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教会无与伦比的地位——她独特的存在

大纲

1.固定用语

2.创始人

3.特别的一族

4.关系

5.基督是中心

6.一些威肋 历史事实

7.一些挑战一一当前的趋势

观察:

教会在信徒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己经开始逐渐消失。有些人觉得要跟上那不曾间断、要求过着与世分别的生活之号召是相当困难的;他们觉得将生活重心集中在教会和关于神的事上会带来相当的压力。随着生活中的选择变得更多、更加诱惑时(例如:工作之余的休闲娱乐),信徒变得更不需要教会,忘记教会在圣经中是何等的独特。

宗旨:

本章主旨乃在回归基本,并且按着圣经中所使用的一些关键词语和术语来查考神和教会的关系。本章亦阐述关于教会开创时期最基本的真理,亦即神和教会之间的关系核心。此外,本章亦论及信徒之间彼此所存的相互关系:没有单一个体可以在与他人隔离的状况下单独运作。最后,本章将谈论教会在这快速变化的世界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她在其中所面临的威胁和挑战。

在每一种宗教信仰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维持创始人和信徒之间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关系是靠着崇拜者献给创始人的贡物来维持,而这些创始人若不是他们所崇拜的神灵,就是他们所崇拜的人类领袖。在其他的情况下,这种关系会因着需要性和必要性而启动,例如在生病或是灾难之后需要安抚、保护之际。还有一些情况是,他们的创始人始终难以接近,生活在一个神秘的模式中,来吸引追随者。

然而,神和祂的选民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独特的。其独特性以圣经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其他的神像主为祂的选民所成就的一样。主对他们的关照程度,没有任何人可以相比拟,并且这不是只有一次性的尝试:而是自祂创造了人类以来,就一直进入人的生活中。祂从来没有一次行不出祂所率先发响的事,为以改变祂的选民的情况。

一、固定用语

为了更加地了解神和祂的教会之间的关系,我们将更仔细地来查考在新约经文中用来描述信仰团体所使用的术语、名字、称号和词组。有时,一个固定用语用于整本圣经前后,而有些时候则只有在特定的一段经文中才能找到;另外有些用词会比其他的更加频繁地被使用。然而,每个用语都传达着些许的不同的涵义,揭示神和祂的选民(教会)之间那独特的关系。以下所列并没有涵盖所有的用语。

有些固定用语用于比喻或预表的目的。如此的使用必然有其原因,并且它们亦前后-致地贯穿整木圣经和教会的教训。很显然的,任何比喻或预表的论证绝对不能是人的发明;其应用必须真正地加强我们所持有的信仰。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伊甸园;在罪进入之前,神与人完美和谐地生活在其中。简因是它预表着教会,就是神居住的团体,远离败坏的地方。

挪亚方舟是另一个例子。它可以按预表来看。因为它是照着神确切的指示所建造的(创六、七)。其衍生的教训是,教会必须按照神的话语来建立。另-个重点是,拯救只给那些在方舟上的人;同样的,教会已经被建立,为了拯救那些相信的人。此外,这样的认识也根源于圣经的另一部分:彼得论及洪水和水洗得救的关系(彼前三21)。

有些时候,某些固定的用语必须以属灵的角度来查考,而他们的用法定是前后-致,用以表明他们是指向教会。以色列民族或雅各的支派都是这样的例子。当我们以神的选召来查看此例时,它恰如其分地暗指着教会。这样的理解至少有两个原因:第一,它描绘了神与祂选民之间那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选民即是“教会”此字所代表的。第二,它是用来表示那些己经在新约中归入基督里面的人,无论是犹太人或是希腊人(启七5f,十四1f)。

还有一些固定用语是某些地点或地方的采用。锡安山是最最常见的-个,似乎用于整本圣经前后,其重要性已从其物质意义中分别出来。它不再是一座山,在诗人的眼中,它是神所赎回的选民团体(诗篇七四2;参见:赛五一16),而这一点完美地传达了在使徒行传中所赋予教会的含义(徒二十28;参见:来十二22f)。有鉴于此,在预言内涵上,以教会的意义来看待锡安是合乎经训的:无数的教导也因此可以从旧约圣经中衍生出来,带给我们学习上的益处。

