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罗十15乃引以赛亚书上的话,说:“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这节经句对笔者的侍奉有很大的激励,可说至今我仍然喜欢做一位传报佳音喜讯的人。
我也时常回想起自己当初是如何信主,如何选择献身侍奉神,又是怎样踉踉跄跄地走过这二十多个年头?要谈真实的感想,可用自勉的一句话来形容——
委身基督,软弱有余,主恩够用;
不忘立志,勿生怨悔,心存感恩。
想当初,曾经欣然选择和欢喜接受了报佳音和牧养的工作,成为教会的一名教牧者。之后,有过主同在同工的喜乐,有过孤独和迷茫的时候,亦曾遭遇困顿而生退缩之心……
因此,深深感到作为教牧者也需要牧养。不然,捧着一颗红心来,捂着一颗伤心勉强地应付圣工,侍奉竟成了如此状态,焉能续写蒙主悦纳的侍奉人生呢?兹将“牧者自牧”浅谈如下,与同工共勉。
一、意义和必要
1.意义
笔者以为所谓牧者自牧,即教牧者在侍奉生涯中时常会面对来自内外的压力,或受世俗的引诱而构成了对身心、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对属灵价值观的动摇,甚至产生有较大的心理冲突,
需正视现实并通过灵修或疏通等渠道,达到自我身心的调适、矛盾的化解、价值观的匡正、与主密相契等,最终依靠圣灵而能重新得力。
牧者自牧,按使徒保罗的话乃“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林前九27),这实质上是灵修的功课。
他勉励年轻的工人提摩太,要自洁并追求属灵的品德而能作众信徒的榜样(提后二21-22,四12),要操练敬虔(提前四7-8),并要将所得的恩赐如火挑旺起来(提前四14;提后一6),作一位刚强的基督精兵(提后二1-3)……
在今天,这些教导都可以应用于牧者自牧,因为都属于教牧者的自我管理、自身建设或灵修保守的范畴。
2.必要
毋庸置疑,身为主的羊群的牧人,在侍奉神的人生道路上并非尽是花香满径、天色常蓝的。
众所皆知,教牧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他们的婚姻生活,家庭负担(父母、子女)、侍奉状态,以及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关怀是非常必要的。
但对教牧者的牧养,即使有教会组织来执行、落实,也毕竟是外在的帮助和疏导,笔者以为“牧者自牧”才是首要的和问题得以解决的根本所在。
二、圣经的案例
1.以利亚——罗腾树下十分气馁
先知以利亚在迦密山上与假先知较量,靠神的能力得胜并将假先知除灭(王上十八17-40)。
此事得罪了北国以色列王后耶洗别,她放言要立刻报复他,以利亚就起来逃命到了南方犹大地的旷野。
他在一棵罗腾树下,感到势单力薄,就向神祈祷求死,说:“耶和华啊,罢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为我不胜于我的列祖。”
在得到天使供给食物和指示后,走了四十昼夜的路程,来到何烈山的一个洞中。在那儿倍感孤独无助和悲愤,认为全以色列只剩下他一个先知了,还能作什么呢?
在百般无奈中,神出微声再次晓谕他——在以色列中神为自己仍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最后以利亚重拾信心,听从神的再次差遣(王上十九1-18)。
2.保罗——百般磨难越发刚强
使徒保罗在新约他的书信中有许多坦诚自白的章节,表明了一位基督忠心的教牧者的心声。
如林前第四章中,他说自己被无端地论断,被藐视为世界上的污秽、万物中的渣滓,为传福音的缘故而饱受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甚至被辱骂、毁谤和逼迫。
然而,他认为多受苦楚,就多得主的安慰,这样就能安慰那些需要安慰的主内灵胞(林后一4-6)。经过百般的磨难,保罗最后成为一位坚忍不拔的随遇而安的人。
他说:“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时随在,我都得了秘诀。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然而你们和我同受患难,原是美事”(腓四12-14)。
3小结
