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起初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且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创二7﹑8);但是由于蛇(撒但)的诱导,使始祖犯罪,从此人便与生命树隔绝,神也咒诅了人类说:「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三19)。然而神创造大地,祝福人类说:「地要长出青草和结种子的菜疏﹑结果子的树木…,这些全赐给人作食物(创一11﹑12﹑29)。人可深刻体认到,人是由尘土而造,临终也必归于尘土,人不能离开尘土而活因为地里要长出一切,养育群生(诗一百零四14)。
尘是一种微粒,它脱离尘土漂浮于空中污染空气,对人体健康有损害,使人的生命受损。这好比人活在世界,而世界有许多污秽不洁净的事,也污染我们的身体,使灵命受损;面对多元化社会的今日,每个人因工作岗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生活,基督徒欲荣神益人,不仅行为要端正,且要在所作的事上有良好的表现,甚至还需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耶稣曾告诉门徒说:「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咸呢(太五13﹑14)」。其意是告诉门徒,处在世界须有基督的特质,不要沾上污尘,才能发光。
保罗在他的书信中,特别强调基督徒虽活在这个世界但不属于世界,亦即在世界的生活,言行与外邦应有所区隔,重要的思想为:(1)分别为圣﹑洁净身体(林后六14-18):保罗勉励哥林多教会信徒,作为基督徒无论是行为﹑信德与拜偶像者应有所区隔,务要从世界中出来;(2)靠圣灵入门,不再靠肉体成全(加三3):表明基督徒得救本乎恩,非因为行为,所以告诫当时的基督徒说,既然蒙主拣选就不再执着受割礼的问题;(3)穿上新人,治死属地上的肢体(弗四23﹑24;西三1-10):勉励基督徒必须将心志改换一新,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内心具有真理的仁义与圣洁,所以基督徒必须治死属地上的肢体,包括淫乱﹑恼恨﹑忿怒﹑恶毒及污秽的言语等。
圣经的真理是永恒的。人处在不同的时代,均以当时的背景诠释圣经真理的意涵,并作为当时的生活原则。同样,今日我们也以当前的背景来诠释圣经的真理,作为我们今日的生活原则。本会传来台湾的初期(1920-1950年代),由于社会贫穷﹑教育水平低,信徒对圣经的诠释,都以直觉的体验来思考;今日则处在知识﹑财富与权力争竞的时代,有些观念反而让我们难于判断,在属灵与属世判断上拿捏不准,加上每个人的环境背景不同,对圣经体验也不同,而有不同角度的解释,这些解释有时是正确,可以指导信徒的生活原则,但有时是偏见,则容易误导信徒的生活方向。因此,当我们欲指导他人时,必须谨慎,以免误导。
观察教会当前现象,提出下列四则,作为反省思考。
一、著书多没有穷尽
面对21世纪,人们认为知识即是财富,于是有许多父母从孩子幼小,即强迫他努力唸书,以致疏忽宗教教育之培育,最后虽获得丰富的属世知识,却离开教会,终于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但是也有人以保罗排斥世上小学为例,拒绝阅读世上书籍,这等人查经时,仅阅读圣经,拒绝参阅其他参考书,强调藉由人手写的均不是真理。事实上保罗所提的世上小学是指那些不合真理的学问(西二8-12),基督徒在世界仍然要接受完整的教育。福音之广传有口宣与文宣,口宣是透过人的思考,藉着圣灵的引导,用属灵的智慧传讲神的福音;同理,文宣也是透过人的思考,藉着圣灵的引导,用属灵的智慧,诠释神的福音。用口说与文字表达,都是传扬的手段,文字的指引是引导团队的共同思想,何来属灵与不属灵之分?
虽「著书多无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传十二12)」,但并不是告诉我们排斥知识,是教导我们「有了知识,必须加上节制(彼后一6)」,即人不可因自己拥有知识而自夸,妄自尊大抵挡真理。况且基督徒活在世上有属灵的广传福音使命,也有属世改造社会的责任,如此才能荣神益人,过度鄙视知识非但不属灵,且落得自义。
二、满一把得享安静
财富代表人对物质的拥有(创三十四29),一方面出于神的恩赐(申八18-29),另方面也是我们生活的保障(箴十八11);但由于钱财易迷惑人,甚至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因此,主耶稣在世传道时,告诫门徒说:有人听了道,受了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把道挤住了,以致不能结实(太十三22);又说:人若赚得全世界,却赔上自己(属灵生命),有什么益处呢(路九25)?
