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问人:高雄陈弟兄
哈利路亚:
1.「阿撒泻勒」(利十六8),是什么意思?
2.「不可为死人用刀划身,也不可将额上剃光。」(申十四1)。为什么?
3.「申二十14」记载:「惟有妇女、孩子、牲畜……可以取为自己的掠物」。但16节却说:「凡有气息的,一个不可存留」。这两处经文,是否互相矛盾?
4.圣经说:「所罗门爱耶和华,遵行他父亲大卫的律例;只是还在邱坛献祭烧香。」(王上三3)。请问:(1)「邱坛」是什么?(2)下句与上句,是否互相矛盾?(3)《列王纪下》及《历代志下》经常提到,百姓与国王在「邱坛」烧香,是否指着拜偶像而言?
5.《以斯拉记》二章63节记载:「直到有用乌陵和土明决疑的祭司兴起来。」请问:(1)「乌陵」和「土明」是什么?(2)是风俗习惯吗?或是圣殿编制内的器具?(3)此「祭司」是谁?在历史上出现过吗?有预表性吗?
6.《但以理书》九章1节提到:「玛代族亚哈随鲁的儿子大利乌,立为迦勒底国的王元年。」又依据《以斯帖记》一章1节所记载,末底改是亚哈随鲁王时代的人。请问:(1)末底改与但以理的年代,是否重叠?他们在朝为官的年代,是否重叠?(2)巴比伦与玛代的年代,是否重叠?
回复人:谢顺道长老
哈利路亚:
1.「阿撒泻勒」(利十六8),是什么意思?
1.神晓谕摩西说,亚伦要把两只公山羊安置在会幕门口,神的面前;一只归与神,一只归与阿撒泻勒。那归与神的羊,要献为赎罪祭。但那归与阿撒泻勒的羊,要打发人送到旷野去,归与阿撒泻勒(利十六6~10)。
2.「阿撒泻勒」(Azazel)一词,原文的意思是除去、移去。在旧约圣经上只出现四处(利十六8、10、26),表示过犯远离了那个献祭的人。
3.犹太的学者说,阿撒泻勒是地名,代罪的羊被送去的地方;那是悬崖,代罪的羊从那里被扔下去。又有人说,阿撒泻勒的原文字根是离去、移开,所以可以解释为完全解脱,或彻底除去。现代的神学家则依据《以诺书》(次经)说,阿撒泻勒是沉沦天使的首领;它是一个恶灵,献祭之人的罪要归与它。本会的老前辈蔡圣民长老在四十八年前(1954年),向神学生讲解《旧约圣经概论》之时,也是持这种看法。这三种诠释有一个共同点,即献祭之人的罪已经被送到旷野,远离他而去了。
2.「不可为死人用刀划身,也不可将额上剃光。」(申十四1)。为什么?
1.「为死人用刀划身」,或「将额上剃光」,乃是古代中东及巴勒斯坦各族的异教之风俗。当家人离世或遭遇灾祸时,他们便用这种方式来表示极大的哀伤(利十九28;弥一16)。有时候他们也会用刀枪自割自刺,直到流血,以表示他们对所事奉的偶像之虔诚(王上十八28)。
2.神所以要颁布这条律法,吩咐以色列人不可仿效异教之风俗,乃因他们是「神的儿女」,归神为「圣洁的民」,必须与万民分别为圣(申十四1~2)。
3.「申二十14」记载:「惟有妇女、孩子、牲畜……可以取为自己的掠物」。但16节却说:「凡有气息的,一个不可存留」。这两处经文,是否互相矛盾?
1.神所以吩咐以色列人要将外邦人灭绝净尽,乃为要避免他们教导以色列人学习一切可憎恶的事,就是他们向自己的神所行的(申二十18)。这些可憎恶的事,就是占卜、观兆、行邪术、交鬼、过阴(申十八9~11);甚至用火焚烧自己的儿女,献与他们的神,摩洛或巴力(申十二31;利十八21,二十2;耶十九5)。
2.妇女和孩子成为自己的掠物之后,随时随地都受众人的监视和索制,没有「被教导可憎恶的事」之顾忌。因此,无须将她们一并灭绝净尽。
3.至于「凡有气息的」一句(申二十16),则单指着人而言,并没有包括牲畜(书十40,十一11、14)。因此,牲畜也不必杀尽,而可以取为自己的掠物(申二十14)。况且牲畜也不可能教导以色列人去学习一切可憎恶的事,所以更没有理由把它们全部杀光。
4.圣经说:「所罗门爱耶和华,遵行他父亲大卫的律例;只是还在邱坛献祭烧香。」(王上三3)。请问:(1)「邱坛」是什么?(2)下句与上句,是否互相矛盾?(3)《列王纪下》及《历代志下》经常提到,百姓与国王在「邱坛」烧香,是否指着拜偶像而言?
