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圣餐礼的由来
一、主亲自设立(太二十六26-29)
1.主在逾越节的筵席上设立圣餐礼
①逾越节的筵席(路二十二13-18)
②圣餐礼的饼和杯(路二十二19-20)
2.“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太二十六29)
①“父的国”:圣灵降临,建立教会,即父的国(路17:20-21;弗二19-22)
②“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不是在天堂,而是在教会里,所以又说“直等神的国来到”(路二十二18)。
③“直等神的国来到”:圣灵降临,建立教会在地上,即神的国来到。
④“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逾越节的筵席成就在圣餐礼的时候(林前五7),主耶稣将参与门徒所举办的圣餐礼。那时,他们所喝的是“新的”。
二、主命令门徒遵行(路二十二19-20)
1.主命令门徒照他所行的,去举办圣餐礼。
2.举办圣餐礼的目的是,记念主的死。
三、主向保罗启示(林前十一23-25)
1.保罗所传的福音,都来自主的启示(加一11-12)
2.他所传授的圣餐礼,也是从主领受的。
第二节 圣餐礼的意义
一、记念主死的圣礼(林前十一24-25)
主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苦难,包括肉身的刑罚与魂的刑罚。分述如下:
1.肉身的刑罚
①受鞭打(太二十七26、30下;诗一二九3,二十二14中、17)
②被侮辱(太二十七28、29下-30上、39-44)
③戴上荆棘冠冕(太二十七29上)
④钉在十字架上(太二十七35;诗二十二16)
⑤干渴(约十九28-30;诗六十九21,二十二14上、15)
⑥威胁(诗二十二12-13)
2.魂的刑罚
①遍地黑暗(太二十七45;路二十三44-45)
如同世界末日的景象(太二十四49;启六12)
②被神离弃(太二十七46)
尝了地狱的死味(帖后一9;来二9)
③“因为你必不将我的灵魂撇在阴间,也不叫你的圣者见朽坏。诗十六10)
a预言主耶稣的死和复活(徒二27、29-32)
b“灵魂”:希伯来文和希腊文,都用“魂”(nephesh psuchee),钦定版也译为“魂”(soul)。
c“撇”思高译本译为“遗弃”,日本文语体译本、口语体译本,以及一九七三年版新改译,都译为“弃置”。这些译词表示耶稣的魂将下阴间,只是神不会让他的魂留在那里。
④肉身的刑罚,主耶稣尚能忍受(徒八32;赛五十三7);惟独魂下阴间所受的刑罚,虽然短暂也无法忍受(太二十七46)
二、同领主的血和身体的圣礼(林前十16)
1.同领
①“同领”koIn0nla):原文的意思是,相交、交通、团契、参与、共享等。吕振中译本译为“一同有分”,新译本译为“共享”。
②除了同领(林前十16)之外,在他处经文也译为交接(徒二42)、一同得分(林前一9)、相交(加二9;约壹一3、6、7)、交通(腓二1)等。
2.参与团契
领受圣餐就是参与基督里的团契,我们与基督之间(约六56),以及我们与同灵之间的团契(林前十16)。
所祝福的杯,是同领基督的血;所擘开的饼,是同领基督的身体(林前十16)。
三、分受同一个饼(林前十17)
1.分受
①“分受”(metech0):原文的意思是,分享、参与、属于等。吕振中译本译为“分享”,思高译本译为“共享”,日本文语体译本译为“一同参与”。
②领受圣餐的人数不管多少,都是分受同一个饼。人数多,饼就大;人数少,饼则小。
2.团契的意义
①“团契”(koin0nia):国语和合译本或译“一同得分”(林前一9),吕振中译本译为“参同团契”,新译本译为,“连合在一起”,思高译本译为“合而为一”;或译“同领”(林前十16),思高译本译为“共结合”;或译“相交”(约壹一3、6、7),吕振中译本译为“团契”,新译本译为“心灵相通”。
②参与圣餐礼就是参与基督里的团契,所以每逢同领主的血和身体的时候,都要提醒自己,努力追求,在基督里完完全全的合而为一(约十七23)。
③“一个饼,一个身体,:举办圣餐礼之时,一经祝谢,饼即灵化为主的身体(太二十六26);而主只有一位,他的身体也只有一个(弗四5、4)。因此,我们只用一个饼祝谢,大家分受同一个饼(林前十16),表明在基督里的一体关系。
第三节 主受死的意义
一、代替世人受刑
1.主代替巴拉巴受死(太二十七15-26)
①每逢逾越节,随众人所要的,释放一个囚犯给他们,是巡抚的常例15)
②当时该死的囚犯是巴拉巴了(16;可15:7路23:19徒3:14)
③主耶稣代替巴拉巴受死(17-26;路23:20-25).