以利亚先知被神的灵感动,他祈祷的能力之大简直是能够撼动天地,但是当他完成一件挽救民族与国家命运的除灭假先知的大事工后,在被恐吓和生命受威胁的情况下也会丧胆和退却。
说明先知与常人是有着一样的性情的,不同的是以利亚是一个义人(雅五17-18),因此他在退隐的僻静处又能够重建与神的密契关系,知晓了神的旨意而顺从之。
使徒保罗在百般磨难中未曾向主求死,反而越发刚强壮胆,不愧为外邦人的使徒、耶稣基督忠心的见证人和传扬天国福音的勇士。
因为他始终不违背主从天上给予他的异象(徒二十六19),认为自己为传福音所受的患难是命定(主的旨意)的(帖前三3;徒九16)。
他侍奉神的一切动力来自于被圣灵的充满(林后四7),对主救恩有无比深刻的体认,是被神的大爱所激励的(林后五14),所以能够面对一切苦难并且得胜有余(罗八31-37)。
三、面对的挑战
从教会建立和发展的历史来看,教会是从小规模发展成为普世性组织的,其组织管理形态也是从单纯到完善而逐步健全起来的。所以,教会组织健全之前后阶段带给教牧者的挑战或压力是有所不同的。
1.教会初建立阶段
在教会初建立阶段,神的工人大都直接受神的呼召,他们的心被圣灵充满,有强烈的救人灵魂的使命感(林前九16-17),甘愿舍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从主的脚踪,去作得人如得鱼的圣工。
他们撇下家庭和事业,个人的生活也完全靠信心和神的预备,根本没有既定的待遇,某阶段还得像保罗在哥林多时靠自己的手艺供给基本的生活所需。
诚如他对哥林多教会所说:“我也甘心乐意为你们的灵魂费财费力……”(林后十二15)。
总之,神的工人在教会初建立阶段要面对的有灵界仇敌的抵挡、世俗的拦阻等等,没有生活与肉体生命的保障,所过的是一切交托于神的人生。
但是,他们时常经历神的权能,神迹奇事随着见证其所传的得救真道,有作工的美好果效随着他们。
2.组织健全的阶段
教会蒙神的保守就能持续地发展,教会的组织管理也必然是随着教会的发展逐步健全完善起来,而形成“制度化”的教会。
尤其是现代的教会组织管理均较为健全,这有其必要性以及积极的作用和正面的意义——能够联络教会以致整齐、统筹资源,又能防止个别血气的人破坏教会等。
组织管理健全的教会表现有按部就班的秩序和“效率公司化”之倾向。因此,逐渐会突出人的工作,淡化神的作为,有无形中失去圣灵活泼运行的危险。
教会的“管家”所求他的是忠心(林前四1-2);顺服则是神的工人的天职。在组织管理相对健全完善的教会中,神的工人务必在教会组织管理的体制内顺从差遣。
此时期神的工人不再有孤独感,但正因为有了教会组织作为后盾,难免出现对组织的依赖性和责任的分散性,即生活待遇上有制度的保障,工作上独自担当的压力没有了……
长此以往,工人面对挑战的压力就减少了,自身所体会的无力感并不深刻,就没有保罗的经历。
神的能力在他的软弱上显得完全,也就不能如他自豪地说:“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我为基督的缘故,就以软弱、凌辱、急难、逼迫、困苦为可喜乐的,因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林后十二9-10)。
四、要重新得力
以赛亚先知劝诫当代的君王和百姓说:“……你们得救在乎归回安息,得力在乎平静安稳”(赛三十15)。如今,这节经文亦可作为“牧者自牧”的总原则——只有回到神的面前彻底自我反省方能从新得力。以下仅提出四点与同工共勉:
1.坚定起初立志
保罗对帖撒罗尼迦教会说:“主所爱的弟兄哪,我们本该常为你们感谢神,因为他从起初拣选了你们,叫你们因信真道又被圣灵感动,成为圣洁,能以得救”(帖后二13)。
保罗也因自己蒙主拣选作了“福音的执事”而感恩,他说:“我做了这福音的执事,是照神的恩赐,这恩赐是照他运行的大能赐给我的。我本来比众使徒中最小的还小,然而他赐我这恩典,叫我把基督那测不透的丰富传给外邦人”(弗三7-8)。
我们也要为个人的蒙恩得救和蒙拣选成为末世时代神的工人而感恩,同时要坚定起初的立志,以成就神的美意(腓二13)。
因为神的工人的立志与世人的不同,但我们应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那份执着;我们是属于“另有一个心志”的人(民十四24),所以要专一跟从主到底!
有一首名诗写得好,其中一佳句:“不因困顿移初志,肯为夤缘改寸丹?”我们身为教会的时代工人,岂能因生活的拮据,工作的压力,环境的变化或逼迫而改变初衷呢(提后三12;但一8-9)?