(1)「邱坛」(bama):这是祭祀用之高台的专有名词,原文的意思是,背脊、山脊或高处。和合译本或译为「高处」(民二十二41),或译为「坛」(王上十四23),但多数译为「邱坛」(诗七十八58);日本文语体译本和口语体译本,则一律译为「高处」。不过就祭祀用之高台的专有名词而言,或许译为「邱坛」比较恰当。
(2)所谓「大卫的律例」(王上三3中句),就是大卫临终的遗命(王上二1~4)。所罗门切实遵行他父亲大卫的律例(遗命),便是他「爱耶和华」的具体表现(王上三3上句)。「只是还在邱坛献祭烧香」(王上三3下句),似乎与「王上三3上句」互相矛盾,其实不然。答案在第二节:「当那些日子,百姓仍在邱坛献祭,因为还没有为耶和华的名建殿。」
(3)圣经记载,在尚未为神的名建造圣殿之前,撒母耳先知和他所培训的先知班,经常上邱坛去献祭(撒上九12~14、19、25,十3~5,十九20)。这个邱坛若是设置在拉玛,便是撒母耳所筑的祭坛(撒上七17)。
(4)圣经又记载,大卫作王的时候,受他派任的众祭司要在基遍的邱坛神的帐幕前,每日早晚,照着律法书上所吩咐的,常给神献上燔祭(代上十六39~40)。大卫的儿子所罗门在耶路撒冷作王之后,也上基遍去献祭;因为在那里有「极大的邱坛」,他在那坛上献一千牺牲作燔祭。当夜在基遍,神向所罗门显现,应许将赐给他空前绝后的智慧,以及超乎列王之上的富足和尊荣(王上三4~15;代下一2~13)。
(5)神曾晓谕摩西说,以色列人进入了迦南地,必须毁灭迦南人的偶像,又要拆毁他们一切的邱坛(民三十三50~52)。摩西将要离世的时候,再向以色列人重申神的训诲说,务必除掉迦南人的偶像,也要拆毁他们的祭坛(申十二1~3)。然而,以色列人进入迦南之后,却没有依从神的吩咐,拆毁当地祭祀偶像的邱坛。因此,大卫和所罗门作王的时候,那个设置在基遍的邱坛,究竟是大卫所筑,或是迦南人留下来的,则难以确定。
(6)「邱坛」这个名词,在《列王纪上下》和《历代志下》等经卷上,几乎处处都可以发现。此事很自然地会令我们提出质疑:邱坛与以色列人的信仰生活,到底有什么关系?对我们今日的信仰来说,又有什么警戒作用?为了探讨这些问题,兹将有关邱坛的信息分为四项,简要叙述如下:
a.所罗门为偶像建筑邱坛
公元前970年,所罗门在基训受膏为以色列国第三代的王(王上一38~39)。然后,费20年的工夫,建造了圣殿和王宫(王上六38,七1,九10)。他的财宝和智慧,都胜过天下的列王。示巴女王和各国诸王都来求见所罗门,要听神赐给他的智慧话(王上十1~8、14~24)。这段日子,可以说是所罗门王朝的全盛时期。
令人惋惜的是,所罗门除了法老的女儿之外,又宠爱许多外邦女子,即有妃七百,还有嫔三百。到了晚年,这些妃嫔诱惑他的心,去事奉别神。不但如此,他甚至在耶路撒冷对面的山上,为那些偶像建筑邱坛。此事惹神发怒,而导致国家的分裂(王上十一1~13)。
b.南朝犹大列王与邱坛
所罗门的儿子罗波安,是南朝犹大国首任的王。他在耶路撒冷作王的时期,犹大人行神眼中看为恶的事;就是在各高冈上筑坛,立柱像和木偶(王上十四21~24)。罗波安死后,他的儿子亚比央接续他作王(王上十四31)。亚比央行他父亲所行的一切恶,上邱坛去向偶像献祭,而不像他祖大卫诚诚实实地顺服神(王上十五1~3)。
亚撒继承他父亲亚比央作王,他却效法大卫行神眼中看为正的事,而除掉一切偶像和邱坛;「只是邱坛还没有废去」(王上十五8~14;代下十四1~5,十五16~17)。亚撒的儿子约沙法接续他父亲作王,他遵行神的诫命,从犹大除掉一切邱坛和偶像(代下十七1~6);「只是邱坛还没有废去」,百姓仍在那里献祭烧香(王上二十二43)。在此需要留意的是,亚撒和约沙法所除掉的邱坛乃是迦南人所筑,用以祭祀偶像的邱坛(代下十四3,十七6)。「只是邱坛还没有废去」(王上十五14;代下十五17;王上二十二43),则是所罗门所筑的邱坛;言外之意是,该除而未除,非常可惜。
接下来的两代王,就是约沙法的儿子约兰和孙子亚哈谢,都效法亚哈家拜偶像,行神眼中看为恶的事(王下八16~18、25~27)。但亚哈谢的子孙接连四代,即约阿施、亚玛谢、亚撒利雅和约坦等,却遵行神眼中看为正的事(王下十一2,十二1~2,十四1~3,十五1~3、32~34);「只是邱坛还没有废去」,百姓仍在那里献祭烧香(王下十二3,十四4,十五4、35)。
约坦的儿子亚哈斯不但没有持守他列祖纯正的信仰,反而效法以色列诸王所行的,在犹大各城建立邱坛,向偶像烧香献祭;甚至效法外邦人所行的,使他的儿子经火,以致惹动他列祖之神的怒气(王下十六1~4;代下二十八1~4、25)。然而,亚哈斯的儿子希西家作王的时候,却与他父亲截然不同。因为他行神眼中看为正的事,效法他祖大卫一切所行的道,毁坏一切偶像,并将各地的邱坛拆除净尽(王下十八3~5;代下三十一1)。