2世人如同该死的巴拉巴
①世人都犯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加3:22上;罗3:9、23)。
②主耶稣受害,是为了背负我们的罪孽(赛五十三4-6;约一29;罗四25)。
二、满足神的公义
1.罪人该受惩罚
①耶和华是忌邪施报的神,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鸿一2-3)
②照罪行报应各人,是神惩罚罪人的原则(赛十三6-15,罗二6、8-9)。
③世人的罪孽极其深重,该受重刑(赛一2-6)
2.主满足神的公义
①主耶稣必须饮尽十字架的苦杯,忍受痛苦的极限(太二十六39,二十七27-35、45-46),才能满足神的公义。
②主耶稣的受死,满足了神的公义,使我们不再被控告,也不再被定罪(罗八33-34)
三、彰显神的慈爱
1.世人至高的爱
①人人都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轻易为别人舍命(罗五7)
②愿意为朋友舍命,是世人至高的爱(约十五13)
2.神至高的爱
①神是爱(约壹四8)。天离地何等的高,他的慈爱也是何等的大(诗一○三8-13)。
②基督为全世界的罪人舍命,彰显了神莫测高深的爱(约三16;罗五8;约壹三16;弗三18-19)。
四、神的公义与慈爱之融和
1.神的公义和慈爱不得冲突
①就神的公义而言,罪人必须受惩罚;但就神的慈爱来说,罪人却应该被饶恕。
②神无论如何对待罪人,他的公义和慈爱都必发生冲突;只因神兼具公义和慈爱之属性,所以两者之间必须融和。
2.弥赛亚的任务是,要使君王与祭司两职之间,筹定和平(亚六13下)
①“亚六13下”这段预言,下列三种译本的译文可作参考:“他们二人(君主和祭司)之间,必有和谐合作的计划。(吕振中译本)“他们(君主和祭司)要在和平融洽中,一起努力。”(现代中文译本)“他们二人(君主和祭司)之间,必和平相处。”(思高译本)
②君王的职责乃凭公义治理人民,祭司的职责则以慈爱为罪人代求。所谓“他们二人之间,必和谐合作,或和平相处,即预言弥赛亚若来临,必谋使神的公义和慈爱融和。
③为了完成这神圣而伟大的任务,弥赛亚只有一个选择,就是为罪人舍命。理由是,弥赛亚的舍命,既可满足神公义的要求,又能彰显他的慈爱(罗八33-34,五6-8)。
第四节 圣餐观
一、一般教会的圣餐观
关于主耶稣在设立圣餐礼之时所说的“这是……”(太二十六26、28),一般教会有四种不同的看法。
改教运动时期的领袖,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和慈运理(Huldreich ZwIngli),为了对“这是……的意见互异,而分道扬镳,甚至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是教会历史上很有名的故事。
兹将一般教会的圣餐观简介如下:
1.化体说(Transubstantlatlon)——天主教
①一经祝谢,物质的饼和物质的葡萄酒,即时变化为主耶稣物质的身体和物质的血。
②化体说(或叫变质说)创于十二世纪,规定于1215年所举开的拉提兰会议(Lateran Council);会中宣称,基督的身体和血实在包含在饼酒之中,饼变为身体,酒化为血。
③一五五一年举开天特会议(Council of Trent)时,更清楚的宣称:“饼酒在祝谢后,即时变成基督真实的体血。经祝谢后,基督的体血便在饼酒中,且两者互相存在两者之中,基督全身真实存在饼酒中。所以当敬拜圣体,一如敬拜真神。”
2.合质说(Consubstantiation)——马丁路德、信义宗
①一经祝谢,主耶稣物质的身体和物质的血,即时与物质的饼和物质的葡萄酒同在,或称为共存。
②基督的体血,依上主的全能与意旨,并基督自身无所不在的妙用,真实存在饼酒中,凡参与者都能真实领受。但这却不是说饼酒的实质变化,乃是说基督的体血在其元素中共存,与饼酒之质,一而二,二而一。