这个观念也让我们产生两极化的思维,有些基督徒认为世界如粪土,没有什么留念的,且世界是污秽的,在世界工作容易沾染污尘,为洁身自爱,不愿在世界工作。也因为如此,内心的潜意识产生排斥有钱﹑有社会地位的同灵;另有一种基督徒认为,只要合乎主的旨意,主必祝福,包括人生的赚取,他深信一切出于神的恩赐,于是每日定晴于财富的增减,有赚取即甘心乐意奉献,没赚取则心中有所埋怨,这等人往往认为奉献什一捐(或者多些),即尽了基督徒应尽的责任。
事实上,钱财与地位并不是罪恶,圣经中也提到「勤劳积蓄的,必见加增(箴十三11)」、「耕种自己田地的必得饱食(箴十二11)」、「手懒的要受贫穷,手勤的却要富足(箴十4)」。正确的态度是告诉我们,一生的努力中不要把财富置于首位(参看王上三11﹑13),也不要把钱财当作倚靠(诗五十二7),而是用来帮助穷人(林后八2)。但为了防止过度贪爱财富,损伤属灵生命,圣经告诉我们,当在灵性上追求富足(启三17),我们必须 有智慧思考,对世界的财富不贪求,对工作不消极逃避;恰到好处,满了一把,能无争竞﹑无嫉妒﹑享安静;强如作过了分,虽得两把却劳碌捕风(传四6)。
三、吃素菜彼此和睦
基督教伦理学中,最重视爱的道理,告诫门徒须彼此相爱,不要在教会中争权力﹑争领导教位。主说:倘若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提出他的错来,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兄弟(太十八15);又说:饶恕你的兄弟,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太十八21)。这是一个心中只有爱没有恨的完全饶恕,雅各书在迈向成熟的道理中,更进一步指出,欲和睦同居必须人人自卑,不可彼此批评,不可彼此论断(雅四10-12)。腓立比书对基督徒劝勉说:要彼此意念相同﹑爱心相同,心存谦卑,看他人比自己强,追求合一的精神(腓二2-7)。
曾听闻有基督徒,欲与世界分别为圣,在上班工作时不努力工作,与同事相处不来,却在桌子上摆了圣经,努力读经。这种在社会对事务懒得作,对他人懒得理的生活态度,不但不合乎圣经的道理,且易被外邦人论断为不合群的异类。基督徒活在这个世界是海阔天空的,不要让自己活在自我设限的空间内,我们当省思,神创造人赋予人不同的恩赐(罗十二4-5),为的是使人与人之间搭配得益处(林前十二18﹑24),人与人之间不再是残杀与逃避,而是竞争与合作,所以吃素菜彼此和睦(合作),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争权力﹑残杀)(箴十五17),基督徒无论在家庭﹑教会或社会生活的人我关系﹑情绪管理当如盐调和(弗四32,彼前四10)。
四、常在基督里喜乐
喜乐已成为基督徒的口头禅,有人自我设限于狭小的生存空间内,但又自己以为有喜乐;明明知道他受了许多煎熬,同灵为表示弟兄姊妹间的关怀,特别向他致意。没想到,他却不领情,反而认为对方缺乏信心,以至当弟兄有软弱时,造成许多人不敢随意关怀,以免被讥为没有信心;但弟兄未关怀他时,又埋怨教会缺乏爱心,这种不愿悦纳他人的关怀,又埋怨他人缺乏关怀的矛盾心情,也是不合乎圣经的教训,深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发乎情﹑合乎理,建立在彼此的关怀上。这种感情是透过语言来表达的,当人闭口不言时,感情之传递即告终止,当我们再次审视耶稣所行的神迹,阅读到哑吧能说话时(太九32),仅感受到与瞎眼能看见﹑瘸腿能走路的神迹意义是相同的。但是令齐克果(荷兰有神论的存在主义学者)最受感动的神迹,是神使哑吧说话,瞎眼﹑瘸腿其痛苦固然是深,但异于哑吧,因后者之苦不能言,人生最大的伤痛即不可言传﹑不可名状,然而神的爱弥补伤痛,使哑吧获得喜乐,口能再言。反观今日我们,有人每日滔滔不绝,但口出狂语或恶言,对他人毫无造就,如此不如哑吧只损自己,未损他人;但也有人在群体间闭锁不言,表情苦闷,这种心灵的封闭,以致不能与他人谈论,犹如心灵的哑吧,何来喜乐?在肉体上人人都有软弱,保罗也不例外,为了肉体的一根刺向主祈求三次,主对他说:恩典够你用。保罗甚至说,我最喜欢说自己是软弱的,重要的是,要从软弱中站立起来,如何站立呢?圣经告诉我们,喜乐给人力量(尼八10),它是为正直人所预备(诗九十七11),且使人在神的面前获得满足(诗十六11)。
然而喜乐的由来,不是只追求自我的陶醉,它有更积极的意义,例如劝他人和睦(箴十二20)﹑看见义人增多(箴二十九2)﹑看见卑微的弟兄升高( 雅一9)﹑看见更多的人得了救恩(彼前一5﹑6)等都让我们从内心获得喜乐。所以保罗特别阐述喜乐的道理,在腓立比书中说明了:(1)喜乐不仅对自我,更是建立在福音根基上(腓一5﹑12﹑16),他的喜乐是建立在自身的苦难而让福音传开了;(2)爱心不只是建立在表面的感情上(腓一9),而是放下自己的身段或利益,去关怀他人的利益,并与他人谈论,如此才能成长(帖前三12,四10);(3)人我之间的亲情是建立在利他的基础(腓二3﹑4),不求自己的喜悦(罗十五1﹑2),故劝勉刚强的人应该担代软弱者的软弱;(4)人我之间的相处,其喜乐是建立追求意念相同而不分裂(腓二2),彼此都是主体,都连结于基督,且看他人比自己强(罗十二16)。
总之,圣经所说的真理,没有量化标准,仅有质化准则,人与人无法用比较来说明可行或不可行,刚强的多担待软弱的,其间的动机全凭着「爱」。深知人活在世界仅是寄居的,生命的主权在于神(传八8),故人不能为明天计划什么?在这个世界,人当善尽管理的责任,而不在于巧取豪夺,人一生的赚取,不在拥有多少,也不能存拥有的观念,基督徒欲分别为圣,当如保罗所说:将万事当作有损的,以认识耶稣基督为至宝(腓三8),然而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也有神的旨意,一方面让人享受神的恩典,另方面当为福音效力。虽然,我们的盼望在来生,但为盐为光却呈现于今生,如今生活在这个世界,所经炼的是要我们能处卑贱或尊贵;能处饱足或饥饿;能处贫穷或有余。如此,才能够处在尘土中不沾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