玛拿西起初虽然效法外邦人所行可憎的事,重新建筑他父亲希西家所毁坏的邱坛,又为偶像筑坛,事奉天上的万象(王下二十一2~9)。但后来却因为受神管教而悔改,实时除掉外邦人的神像,并且重修神的祭坛,吩咐犹大人事奉以色列的神。可惜的是,「百姓却仍在邱坛上献祭」;当然,他们只献给耶和华他们的神(代下三十三10~17)。玛拿西死后,他的儿子亚们接续他作王。亚们离弃他列祖的神,行他父亲玛拿西起初所行的,敬奉他父亲所敬奉的偶像(王下二十一18~22)。
犹大国最后一次的复兴,发生于公元前621年,由亚们的儿子约西亚领导,各地的邱坛都被拆毁(王下二十一23~24,二十三5、8、12~13、15、19、25)。至此,所罗门在三百年前所建筑的邱坛,才彻底被废弃。
c.北朝以色列诸王与邱坛
所罗门王国分裂以后,耶罗波安被立为北朝以色列国首任的王(王上十二20)。耶罗波安担心以色列人若上耶路撒冷去,在神的殿里献祭,他们的心必归向犹大王罗波安。于是分别在伯特利和但两地建筑邱坛,让百姓在那里拜他所铸造的金牛犊,又立凡民为邱坛的祭司(王上十二26~33;代下十一13~15)。此事虽然惹神发怒,受神管教,他却仍然不离开恶道;凡愿意的,他都立为邱坛的祭司(王上十三1~6、33~34)。
耶罗波安的儿子拿答登基,接续他父亲作以色列国第二代的王。拿答行神眼中看为恶的事,犯他父亲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上邱坛去拜金牛犊(王上十五25~26,十二28~33)。
查阅《列王纪上》和《列王纪下》这两卷史书可知,以耶罗波安踏出错误的第一步为开始,北朝以色列国总共19代的王,竟然没有一个好王,而代代都行神眼中看为恶的事;就是「行耶罗波安所行的道,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上邱坛去拜金牛犊。诸如:巴沙、以拉、心利、暗利、约哈斯、约阿施、耶罗波安第二、撒迦利雅、米拿现、比加辖、比加……等,都重蹈耶罗波安之覆辙,而惹神怒气(王上十五33~34,十六12~13、18~19、25~26;王下十三1~6、10~11,十四23~24,十五8~9、17~18、23~24、27~28)。
在北朝以色列国的诸王之中罪孽最深重的,莫过于第七代的亚哈王。他犯了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所犯的罪(拜金牛犊),还以为轻,又在撒玛利亚建造巴力的庙,为巴力筑坛,并且作亚舍拉,比他以前的以色列诸王更甚。因此,惹神发怒,使以色列国遭遇三年半的旱灾(王上十六30~33,十七1;路四25)。当他遇见以利亚的时候,竟然问以利亚说:「使以色列遭灾(旱灾)的就是你吗?」以利亚坦然无惧地指责他说:「使以色列遭灾的不是我,乃是你和你父家;因为你们离弃耶和华的诫命,去随从巴力。」(王上十八17~18)
亚哈的儿子亚哈谢接续他父亲作第八代的王,他效尤他父亲一切所行的,敬拜巴力,又行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事。第九代的王约兰也是亚哈的儿子,他虽然除掉他父亲所造巴力的柱像,却贴近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总不离开。亚哈谢和约兰所行的,都是神眼中看为恶的事(王上二十二51~53;王下三1~3)。
在北朝以色列国19代的王之中,比较好的是第十代的耶户。因为他为耶和华大发热心,在一日之间杀尽了事奉巴力的众先知、众祭司和一切拜巴力的人;不但如此,他又拆毁巴力庙,烧毁巴力的柱像,从以色列中除灭了巴力。于是神对耶户说,他所办的是神眼中看为正的事,所以他的子孙必接续他作王,直到第四代。可惜的是,他却不尽心遵守耶和华神的律法,不离开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王下十18~31)。
d.列王与邱坛之关系的教训
教训之一
所罗门王为偶像建筑邱坛,在信仰上堕落这件事,发生于他一生中的全盛时期;一个空前绝后的智慧王(王上三12,四34),竟然做了最愚昧的事,致使国家分裂!所罗门的父亲大卫王污辱了拔示巴,又谋杀她的丈夫乌利亚(撒下十一2~17),接连干犯十诫所禁戒的两项大罪(出二十13~14),也是发生于他打赢几场战役,国家最强盛的时候(撒下五6~12、19~25,八1~14,十9~19)。