③基督的两性既能同时并存,那么,饼的本质也就不需消灭了。在基督如此,在圣餐礼也是如此。当神的本性有形有体的居住在基督里面时,基督的人性并不需要化质;神的神性与人性共存,两性各自保持完整,未被破坏。这个人就是神,这位神就是人。
3.象征说(Symbolism)——慈运理、改革宗
①“这是……”的正意是,“这象征……”,或“这表明……”。祝谢后的饼和祝谢前的饼,并没有分别。
②在圣礼中只有普通的饼,一如在市场上所卖的。“这是我的身体”的“是”(est),乃是“代表”(significat)的意思。吃其血肉,只是描述相信他的一种方法。祝谢餐的行动不过是信徒藉以纪念他们因基督的死亡得蒙救赎,同时也愿将他们自己事奉他。
③肉体的吃喝是幼稚的观念,只有在食人的民族中间才能获得承认。晚餐的元素与基督的体血有关系,只是表号。因为主耶稣祝谢饼和杯之时,它还没有被钉十字架,不可能将他的肉和血分给门徒吃喝。
4.折衷说——加尔文(John Calvin)、改革宗
①加尔文的主张,介乎路德与慈运理之间。他一方面如路德,主张基督现存圣餐元素中;一方面如慈运理,主张基督的身体在天,实际上绝对不在这世界。慈运理说,圣餐仅为纪念基督的表征。加尔文视为表征,也以为印证。这就是说,饼和酒表征主的身体和血,吃和喝的动作表征领受主的身体和血。所印证的则是基督属灵的临在,以及信徒与基督之生命的联合。
②饼与酒乃是有形的表记,是代表基督的身体和血的;其所以将身体与血之名称加于饼和酒,乃是因为主用它们作为将身体和血分给我们的工具。若有活泼真诚的信仰,则基督舍身赎罪的利益,及信徒与基督互相交通的实在,都可获得。
③饼不仅代表主的身体,而且也将它分给我们。我们在圣餐中真是领受耶稣基督的身体和血,因为主表明我们是领受二者;否则,说我们吃这饼,喝这杯,乃是表明我们吃他的肉,喝他的血,那有什么意思?
④加尔文所以采取折衷说,乃为要做路德与慈运理之间的桥梁,从中找出一条中庸之道,俾能满足两方面的需要:一为在宗教上的热诚,一为在理智上的明确。但加尔文的努力并没有成功,路德与慈运理始终未能合而为一”。
二、一般教会的圣餐观之谬误
1.驳化体说(变质说)之谬论
①主耶稣复活后,血肉之体己变成灵性的身体(林前15:44;腓三21),隐显自如(路二十四30-36)。如今,我们所祝谢的饼和葡萄汁,怎么可能变成主耶稣物质的身体和血呢?
②主耶稣设立圣餐礼之时,并没有吩咐门徒说,你们要敬拜饼;他乃是说:“你们拿着吃”(太26:26)。天主教视饼为圣体而敬拜它,一如敬拜真神,已将饼偶像化了。
2.驳合质说之谬论
①复活后的主耶稣,肉身已变成灵性的身体。因此,当我们举办圣餐礼之时,主耶稣物质的身体和血,不可能与饼和葡萄汁共存。
②主耶稣设立圣餐礼之时,所说的是:“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立约的血。”(太二十六26、28)。而不是说,他物质的身体和血,要与物质的饼和葡萄汁共存。
③众所周知,物质必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何一件物体,都不可能同时占有两个空间。因此,所谓“无所不在的基督”,或说“充满万有者的基督”(弗一23,四10),便是基督的灵(彼前一11),而不得视为基督物质的身体。
3.驳象征说之谬论
①主耶稣并没有说“这象征……”,他乃是说“这是……”。当然,我们所吃喝的是主耶稣灵化的身体和血,而不是物质的身体和血。因为他对门徒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叫人活着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约六63)
②吃喝基督的肉和血,有属灵的功效。就是常在主里面,有永生,而且在末日要复活(约六53-56)。如果圣礼中的饼只是“普通的饼”,“一如在市场上所卖的”,怎么会产生这些属灵的功效呢?
