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
保罗承接上一章所谈属灵恩赐的观念中,强调要追求恩赐不如追求“爱”,在本章他阐述为何爱胜过任何特别的恩赐、什么才是真爱、以及爱真正的价值为何。
保罗在此用了修辞学的夸饰法来强调爱的重要,他谈到假设我们拥有了极大的恩赐,却少了爱,那这个极大的恩赐就丧失它的价值;藉此告诉读者,与其汲汲于追求众人羡慕的恩赐,还不如追求神的本质—爱—还来的有意义。
接下来保罗写了非常有名的“爱的真谛”,告诉读者何为真爱:包括爱需要长期经营、也要合宜地看待自己及善待他人、并需要将人的行为建置在真理的基础上、以及不能存有受主观左右的偏爱。
最后保罗以爱是永不止息作为其他恩赐的对比,有些恩赐因着时代的需要或阶段性、地区性的需求,神特别赐下某种属灵恩赐来造就教会,时候到了这些恩赐就会像小孩的心思一样地自然淘汰(11)。但爱是突破时间空间的恩赐,而且它的价值是永恒的,不会随时间空间而有所改变,甚至它的价值胜过信与望,这就是本章的大致内容。
一、爱的重要性(1—3)
A.胜过会说万人的方言及天使的话语(1):这是夸饰的说法,意指精通各样语言甚至连天使所说的话都会说,而「鸣的锣、响的钹」是强调爱不是口才一流的表现。
B.胜过拥有许多特殊的恩赐(2):这里列出先知讲道之能(无人匹敌的口才)、各样的奥秘(有独特的见解)、各样的知识(广博的知识)、全备的信(异于常人的信心)
C.胜过行了轰轰烈烈的善行(3):
D.在这段保罗强调,再好的事、再造就人的事,若没有爱就失去它的价值;另一方面,各种才干与品德不一定就是爱,因为没有爱的人也可以如此轰轰烈烈,但核心的价值,也就是动机不一定是出于爱。
二、爱的意义(4—7):
爱不只是感觉,也不只是行动而已,更是生命表达的种种特质。
A.爱的生命力(4):恒久忍耐,若只是长期坚忍着直到有机会付诸行动或发泄,这只是情绪上的忍受;而恒久忍耐强调绝不放弃的坚定性。
B.恩慈的爱(4—5):建立成熟的性格
1.恩慈:恩待他人,周到地为他人服务
2.真实地看待自己(4—5上):
a.「嫉妒」拒绝接受别人的成长;
b.「自夸」唯我独尊的心态、「张狂」是更粗野完全没有约束的自夸,基本上这都是拒绝反省自己,阻碍自我的成长。
c.「害羞的事」是暗昧、不能见光的事,所以「爱」不庇护罪恶
d.「不求自己的益处」就是凡事不以自我的利益为中心
3.合宜地对待他人(5下)
a.「不轻易发怒」这里可没说爱是不发怒,而是不易被激怒,也就是说不是因为自己受亏损就动怒。
b.「不计算人的恶」爱不会积蓄怨恨,不是忘记别人的错,而是原谅人的错。
C.真理的爱(6)
1.真正的爱是在真理里面,决不包容不义的事情。如果有人看见他的弟兄或他所爱的人有错误,不但不加以劝戒忠告,反而替他遮盖,这不是爱。
2.「凡事包容」,不是包容罪恶的事,而是尽力化解来自别人伤害所带来的烦恼和忧愁。
D.不偏见的爱(7)
1.「凡事相信」不是随便什么都信,而是说爱不存恶意疑惑人,总是从好的方面解读别人的动机。
2.「凡事盼望」爱总是积极地向好的方面期望,不轻易放弃盼望,就像慈父对浪子那样,总是盼望他会回转得救。
3.「凡事忍耐」与第4节的忍耐不同字。第4节的忍耐可译作宽容,是偏向对人的忍耐。而本节的「忍耐」偏重于受苦、苦难方面的忍耐。因为有爱的人会为主忍受各种苦难。
三、爱的价值(8—13)
A.爱是永恒的,其他的恩赐是暂时的(8—12)
1.恩赐会归于无有(8)
2.恩赐再大仍是有限(9—10)
3.恩赐有阶段性,时代性(11—12)
a.「孩子」是比喻自私、占有欲强、希望引起别人注意,不成熟的心态所成就的工,总是会被丢弃,而「成人」是保罗勉励他们要用成熟的观念看待恩赐
b.也可以说「孩子」只是现今在属肉的世界,神用不同恩赐来造就教会,但唯有「爱」—信仰的生命力,才像成人般,到基督来临也不被丢弃。
c镜子的比喻是因为古时的铜镜表面不是磨光得看得清,现今我们所知的正是如此。除非到了基督来临的那天,真相大白,模糊影像的就失去功能了。
B.信、望、爱中,爱最为大(13)
1.这三项是用永恒的角度来论英雄,这才是值得用心去经营的特质。
2.当恩赐的任务完成后,表达恩赐的内中只有这三特质才被保留,其他都要过去。
3.但其中又以爱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