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不论在古代或是近代,战争常与掠夺「掳物」有关。例如日本发动战争,攻打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是为了获取原料。再如近年来,美俄介入中东的战争,是为了获取油田。
《圣经》中是否也有「掳物」的记载?「掳物」的意义为何?「掳物」应如何分配?「掳物」与圣殿器皿的保存有何关系?以下拟根据《圣经》来探讨这些问题。
一、掳物的意义
「掳物」(spoil)是指猎取之物,其意思有二。第一,指野兽所掠取的猎物。例如雅各对儿子便雅悯祝福时,他说:「便雅悯是个撕掠的狼,早晨要吃他所抓的,晚上要分他所夺的」(创四九27)。「所抓的」、「所夺的」的希伯来文意思,都是掳物。第二,指人在战场上所夺得的东西,一般称为战利品。掳物包括妇女、孩子、牲畜,和城内一切的财物(申二十14)。当一个国家经济繁荣,但武力不强大时,往往会遭受邻国的侵略,目的是为了抢夺财物(结三八10-13)。
大部分的掳物,是由士兵与全会众一同分配,也要奉献给神,作为祭司与利未人的生活所需(民三一25-47)。在大卫的时代,他为了修筑圣殿预备材料,所以将部分的战利品分别为圣,以备修造圣殿(代上二六27;撒下八12)。有时,掳物来自神的赐与。例如当神将埃及的长子杀死后,法老同意让以色列人离开埃及。以色列人向埃及人要金器、银器,和衣裳。这就如同以色列人打胜仗,得到掳物一样。神叫百姓在埃及人眼前蒙恩,以致埃及人给他们所要的。他们就把埃及人的财物夺去了(出十二35-36)。再如亚兰王便‧哈达聚集他的全军,上来围困撒玛利亚。于是撒玛利亚被围困,有饥荒发生。神使亚兰人的军队听见车马的声音,是大军的声音;他们就彼此说:这必是以色列王贿买赫人的诸王和埃及人的诸王来攻击我们。于是亚兰人就起来逃跑,撇下帐棚、马、驴,只顾逃命。于是以色列人获得许多掳物,能够安然度过饥荒(王下七6-16)。
少部分的掳物,要灭绝尽净,不可以分配。例如当以色列人在所居住的各城中,遇见有些匪类勾引百姓离弃神,若匪类所居住的城市已经完全背道,就要用刀杀那城里的居民,连牲畜都用刀杀尽。而且从那城里所夺的掳物都要用火烧尽(申十三12-18)。又如神要扫罗王去击打亚玛力人,灭尽他们所有的,要将男女、孩童,并牛、羊、骆驼,和驴尽行杀死。但扫罗用刀杀尽亚玛力的众民,却怜惜亚甲王,也爱惜上好的牛、羊、牛犊、羊羔,并一切美物,不肯灭绝。凡下贱瘦弱的,尽都杀了。因为扫罗没有听从神的命令,将掳物灭绝尽净,神就厌弃扫罗作王(撒上十五1-23)。
《圣经》中的掳物,除了指实质的东西以外,还有象征性的意涵。例如恶人贪恋财利,他们要埋伏流无罪之人的血。他们若说:「我们必得各样宝物,将所掳来的,装满房屋;你与我们大家同分,我们共享一个囊袋」。我儿,不要与他们同行一道,禁止你脚走他们的路(箴一10-19)。恶人欺骗得到的财物,如同对人抢夺的「掳物」一般,装满了房屋。又如神的旨意是要人照顾弱势族群,尤其是孤儿与寡妇(申二四19)。当首领在审理案件的时候,不要「屈枉穷乏人,夺去我民中困苦人的理,以寡妇当作掳物,以孤儿当作掠物」(赛十2)。倘若首领为了利益欺压寡妇、孤儿,将寡妇当作「掳物」,又掠夺孤儿。到神降罚的日子,有灾祸从远方临到首领,他们会被掳至外邦(赛十3-4)。
二、掳物的分配方法
古代的士兵没有粮饷,所以要将战争中的战利品作为粮饷分给士兵,这些掳物常成为家人的期盼(士五30)。对于战利品的分配原则,在《民数记》中有记载,是采公平分配的方式。把所掳来的分作两半:一半归与出去打仗的精兵,一半归与全会众(民三一27)。大卫王也认为掳物是耶和华所赐给的,不可不分给百姓。因为神保佑我们,将那攻击我们的敌军交在我们手里。所以上阵的得多少,看守器具的也得多少;应当大家平分掳物(撒上三十23-24)。
神是造物主,祂也是「耶和华的军队」的元帅(书五14)。只要百姓愿意完全服从神的命令,在祂的带领之下,就能战胜敌人(书六1-21)。为了感谢神的眷顾,使战争能得胜,并保全以色列人的生命(民三一50),要将掳物献给神(创十四20)。在《民数记》中记载:「又要从出去打仗所得的人口、牛、驴、羊群中,每五百取一,作为贡物奉给耶和华。从他们一半之中,要取出来交给祭司以利亚撒,作为耶和华的举祭。从以色列人的一半之中,就是从人口、牛、驴、羊群、各样牲畜中,每五十取一,交给看守耶和华帐幕的利未人」(民三一28-30)。所以从士兵所分得的掳物,每五百取一,作为举祭献给神,归祭司所有。又要从百姓所分得的掳物,每五十取一,奉献给神,归利未人所有。
三、掳物与圣殿器皿的保存
古代的人认为,战争不但与两国的人民有关,而且也与两国所拜的神有关。因此在打胜仗以后,百姓会将战败国的神像与圣物掳走,放置在战胜国的庙中,表示自己所拜的神是得胜的神(撒上五1-2)。所以当以色列百姓犯罪得罪神的时候,祂就兴起迦勒底王来攻击他们,不但以色列百姓被杀,而且神殿里的大小器皿与财宝,并王和众首领的财宝,都成为「掳物」,被带到巴比伦去了(代下三六17-18)。
波斯王塞鲁士元年,耶和华为要应验藉耶利米口所说的话,就激动波斯王塞鲁士的心,使他下诏通告全国说:耶和华天上的神已将天下万国赐给我,又嘱咐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祂建造殿宇。在你们中间凡作祂子民的,可以上犹大的耶路撒冷重建神的殿。其余的人要为耶路撒冷神的殿甘心献上礼物。塞鲁士王也将耶和华殿的器皿拿出来,这器皿是以前的王从耶路撒冷掠来、放在自己神之庙中的(拉一1-7)。表面上,圣殿的器皿变成敌人的「掳物」,这是一件不荣耀神的事。事实上,这件事有神的美意,使圣殿的器皿能被完整保存下来,最后又归回重建的圣殿中。
结语
诗人作诗说:「首领无故地逼迫我,但我的心畏惧祢的言语。我喜爱祢的话,好像人得了许多掳物」(诗一一九161-162)。虽然仇敌无故地逼迫,但诗人不再愤怒,这是因为「神的话语」。他相信神的应许一定会实现,祂会保守与眷顾遭难的人。诗人喜爱「神的话语」,如同得了许多「掳物」一样,可以使人的肉体快乐(赛九3)。事实上,「神的话语」是属灵的,如同活水般,能永远满足人的心灵(约四14),所以更胜过许多的「掳物」(诗一一九72)。
信徒活在世上,并不羡慕「掳物」,所以没有尽力去追求许多「掳物」来满足肉体。我们更仰望「神的话语」,因而能时时与神亲近。虽然随着年纪变老,我们的外体会渐渐毁坏,但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我们在世上会遭受苦楚,这些都是至暂至轻的;将来我们能进入天国,那是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所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四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