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神说:“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天怎样高过地,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赛55:8-9)。
创天设地的耶和华神无所不知(诗147:5);无所不在(诗139:7-18),无所不能(可10:27)。他的意念充满与渗透万有非仅在人与物质的外表,更在人与物质的内在。撒母耳看见身材魁梧容貌俊美的以利押,就以为神所要膏立的以色列王就是他;神却对他说:“不要看他的外貌和身材高大,我不拣选他。因为耶和华不象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撒上16:6-7)。确实,许多时侯,在许多方面,神的意念与人的看法大相径庭。
一、大与小
门徒们随主耶稣一段时间后,彼得竟论资排辈起来。有一天,他们来到主前,请主为他们定夺,看看在“天国里谁是最大的。”主并没有马上作出解答,却叫来一个小孩子,让他站在门徒们当中,对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凡自己谦卑象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太18:3-4)。主耶稣还进一步指明“象这小孩子”的重要性:“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
世俗的人喜欢为尊作大,以求得荣耀,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幸的是,作为神的儿女,作为为神传言的器皿,竟也有相当的人落入这个世俗的窠臼中,如米利暗(民12A:1-2),扫罗王(撒上18:6-9)以及新约时代的文士法利赛人(太23:1-7),甚至主十分疼爱的两个门徒雅各和约翰(太20:20-21)。真教会里也同样存在这样的人,如早期的张巴拿巴,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还有当今的
主说:“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太20:26-27);“你们里头为大的,倒要象年幼的;为首领的,倒要象服事人的”(路22:26)。让我们学效主耶稣的俯就为卑(约13:3-5;腓2:6-8),学效使徒保罗的自甘为小(林前15:9-10;弗3:8;提前1:15)。
二、多与少
主耶稣有一次进会堂时,看到众人纷纷在奉献。圣经特别突出两个人的奉献:一个是财主的奉献让仆人抬着银子进前;一个是穷寡妇的奉献向库里投了两个小钱(路21:1-4)。在人看来,今天的奉献,财主可算最多,而这位寡妇少得简直让人不值一视,不值一提。这只是人的看法。主的看法呢?主对众人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穷寡妇所投的比众人还多。”奇怪,怎么会这样呢?请听主的分析:“因为众人都是自己有余,拿出来投在捐项里,但这寡妇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穷寡妇虽只投两个小钱,却是她全部的家当;财主虽捐了一担的银子,却只是他家当中的一点零头。主不是看人在外表上捐了多少钱或物,而是看人在内心里乐意为主奉献多少。
主曾说过一个“按才受银”的比喻(路19:12-26),那位赚了五千银子的和那位赚了两千银子的同样受到主的称赞与将赏,因为那赚了两千银子的在数目上虽比那赚五千银子的少了一半多,但他与那位赚了五千银子的同样尽了己自的责任与能力,因此在主眼里,他们对主的忠心是一样的。而那位表面上为主着想实际上是愚蠢懒惰的受银一千的人,却遭受主的责备与遗弃。主最后提醒我们:“凡有的,还要加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但愿我们能有保罗那样的认识:“这不是说,我已经得着了,已经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腓3:12),永远认为对主做得不多、不够。
三、好与坏
世人评判一个人的好坏,往往是根据这个人在行为上的外在表现;而全能全智的神评判一个人,非仅看他外在的行为表现,更注重他的内里的那个真实的“我”的体现。将来神对人的审判,不但根据这个人在言语、行为、工作方面的表现,还根据这个人在心思意念里面的表现(林后5:10;太15:18-20;启20:12)。