另外相同的例子是耶路撒冷,从历史上来看,它是犹太人宗教崇拜的中心。多年来,选民持续前往耶路撒冷,表示这是一个神拣选众人听见祂话语的地方。这一点可以用圣经查明:在某些篇章中,一些固定用语被交替的使用。其中之一是弥迦关于最高山的预言:“因为训诲必出于锡安,主的言语必出于耶路撒冷”(弥四2)。如果锡安即是教会,那么很明显的,“耶路撒冷”必然亦是指向教会(来十二22f)。

“神的城”是另一个例子,从这个词组来判断,它表明了主居住在其中,诗篇四十六篇是一个显著的篇章。它描述了主的帐幕在那里,内中的居民被养育着,并且其中的河亦使他们欢喜(四六4-7)。确凿无疑的,这个描绘出来的场景是指向教会,而新约圣经亦为此提供了一个有形有体的明证:希伯来书中,来到永生神城邑的信徒,即是在诸长子的教会中(来十二22-24)。

最后一个例子是“新天新地”。它的使用只局限于圣经中少数的经卷之内:以赛亚书、彼得前后,以及启示录。它与“新耶路撒冷”,也就是教会,紧密地相连(启二一1-2、9-10)。这个词组带出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无论所存在的是什么,它们皆己脱旧换新,从死亡进入生命。这样的转变,表明了教会己达到主所要求的标准;它在黑暗世界中发出敬虔的光芒,与基督为那些信徒所做的一致(彼后一3f)。

二、创始人

以色列的社群形成于神呼召亚伯拉罕的时候。从创世记的记载来看,是神呼召他和他的家人来跟从祂,并带着极大的应许。亚伯拉罕的事迹是相当美好、奇妙的故事。然而,尽管他被认为是犹太传统中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但其中的关键人物却是神;尽管神对亚伯拉罕所说的计划是奥秘的(加三8),但它在基督成了肉身之时即显明出来。这表明主是信实的。

人们总是透过感官和情感来寻找与神之间的密切关系。身为无限的神,主远远地超过所有的一切:以赛亚书第四十八章记载,祂从起初即说明了早先的事,以废除偶像预言的影响(四八4-5)。神精确无误的预言使祂超乎万神之上。以这样的方式,祂确保了建立祂的团体(教会)之计划不会遭受到任何偶像崇拜思想的阻挠。不仅如此,祂知道万事,包括未行以先的恶事(四八6-9)。祂的无所不知在此全然地表现无遗。因此,属祂的团体应该要谦卑地将自己顺服于神面前。

祂授予规则以确保祂的团体合宜地运行。像任何国家一样,神的国度如果没有适当的命令,她将处于无秩序、混乱的状态。废除神的规章所带来的危险,就是使整个团体陷入与神的分离的状态中。在何西阿先知的时代,神的选民违背了所有的限制(何四2),导致神不再与选民同在即是一例。然而,神决心使祂的诫命在行为中被清楚地看见,并且确实地成为属祂的团体之基本守则。

以旧约经文为根基(赛四四21-23、24),新约经文揭示了主最伟大的工作,是藉着耶稣钉十字架所成就的救赎大功。祂的作为不仅超越了肉体生命的拯救,祂更拯救了灵魂(多二11,三4;加一4),而这是任何其他的创始人所未曾做过的。这个工作是藉由祂以人子的身份遭受残酷的死亡而成就的;主耶稣用祂的生命换来了相信祂的众人之生命。也许对于那些不信的人,这已超越了推理逻辑:然而,诚如保罗公正之言:“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林前一23)。但对于我们这些被拯救之人,这是神的智慧。

然而,基督教的力量不是只在于一个创始人甘心遭受的死亡上;相反地,它是以神的大能来克服死亡。耶稣曾经说过,“生命和复活”在祂(约十一25)。再一次地,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宗族领袖曾经大胆的提出这样的说法。耶稣来是要把人从死亡的领地带到永生的国度,祂死而复活的事实即是对祂的应许以及话语的权能之确凿明证,而这亦是使徒们四方奔走所要告诉人的(路二四46f;徒五31-32)。