大卫和所罗门父子的失败所给予我们的教训是,当我们的事业最成功,或在圣工上最有成就,而受众人敬仰的时候,往往是魔鬼要试探我们,使我们从真道上跌倒的时候。此时我们所需要的防备之道是:要告诉自己,这一切成就都是从神领受的,一点儿也不值得自夸,而当将荣耀归给神(林前四7,十五10;但四29~37;路十七10)。除此之外,还要儆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太二十六41);因为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以吞吃的人(彼前五8)。
教训之二
耶罗波安分别在但和伯特利两地建筑邱坛,让以色列人在那里拜他所铸造的金牛犊。他所以要作这个决定,乃为要抓住以色列人的心,免得他们因为上耶路撒冷的圣殿去献祭,心里归向犹大王罗波安(王上十二26~33)。耶罗波安所做,在神眼中看为恶的这件事,终于以他为祸首,导致他以后的18代王,代代都「行耶罗波安所行的道,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上邱坛去拜金牛犊。北朝以色列历代诸王如此累积罪孽的后果是,积蓄神的忿怒,使以色列人被掳于亚述(罗二4~5;王下十七5~12)。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耶罗波安的失策,使以色列人始终陷在罪里,导致日后被掳于异邦。这个惨痛的教训提醒我们,今日各国总会以及各地教会的领导阶层,在领导或推行一切圣工的事上,必须慎重决定教会当走的方向和途径。因为高阶层的决策若正确,教会必日益兴旺;否则,后患无穷!
其实为要达成抓住以色列人的心之目的,最有效的方法并不是把他们留在本地的邱坛拜偶像,而是施行仁政。所罗门在世的日子,侍立在他面前的老年人对罗波安所提出的建议,乃是王者抓住民心,兴邦强国之道。他们说:「现在王若服事这民如仆人,用好话回答他们,他们就永远作王的仆人。」(王上十二1~7)。这是他们长久以来的从政经验谈,也是极其宝贵的智慧话。罗波安却采纳了少年人的意见,用严厉的话回答以色列人说,他必加重他们的负担。于是以色列人便背叛大卫家,而酿成王国分裂的局面了(王上十二8~20)。
老年人知道,欲得人民,必先得其心;而施行仁政则是得民心,使国家强盛的惟一上策。少年人所出的主意却是施以苛政,而苛政乃激动人民群起抗争的下策。孔夫子曾说:「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篇);据此可知,以色列人的背叛乃是必然的结局。
今日神所设立,在各国总会领导工人,或在各地教会事奉主的圣职人员,也必须以爱心为治理教会的最高原则,即所谓的「人性管理」;惟有如此宽以待人,才能令人心服口服,振奋工作士气,提升服事质量,人人为兴旺福音齐心努力(腓一3~6、27)。否则,教会之衰微,甚至造成分裂,并非不可能。
教训之三
在南朝犹大列王的历史上,一再叙述的一句话是:「只是邱坛还没有废去」(王上十五14,二十二43;王下十二3,十四4,十五4、35;代下十五17,二十33)。值得留意的是,这些没有废去邱坛的王都是好王;诸如亚撒、约沙法、约阿施、亚玛谢、亚撒利雅,以及约坦等。
在北朝以色列诸王的历史上,不断重复的话则是:「行耶罗波安所行的道,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王上十五26、34,十六13、19、26、31,二十二53;王下三3,十31,十三6、11,十四24,十五9、18、24、28)。至于行耶罗波安所行的道,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则包括以色列历代的诸王,而无一例外。
南朝的犹大人上邱坛去献祭,当然是献给耶和华他们列祖的神,并不是拜偶像(王上二十二43;王下十二3,十四4,十五4、35)。在尚未为耶和华的名建殿之前,这不过是权宜之计,神还可以容许(王上三2);然而,建殿之后,他们却应该遵行神的律法,在神所选择立名的居所献祭(申十二5~6、11~14)。惟因犹大的列王没有遵行这项律法,所以《列王纪》和《历代志》的作者便一再地叹息:「只是邱坛还没有废去,百姓仍在那里献祭烧香。」而将这件事视为美中之不足了。
比南朝犹大更堕落的是北朝以色列的诸王,因为他们不但没有拆毁迦南地异教的邱坛,反而效尤耶罗波安所行的道,上邱坛去向偶像献祭;甚至建造巴力的庙,在庙里为巴力筑坛,而惹神的震怒(王上十六30~33)。