③主耶稣祝谢饼和杯之时,虽然还没有被钉十字架,但是他的话却有绝对的权柄(路一37)。所以当他说,“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血”之时,饼和葡萄汁便灵化为他的身体和血了。
4.驳折衷说之谬论
折衷说即所谓的“温和派”,但往往犯了更大的错误。举例说,A主张3,B主张5,而互不相让。C则站在中间说:“我主张4,二位若各让一步,也主张4,我们三个人便都相同,而无须争论了。”事实是,也许3对,也许5对,所以主张4便完全错了。
饼和葡萄汁既不是代表基督的身体和血,也不是将身体和血分给我们的工具。因为主耶稣祝谢饼和葡萄汁之时,很肯定的说:“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立约的血。”这就是说,一经祝谢,饼和葡萄汁便即时灵化为主耶稣的身体和血了。
保罗说,当我们举办圣餐礼之时,我们所吃的是“同领基督的身体”,我们所喝的是“同领基督的血”(林前十16)。由此可知,我们是直接吃喝基督的身体和血,而不是以饼和葡萄汁为媒介物,间接吃喝基督的身体和血的。
三、本会的圣餐观
本会的圣餐观是“灵化说”,与各教派不同。
1.祝谢后的饼和葡萄汁确实已经改变
①主耶稣设立圣餐礼之时,他并没有说:“我的身体和血,与这饼和杯共存。”也没有说:“这象征我的……”。主所说的话是:“这是……”(太二十六26、28)。这是就是这是,没有其他的含意;虽然它还没有被钉十字架,身体未舍弃,血未流出。
②“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约六55)一句,下列几种译本的译文可作参考:
“我的肉是真正的食物,我的血是真正的饮料。”(现代中文译本、新译本)
“我的肉,是真实的食品;我的血,是真实的饮料。”(思高译本)
“我的肉是真的食物,我的血是真的饮物。”(日本文语体译本、口语体译本、共同译、新改译)
原文的直译是“For My FLESH Is the True Food,and my BL00Dils the True DrInk.”意思与上列各种译本的译文相同。
③由此可知,在圣餐礼中,我们所吃的真是主的肉,我们所喝的真是主的血,而不是象征。凭着主的应许,圣灵的运行,一经祝谢,饼已变成主的身体,葡萄汁已变成主的血了。
2.是灵里的改变
①我们所说的改变,是灵里的改变,而不是物质上的改变。
这就是说,祝谢后的饼和葡萄汁,犹如祝谢前一般,在物质上并没有任何差异,但在灵里却已经变成主的身体和血了。这种观点,当然与天主教的“化体说”完全不同。
②当主耶稣说,他要把他的肉和血赐给人吃喝之时,不但一般犹太人无法接受,甚至连他的门徒都听不进去。于是,他便对他们说,他要赐给他们吃喝的,是灵化的肉和血,而不是物质的肉和血,以化解他们的疑惑了(约六51-63)。因为叫人活着的乃是灵,主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纵使它真的给门徒吃喝他物质的肉和血,那又有什么益处呢?
