公司出版)。
然而,自1917年以来,真耶稣教会世界各地的同灵所体验,不计其数的神迹奇事,以及我和我的家人所经历的十几件神奇妙的作为,却否定了柏路易教授的看法。神迹奇事并没有成为历史的陈迹,今日仍然是神要彰显神迹的时代。
正如圣经所说:「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来十三8)。的能力、慈爱和信实,从前如何,现在也如何;永远都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愿权柄、荣耀、尊贵、颂赞,都归与天地的主,独一的真神,从亘古直到永远。阿们!
结论
真耶稣教会是「唯一得救的教会」,也是负有复兴使徒时代的教会之使命的末世真教会。因为真耶稣教会与建立于第一世纪的教会一样,具有基督的身体应有的三项条件──a.有基督的灵(受圣灵,必说方言)
b.传基督的话(一切基本教义,都合乎圣经的真理)c.显出基督的能力(彰显神迹,发出基督的能力)世界上任何教派,只要具备上列三项条件,他便堪称为「唯一得救的教会」了。虽然尚未与真耶稣教会接触,在空间上似乎还有一段距离;但在神看来,却是同一个「羊圈」,同一个「羊群」;主的羊必听主的声音,时候一到,必合而为一(约十16)。那么,除了真耶稣教会之外,到底有没有这种教派呢?答案是:只有神才知道。到当前为止,我们还没有遇到。
「末后的日子,耶和华殿的山必坚立,超乎诸山,高举过于万岭;万民都要流归这山。必有许多国的民前往说:来吧,我们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将的道教训我们,我们也要行的路。因为训诲必出于锡安,耶和华的言语必出于耶路撒冷。」(赛二2~3)。
先知以赛亚得着神的默示(赛二1),所预言这些信息,是我们的老前辈时常乐于引证,藉以激励我们的神奇妙的作为。笔者每逢读到这段经文的时候,都会觉得他们的训诲又在脑海里萦绕,而深受感动。兹为与世界各地的同灵互相激励而计,谨将他们对这段经文所作的诠释,简单说明如下:
「末后的日子」,就是世界末日前的一段时期。「山」,象征教会;「诸山、万岭」,即一切属世的教会。「耶和华殿的山」、「耶和华的山」、「雅各神的殿」、「锡安」、「耶路撒冷」等,都象征属灵的真教会。
整段经文的意思便是:在世界末日迫近的时候,出现于末世属灵的真教会必坚立,非常兴旺,远胜于一切属世的教会。到了那时候,真教会已经传遍全球,世界万民都要争先恐后地归属真教会。因为惟有真教会才有神的圣言(合乎圣经的真理),也惟有真教会才能叫人切实悔改,决心遵行神的旨意,行在神的路上。
从今日人性的堕落、社会秩序的混乱,以及世界局势的险恶看来,先知以赛亚所传达这些信息之成就,离我们已经不远了。我们如此深信不疑。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