原来,《列王纪上》、《列王纪下》和《历代志下》的著作,乃依据「申十二1~14」和「民三十三50~52」之精神而成,所以认为上「邱坛」去向神献祭,是违反神之训诲的崇拜;尤其是为偶像建筑邱坛,向偶像献祭,更是大逆不道,神所憎恶的事。职是之故,才在这三卷史书上一再地重复,「只是邱坛还没有废去」,以及「行耶罗波安所行的道」这两句话。
教训之四
南朝犹大的列王,如果背叛真神,去事奉偶像,便受敌人侵犯,或遭遇其他的灾祸(王上十四22~26;代下二十一10~20;王下八27,九27;代下三十三1~11;王下二十一20~23)。反之,如果毁坏偶像或拆毁偶像的邱坛,带动神的选民复兴信仰,诚诚实实地敬畏真神,国家便强盛(代下十四2~15,十五8~15;王下十八3~8,十九14~19、35~37)。至于北朝以色列诸王,则因代代都「行耶罗波安所行的道」,所以后果都非常悲惨(王上十五29~30,十六11~13、18~19,二十二34~38;王下九24~26、31~37,十6~10,十五8~10、23~25、27~30,十七1~4)。
其所以有如此悬殊的结局,乃因惟独真神才是「活水的泉源」,可作神的选民绝对而完全的倚靠(耶二13;诗一四六5;创十七1);但偶像却是虚无、无益的神,如同「破裂的池子」,不能存水,对世人毫无帮助(耶二5、8、11~13;诗一三五15~18;赛四十六7)。
教训之五
圣经说,神所以要差遣撒母耳膏扫罗为王,乃要派他治理神的百姓,即所谓「替天行道」;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扫罗必须听从神的话,做众百姓的好榜样(撒上十五1)。然而,扫罗却没有听从神的命令,辜负神的期待,叫神伤心,后悔立他为王(撒上十五3、9~11、15~16、22);于是神便厌弃扫罗作王,而改立合神心意的大卫,替换他的国位了(撒上十五23、28,十六12~13;王上十五5;徒十三22)。
《列王纪上》、《列王纪下》和《历代志下》这三卷史书告诉我们,列王中任何一个,如果立志听从神的命令,尽本分治理神的百姓,神便与他同在,赐福给他(代下十七3~10;王下十八3~7);否则,便如同以色列的诸王,除了耶户蒙神施恩之外(王下十30),代代都因背逆神而有悲惨的下场。这些史迹让我们看清楚,扫罗和大卫的表现和结局,一再在列王的身上重演;正如所罗门所说,「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一9~10)
就今日的教会而言,圣灵所立的圣职人员都是神所托付,负有代替神治理和牧养教会的重大责任。因此,必须切实遵行神的旨意,做众信徒的好榜样,才能完成任务(徒六3,二十17、28;提前三1~13,四12~16;彼前五1~4)。
教训之六
「只是邱坛还没有废去」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应该在为神「立名的居所」献祭,而不可在自己「所看中的各处」献祭(申十二5、11~14)。换句话说,毁坏外邦人的偶像,不向偶像献祭,在信仰上来说,只是消极的表现(申十二1~3);惟有拆毁一切邱坛,在神「立名的居所」献祭,才堪称为积极的信仰(民三十三50~52;申十二5、11~14)。以新约时代的观点来看,「立神名的居所」──圣殿,乃预表圣灵亲自建立的真教会(林前三16~17,六19);她是「羔羊的妻」,一旦预备好,妆饰整齐,就可以等候丈夫基督来迎娶的圣城新耶路撒冷(启二十一2、9~10)。因此,我们必须在真教会亲近神、事奉神,无论遭遇任何艰难,都不可离开基督的身体真教会(弗一23;西一24;约壹二19)。这是本会的老前辈蔡圣民长老,1954年向神学生讲解《旧约圣经概论》的时候,所作的诠释;至今将近半世纪,记忆犹新。
「只是邱坛还没有废去」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说,我们所敬拜的神是忌邪的神,的名为「忌邪者」(出三十四14)。所以我们必须立志,以神的「忌邪之心」为心(民二十五11~13),倚靠圣灵的帮助,攻克自己的情欲,叫身服我,终生过着圣洁的生活,藉以作成得救的工夫(加五16~17;罗八13;林前九27;彼前一14~16;帖后二13;腓二12,三12)。这是我们个人之幸,也是教会全体之幸。
5.《以斯拉记》二章63节记载:「直到有用乌陵和土明决疑的祭司兴起来。」请问:(1)「乌陵」和「土明」是什么?(2)是风俗习惯吗?或是圣殿编制内的器具?(3)此「祭司」是谁?在历史上出现过吗?有预表性吗?