③依据主耶稣的解释,以色列人在旷野所吃的吗哪,乃预表他要赐给我们吃的肉(约六31-33、49-51),也就是祝谢后的饼。保罗更清楚的说,以色列人所吃的是“灵食”,所喝的是“灵水”(林前十3-4)。原文的直译是“灵食、灵饮”(the spirItual Food,the splrituaiDrInk),吕振中译本也是。
④保罗所要告诉我们的是,以色列人在旷野所吃的吗哪,因为由天而降,所以是“灵食”,预表主耶稣的肉,也预表圣餐礼中的饼。这种说法,与主耶稣的解释是一致的。不但如此,保罗又认为以色列人所喝的水,因为出于“灵磐石”,所以是“灵水”(或译灵饮),预表主耶稣的血,也预表圣餐礼中的葡萄汁。
⑤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他们的灵磐石”(林前十4)一句,吕振中译本译为“随行着的属灵磐石”,现代中文译本译为“跟他们同行的属灵磐石”,日本共同译译为“不离开他们而随行着的灵磐石”,口语体译本译为“跟随他们而来的灵磐石”。保罗又说,“那磐石就是基督”。由此可知,那磐石是能移动,有生命的磐石,预表带领以色列人走完旷野旅程的基督;从磐石涌出来的水,则预表由基督身上流出来的血,也预表圣餐礼中的葡萄汁。
⑥至此已经非常清楚,让我们可以确定,在圣餐礼中,我们所吃的是主耶稣灵化的肉,我们所喝的是它灵化的血,而无庸置疑了。此事犹如我们向来所主张,施洗之时,水里有主耶稣的血(约十九34;约壹五6-7),也是灵化的血,而不是物质的血一般。
⑦圣餐礼确实深具奥秘性,在古代教会称为“Sacrament”,系由拉丁文“Sacramentum”转来,意思是宣誓、秘迹、奥秘等。因为圣餐礼是神与人之间的属灵契约,也是一种极其奥秘的事迹。
第五节 逾越节的预表
逾越节的筵席预表圣餐礼,逾越节的羔羊预表基督(林前五7)。
一、逾越节的筵席预表圣餐礼
1.逾越节的由来
①逾越节又叫除酵节(出二十三15),是犹太人三大节期之一(出23:14);另外两大节期是,七七节和住棚节(利二十三34;申十六16)。
②时间是亚笔月十四日黄昏(出十二2、6,十三4;申十六1),犹太人被掳后叫尼散月(斯三7)。亚笔月原为犹太民间历七月,后来成为宗教历正月(出十二2),也是现在世界所通用的阳历四月。
③正月十四日晚上,神击杀了埃及一切头生的人和牲畜。惟有以色列人的门楣上和门框上因为有羊血的记号,神就越过那门,而得以幸免一死。因此,神设定这日为逾越节,并且吩咐以色列人记念这日(出十二6、11-14、21-27)。所谓“逾越”,就是越过门的意思。
2.逾越节的意义
①神所以吩咐以色列人守逾越节,作为他们世世代代永远的定例,乃为要叫他们记念神的救赎(出十二11-14、24-27)。
②以色列人守逾越节的时候,要吃无酵饼和苦菜;无酵饼也叫做“困苦饼”。神的目的是,要他们记念从前在埃及所受的苦难(申16:3出13:3)。
3.圣餐礼的意义
①主耶稣设立圣餐礼,是在他与门徒共享逾越节的筵席上(路22:7-20)。
②主耶稣所以吩咐门徒举办圣餐礼,乃要他们记念他的死和救赎(路十二19-20;林前十一23-25)。
③主耶稣祝谢饼和杯,表明他的受难(可十38、45;约十八11;路二十二19-20)。
二、逾越节的羔羊预表基督
1.一家只取一只(出十二3)
①表征耶稣是独一救主,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徒四12)。
②我们只有一位主,就是耶稣基督(林前八6)。
2.无残疾(出十二5)
①表征主耶稣无罪(林后五21),如同无瑕疵无玷污的羔羊(彼前一19)。
②初十日取无残疾的羊羔留到十四日才宰杀(出12:3.6),试验是否真的无残疾;表征主确实圣洁无罪,经得起多方试验(太二十七3-5、19、24;路二十三41)。
3.宰杀(出十二6)
①表征主耶稣如羊羔被杀(徒8:32-35),除去了我们的罪孽(约1:29)。
②为了遵行神的旨意,并叫我们成圣,主耶稣自愿舍命,献上身体做祭牲(约十18,来十5-14)。
4.涂血(出十二7)
①表征主耶稣流血,使我们得蒙救赎,过犯得以赦免(弗一7)。
②按照律法的规定,凡物都必须用血洁净;若不流血,罪总不得赦免。若山羊和公牛的血能叫人成圣,则基督将自己无瑕无疵的献给神,他的血就更足以洁净我们了(来九22、13-14)。
5.用火烤(出十二8一9)
①表征主耶稣经历火洗(可十38),受煎熬(路22:28;太27:46;诗22:14-17)。
②世人的罪孽极其深重,主耶稣若不如此忍受痛苦的极限,无法满足神的公义。
6.骨头不可折断(出十二46)
①表征主耶稣的骨头很完整,一根也未被折断(约十九31-36)
②摩西五经和先知书,以及诗篇上所记载,凡指着主耶稣的话,都必须应验(路二十四44)。
第六节 如何举办圣餐礼?
