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
爱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
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很不容易为爱下定义,因为这是一种表现多于描述的生命特质。
从来,爱是一件极简单又极困难的事。告诉别人:「我爱你。」是件简单的事;付出自己去爱别人,是件不简单的事。
壹、内容梗概
路得记是旧约圣经中一则美丽的故事,叙述一个破碎的家庭,如何因着彼此坚定不移的爱,以及对万爱之神的投靠,终于转厄为安,且成为以色列全家的祝福──他们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大卫,即出生于这个家庭。
第一章经文赏析
路得的决定:「我也往那里去。」
故事的开始是这样的:拿俄米带着两个儿妇──路得和俄珥巴,起身要从摩押地回到伯利恒。一个老寡妇带着两位小寡妇,怎样的一个场景呢﹖
「你们各人回娘家去吧﹗愿耶和华恩待你们,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她说。
「不然,我们必与你一同回你本国去。」她们说。
「我女儿们哪,不要这样,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她说。
可怜的拿俄米,此刻她是一无所有了,她满满的出去,空空的回来,这样孤苦无依的老妇,还有什么可眷恋呢?感人的是,「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按古代东方的观念,未婚或失去婚姻的女人是没有保障的,她们唯一得到安全、敬重与尊严的地方,就是丈夫的家中,只有在那里,她们才不会被轻视或伤害。明白这一切的代价,我们才会欣赏路得爱拿俄米的荣美。为着婆婆,她愿意接受一切,忍受一切﹗
于是拿俄米归来了──带着路得归来了﹗
第二章经文赏析
路得的响应:「容我拾取麦穗。」
因为生活的缘故,拿俄米只好让路得出到田野,拾取工人遗下的麦穗。舍己忘我、任劳任怨的路得愿意去做这卑下却是诚实的工作。
而波阿斯和路得在此刻美丽的相遇。
「女儿啊,听我说,不要往别人田里拾取麦穗,也不要离开这里,我已经吩咐仆人不可欺负你,你若渴了,就可以到器皿那里喝仆人打来的水。」波阿斯说。
「我既是外邦人,怎么蒙你的恩,这样顾恤我呢﹖」路得说。
「自从你丈夫死后,凡你向婆婆所行的,并你离开父母和本地到素不相识的民中,这些事人全都告诉我了。」他说。
「我虽然不及你的一个使女,你还用慈爱的话安慰我的心。」她说。
波阿斯对路得的仁慈,淡淡地洋溢在他们的对话中,这是一幅很美的景象。
第三章经文赏析
路得的要求:「求你遮盖我。」
故事渐渐开始高潮。此时,麦秋已过、收割亦完结了,路得与波阿斯不能再天天相见了。拿俄米在这个时候向路得吩咐了一个令我们吃惊的要求:「你要沐浴抹膏,换上衣服,下到场上,到他睡的时候,你看准他睡的地方,就进去掀开他脚上的被,躺卧在那里。」路得答应了。
相信此刻的路得一定是紧张又羞涩的,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你是谁﹖」他问。
「我是你的婢女路得,求你用你的衣襟遮盖我。」她说。
「女儿啊﹗你不要惧怕,凡你所说的,我必照着行,我必为你尽了本分,你只管躺到天亮。」他说。
事就这样成了。
由于波阿斯的爱心,路得终于拥有一个平安的归宿。
第四章经文赏析
路得的赏赐:「生子……俄备得。」
路得的最后是令人喜悦且放心的。
「你们今日作见证,凡属以利米勒和基连、玛伦的,我都从拿俄米手中置买了;又娶了玛伦的妻摩押女子路得为妻,好在死人的产业上存留他的名,你们今日可以作见证。」波阿斯说。
贰、参考资料
一、卷名的由来
路得记是以书中主要人物之一的摩押女子路得(Ruth)为书名。
二、时代背景
(一)「当士师秉政的时候……」本书一开头就明白指出这故事是发生在士师时代。根据士师记,在这四百五十年当中,以色列人曾有九次在信仰上堕落,七次被邻邦异族奴役,五次内战,共有十四位士师(领袖)兴起治理他们,可见这一段历史是败坏、混乱和羞辱的。