(1)在旧约圣经上,「乌陵」和「土明」首见于「出二十八30」,最后一次出现于「尼七65」;「拉二63」和「尼七65」的内容完全相同,是同一件事迹的复述。有时候乌陵和土明的顺序被倒过来(申三十三8),有时候则单独提到乌陵(民二十七21);但如此颠倒顺序或省略了土明,并没有特别意义。
(2)「乌陵」(urim)和「土明」(tom),都是希伯来文的音译。「乌陵」一词,原文的字义是光明。在旧约圣经上,除了七次译为「乌陵」之外(出二十八30;利八8;民二十七21;申三十三8;撒上二十八6;拉二63;尼七65),或译为「火」(结五2),或译为「焰」(赛五十11)。「土明」一词,原文的字义是完全。在旧约圣经上,除了五次译为「土明」之外(出二十八30;利八8;申三十三8;拉二63;尼七65),也译为正直(创二十6)、纯正(诗七8)、完全(诗一○一2),以及诚实等(王上九4)。
(3)神晓谕摩西说,要用带子把胸牌的环子与以弗得的环子系住,使胸牌贴在以弗得的带子上,不可与以弗得离缝。亚伦进圣所的时候,要将决断牌带在胸前,又要将乌陵和土明放在决断的胸牌里(出二十八28~30)。后来,摩西遵照神的吩咐,给亚伦穿上内袍和外袍,又加上以弗得,用带子把以弗得系在他身上。又给他戴上胸牌,把乌陵和土明放在胸牌内(利八6~9)。由此可知,乌陵和土明是祭司服饰的一部分,祭司进入圣所去朝见神的时候,必须带在身上的。
(4)乌陵和土明是神向人启示的管道,祭司要进入圣所去朝见神的时候,所以要将决断牌带在胸前,又要将乌陵和土明放在决断的胸牌里,乃为要随时领受神的启示,再传达给神的选民。
(5)摩西曾对神说,愿神立一个人(成为摩西的继承人),治理会众。神对摩西说:「要使约书亚站在祭司以利亚撒和全会众面前,嘱咐他。又要将你的尊荣给他几分,使以色列全会众都听从他。他要站在祭司以利亚撒面前,以利亚撒要凭乌陵的判断,在神面前为他求问;他和以色列全会众,都要遵以利亚撒的命出入。」
于是摩西照神所吩咐的,使约书亚站在以利亚撒和全会众面前,按手在他头上,嘱咐他……(民二十七15~23)。这段经文告诉我们:摩西可以直接聆听神的训诲,所以无须借助乌陵和土明做求神启示的管道;政治领袖约书亚的使命是替天行道(替神治理以色列人),所以以色列全会众都要听从他的领导;宗教领袖以利亚撒是神的代言人,约书亚和全会众都要服从他的命令,因为他可以凭借乌陵的判断,为他们求问神的旨意。
(6)由大卫用以弗得求问神的方法可知,人与神之间的问答非常简单,不过是肯定或否定而已。举例说,扫罗要追杀大卫,大卫逃亡到基伊拉去。扫罗招聚众民,要下去攻打基伊拉城。大卫对祭司亚比亚他说,请将以弗得拿过来。大卫求问神说:「扫罗下来不下来?」神说:「扫罗必下来。」大卫又问:「基伊拉人将我和跟随我的人,交在扫罗手里不交?」神说:「必交出来。」于是大卫和跟随他的人,就逃到别的地方去了(撒上二十三7~13)。
又有一次,亚玛力人攻破洗革拉,掳掠了城内的妇女和大小人口。大卫对祭司亚比亚他说,请你将以弗得拿过来。大卫求问神说:「我追赶敌军,追得上追不上呢?」神说:「你可以追,必追得上,都得救回来。」后来果然追上敌军,并且夺回来被掳去的一切人口和财物(撒上三十1~20)。这两次求问神的过程,大卫都借助以弗得做领受启示的管道,而没有提到乌陵和土明。原因是,胸牌必须贴在以弗得的带子上,而乌陵和土明又要放在决断的胸牌里(出二十八28~30)。因此,大卫请祭司将以弗得拿过来,当然是要凭借乌陵和土明的启示,作为定夺之依据了。
(7)《以斯拉记》二章61~62节记载,祭司中哈巴雅的子孙、哈哥斯的子孙,以及巴西莱的子孙,这三家人因为在族谱中找不到他们自己的谱系,无法证明他们也属于祭司族,所以不准许他们供祭司的职任,并且禁止他们吃祭司才可以吃的至圣之物(利二3、10,六17~18)。虽然如此,省长却为他们保留一个可以考虑的空间,就是「直到有用乌陵和土明决疑的祭司兴起来」(拉二63下句);那时候,他们若被验明确实属于祭司族,便可以供祭司的职任,也可以吃至圣之物了。不过依据这段经文可以推测,公元前605年,以色列人被掳于巴比伦之后,乌陵和土明可能从历史上消失了。如果这样,「用乌陵和土明决疑的祭司」,怎么会兴起来呢?