一、时间
1.不固定日期
①主耶稣是逾越节的羔羊(林前五7),所以他必须在逾越节的筵席上设立圣餐礼(路二十二7-20)。
②因为节期只是预表,形体是基督(西二16-17),所以无须择定犹太宗教历正月十四日举办圣餐礼。
③主耶稣设立圣餐礼之时,只吩咐门徒说,“你们也应当如此行”(路二十二19);而没有说,“你们必须在这一天如此行”。
2.未必在晚上
①逾越节的羔羊被宰杀,是在黄昏的时候;逾越节的筵席,也在晚上举办(出十二6、8、12)。
②主耶稣与门徒共享的最后晚餐(即圣餐礼之设立),虽然也在晚上(太二十六20;约十三2),但他的受难却在白天(可十五25;约十九14、16)。
3.不固定次数
①“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直等到他来。”(林前十一26)。这段经文的含意是,教会当常常举办圣餐礼,直等到他来。此外,圣经从未规定应该多久举办一次。
②按月一次、每季一次,或每年两次,都可以。
二、材料
1.饼
①一般教会多数用发过酵的饼,通常用面包或饼干。本会用无酵饼,因为酵表征罪,无酵饼表征主圣洁的身体(林前五6-8)。何况主设立圣餐礼是在逾越节的筵席上,他所祝谢的,当然是无酵饼(路二十二7、14-20,出十二15-20)
②一般教会多数用许多饼,各人分一块。本会只用一个饼,因为基督的身体只有一个,一个饼表征教会在基督里的一体关系(林前十17)。主耶稣设立圣餐礼之时,也是只拿起一个饼来祝谢(太26:26)。
③一般教会有的也只用一个饼祝谢,但祝谢后却用刀子切开,一个人分一块。本会祝谢后不用刀子切开,而用手擘开,一个人分一小块,正如主耶稣当日所做的(太二十六26;林前十一24)。以色列人吃逾越节的羊羔肉之时,为了保持骨头的完整,一根也不可折断(出十二46),必须用手撕肉来吃,而不用刀子切。逾越节的羔羊预表基督(林前五7;约十九33-36),祝谢后的饼也会灵化为主的身体(太26:26),所以只许用手擘饼,不得用刀子切。
2.杯
①有些教会用一个杯祝谢,然后大家分喝同一个杯。本会则用一个杯祝谢,再倒入许多小杯,然后一个人分一小杯。主耶稣祝谢杯之后,门徒所以分喝同一个杯,乃因参与圣餐礼的人数只有十三个。因此,我们认为用一个杯祝谢是绝对必要的(太二十六27),但祝谢后再倒入许多小杯,并不违背真理。
②杯里的东西,一般教会用葡萄酒。本会用葡萄汁(太二十六29),不用葡萄酒,因为酒是发过酵的东西。酵表征罪(林前五8),主耶稣的血圣洁无罪(彼前一19);而且从除酵节的头一日起,以色列各家都要从家中除去酵(出十二15)。既然如此,主耶稣所祝谢的杯,怎么可能是葡萄酒呢?
三、方法
1.奉主耶稣圣名举办
①任何性质的聚会,都要奉主耶稣圣名举行;如此行,主必参与我们的聚会(太十八20)。
②无论举办什么圣事,都要奉主耶稣圣名(西三17)。
2.传扬主的死
①主耶稣设立圣餐礼之时,曾吩咐门徒说:“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路二十二19;林前十一23-25)。主耶稣要我们记念的,就是他的死。
②(林前十一26)的“表明”(Katangell0)一词,原文的意思是,通知、宣布、宣告、传遍,吕振中译本译为“传扬”。在他处经文,或作“传”(林前九14),或作“宣传”(徒十五36),或作“传扬”(西一28)。所以每逢举办圣餐礼的时候,都要传扬主的死(林前十一26),以激发记念和感恩的心。
3.用悟性祝谢
①“路二十二19”的“祝谢”(euchariste0)一词,原文的意思是,说感谢的话、谢饭、感谢、答谢等。在新约圣经上出现过三十九处,其中十二处特指着用餐前的祝谢(太十五36,二十六27;可八6,十四23;路二十二17、19;约六11、23;徒二十七35;罗十四6;林前十30,十一24)。依照犹太人的习惯,用餐前的祝谢都用悟性。
②用方言祝谢,在座的人无法明白;用悟性祝谢,才能造就人(林前十四16-17)
③顺序是,先祝谢饼,然后祝谢杯(林前十一23-25)。
第七节 如何领受圣餐?
