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智慧的运用

一、运用智慧的原则(19)

「我亲爱的弟兄们,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但你们各人要快快的听,慢慢的说,慢慢的动怒。」

1.我亲爱的弟兄们,这是你们所知道的(19a):

作者提醒读者上述提过的,在试炼中如何以智慧去面对它,如何看明神试炼人的用意,但千万不要落入魔鬼的试探中,因此「如何运用智慧面对试探或试炼」,下文是作者提出具体的说明。

我亲爱的弟兄们:

雅各发自内心诚恳地盼望同灵有智慧去面对试炼或试探,因为神的恩典够用,牧者为父的心由此表明出来(林前四15)。

教会中虽然有些不肖分子,但毕竟是自己的弟兄,牧者应以情如手足的爱心挽回他们,没有成见,也没有偏心。

这是你们所知道的:

指下文「要快快听,慢慢说,慢慢动怒。」这是面对试探的重要法则,虽然是老生常谈,却是常被忽略,因而在试探中常遭挫败。

由此可见,重要的真理,当不厌其烦的提醒,并且活用在生活中。

智慧的话应当言传,神的话就是智慧的话,经过人的验证,流传万代;我们当像雅各亲身经历智能的价值,并且指示后世的人(诗七十一18)。

2.但你们各人要快快听(19b):

有一句话说:「人有两个耳,一个舌,所以应当多听少说。」如同婴儿学讲话前要多听。「多听」就是不断的学习,唯有谦卑学习,才能不断的成长。尤其在试炼中的人更要学习「快快听」(启二7、11、17、29;太十一15),听了之后要去「仔细的思考,分辨是非」,再采取行动。

通道是从听道而来的(罗十14、15),吕底亚成为一位真信主的人,就是她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徒十六14)。

急躁或自以为是的人,常不愿快快听,他不但忽略别人的感受,又常作错误的判断或教导。有一位太太与先生去逛街,太太看到摊贩卖的西瓜很甜,想买它,先生立即阻止说:「那一定很贵,不要买。」他也不问一问价格,听一听要多少钱,因此令他的妻子非常扫兴。

平常我们听到不少批评、论断,都是没有「快快听」,作正确的思考与判断,结果发生许多不愉快的事。

3.慢慢说(19c):

谨守口的得保生命(箴十三3)。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语暴戾,触动怒气(箴十五1),这些教训都提醒我们言语的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慢慢说」,也就是经过思考如何说出良言、实言,就不致于犯错(箴廿九20),言语急躁,不如愚昧人;我们应该避免陷入争论之中(箴十七27)。

罗波安王口出妄言,而丧失大半江山(王上十二8~20),拿八狂言,污辱戴维,差点丧命,幸好拿八之妻亚比该一番柔和应对得体的话,化解了杀身之祸(撒上廿五10~11)。以斯帖为救同胞,伺机而言,拯救了同胞(斯七3、4)。

总而言之,「慢慢说」就是在说话之前,应查明真相,并且要说造就人的话,尤其在教会里,人际关系复杂,更应谨慎言语。

4.慢慢动怒(19d):

怒气易变成怨恨,无法使人的灵魂回转,怒气也会变成惯常的冲突,遭致顽梗的对抗;鼓励的言词比忿怒的言词更能达到使人灵魂回转的目的,诚如「箴十六32」说:「不轻易发怒的,强如取城。」反之,易怒则易关上心门,把真理排拒于心门外(传七9)。要「慢慢动怒」,唯有先学「慢慢说」,语调放慢,怒气较易消失,但是更重要的,还是靠圣灵治死情欲,以做到下列几点:

不轻易发怒(箴十九11):

当有见识,经过思考,就不易发怒,会有宽恕人的心。

建设性发怒(雅一20):

当思考发怒能成就神的义吗?否则发怒只显愚妄(箴十四29)。

征服怒气(林前二8):

发怒时先闭嘴再祷告,「退一步天高地广,忍一时心平气和」,才不致给魔鬼留地步(弗四26~27),否则因怒而恨,易导致杀人,酿成不可收拾的悲剧。

二、运用智慧的目的(20~21)

1.为成就神的义(20)

「因为人的怒气并不成就神的义。」

人的怒气:

常出于血气,败坏灵性(加五21;弗四26)。该隐发怒是因嫉妒弟弟埃布尔的献祭蒙神悦纳,结果一怒而杀人。

雅各也提醒信徒,人会争战斗殴,都是从百体中战斗私欲来的(雅四1)。

在生活中,男人易忿怒与争论,保罗劝弟兄们多举起圣洁的手,随处祷告(提前二8)。

不能成就神的义:

不合理的怒气,常出于人的血气,无法叫人生活变得更好,不能合于神公义的要求。唯有温柔的心,才能帮助人满足神的要求。

怒气易破坏一个人的灵命而经不起考验。因此圣经说:「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弗四26)。乔纳的怒气即为一例(拿四11),他不能接纳尼尼微人的悔改,甚至于幸灾乐祸,却忽略了那不能分辨左右手,十二万多无辜的小孩,更可怕的是他轻看了神的怜悯及公义!