2.加强灵修功课
目前,神的工人普遍感到压力大,主要是工作繁多,有时接二连三地处理事务或匆忙赶赴专项圣工,简直应接不暇;
虽然没有达到当年摩西独自担当管理百姓的工作太重而求死的程度(民十一14-15),但许多工人身心颇感疲惫是个事实。
所以加强灵修成为神的工人个人调适身心和工作状态的唯一办法。
主耶稣在一天的繁重工作之余,就利用夜晚上山灵修(太十四23;路六12,九28);教会建立之初,彼得等使徒在耶路撒冷每天早晨上圣殿祷告,因此白天的工作大有果效,行出许多的神迹来(徒三1-9,五12-16)。
祷告是得力的源泉,而读经和默想是寻求明白神旨意的渠道,是灵命得以供养而旺盛,以及行事顺利的秘诀。
就如诗篇第一篇2-3节说:“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
保罗也说:“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三16-17)。
3.强化侍奉精神
强化神的工人的侍奉精神,从根本而言是要自我省察,即从自身和内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是外力的驱动所能彻底做好的。
保罗说:“你们总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没有,也要自己试验。岂不知你们若不是可弃绝的,就有耶稣基督在你们心里吗?”(林后十三5)
我们的侍奉是越来越有力而甘甜,还是越来越无力且厌烦,或者是已经麻木了,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般?
自我省察中才能找寻破口所在,然后予以修补;也好比中医的望、闻、问、切,在较为充分了解病情后对症下药。
例如:
①若是灵修缺失了,
那就静下心来祈祷和读经,自己吃饱了才有力量去干活,等自己杯子盛满了牛奶与蜜才能分享给大家;
②若是对生活待遇不满意,
就要相信主曾对蒙召的使徒之应许是不落空的(路十八29-30),或了解精兵野外生存术以作参考,学习过最简单的生活,减免一切礼尚往来(本来就是分别为圣的人),以施洗约翰在旷野的生活为效法范例,或者以保罗所教导的知足为标准——有衣有食就够了;
③若是健康问题,
要祷告以求明白是否出于神的操练?要坚信是神给的担子一定是可以担当的、火炼的信心比精金更宝贵;
④若是侍奉多年未受按立圣职带来烦恼和失落感,
首先得审查自己的原因,也说明你对圣职这个职分的认识不够和个人内心里藏着虚荣在作怪,还是告诫你自己要淡泊名利……总之,真正做到清心寡欲了,什么样的日子都能过;自己与神的关系始终保持着密契,任何艰难都难不倒神的工人!
4.窑匠手中的泥
罗九21说:“窑匠难道没有权柄从一团泥里拿一块作成贵重的器皿,又拿一块作成卑贱的器皿吗?”
读了如上的经言,使我们认识到神的工人诚然是神手中的“一团泥”,神完全可以随意塑造成合他心意的作品,要么是贵重的,要么是卑贱的,要么弃之如粪土。
我们若想成为神手中贵重的器皿,就竭力追求作个真正圣洁的工人,同时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等属灵的品德(提后二20-22)。
器皿除了有贵贱之分,就是有种类的不同,功用亦有别。神的工人所得的恩赐是不尽相同的。
对此,神的工人没有认识的话,就会跟别人作比较;一旦比较起来就不受造就,要么轻看这个,嫉妒那个,论断他人,最后是自己软弱无比。
因为一个追求属灵上进的人,一定是一位“看别人比自己强”(腓二3)的人,是一位专心在自己的工场默默耕耘的人。到了时候,他必有收获的喜悦和赏赐(雅五7;腓三12-14)。
总之,神的工人要顺服神的造就,任凭主的使用。因此,要发现自己的恩赐,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所长,同时学习与同工密切合作,方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并让自己不断得以成长,最终成为基督的精兵。
结语
“教牧学”或“教牧心理学”是关于如何牧养好广大信徒的学问和课程,而本文的主题“牧者自牧”,乃探讨关于教牧人员自身的保守、信心的重建、心理的自疗、价值观的匡正,以及工作状态等方面的调适,以便继续侍奉的人生。
感谢主,随着教会的发展,教牧人员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教会也越来越重视对教牧者的关怀,对专职工人已落实到从制度上来解决生活待遇等问题。
但教牧者的自我管理和侍奉精神等问题,仍需格外儆醒、自我反省并从主那里直接支取无穷的力量。因为教牧者虽有教会组织的关怀和差遣,而根本上是由主亲自的牧养。
这如同年迈的雅各所说:“……一生牧养我直到如今的神”(创四十八15)。
大卫的诗篇所描述则更为详尽、美好,说:“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到可安歇的水边;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诗二十三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