一、要在一处同领
1.依据逾越节的条例
①律法上规定,逾越节的羔羊要在一个房子里吃,不可带到外头去(出十二46)。因为首次逾越节的筵席,举办于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夜,屋外天使正在击杀埃及人(出十二29-30),所以以色列人一步都不得踏出门外,免得遭殃。
②逾越节的羔羊预表基督,逾越节的筵席预表圣餐礼(林前五7)。所以每逢举办圣餐礼之时,我们也要在一处同领,而不得将祝谢后的饼和杯带出,在另一个地方吃喝。
2.依据团契的意义
①“林前十16”的“同领”(koin0nia)一词,原文上的意思是“团契”。所以古代的教会,曾把圣餐礼称为“圣团契”(Holy Communion)。
②参与圣餐礼便是参与基督里的团契,所以应该在一处同领主的饼和杯,藉以表示我们在基督里的一体关系(林前十16-17)。
③“团契”的意义是,连合在一起、合而为一,共结合,或心灵相通等。因此,举办圣餐礼之时,只要在一处同领就可以,屋内或屋外并不重要。
二、要按理领受
1.切勿干犯主身主血
①若不按理吃主的饼,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体和血。所以在领受圣餐之前,应当先省察,是否可以领受(林前十一27-28)
②平时要远离祭过偶像的物。因为圣经说我们不能喝主的杯,又喝鬼的杯;不能吃主的筵席,又吃鬼的筵席(林前十20-22)
③参与圣餐礼之时,不可有不敬虔的态度(林前十一2-22、33-34)
2.犯死罪的人不可领受
①信徒所犯的罪,有不至于死的罪,也有至于死的罪(约壹五16-17)。不至于死的罪,只要悔改,求主赦免,就可以领受饼和杯了。因为主的血是为要使罪得赦而流出来的(太二十六28),他的血永远有洁净罪污的功效(约壹1:7-9)。但若犯了至于死的罪,便不再有赎罪祭,不能重新懊悔(来六4-8,十26-29),所以不可领受。
②就团契的意义来说,犯了至于死之罪的人,已经不属于基督里之团契的成员。因此,他已经丧失与其他契友同领饼和杯的资格了。
③哥林多教会所以有好些软弱的,患病的,甚至死掉的,就是因为不按理吃喝主的饼和杯,而被主惩治的缘故(林前十一29-32)。
三、外邦人不可领受
1.依据逾越节的条例
①律法上规定,外邦人不可吃逾越节的羊羔;除非他受了割礼,成为神的选民(出十二43-44、48一49)。
②在旧约时代,以色列国是神所治理的国度(请看诗114:2)以色列人是神的选民(诗135:4)所以除了神国(以色列国)之外的世界各国便是外邦,他们的国民便是外邦人。在新约时代,教会是神的国,基督徒是神国的子民(弗二19;彼前二9).所以除了基督徒之外,一切尚未信主的人,都是外邦人。
③逾越节的羔羊预表基督,逾越节的筵席预表圣餐礼(林前五7-8).因此,外邦人(非基督徒),就是神国之外的人,都不可领受主的饼和杯。
2.主身主血至圣
①基督的身体和血都极其圣洁,所以尚未受洗赦罪(徒二38),在基督里成圣称义的人(林前一2;六11),都没有资格吃喝主的肉和血。
②一般教会的信徒虽然已经受过洗礼,只因其洗礼未符合圣经的正确方法,没有赦罪的功效,所以仍然不可领受我们所祝谢的饼和杯。
3.尚在团契之外
①参与圣餐礼便是参与基督里的团契,我们与基督之间(约6:56),以及我们彼此之间的团契(林前十16-17)。外邦人尚未加入基督里的团契,所以不可与我们“同领”(koin0nia)饼和杯(林前十16)。
②一般教会的信徒也在我们真教会的团契之外,所以他们也不可参与我们的圣餐礼。只因一般教会的信徒多数不以为然,所以要预先与他们沟通,使他们了解我们的信仰,免得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四、不可留到次晨
1.依据逾越节的条例
①律法上规定,逾越节的祭物不可留到次晨(出三十四25;申十六4).所以旧约选民预备羊羔之时,要按着人数和饭量计算,取一只羊羔;若是家人太少,恐怕吃不完,就要和邻舍共取一只羊羔(出十二4)。
②万一因吃不完而留到次晨,就要用火烧,不可以丢弃(出12:10)。
