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传道书——永恒的丰盈

引言

圣经中,没有任何一卷像传道书一样,千百年来一再地受到人们的争论与质疑。原因无他,只因在这短短十二章里,作者似乎表达了许多消极与沉闷的思想;近来更有学者对于本书的作者提出疑问,使这部本已不易理解的经卷,更显得神秘。不过,既然传道书列名圣经的六十六卷之中,其中必然包含了神所传达的信息。

传道书所透露的消极态度,其实也正是历来人们争执不休的原因。「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一2),彷佛全盘否定了人生数十载的辛劳;类似的说法尚且不止于此──「虚空」一词在传道书中出现多达三十二次,「日光之下」也出现达二十八次之多。这,是否表示传道书的思想,是悲观、消极而全无希望的?

其实,仔细读遍本卷就可明白,在传道书中神启示人们的,并非消极地选择逃避人生,而是积极寻求神,谨守祂的诫命,尽人所应尽的本分(十二13)。

壹、传道者是谁?

传道书之中并没有明确指出作者的名字,却用了「传道者」这样的名称。

究竟谁是传道者?作者为何不用本名,而使用如此不寻常的称呼?

从一章一节「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推测,作者应是所罗门。但有人反对此说,他们认为原文的用词与以色列王国当时惯用的风格不同,且内文提到的社会乱象,和所罗门王朝的全盛情形大相径庭,因此,反对传道书是所罗门所作的学者,主张本书是在希西家时期之后,由某位哲人托古人之名所作。

但一般仍同意本书是所罗门的作品。传道书中多次提到「追求智能」、「动大工程建造房舍」,且书中有多处和列王纪上共通的记载(注),显示作者是所罗门的可能性极高;再由一章一节的线索推断,作者不太可能是他人,因为圣经各卷或有匿名而作,但绝不容许盗用他人之名。因此,除了所罗门之外,可以说没有其它人符合条件了。

所罗门是圣经中的著名人物,他为何不像在箴言、雅歌一样,直接在书中署名,反而自称为「传道者」?合理的解释是,所罗门饱经世故,曾经是荣华富贵集一身的君王,晚年却不慎犯罪(王上十一1),自觉不配用本名所罗门(「平安」之意)自称,因而以「传道者」的身分,谆谆教导后世的人。

贰、内容简介

传道书不但不易解释,也不易作适当的分段。大致上,全书可分为引言(一1~11)、本论(一12~十一8)及结论(十一9~十二14)等三部分。

一般而言,传道书的议论是渐进式的。引言主要说明人生的虚空,而本论从各方面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最后在结论时归结到「敬畏神」的主旨。其中蕴含悲观色彩的引言和本论占了本书的大半,于是予人「传道书是消极沉闷的一部经卷」之联想;事实上,圣经上的任一字句,其出现绝非空穴来风,也不是一连串文字的堆砌,所以将传道书全卷前后连贯,可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集中在第十二章的结论部分,亦即强调敬畏神的重要。因此,初探传道书的读者,不妨先跳到最后一章读结论部分,再回头从首章读起,较容易掌握传道书的全貌,不致误认传道者为一愤世嫉俗的悲观主义者。

一、引言(一1~11)

本段开宗明义点出全卷议论的主题。第一节引述作者之身分后,随即宣告世人在日光之下的虚空:劳碌无益(一3)、人生短促(一4)、世事厌烦(一5~10)、终被遗忘(一11)。单由这十一节看,人生确是虚空而毫无价值,传道书全卷十二章的议论,就由此段对于不安定人生的描述出发。

二、本论(一12~十一8)

「虚空」一词在传道书出现了三十二次。所罗门眼见「日光之下」的各种虚空,用十余章的篇幅来作反复辩证。

(一)智能的虚空:

所罗门在以色列历史上以智能著称。在基遍献祭之后,得神赏赐智能(王上三1~15),借着神所赏赐的智能,他在治理国家方面更加顺利;然而,晚年的所罗门,竟认为智能也是虚空(一17~18)。古今多少平凡百姓,于今安在?坐拥浩瀚智能如所罗门者,于今安在(二16)?

(二)纵情享乐的虚空:

所罗门王朝的强盛为以色列空前仅有,拥有广博智能的所罗门却在晚年犯罪得罪神(王上十一1~8),当有一天他悔改后,发现他曾用心追求的享乐,其实也是虚空(二1)。人出生时空手来到世上,纵使他在世上如何劳碌,终究不能带走什么。欲望无穷,无法满足;财富无数,徒增烦恼(五10,六7~9)。

(三)追求目标的虚空:

「嗐!你们有话说:『今天明天我们要往某城里去,在那里住一年,做买卖得利。』其实明天如何,你们还不知道。」(雅四13~14),无人能掌管自己的生命(八8),明日,往往是那么不可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下万务都有定时(三1);现实与理想总有差距,一味追求目标,其实仍是虚空。

(四)报偿的虚空:

追求公平是千百年来人类的一大理想;然而绝对的公平根本不可能──世界上先天就存在了太多的不公平。善人屡遭欺害,加害于人者反享富贵(四1);义人遭遇的照恶人所行,恶人遭遇反照义人所行(八14)。这样的情形,只带给人无限的失望。