既然耶稣已经克服了死亡,当然祂就可以传授永生给那些信祂的人(约十一26)。有鉴于此,无论祂说的是什么,都必然是真实的。祂教导世人如何才能得到永生 按照祂所说的去行(约五24,六54)。

祂的话是可靠的,并且进一步藉由圣灵的降临所证实,而这圣灵就是耶稣自己(约十四16-17、23)。其目的是从内心帮助改变祂的子民,引导他们达到祂所要求的标准。相较之下,没有其他的创始人愿意如此煞费苦心地尽一切的可能来延续信徒生命中的完美。

三、特别的一族

神的拣选的确是奇妙、奥秘,而这一切都始于一对不孕的夫妇一—亚伯拉罕和撒拉。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一度看似不切实际,又一度象是戏语。主让这对夫妇置于悬念中,直到双重不孕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罗四19)。然而,即便与自然法则相违背,神的应许仍然照样成就:亚伯拉罕在百岁之时得子;藉由他的孩子,以撒,那蒙拣选的团体因应而生,就如同主所应许的一样。

综观这拣选的历史,一次又一次地,祂子民的传承都接近闭塞。然而,这一切早在神的预见之中。举例来说,祂预先派遣约瑟来保存后代(创四五7,五十19)。神拣选他们并不是因为他们人数众多;相反地,他们人数是少的(申七7)。曾经,他们的人数虽然看似大大増加,但却被深深地奴役看。即便如此,神仍然亲自藉着祂的同在带领他们出埃及(申四37);由此可知,神一直掌控着祂的选民之命运。

神将他们从奴役之中带领到祂自己面前;神亦将他们从被掳之地,归回到祂曾应许要赐给他们的地土上居住。对于神而而言,祂的子民永远是高于万民的一族(出十九5;诗一三五4)。神的行动,无论是什么形式,都是用来确保祂的选民被保守在祂里头。律法的颁布即是祂最显著的行动之一;这也是世界上任何其他的国家所不曾拥有,也无法理解的(申四6f)。祂的选民之所以伟大,乃在于他们是如何地将他们所领受的律法行出来。

按照救赎而论,对于这个团体的认识,新约经文己经提供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她不仅仅只是一个人们每周相聚一次听圣职人员讲道、做慈善工作,以及仅仅在群体中露脸的社交聚会;相反地,她是一群被耶稣救赎宝血洗净的子民之集合(徒二十28;弗一7;参见:启五9、10)。由于祂的特性,教会得以白白地领受祝福。这个团体是独一无二的,并且散发着神的性情和生命。

在这种状态下,教会充满着基督的丰盛(弗一2,四1f;西一24),而这可以是从两个方向来看。首先,神永远与这个信仰团体同在。祂总是关注信徒的生活,而这个团体总是被安稳的保护着,并且被提供所需用的,得以维持、成长,满有基督的身量。第二,无论所做的是在黑暗中抑或在光明中,祂不断鉴察的双眼使得一切都显明在祂面前。因此,在信仰的团体中当将敬畏神视为最重要的核心。

这一群选民,以一家人的身分聚在一起,共同行在这条信仰的道路上。主耶稣是信徒群羊的牧人(来十三20),所以将自己强壮、积极地保守在神的这“一群”中,是极为重要的(约十16)。面对着有增无减的挑战,听祂的声音——不是以听觉,而是以心灵顺服于祂的道——成为了保持这个信仰团体在神眼中特别的地位之必行要事。

四、关系

对神与祂的选民所建立的关系,圣经中有许多层面的记载皆用以反映神与教会之间的关系,在集体中,也显明出个别概念。这众多的层面揭开了神为他们所做的工,而藉由明白这些层面,让我们能够感知祂的属性。事实上,没有其他的神能行出主为祂的选民所行的,细心地将他们塑造成一个团体。因此信仰团体有义务要尽职尽责地活在主治之下,作为回报。

其中一个层面是,神拣选了祂的子民,并且为团体命名为“以色列”(赛四三1、7)。这种选择形成了一种主仆关系,并且我们需要明白:这位神既是这位“自有的”,除祂以外,再没有别神(赛四三10)。祂的拣选背后的根本原因,便是要使祂的仆人知道主既是主人,而祂的子民既是祂的仆人(赛四三10b)。主神是唯一至高自有的神;因此,祂发出命令,祂的子民就必须带着一颗愿意的心来领受、遵行。为了见证这位自有者的作为,引导世人认识这位独一的神,神的选民必须排除其他的神(赛四三12)。

