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东正教的圣餐观

「餐」一词,在英文有「主的晚餐」(Lord’s Supper)、「祝谢餐」(Eucharist)、「圣餐」(Holy Communion)、「圣礼」(Sacrament)等说法。”Lord’s Supper”一语,乃由哥林多前书十一章20节那段经文而来,表示圣餐是属乎主的,各人当特别慎重。”Eucharist”一词,则来自希腊文「感谢」(eucharito),因为圣餐是祝谢后才分给各人的。”Communion”含有交通、共同等意义,在哥林多前书十章16节译作「同领」,因为参与圣餐礼是一种属灵的团契。”Sacrament”系由拉丁文”Sacramentum”转来,意思是宣誓、秘迹、奥秘等,因为圣餐是神人之间的契约,也是一种极其奥秘的事迹。

在教会历史上,圣餐是惹起争论最多且最厉害的教义之一,路德(Luther)与慈运理(Zwingli),只因对「这是」(太二十六26、28)二字的观点互异而分道扬镳,彼此著书论战,各不相让,是一个很显著而有趣的例子。

圣餐观的论战,因多涉及哲学问题,以致原为单纯的真理反而变成复杂深奥的学问,使一般人对它的概念异常模糊,殊属可惜。为要解决这难题,我们最好拋弃破坏我们信心的哲学理论,回到圣经里去,看圣经究竟如何叙述它;这是最安全的路线,也是最聪明的办法。

兹为使读者们在最短时间内能明了各教派的圣餐观而计,笔者想在此简介几种类型,并一一予以更正,以兼收明白本会纯正的信仰立场之效。

再者,笔者为编写本篇,曾翻阅过几本参考书籍,顺便列后,以资参考:

一、喜渥恩选译《信条学》,信义宗联合出版部发行(文中简称《信》书)。

二、毕允国着《圣餐之信仰与实施》,道声出版社发行(文中简称《圣》书)。

三、H.E.Jacobs着《教义神学》(下册),信义宗联合出版部印行(文中简称《教》书)。

四、丁良才着《罗马教内幕》,基督教改革主义信仰翻译社发行(文中简称《罗》书)。

五、林亨理译《圣经百科全书》,上海商务印书馆承印(文中简称《百》书)。

六、史特朗着《系统神学》,浸信会出版部发行(文中简称《系》书)。

七、加尔文着《基督教要义》(下册),基督教辅侨出版社发行(文中简称《基》书)。

八、高木壬太郎着《基督教大辞典》,东京警醒社书店发行(文中简称《大》书)。

所谓「东正教」,就是希腊正统教会(Greek Orthodox Church),因誓不承认罗马城的教皇制度,于主后1054年与西方罗马教分裂;又因遍传欧人所视为东方的小亚细亚、叙利亚、俄罗斯、埃及、希腊诸地,所以也叫做东方教会。资料来源:《信》书45~46页。

关于东正教的圣餐观,因资料不多,笔者所知甚少,只能提出几点如下:

第一节 材料

用有酵饼、红色酒、水。谓此三者,乃纪念耶稣当日水血涌出之状(约十九34)。

资料来源:《信》书55页。

更正:圣餐是在逾越节的筵席上设立的,那筵席上所用的是无酵饼,并且严禁绝对不得吃有酵之饼(太二十六17~28;出十二8、15~20)。原来酵代表邪恶(林前五7~8),我们的主既是圣洁无罪的主,我们岂可用有酵饼呢?酒也是有酵的东西,圣经所记载的是「葡萄汁」(太二十六29),而不是葡萄酒;因为一切有酵的东西都必须除净,才能迎接逾越节(出十二15~20)。

水是凭着人意添上去的,圣经清楚给我们看出,主当日设立圣餐时,只祝谢饼和葡萄汁而已(太二十六26~29),并没有用水。所谓「饼、酒、水三者,为纪念耶稣当日水血涌出之状」,乃属无稽之谈;因为此事是要指示我们明白救恩的泉源(约十九34;约壹五6~8),完全与圣餐无关。

葡萄汁也未必非用红色不可,因为葡萄有红白两种,且圣经也未加以限制。

第二节 领法

当颁给圣餐时,将三物(饼、酒、水)混合后,搅之一匙。

资料来源:《信》书55页。

更正:饼和葡萄汁(不是酒)当分开领受,不得混合为一匙。因为主先拿起饼来祝福,擘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然后,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喝这个」(太二十六26~27)。

第三节 限制

一般信徒也可以同领饼酒,不像罗马教只给饼不给酒。受洗后的小孩子也可以领饼酒,乃以约翰福音六章53节为根据,认为小孩子也是人,自当同与此圣礼。

资料来源:《信》书55页;《大》书370页。

此点与本会相同。

第四节 奥秘

主张饼酒变肉变血之说,惟较罗马教规少宽,不跪拜饼酒。

资料来源:《信》书55页。

所谓「饼酒变肉变血」,大概与罗马教的「变质说」相同。「变质说」之主张和笔者的更正,请看118页倒数第十行至120页第九行。

(0)
上一篇 2020年8月11日
下一篇 2020年8月11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