2.圣餐礼仿照逾越节的条例
①逾越节的羔羊预表基督,逾越节的筵席预表圣餐礼(林前五7-8)。所以圣餐礼的规定,也应该仿照逾越节的条例。诸如:要除酵(即用无酵饼祝谢)、羊羔的骨头一根也不可折断(即用手擘饼)、要在一处同领、外邦人不可领受等条例(出埃及记十二章)。
②每逢举办圣餐礼之时,主持人要按着参与人数擘饼和倒杯;宁可剩余一点,而不可以不足。剩馀的饼和杯,圣职人员当晚就要分领完;万一忘记了,次晨要用火烧。这是表示尊重主的肉和血,不随便丢弃。
五、立定志向
1.为主而活
①逾越节的羔羊,代替旧约时代之选民的长子被杀(出十三1-5、12-15)。
②主为我们舍命,以重价赎出我们,使我们属于主,而不再属于自己(林前六19-20:加二20)。
③每逢领受圣餐,记念主的死之时,都要重新立志为主而后,为主而死(罗十四7-8)。
2.圣洁度日
①逾越节时,旧约选民要从家中除净一切的酵,前后七日(出十二15-20)。
②酵表征邪恶(林前五6-8),七是完全数。所以每逢吃喝主的肉和血之时,都要重新立志天天保守圣洁,直到完全无可指摘的地步(帖前五23)。
③神选召我们的旨意,本不是要我们沾染污秽,乃是要我们成为圣洁(帖前四3、5、7)。因为选召我们的是圣洁的神,所以我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彼前一15);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来十二14)。
3.彼此相爱
①旧约时代的选民以家为单位,全家同享逾越节的筵席(出12:3)。
②参与圣餐礼便是参与基督里的团契,所以无论人数多少,都只用一个饼,表征我们在基督里的一体关系(林前十16-17)。
③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我们乃是在基督里各自作肢体的(罗十二5;林前十二27);而肢体总要彼此相顾,不要身上分门别类(林前十二12-26)。
4.待望天国
①历史上第一次的逾越节,举行于向迦南地出发之前(出十11、41-42)。
②迦南地非常肥沃,“流奶与蜜之地”(出3:8),预表“好得无比”的天国(腓1:23,来11:16),可以令人“心满意足”(诗十七15)。
③每逢领受圣餐之时,我们都要待望主再临(林前十一26),并且待望复活得永生(约六54),与主永远同在(帖前4:15-17)。因为人生在世是客旅(来11:13),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诗九十10);只有天国更美的家乡,才是永远常存的城(来十一16、10,十三14)。
注释
一、“徒2:42、46,二十7、11”的“擘饼”
1.是爱餐(林前十一21-22、33-34;彼后2:13;犹12),不是圣餐。
2“爱餐(agapais),是“爱”(agape)的复数。
二、(林前十一20-22、33一34)释疑
1.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参与圣餐礼的态度,失去了敬虔,算不得吃主的晚餐(20)。
2.“各人先吃自己的饭”(2l)一句,吕振中译本,译为“吃的时候,各人争先下手拿着自己带来的晚餐”,现代中文译本译为“你们各人都急着吃自己带来的东西”。
3.当时,爱餐与圣餐同时进行,顺序先吃爱餐,后吃圣餐。爱餐的食物,是各人由自己家里带来的。哥林多教会的信徒混乱了秩序,各人争先吃自己带来的饭,甚至有人饥饿,有人酒醉。因此,保罗责备他们藐视神的教会之不是(20-22),并且吩咐他们要彼此等待;若有人饥饿,无法等待,可以在家里先吃(33-34)。
4.需要“彼此等待”的(33),是爱餐,不是圣餐。因为祝谢后的饼和杯,拿着就吃喝(太二十六26-27),不必彼此等待;而且圣餐要在一处同领,不准许各人在家里先吃。
5.为了避免各种弊害,以后将爱餐和圣餐分开;最后,废除爱餐,只剩圣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