偶像崇拜是神的团体深切关注的一个持续不断的问题。它变得如此的严重,以至于他们基于某些原因,渐渐地陷入以巴力为他们的主、和以巴力取代神的思考模式中。即便如此,主并没有忘记祂刚愎自用的选民(赛四四21);—次又一次地,神呼唤祂的选民为他们叛逆的行为做反思(玛一6)。釆用外邦的习俗和主意只会造成与神的联系更加紧张;选民真正所需要的,乃是一个在生活中彻底改革偶像崇拜的问题。

然而,一次又一次,他们违抗神。选民毫不留情地割断了神和他们之间的联系。但神仍然持续地在痛苦和悲伤中修复它。祂对他们极具耐心,没有其他的人可以如此良善、信实并且能下定心志,确保这破碎的关系得到修补。在一次大幅度的行动中,神以人所能理解方式,将祂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带到最亲密的程度。神为它指定了一个新的含义。以预表的意思来看,主命令祂的子民不要称呼祂为“我主”,而应称呼为“我夫”(何二16),以使他们之间的联系分外清楚地显明给祂的选民知道。

正如何西阿先知所概述的(何十三,十四),为要使这新的关系运作自如,神愿意先行拯救使他们明白,除祂以外,没有任何人能施行拯救(赛四三13)。对于这个关系,这一点乃是关键;这是神在创世之前就已经构想出来的计划,并且祂要全然地完成这个计划。为了维持这个关系,祂的团体被寄予了感恩、相爱和崇拜的期望,藉着遵守诫命和将自己与不信的世界分别出来。

除此之外,圣经说明了神和选民之间有着父子的关系。这是超验的。不同于地上的父子关系,神是从万古以来就存在于世世代代的父(赛六三16)。在天地万物还没有创造之前,这关系就已经存在于祂的心中;在这种关系被实现以先,祂便已经开始了。创造宇宙一’事显明了神的这意念——万物造起之后,祂才造人。

神的伟大藉着这种关系被显明出来,同时也浮现人的脆弱;祂是窑匠,人是泥(赛六四8)。我们的存在仰赖于神的大能之手。没有祂的支持,我们就会彻底破灭。保罗以窑匠和泥来讲论神的公义;信仰团体要意识到的是,神有绝对的权柄来随自己的意旨行事(诗五3;罗九15、19)。祂的所为不容置疑;祂的行事绝对不违背自己的安排(赛五五10f)。

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教会是神的国;在其中,祂的选民构成这个国度,神作为国王实行统治。在这个体系中,国民总是能体验到无与伦比的保护:神以神迹和试炼来彰显祂的能力,摧毁压迫反对祂的人(申四34)。相较之下,一国之王,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会命令他的军队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神就像母鹰接取雏鹰,将他们从敌人的威胁中带离、回归她自己(出十九5、6;申三二11、12)。

与此类似的,主耶稣己经用祂的生命换取了祂子民的灵魂,拯救他们脱离撒但的魔掌。祂所施行的转变令人敬畏;祂不仅让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使我们转入光明之中(西一13),还使我们成为王或是国民(启一6,五10),照亮黑暗的世界,展现神从罪中拯救人类的大能。最重要的是,我们最终将得胜撒但所投向我们的一切诡计。

五、基督是中心

信仰是团体的特殊性不仅在于那支配他们的律例典章,更在于与神同在;内中成员之所以能够前来聚集,单纯是因为神将他们联络在一起。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一种特殊的关系 种相互依存的模式:没有人能够独立存在和运作。个体要认真负责的联为一体。远离这个圈子,就好比一种自我隔离,将会逐渐地枯萎。

信徒的一体性精巧地在祂爱的基础上成形,并慢慢地扩散到他们的生活之中:“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若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快乐”(林前十二26)。这就是神家的精神,在主里肯定彼此之间如同兄弟姐妹一样的关系(帖前四9,彼前–22;约壹三11f,四7);而在其中,神真是他们的主,将他们-起融合在祂不变的爱中。