在教会里,当注意魔鬼的分化,牠让我们易怒,造成同工的不同心,如此无法满足神的公义,叫神的工受阻;因此面对不同心的时候,不可凭血气而行,而是靠神攻破魔鬼的计谋,把人的心意夺回,使大家都能顺服基督,才不致绊倒未信的人(林后十3~5),福音才能广传,彰显神的公义。

2.为拯救人的灵魂(21)

「所以你们要脱去一切的污秽和盈余的邪恶,存温柔的心领受那所栽种的道,就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

(1)所以你们要脱去一切的污秽和盈余的邪恶(21a):

「脱去一切的污秽」:

「污秽」(ruparia)描述使衣服或身体肮脏的污泥,也就是指人外面的罪行,它会遮掩人的眼,堆积人的耳,使人们不愿看神的作为,不愿听神的话,这一切都要除掉,才是真正重生的人(彼前二1~2;罗十三12)。

当代的信徒轻忽了谨慎言语,也忽略了看顾患难中的孤儿寡妇,甚至于亏欠工人的工钱(雅一26~27,五4),这一切外在的罪行是触动怒气的诱因,因此雅各劝勉信徒要脱去一切的污秽,才不会引起争端。

现今教会中,易引起争端的,莫过于言语不慎、钱财处理不当,引来最大的纷争,成为教会中的污点,我们应善用「快快听、慢慢说、慢慢动怒」的方法,脱掉一切的污秽。

「脱去盈余的邪恶」:

「邪恶」(perisseia)指恶毒的瘤,会致人于死的地步,在此指存在心里面的恶念。存有恶念的人,总是看别人的错,它阻碍我们去领受属灵的福气,这一切都必除去(弗四31)。我们须常自省悔改,靠圣灵治死内心的邪恶。「盈余的邪恶」:指花样众多的邪恶意念,如恼恨、不满、怀疑等不好的动机,教会中才会引发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这是阻碍教会发展的重大因素。

因此我们不但要谨慎外在的行为,也应不断省察内心的意念,假如我们能如此的灵修,就有耶稣基督在我们内心(林后十三5),我们的灵命必能刚强,胜过一切的试探,让我们的灵命得以保守,不受侵害。

(2)存温柔的心领受那所栽种的道(21b):

「温柔」(prautes):

就是能够控制感情的冲动,谦卑、顺服又可造就的心。

人的心通常硬得像石头一般,不容易照神的话去行,甚至于无法谦卑自省,争端通常因此而引发。若要软化心肠,真的要像先知用心地在神的面前祷告,求主赐我们受教的舌头,知道怎样用言语扶助疲乏的人;求主每早晨题醒我的耳朵,使我能听,像受教者一样(赛五十4)。因此我们应常在神面前「快快听」神的教导。

新约时代,神又赐下圣灵,能够软化我们的心肠;我们当效法保罗,为教会软弱的弟兄,「存心温柔」,如同母亲乳养自己的孩子(帖前二7)。今日教会信徒的流失率不断增加,我们更当存温柔的心,把他们挽回过来(雅五19~20)。

「领受那所栽种的道」:

指撒在心里的道,要领受并且实践出来(太十三1~8)。

如何栽种神的道在内心?路加指出庇哩亚人贤于帖撒罗尼迦教会的人,是因为他们不只听道,还用心地天天查考真道,要晓得这道是与不是(徒十七11),足见要栽种道理,必须听道、读经与查经。

今日的教会重视讲道与听道,但是对于读经与查经的推动实在有待加强。推展读经运动或提倡查经风气的过程,颇多困难,只要有心,就可突破难题。

「领受」所栽种的道,就是能消化(理解)道理的正意(提后二15),并且活用在生活中。「快快听」就是栽种道理的良法,「慢慢说,慢慢动怒」就是领受道理的表现,能够造就自己,又造就了别人,同时也荣耀了神!这是智慧运用得当的好处。