(五)劳碌与竞争的虚空:

成功不是偶然,除了各人的努力不懈外,还要有机会的配合(九11);可惜成功却经常招致他人的嫉妒。人常常为了求得更好的生活而辛勤劳碌,所得的果实,却归给未曾劳碌的人(二21),这么一来,劳碌所带给人的,也不过是无限的愁烦及忧虑。

于是,由所罗门对人生的观察与描述,显见他对自己一生的经历,只认为是一连串的虚空、捕风。十余章的篇幅,宛若所罗门的忏悔录。

「世人行动实系幻影。他们忙乱,真是枉然;积蓄财宝,不知将来有谁收取。」(诗三十九6)。

叁、结论(十一9~十二14)

本论一连串对人世间虚空的论证,差一点使人认为人生毫无指望,幸好本书用积极的思想来作为全书的结尾。作者劝年轻人,趁着尚未衰老之时,当记念主(十二1),更劝所有人敬畏神,谨守祂的诫命(十二13)。

这部分为前十一章的一连串疑问提出了解答:只有敬畏神,才能走出虚空,进入丰盈。

肆、矛盾思维的迷思

传道书的色彩是有点黯淡的。其中一些对人生的看法,看来悲观厌世,和圣经上其它地方的教训相抵触,于是也成为无神论者攻击的话柄。

多智能与知识的愁烦(一18)。

敬畏神者无人记念(二26,九2)。

享乐主义:人生的要求是吃喝享受(二10,三22,十一9)。

宿命论:善恶同报,人兽不分,死亡结束一切(三19~22,九2、10)。

行义与行恶不要过分(七16~17)。

活不如死,死不如活(九5)。

此处只是作者观察的结果,并非表示他同意这些观点;然而有时我们未能完全了解圣经的教训,以致于时常曲解了作者的本意。作者在对各种人生哲学论证之后,说明了这些观念不能满足人心;日光之下,一切都是虚空。

伍、永恒的丰盈

从约伯记到雅歌等五卷「智能书」,其中箴言的大部分、传道书及雅歌是所罗门的作品。雅歌为其年轻时所作,内容描写真诚的爱情;中年时他写了箴言,指出属天的真智能;传道书则是所罗门经历了一生,配合自己的经历,辩证世上的劳碌皆虚空,只有信靠日光之上的神才是人生唯一且永恒的丰盈。

所罗门早年滥用神恩,造成了其个人及以色列国的败落;后来他专心用智能探究万事,明了世上万事的虚空。但他也得到神的启示,找出一条不虚空的路,记录在传道书之中,告诫后人。

一、敬畏神、谨守诫命:

劝勉世人敬神、爱神,是作者撰述传道书的目的。神安排了世上一切事,目的是希望人在神面前存敬畏的心(三14,五7)。敬畏神,谨守诫命是人的本分(十二13),这样做的人,必然得到神所赏赐的福乐(七18,八12~13)。

二、享受劳碌所得的分:

尽管所罗门一再强调人生的虚空,却未曾否认劳碌的价值。神赐给人的福分,是享受劳碌所得的果实,不是强迫自己过着禁欲的痛苦日子(五18~19,八15);但也不是只顾追求无限制的享受,更不是及时行乐(二24~26,九7~10)。作为一个基督徒,对物质的享受应有节制(路十二29~31)。

三、行善喜乐、善恶有报:

人莫强如终身行善(三12);公义的神必然记念我们在世上的一切行为;恶人受罚,义人得赏赐(三17,十二14)。「当将你的粮食撒在水面(为善不求报答),因为日久必能得着。」(十一1)。

四、为主传道、竭力作工:

传道书没有直接提到这点,却间接教导我们传福音应有的态度:「早晨要撒你的种,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为你不知道哪一样发旺。」(十一6),保罗也曾叮咛提摩太:「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提后四2)。

陆、后记

「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三11),正因人心里「永生」的观念,使人们无论如何劳碌,都不免感到虚空!不过,一旦人知道切切寻求神,知道世界上人无法理解的一切安排,都有神的旨意,生命自然活得丰富。人们为了逃避虚空,一味投入无尽的劳碌当中,却未曾停下来认真思索:生命的价值与永恒的意义又是为了什么呢?

以下,谨将传道书作大略的分段,以为阅读时的参考。

一、引言(一1~11)

二、本论

(一)个人经历的主观辩证

追求学术知识的虚空(一12~18)

追求属世娱乐的虚空(二1~17)

追求劳碌工作的虚空(二18~23)

一切皆出自神的虚空(二24~26)

(二)个人观察的客观辩证

1.神的计画:

万物有定时(第三章)

社会之不公平(第四章)

财富带来祸害(第五章)

2.计画的实现:

寿命之短促(第六章)

智能的缺憾(第七、八章)

3.虚空与丰盈:

义与不义之结局(第九章)

掌权者之愚昧(第十章)

不确定的未来(十一1~8)

三、结论(十一9~十二14)

<注>C.D.Ginsburg

列出传道书与列王纪上共通处对照

(1)
上一篇 2020年8月14日
下一篇 2020年8月14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