神的团体总是有来自于恶者的试探:牠们经常向选民投掷点燃的镖箭。低估了恶者诡谪多变的伎俩将为信仰团体带来相当的危险。由于教会所进行的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因此她需要彼此建立,在主内站立得稳。无论是内化或是外险的目标,都应该要能够鼓励灵性的成长(来三13,十24);透过合一,教会才得以立稳。若是,反向而行,令人心痛。若是分裂,我们便给了撒但摧毁教会的机会。

保罗己经明列了彼此建立的方法,其过程即是将灵修提到日程上来,而这个防御机制如果设立得稳,就可以抵消掉那些对我们灵性存活所构成的威胁(弗六13-20)。由于这些威胁并不容易用肉眼识别,因此教会一定要上下一心,追求成圣的道路。在心里和言语上都表现岀真诚,即是这个庞大的建造工程之首步(弗四15)。当我们的心对冲、对人都是正确的时候,它不会留步让任何有害的因子立足在其中。

准确地来说,这样地正直有利于教会成长联络于基督里面,而基督就是头,教会里弟兄姐妹之间的互动应该一直是完好的,而真理应当在爱心中讲述(弗四15)。这么做能够产生一个健康的环境,促使进一步的成长,使每个成员能够热衷于分享神家的事工。当这种关怀紧密落实在教会中时,这样地联结将是最强的。有了这样的心态,教会达到完美的境界也就指日可待了。

另一种是在直道上联结(西二2-3),这是基督曾交付给教会的。尽管人力的付出是无法漠视的,但这种联结单靠人的努力仍然难以实现。它起始于在基督里的我们,一群愿意遵守祂真理之人。当我们将自己持守在主里,真理便会在生活中带领、指引我们,而联络合一也就会自然地发生。接着,主将会伫立在我们心里的中心位置,并且在信徒之间建立起联结。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在主里大大地和睦相聚。

六、一些威胁 历史事实

虽然如此,这种和谐,神的教会所独有的特质,总是在不和睦发生之时受到威胁。有两个原因导致不和谐的产生:一方面是性格缺陷,另一个方面则是异端迷惑。

要想克服性格缺陷,至少有两件事情需要努力:第一,我们必须时常拉近与神的距离;第二,我们要以祂作为我们生活的中心。这是-个漫长而又使人疲倦的路径,但却是应当采取的正确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未精炼的性格应当舍弃。虽然教会可能不得不在许多方面奋战,但重点却不可从改正软弱的事情转移(雅四8)。

后者,异端的迷惑,乃是源于轻视教会所领受的真理。转变根基(真理)等同于远离以基督作为信仰的中心;它将会分裂教会、造成结党,并且导致教会里大大的信仰崩盘。最关键的是,它将置教会于淤泥之中,往下滑离神的拯救的权能。最终,教会将会对她起初所领受的产生疑惑。

当教会釆取自由主义的观点来查考神的真理时,她就会开始失去她所有鲜明的特征、以及超越万民的身份。歌罗西的异端就是一例。他们哄骗那些接受这主义的人去相信自己在基督里并不是完全人(西二9)。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不再是依靠神来遏制肉体的情欲,而取而代之的是全然依赖肉体的意志(西二18、23),用一些离奇的方法来达成,例如中世纪所采用的鞭挞。

这种转变导致了一个更为深刻、深沉的问题出现在教会之中。它提倡自信比什么都重要(参见:箴十四16);它使人硬心,以致任何的灵性复兴都难以成全。这等人常一意孤行地激烈运行,只要自己认为有必要做的事,完全没有考虑到主的教训是什么,或可能对教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造成她进一步地从主身边漂流离去(西二18、19)。以全体而言,教会终将会失去神的统治以及与世界分别的能力。

根据以西结书,失去神的同在是渐进式的:神的荣耀从圣殿挪移,从一个阶段移到另一个阶段,直到完全地离去(结十),而这也是使徒时代的教会所经历的残酷事实。直到约翰写信给七教会的时候,败坏己经来到顶点,伴随着的异端和罪恶,沉重的损害神的教会。使教会处于完全解体的状态,全面地被逆道的观点轰炸着。