(二)士师记内并未明确地指出遭遇饥荒的事,但在一个动乱的时期,人们「所倚靠的粮食全行断绝」(诗一○五16),是一定会常发生的,此因非由天灾,必由人祸。所以以利米勒举家迁徙至摩押地,而后,旅居摩押地十年间,拿俄米的丈夫和儿子都先后死去,拿俄米听见伯利恒的饥荒已成过去,她丈夫的亲属都在那儿,她便决定回去。
三、作者
由于书中没有作者的署名,作者为谁无法确定,故有几种说法:
(一)依犹太传统,本书和士师记、撒母耳记上下都是撒母耳所作。在路得记第四章十七节、二十二节中提到耶西生大卫的话,而书末家谱中无所罗门之名,可见本书是在大卫时代写成的。要是写于大卫时,撒母耳有可能是其作者。
(二)有部分圣经学者认为是由先知以赛亚重写而成,因为根据圣经Fenton和Berkeley两个译本,代下第三十二章三十二节的原意是:「希西家其余的事和他的善行记于犹大、以色列诸王的历史、和亚摩斯的儿子先知以赛亚的默示书上。」
也许路得的故事在伯利恒口舌相传已久,后来才由一位才华出众的人写成这部感人至深的作品。
四、本书特色
(一)就史实论,本书为士师记之补编、为撒母耳记之导言;但就内容论则路得与两书性质截然不同。在士师记与撒母耳记内充满不法与战争的场面(士十七6,十八1,二十一25),但在路得记内没有刀光剑影和打击的镜头、听不到嘈杂喧嚣的人声,这一切都显得的异常寂静。读路得记,让我们知道,这里才是老百姓们过的实际生活。
(二)本书像是把我们带进了「爱的陈列所」,很突出的是,本书中所有的人物都是正面的角色,没有反派人物;他们都是些满有爱心的人,虽然他们的爱心性质不同,但是人人都有爱。在本书中,我们看见婆媳之爱、父母对儿女之爱、主仆之爱、男女之爱、夫妻之爱,更重要的是,神对人的爱。本书告诉我们,神如何看顾一个孤苦的老年寡妇,又如何以恩爱覆庇一个外邦的女子,且借着她将爱倾倒于整个以色列国,甚至广被全世界。
(三)本书表现「拣选」的真理,本书记述一个外邦摩押女子──路得,如何蒙拣选的经过。按申命记第二十三章三节所说:「亚扪人或是摩押人不可入耶和华的会。」可是从本书的史实、加上耶和华对亚伯拉罕的应许──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创二十二17),使我们知道,即使是在旧约时代,神也没有弃绝外邦人。更难得的是,神不仅拣选了路得,还给了她极大的祝福──成为大卫王的曾祖母,被尊为弥赛亚的祖先。
五、经文批注
(一)往田间去拾取麦穗(二2)
在申命记第二十四章十九至二十一节:在田间收割庄稼,若忘下一捆,不可回去再取,要留给寄居的与孤儿寡妇。反映出希伯来人社会照顾寡妇和贫苦无依者的一种制度。神眷顾她们的生路,让她们有拾取麦穗维生的机会。
(二)至近的亲属(二20)
「至近的亲属」是希伯来文goel的翻译。而希伯来人有关亲属或远亲的条例,在利未记二十五章、民数记三十五章、申命记十九章和二十五章均有记载。而goel亦可翻成「可代赎的亲人」,有这种亲属关系须负起双重责任:1.赎回她前夫的田地;2.娶她为妻,所生长子归在她前夫名下,承受已死的人所赎回的产业,初时只行于兄弟之间。后来,死着若无兄弟,最近的亲属也须负此责任。
(三)掀开他脚上的被,躺卧在那里(三4)
这样做会使那人因脚受冷醒来,而这位置表示卑微之意,因她是请愿人,她向波阿斯示意,表示愿意嫁给他。
(四)求你用你的衣襟遮盖我(三9)
依照当地以色列人的习俗,男子使用衣襟遮盖一个女子的举动,是表示愿意保护她,与她结婚的意思。在当地的婚礼中,新郎要用他的外袍盖在新娘的头上,表示一生一世要保护她。我们对此风俗认识不多,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不易接受。但从拿俄米的劝导和波阿斯对路得的接纳,还有最后神让二人结合,可以看出此事容神允许且祝福的。
(五)城门(四1)
是古代犹太人办重要事情及聚会的地方。城门地方宽大,是城市的生活中心。例如以色列王及犹大王在城门空地上坐上王座(王上二十二10;耶三十八7);作审判之用(撒下十五2;箴二十二22;申二十二15、24);与近亲赎地通婚也是在城门口由长老办理(申十五17)。
结语
路得记所描述的,是个恒久如斯、永古常新的故事。一开始,故事弥漫着忧郁与不幸,但是,因为「爱」的缘故,最后让整个故事充满光彩、灿亮和美丽。
你爱你的父母吗﹖你爱你的兄弟姊妹吗﹖你爱你团契中的每一个人吗﹖你知道神爱你吗﹖当你知道「爱是永不止息」,你就更能明白什么是爱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