(8)乌陵和土明虽然早已失传,却给我们留下了三项教训,值得我们学习。简述如下:
教训之一
在摩西临终的祝福中,有一段说:「论利未说,耶和华啊!的土明和乌陵,都在的虔诚人那里……。」(申三十三8)。由此可知,惟有虔诚人,神才愿意藉着土明和乌陵启示他,使他知所适从;反之,一个心中没有神的地位之人,虽然拥有土明和乌陵,也是得不到任何启示的。因为要向谁启示的主权在乎神,土明和乌陵不过是神藉以显明旨意的工具而已。
举例说,圣经上两处记载,大卫是「合神心意的人」(撒上十三14;徒十三22)。又说,「大卫除了赫人乌利亚那件事,都是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一生没有违背耶和华一切所吩咐的。」(王上十五5)。至于污辱乌利亚的妻子拔示巴,又谋杀乌利亚那件事,他却因为实时认罪,而得到饶恕了(撒下十二7~14)。因此,当他面临决策上的难题之时,神便藉着乌陵和土明指引他当行的路了。其中一次是,当他被扫罗追杀而不知该何去何从的时候,神对他说,基伊拉人必将他交在扫罗手里,使他和跟随他的人,得以及时逃脱(撒上二十三7~13)。另外一次是,亚玛力人掳掠了洗革拉城的大小人口和财物,大卫想要追赶敌军,却不知道是否追得上。这时候神对他说,他必追得上,并且能救回被掳去的人口和财物。后来,果然如此(撒上三十1~20)。
反面说,「撒上二十八1~8」记载,非利士人聚集军旅,要与以色列人打仗。扫罗看见非利士的军旅就惧怕,心中发颤。扫罗求问神,神却不藉梦,或乌陵,或先知回答他。只因形势十分危急,乌陵也失效,他便去求问一个交鬼的妇人了。之前,扫罗已经犯罪,神也藉着撒母耳向他宣告过:「你既厌弃神的命令,神也厌弃你作王。今日神使以色列国与你断绝,将这国赐与比你更好的人。」(撒上十五23、28)。不但如此,后来他又因为嫉妒的缘故,一心一意想要杀害大卫(撒上十八6~二十七1~4)。像扫罗这种既不敬畏神,且不能容纳比他更有能力的部属之人,即使拥有乌陵也毫无作用的。
教训之二
「乌陵」一词,原文的字义是光明,七十士译本(希腊文)译为「亮光」(delosis)。这就是说,在黑暗中,我们什么都看不见;但亮光一照,我们便样样都看得很清楚了。因此,神的启示也叫圣灵的亮光,或真理的亮光。
学习圣经,或说学习神的律法,是明白神旨意的方法之一(罗二18);因为凡圣经上(或说律法上)所写的,都在向我们传达神的旨意。但圣经却是一部「封住的书卷」(赛二十九11~12),而且内外都写着字(启五1);外面的字是可以辨识的字义,里面的字便是隐藏的精意。封住这书卷的是「七印」(启五1),「印」象征圣灵(弗一13,四30),七是完全数;所谓「用七印封严」,就是用圣灵完全的权柄封严,必须有圣灵的启示才能解开。
保罗说,他所宣讲十字架的救恩,乃是从前所隐藏,神奥秘的智慧。又说,这奥秘的智慧,「只有神藉着圣灵向我们显明(启示)了;因为圣灵参透万事,就是神深奥的事也参透了。除了在人里头的灵,谁知道人的事?像这样,除了神的灵,也没有人知道神的事(有圣灵在他里头的人,才能领悟神奥秘的真理)。」(林前二7~11)。与此类似的话,约翰对当时的信徒也说过。他说:「你们从主所受的恩膏(圣灵),常存在你们心里,并不用人教训你们;自有主的恩膏(圣灵)在凡事上教训你们……;你们要按这恩膏(圣灵)的教训,住在主里面。」(约壹二27)
我们可以从保罗所写的书信看出,他虽然不像其他的使徒那样跟随主耶稣三年之久,亲耳听过主所宣讲的许多真理,却明白不少历代以来所隐藏的奥秘;惟一的原因是,他直接领受了耶稣基督的启示(罗十一25~27,十六25~26;弗三3~6;加一11~12、15~17)。基于这个宝贵的信仰经历,他为当时的信徒代祷说:「求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神,荣耀的父,将那赐人智慧和启示的灵赏给你们,使你们真知道。并且照明你们心中的眼睛……。」(弗一17~18)。这就是说,圣灵被称为「赐人智慧和启示的灵」,所以只要祈求圣灵感动我们,赐予我们智慧,向我们启示,我们的心眼便明亮起来,而可以「真知道神」(真实认识神)了。
惟因求神启示是领悟真理的捷径,所以古圣徒才如此向神祈求:「求开我的眼睛(心眼),使我看出律法中的奇妙(领悟神的奥秘)。」(诗一一九18)。主耶稣在世传福音的时候,也对门徒说过:「我还有好些事要告诉你们,但你们现在担当不了(细体字注明:或作不能领会)。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要引导你们明白(细体字注明:原文作进入)一切的真理(进入里面去看,当然比从外面看更清楚)……。」(约十六12~13)。复活后向门徒显现的时候,又特地开门徒的心窍,使他们能明白圣经(路二十四45)。吕底亚所以只听一次福音,就明白耶稣是救主,而和她一家同时领受洗礼,成为欧洲初熟的果子,乃因「主开导她的心,叫她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十字架的救恩)。」(徒十六13~15)