(3)就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21c):

「救」(sozo):

指「保守、完全与使生存」之意,强调在患难、试探或试炼之中,应重视保守自己的灵命,最后达到完全的地步(雅一4)。

「道」:

是神的话语,是生命的粮,能让人灵修长大成熟,以致得救(约五39;犹20)。

神的道有其特色:

A.全备的道:不遵行者,在得救上无分(太十21)。

B.绝对的道:不可增减(加一8),否则会被咒诅,与救恩隔绝。

C.圣洁的道:使人生命更新,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与是非观,使易怒的人改变心性(路九56)。

三、运用智慧的重要(22~25)

1.不欺哄自己(22~24)

「只是你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

(1)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22)。

「行道」(poieetai):

有「行事者、做事的人」之意,也可译为「诗者」(英文的poets就是取自此字),那就是说诗者通常会把他的心思、意念、感情,完全表达在他的诗词上。由此可知「行道」就是把所听的道,经过理解之后,完全实践在生活中,成为美好的见证。

从上文可知,在行道之前一定要学会「快快听」,尤其面对患难的时刻,就要分辨是出于恶者的试探?或是来自神的试炼?然后采取正确的行动,把真理表明出来。

雅各要他们分辨「不勒住舌头,还自以为虔诚」就是陷入恶者的诡计中,唯有约束自己的舌头,才是「虔诚」的表现,而不是「虚假」的。

另外,对于教会中的孤儿寡妇落在患难中,我们知道了之后,该如何看顾他们,才能利己益人?这对于我们的灵性是一种试验,通得过这样的试验,就能把所认识的真理活用在生活中(徒六1~3)。

「行道」更重要的是为见证基督,我们知道基督的道理很好,但需要有品格高洁的人去传扬;如同茶不但要好,而且也要用干净的杯子来盛它;若是茶杯脏臭,纵然盛了香喷喷的茶,也没人敢喝。因此要为主见证,就要实行自己所宣讲的真理,这正是雅各所强调的重点。

「听道」(akroatai):

有「旁听生」之意,他与正式生不一样之处,就是没有资格参加考试及领取文凭。同样地,单单只有听道,没有经过行道的考验,仍然不配作为基督的门徒,将来更无法领受天国的奖赏。

雅各强调「不要单单听道」,若只是听道,只不过堆积了一些未经验证的死知识。有些人遇到事情愁眉苦脸,不知如何是好。主耶稣的门徒在主受难之后常带着愁容,主耶稣向他们显现,对他们说:「无知的人哪,先知所说的一切话,你们的心,信得太迟钝了。基督这样受害,又进入他的荣耀,岂不是应当的么?」于是从摩西和众先知起,凡经上所指着自己的话,都给他们讲解明白了,结果门徒眼睛一亮,认出主来,心里火热,开始向人见证主的复活(路廿四13~35)。

「听道」要有圣灵帮助,不但要听得明白,并且有火热的心去实践,所听的道才有益处。

教会要发展,每一个人不可只会单单听道,应重视如何行道,这是教会发展的关键。可惜的是,不少人重视圣经的学习,但是对于活用圣经的实践课程,例如基督化家庭的建立,基督教的伦理、布道实务、教会增长实务……等,通常被忽视了,这是我们不可不注意的!

「自己欺哄自己」:

「欺哄」是指计算错误的意思。假如你以为听了道理,满有属灵知识,以此自满,以为比别人更认识主,而起了自义的心,却不知行道的重要,是最没有智慧的作法,这便是计算错误,不但损己又害人。

自己欺哄自己的事,自己常不自知,却是经常的发生。尤其讲道的人下了讲台,通常会听到不少的掌声及赞美,就自以为讲的不错,却不知在这个含蓄的社会里,要听到真诚的劝勉,实在不易。同样的道理,或许我们饱学圣经的知识,在人品上不一定高人一等,我们常被一些奉承的话所迷惑,而不知道许多的时候常是知而未行。除非我们是一位肯用心反省的人,否则常被生活的各种假相所欺哄了(耶七3、4;徒十二22~23)。

(2)因为听道而不行的,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23~24)。

听道而不行道是自欺欺人。正如耕田后而不撒种是一样的愚拙。在雅各书里,我们看到雅各痛责教会中那些听道而不行道的人,危害了教会的和谐,也使基督的福音受损。在此他以照镜子为喻,说明人不要在信仰上自欺。

「镜子」(23a):