路加福音第七章里记载,有一位名叫西门的法利赛人,曾患过大麻疯被主治愈,这天他邀请耶稣来到家里,设宴款待耶稣。席间,有一位犯罪的女人,特地来到西门家,她举着盛香膏的玉瓶,站在耶稣背后,挨着他的脚哭,眼泪湿了耶稣的脚,就用自己的头发擦干,又用嘴连连亲他的脚,把香膏抹上。西门见耶稣静静地坐着,让这女人安然进行这一系列的动作,对这女人与耶稣均起了不满与不屑之心:“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她是谁,是个怎样的女人,乃是个罪人。”在世人眼里和在西门自己眼里,都会觉得西门比这个罪人不知好多少倍你看他是个法利赛人,谨守律法,有敬虔的外表;又富有受心宴请耶稣。但在主耶稣眼里,西门与罪妇,究竟孰好孰坏?请听主的评判。他对西门说:“你看见这女人吗?我进了你的家,你没有给我水洗脚;但这女人用眼泪湿了我的脚,用头发擦干。你没有与我亲嘴;但这女人从我进来的时候,就不住地用嘴亲我的脚。你没有用油抹我的头;但这女人用香膏抹我的脚。所以我告诉你,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为她的爱多。”良莠分明,泾渭清楚。
主还说过一个鲜明生动的比喻(路18:10-14),告诉我们如何去评断一个人是义还是不义,是好还是坏。两个人同时上圣殿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法利赛人进到至圣所前,站着自言自语:“神啊,我感谢你,我不象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象这个税吏。我一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个税吏呢?经上说他:远远的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在人眼里,那位法利赛人确实比这个税吏好税吏的职责是替罗马政府收税,往往欺压百姓,贪污受贿,被犹太人所不齿,人们每提到这种人,总将他与强盗,娼妓联在一起。但在主眼里,是如何评判这两个人呢?主说:“我告诉你们,这人(税吏)回家去,比那人(法利赛人)倒算为义了。”事实上,耶稣时代的法利赛人,大多数均是一些外表敬虔圣洁内里污秽败坏的假冒为善式的人(太23:1-36)。
但愿我们能象保罗那样,认为自己始终是个罪人,是“罪人中的罪魁”(提前1:15)。好能严格要求自己“一件恶事都不作”(林后13:7),以期能“作完全人”(太19:21),将来进入天国,得到永生的赏赐。
四、得与失
一个人活在世上,只要他不痴不傻,他总是一个会计较得失的人。芸芸众生,有几人不是患得患失地度过他的一生?在得与失的认识上,人的看法与主耶稣的看法,存在着很大的迥异。人往往以属世的东西来衡量得与失;对于得与失,人往往只注重于眼前;而主却教导人要注目于将来。马可福音第十四章里记载,一次伯大尼的马利亚用香膏抹主,遭到门徒们的责备,因他们认为她是在浪费财物:“何用这样枉费香膏呢?这香膏可以卖三十多两银子周济穷人。”而主耶稣却不这样认为,主非但不觉得浪费,反如此认为:“马利亚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她是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预先浇在我身上。”主肯定了马利亚所作的这件事所富含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在人看来,马利亚献出了能值三十多两银子的真哪哒香膏,非但没有得到什么实际的益处诸如主在今生对她的祝福;反而遭来门徒们的怪责,实在是得不偿失。然而,仔细想想,实际上她得到了许多她马上得到了主的称赞,还得到了千千万万后人的记念主吩咐门徒们:“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作的,以为记念。”而且,将来的永生国度里,她一定是一位坐在羔羊婚宴上较为上座的尊贵的人。
世人的得与失往往围绕着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享受,故而常常想“得”而不愿“失”。主如此提醒世人:“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太16:26)。人衡量得与失的中心往往在于自己,因此就不肯为主舍弃任何物质以及自己的生命;而主耶稣总是教导我们要将衡量得与失的重点放在神这方面,而且明确指出如此做将获得的无穷益处:“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太10:39);“人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母,儿女,田地;没有不在今世得百倍,来世得永生的”(可10:30)。但是,真正愿意听从主的教导、明白神的旨意的人,有多少呢?
我们不要再象以扫那样只注目于眼前的享受,而酿成因小失大后来得不偿失的不幸结局(创25:29;27:46);我们当学效保罗为主“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3:8),并且相信“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提后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