从那时候开始,教会的管理组织,以人意取代了神的主治教会的地位c此后的每一个世代,教会里最常见的特征即剩下异端邪说,这也是当时普遍存在的现象。神吩咐教会所所持守的信仰(真理)早已被忘记,以致于异端邪说将教会连续猛击,直到面目全非,例如基督论,诺斯底主义,孟他努主义,和马吉安主义。为了进一步走向世界的目的,教会亦与政治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但却以一种完全辱没神的手段运行。

其中一个例子是十字架军东征的应运而生,当时罗马教廷己经堕落成一个政治机构,贪图地位以及暴利。它完全地败坏,远远地偏离神,违背真理:无论所讲的以及最终所行的为何,都是完全地违反基本的福音恩典。这给教会带来了莫大的耻辱,亵渎了主的名,使得无数的人怀疑教会那些曾经荣耀的存在,造成宗教之间无休止的行动。最终,她失去了她独特被神差遣的身份。

七、一些挑战——当前的趋势

圣经教导我们,教会是存在于世界,但却不属这个世界。又因为与这个物质世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以致于经常不断地面临被同化的危险。就像使徒时代之后的教会,真教会可能会被置于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所创造的艰难位置上。这些挑战如果不被遏制,将会对教会的存在造成真正的危害。许多信徒,在时间的流逝之中,可能会遭受致命的患难,使他们的生命失去了神。

如今,真教会面对许多新奇古怪的宗教思想,其中一些在宗教宽容的旗帜下展示他们自己。然而,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实际上,这一直是恶者的把戏,试图破坏基督的福音。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每一种信仰都是一样的。有时我们会很难抗拒这样的思想,因为它已经成为了世界的主流信仰,并且迎合人的心意。这毫无疑问地对那些信的人是_个真正的挑战,比如,只有神所建立的教会可以得救,而不是所有其他的信仰。

在基督教世界,一个主要的挑战是泛基督教主义的运动。这种想法是,既然基督徒都是神的信徒,那么一个教派贬低另一个教派是不被容许的,指出两种教派的重要差异被认为是可憎的、自义的。为了基督教会中实现统一,对一些人而言,釆取淡化教义上的差异通常被认为是进步的方法。然而,这使得传讲真正的福音变得非常之困难,并且教会可能会被烙上异教的印记。

新基督教哲学的不断出现是另一种挑战,它可能会败坏真正的福音。一些神学家为了他们的利益,攫食于基督徒的无知;尤其是对于那些尚未能理解的问题,哲学家会想出一些理论设计,来使得圣经的真理看似过时。其中一个例子是进程神学。它考究物质世界的不确定性,把神贴上并非全知的标签,违背了传统的信仰。一旦神被认为是有限的,那么无数珍贵的圣经教导便要重新解释,才能明白神与祂的子民之间的关系,以及神与祂所创造的世界之间的互动。

在信仰团体中,远离世俗的影响是一个崇高的目标。虽然真教会是末日最高的山,但她所持守的真理并不是完全地与其他教派不同。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以安息日的真理来说明:比真教会更早以先,它即被其他守安息日的教会所传扬。然而,即便如此,真教会从起初所领受的真理,并不因此而妥协,而是持守其独特的领受。

结论

密切注意有关教会以及耶稣的教导,无疑是我们保守心思意念聚焦在主身上的要素。然而,在学习祂的道理时,我们必须在神的面前保持正直的心。从正确的态度轻微分歧而出,就可能会导致我们以非常不同的态度来看待教会。拥有弟于自己以及对于我们所处环境的正确认识,与保守在世俗主义世界中的基督徒身份是同等重要的。我们始终能确信的是,以一个崭新的心志来面对挑战并且克服,应当没有太大的问题。

在信仰团体中,信徒彼此之间的互动始终是保持教会独特的身份的关键一环。信徒之间用爱建立的健康关系是联络于主里的最佳方法,而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相当的努力来顺服神的真理,并且精炼我们的性情。当爱不在了,继之岀现争吵,甚至在更重要的情况下,分裂就会出现。信仰团体的独特性,不仅将在信徒的眼中被腐蚀,且会从心中开始消逝。

(47)
上一篇 2021年7月3日
下一篇 2021年7月3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