比喻神的道理或圣经(林前十三12),作为灵修的依据。

人要一生忠心事主,始终不渝,实在不易,除非他要勇于面对自己,常常不断照镜,看清自己的软弱,并且有勇气不断革新自己,否则一切的理论都成为空谈,五分钟热度一过,就故态复萌。

「人对着镜子看自己」(23b):

「人」原文是「男人」。男人照镜子通常都不留心去看,在镜前梳头,总是马马虎虎梳完便算了。如果以此比喻听道,我们不要学男人照镜,要学女人照镜,加倍仔细,并且懂得去修饰自己。因此我们不要单听道,还要记下来,反复思想,力求改进,直到去掉缺点。

「本来的面目」(23c):

指人软弱的真相。

通常未信主前的面目可憎,因行在罪恶之中;信主之后圣灵的更新,面目应有所改变,但是由于人仍然带有肉体的情欲,易受恶者的试探(加五16~24;彼前五8),若自以为完美无缺,那是自欺(约壹一8);因此常听道、读经,自我省察(诗一一九147~148;路一29),就是为了了解自己灵性的真相,明白自己还有那些缺点,作为改进的目标。

能够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才有成长的机会,追求更美好的人生(腓三1~14)。

「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24):

听道而不行道,就如同照镜子,看见、走后,忘了自己相貌的缺点,不知改进,那么听道就无益,这样的信仰如同沙土上的房子,经不起考验(太七26~27)。

人在成长上最大障碍是不承认镜中的自我,或不专心看清镜中的自我,以致自我陶醉,不知自己的缺点,反而要求别人太多,自大狂傲。

年轻人在选择婚姻的对象,常患了无自知之明的毛病,忘了自己的缺点,却不断挑剔别人,因此误了婚姻的良机。

人要认识自己,除了常听道之外,要懂得自省,并且平常准备笔与纸,随时记下自己的缺点,作为灵修的目标,直到除去缺点,活出真理才是真正的成长。

行道者本身能为真理作最好的批注!

2.必然蒙福(25)

「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1)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

「详细察看」(parakupto):

有弯腰、曲身,察看之意,也就是全神贯注的凝视并思想之(彼前一12)。它提醒信徒读经,不但要「读过」,还要「读懂」,更要「读活」了,才有益灵性的成长。诗人说:「昼夜思想神的律法」,始能让我们知道,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这是行道之前应有的态度(诗一1~2)。

但以理详细察看耶利米的预言之后,积极采取行动,为同胞的归国代祷(但九2);同理,当我们看了末世的兆头(太廿四14),也应当明白当采取何种行动,为神国发展而努力。

「全备的律法」(nomontelion):

是神启示的律法,不可能再有更好的律法,因为它藉由耶稣基督身上完成了,基督徒的生活以耶稣的教训作为生活的指南,使人又轻易又轻省地去成全旧约律法的要求(耶卅一31~34;太五17,十一28)。所以基督的福音又称为全备的律法。

现今有些人称呼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太七21),由于神的律法全备,不可增加,也不可删减,更不可断章取义,在行为上才不会有偏差(加一8;启廿二18、19)。

「使人自由的律法」:

顺从基督的福音,才有真自由(加五1)。我们信了耶稣以后,不用遵守旧约束缚人的典章、律例,的确已经得到许多的自由(西二13~16);同时也不再受律法的控告,因基督的宝血不断洁净人的罪,并且圣灵叫我们胜过情欲所引起的罪,使人能顺服真理而行,这就是真自由(约八31~32、36;林后三17)。例如常存主的话,就有「不忧愁的自由」(约十六33、22),「不恨人的自由」(约壹三14、15),「不受恶习捆绑的自由」(林后三17),「行善的自由」(加五25),这就是使人自由的律法带来的好处。

(2)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本段的意思是教导我们要用心查考神的话,天天读经,天天祷告,这样就不会听过就忘了,反而把主的道深藏在心里面(诗一一九11),并且用心实现所听的道,体会行道的乐趣与福气,例如被主视为朋友(约十五14),甚至被视为属灵的兄弟(可三35;来二11)、享有属灵亲情(路十一18)、得到天国的福气(太五19;路十二43~44、47)。

雅各在本章一开始就强调,患难是一种试炼,要试验弟兄姊妹是否有纯正的信心,把所领受栽种在心里的生命之道实践出来;若是经常详细察看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自由的生命之道,就知道自己是否已通过考验;凡通过考验的,不但成全完备,毫无缺欠,更可以欢喜地把自己如同初熟的果子献给神,必然蒙神悦纳,并且也能领受「生命的冠冕」,这就是雅各所说的「凡行道的人」,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蒙福。主赐人的智慧,人若好好的运用智慧在行道上,不但不欺哄自己,反蒙主赐福。

四、听道与行道的关系(26~27)

1.听道而不行道之例(26)

「若有人自以为虔诚,却不勒住他的舌头,反欺哄自己的心,这人的虔诚是虚的。」

在我们生活环境的周遭处处都有灵修的镜子,例如:圣经的教训、历史的教训、他人的经历等,若是平日常常照镜子,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此提及有人听道而不行道,就是不懂照镜子的用意,常会吃很大的亏!