我们都知道,旧约圣经的著作,乃由于神的启示(提后三16),新约圣经也是;犹太教徒认为犹太教是启示的宗教,基督徒也相信基督教是启示的宗教。职是之故,为了更深入,更广泛地领悟圣经上的真理,藉以「真知道神」,我们必须恒切祷告,求神启示。
教训之三
「土明」一词,原文的字义是完全。大卫说:「我要用智慧行完全的道……;我要存完全的心,行在我家中。」(诗一○一2)。这段经文中所说,「完全的道」的「完全」,在原文上与「土明」是同一个字;「完全的心」的「完全」,原文的字义是完全人,与「创六9」的「完全人」是同一个字。这就是说,因为神的道是完全的道,所以要存着完全人的心志,才能切实遵行;而要遵行神道的地方,是在我家中。存完全人的心,是正心;行完全的道,是修身;行在我家中,则是齐家。能如此致力于正心、修身,并齐家,才能治国,而后平天下。这乃是王者治国之道,也是一家之主当尽的本分;大卫是一国之君,也是一家之主,所以如此立志行道。
依据「土明」的字义是完全而言,像大卫这样立志存着「完全人的心」,切实遵行神「完全的道」之人,神必喜欢指引他当行之路的。圣经说,「挪亚是个义人,在当时的世代是个完全人;挪亚与神同行。」(创六9)。所谓「当时的世代」,是什么世代呢?「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世界在神面前败坏,地上满了强暴。凡有血气的人,在地上都败坏了行为。」(创六5、11~12)。这就是当时的世代之写照。
于是神对挪亚说:「凡有血气的人,他的尽头已经来到我面前;因为地上满了他们的强暴,我要把他们和地一并毁灭。」然后,神又吩咐挪亚建造方舟,藉以保全他一家人和有血肉之活物的生命(创六5~七1~5)。挪亚所以能得到神特别的恩宠,蒙神指示他未见之事,预备了方舟,使他全家得救(来十一7),乃因在那充满了罪恶的世代,他不但没有与败坏的社会群众同流合污,而且更积极地立志与神同行,致力于做一个浊世中的完全人之缘故。
除了挪亚之外,约伯也是完全人。圣经记载,神曾接连两次问撒但说:「你曾用心察看我的仆人约伯没有?地上再没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伯一8,二3)。为了试验他是否真的完全正直、敬畏神,神虽然准许撒但攻击他,让他遭受了极大的患难(伯一9~19,二4~8);但他仍然持守他的纯正,并且提醒他的妻子说,要逆来顺受,不可埋怨神(伯二3、9~10)。因此,神两次向他显明的旨意。第一次的启示是,让他知道基督必再临。他说:「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末了必站立在地上。」(伯十九25)。「我知道」,比「我相信」更确实。「我的救赎主活着」,就是说,基督为了救赎我们脱离罪和死,曾舍命作赎价;后来从死里复活,就永远活着,不再死了。「末了必站立在地上」,则预言世界末日一到,基督必再临。另外一次是,在患难的末期,让他看见神。他说:「我从前风闻有,现在亲眼看见。」(伯四十二5)。
所谓「亲眼看见」,并不是说在异象中看见了神,而是说完全明白神的旨意。原来,在受患难的期间,令约伯最难以忍受的并不是丧尽一切儿女和产业,也不是全身长了毒疮,而是心灵上的忧伤;他知道祸福都来自神,万事都有神的旨意,却不知道什么旨意?神为什么要让他遭遇这些患难?现在他终于明白神的旨意,得到他迫切需要的答案了(伯四十二1~5)。这时候,他心灵上所感受的,是何等的喜乐呀!
「谁敬畏耶和华,耶和华必指示他当选择的道路。」(诗二十五12)。正如这段经文所说,我们只要敬畏神,立志做虔诚人(申三十三8),切实遵行神完全的道(诗一○一2),则当我们不知该何去何从的时候,神就必指示我们当选择的道路了。在我们的一生当中,我们若能如此时常得到神的指引,岂不是等于拥有非常灵验的乌陵和土明了吗?
6.《但以理书》九章1节提到:「玛代族亚哈随鲁的儿子大利乌,立为迦勒底国的王元年。」又依据《以斯帖记》一章1节所记载,末底改是亚哈随鲁王时代的人。请问:(1)末底改与但以理的年代,是否重叠?他们在朝为官的年代,是否重叠?(2)巴比伦与玛代的年代,是否重叠?
(1)公元前605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攻陷耶路撒冷,把犹大人掳到巴比伦去。之后,但以理与其他几个少年人被选入宫,侍立在王面前(代下三十六18~20;但一1~6)。到波斯王古列第三年(公元前536年),但以理还在服侍古列王(但十1)。波斯王古列元年(公元前538年),即波斯攻陷巴比伦那一年,古列准许犹大人返国,重建圣殿;在那一次返国的犹大人之中,也出现了末底改的名字(拉一1~3,二1~2;尼七7)。由这个历史资料可知,末底改服侍亚哈随鲁王的时期,但以理还在巴比伦。
(2)玛代人大利乌62岁那一年,攻陷巴比伦,杀掉迦勒底王伯沙撒(但五30~31)。公元前538年,波斯攻陷巴比伦,替换了玛代人的政权。由此可知,问题不在于巴比伦与玛代的年代是否重叠,而是政权的转移。巴比伦是迦勒底国的首都,王宫的所在地(但四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