「若有人自以为虔诚」:

「虔诚」(threskos)指参与外在的宗教活动。有人以为参与礼拜或热心于教会的活动就是非常爱神(赛一10~20)。这是虔诚的假相。

教会中常会有这种虔诚的假相,是因为在热心上缺乏见识(腓一9),因此雅各以书信来教导,破除各种假相,今天教会理当用心强化真理的教导,才能让信徒看清自己本来的面目,知道如何悔改而成长。

「却不勒住他的舌头」:

指自以为虔诚的人,常夸耀自己事奉是如何热心;但是言行不一,却是他人格的致命伤(雅三6~10)。

在教会里,常可看见人们话说得多,做得却少的现象,这样的人无法建立起属灵的权柄,在教会里就不具影响力。

教会的软弱,不是人才缺乏,而是缺乏有属灵影响力的人。

「反欺哄自己的心」:

指无自知之明的人,常欺哄自己;如同人照了镜子,却不注意脸上的污点,就是欺哄自己;同理,人听了道理,知道要谨慎言语,但是他仍然口不择言,这就是自欺了!

假如我们不用心学「快快听」的工夫,很难明白自己听了道,到底行了多少?

祭司及利未人都是熟悉爱心与怜悯之道,但是看到自己的同胞受了伤,仍生不出怜悯之心,不伸出援手,反而外族人撒玛利亚人动了慈心,救助受伤的人;这幕情景对于祭司及利未人的人格,真是一大讽刺,因为他们欺哄了自己(路十30~37)。

「这人的虔诚是虚的」:

表示这人并没有达到「爱神爱人」的目的。「虚的」(matarios)指「徒然」、「没有达到目的」、「没有果效」之意。

因此我们当常自省:对得起神吗?对得起他人吗?对得起自己吗?

教会里有许多人的虔诚是虚的,虽然表面热心,我们称之为假相,例如:有的人以人的经验代替神意来从事圣工;有的自以为有爱心去体贴他人,往往出于人意而非神意,这些人的行为是虚假的虔诚。我们当以此为鉴戒。

2.听道而又行道之例(27)

「在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成功绝不是侥幸而得,而是懂得在行道上付出代价,就能在他所行的事上得福,所谓「牺牲享受,享受牺牲」,就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在本节强调不但要行出所听过的道理,还要做到「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

「在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

本节之「虔诚」(Threskoe)是指信心与行为合一的表现。本句强调神是我们的父亲,我们应体会父亲的心意,要明白献给神最好的礼物就是对穷人的事奉,使他们身心都得主宝血的洁净,以领受丰盛的恩典,这是「清洁」的事奉。同时我们的事奉,内心动机要纯正,这就是「无玷污」的虔诚。

「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

雅各强调神是我们的父,神更是孤儿的父,寡妇的伸冤者(申十18),我们若逃避责任,没有让他们同享基督的恩典,一切的敬拜都归于空(亚七8~10;弥六6~8)。因此我们当重视患难中的孤儿寡妇,让他们灵肉都得照顾。

「并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我们不能离开世界独居,但也不能与世界妥协(约壹二15),应保持内心的纯真与圣洁。

有史以来,许多人一直想要以外在的礼仪与敬拜,代替自己的牺牲与事奉。我们若要做到虔诚的事奉,就当以清洁没有玷污的心,去爱同胞,不从人的情欲,只从神的旨意,过虔诚的生活。

虽然这个世界充满忙乱,人被物欲所迷,视金钱胜于一切,品格、操守似乎变得一文不值,生活中缺乏思考,只顾眼前得失,不管将来的结局,这种人通常为所欲为,想做就做,我们处在这样短视近利的环境之下,岂不更应慎重思考,我们的生活合乎真道吗?我们若能「快快听」圣经怎么说,并且用心地实践神的话,这就是智慧的生活!

(0)
上一篇 2020年8月11日
下一篇 2020年8月11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