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有人说,耶利米是叛国贼,当外敌入侵,他鼓励大家投降;也有人说,耶利米是渎神者,他说圣殿是贼窝,圣城会被掳掠;又有人说,耶利米是神经病,他不结婚,常常说奇怪的话,做奇怪的事。
这就是众人眼中的耶利米。
耶利米伫立于风雨飘摇的犹大末期,在昏暗的暮色中,见证神的公义与审判,恩典与慈爱。他的信息,虽被当代人弃如敝蹝,却成为被掳犹太人珍藏守候的盼望。
壹、耶利米书的背景
为了方便了解,绘一简单图如下:
其中,有五件事情是了解耶利米书的关键所在:
一、约西亚的宗教改革:
这事件在耶利米书中呈现两条进路发展。首先,改革是一个新的契机,是犹大重新与神建立关系的途径,也是犹大国运的十字路口;其次,由于改革未能深入人心,导致另一种形式的信仰危机,人们持守着错误的敬拜观念,反而更加远离神。(参考:王下二十二~二十三章;代下三十四~三十五章)
二、巴比伦兴起:
虽然耶利米不断宣告巴比伦的统治是神的旨意,但是犹大的领导阶层始终不愿面对现实,结果徒然遭受许多无谓的兵灾。被耶利米描述为「耶和华手中的金杯」(五十一17)的巴比伦,可说是历史上的奇迹,其存在之短暂(仅约八十八年,626~~539BC),及其在战争上的伟业和文化上的瑰丽遗产,实在不成比例,这更加让人看清神在历史中的作为。
三、约雅敬作王:
约雅敬是个刚愎自用、又极度重视个人享乐的统治者,他烧毁耶利米的书卷,杀害先知乌利亚,并且恢复偶像崇拜;相对的,耶利米此时的信息异常严厉。(参考:王下二十三35~二十四7;耶三十六)
四、西底家作王:
西底家性格柔弱,对巴比伦要战要降始终拿不定主意,对耶利米的忠告也犹豫不决,此时亡国已迫在眉梢,但耶利米的口气却不再恐怖,反而充满安慰、充满希望。(参考:王下二十四18~二十五7;耶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三十三)
五、余民下埃及:
既然神定意要将埃及交在巴比伦手中,下埃及等于是抗拒神的旨意,且多遭无谓之苦,因此耶利米极力劝阻余民下埃及。(参考:耶四十二~四十四章)
贰、耶利米书的内容
一、耶利米蒙召(一4~19)
「主耶和华啊,我不知怎样说,因为我是年幼的。」这是耶利米对神呼召的反应,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位先知的个性。首先,他绝不掩饰自己的软弱,易言之,他对神极其诚实,极其坦荡,他向神直言无讳,甚至让人觉得他「咄咄逼神」。其次,他在自己的软弱、自己的个性中,留下神改变他的空间,这是一种信心的表现,他跟神理论,但不论断神。最后,耶利米是一个敏感的人,在这里,他对「使命」与「责任」敏感,所以不轻易答应;后来,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对百姓的罪恶以及人民的痛苦也非常敏感,因此他的信息才能如此有血有肉地牵系住他的时代。
针对耶利米的退缩,神保证了两件事:首先,神要与他同在。不错,这任务是艰难的、危险的,但是神的同在就是最坚固的堡垒。其次,神借着杏树枝的异象告诉耶利米,神借着他口所说的话不论如何遭人轻看、怀疑、甚至仇视,只要时机一到,就必成就。
最后,我们来看看耶利米承担的使命:神要藉他「施行拔出、拆毁、毁坏、倾覆,又要建立、栽植。」他要宣告神的审判,因此成为人们的眼中钉,然而他还要宣告灾难后的重建,而成为被掳之民所拥抱的唯一希望。
二、对犹大与耶路撒冷的预言(二~二十九)
(一)犹大的罪
「因为我的百姓做了两件恶事,就是离弃我这活水的泉源,为自己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二13)
耶利米一开口就指控犹大犯罪。犹大所犯的罪,说起来很简单,不过一句话:「悖离真神。」神与犹大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出埃及事件(或者更远):那时,神恩待他们,他们也乐意跟随真神,神就是他们的荣耀,是一切福乐的来源;先知用「幼年的恩爱、婚姻的爱情」来描述这段与神同行的日子。
神是圣洁的,而人是残缺的,所以神对人的呼召与拣选也包含提升人品格的要求,易言之,神要求跟随祂的人必须是圣洁的、公义的。然而,犹大却自甘堕落,不愿提升自己,而以三种不同的方式悖离真神。
第一种方式,是扭曲敬拜的本质,徒务信仰的形式与外表,而忽略了内心的敬虔与生活的成圣。他们认为只要圣殿还在,献祭依然,就算对得起神了;他们平日多行不义,直到献祭的日子才聚集在圣殿中做做样子,遂使圣殿成为藏污纳垢的「贼窝」。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滋养下,「假先知」与「酒肉祭司」应运而生,给予人虚假的安慰,结果造成错误的循环,愈陷愈深,终究无法自拔。他们不明白,神圣的地点、神圣的日子、神圣的敬拜,有一个先决条件,即是「听从神的话」,如果欠缺这层属灵的联系,任何仪式都将成为「灵命的鸦片」。
第二种方式,则是寻求真神的替代品,以假神替代真神。假神是什么﹖它能给人什么﹖简单的说,假神什么也不是,所以它不能给人什么。耶利米说:「我们列祖所承受的不过是虚假,是虚空无益之物。」(十六19),假神非但不能帮助人,反而会拖累人,不能提升人的品格,反而让人堕落、败坏。
最后一种方式是倚靠自己。想借着自己的智能与力量来解决一切的难题,因此人际间的阴谋、诡诈,宗教上的虚伪、自义,以及国际间的合纵、连横,完全忽略了神的存在。当然,以上三种方式其实是牵缠纠葛的──它们都牵引犹大走向神的审判。
(二)神的审判
「耶和华说:你们怎么不惧怕我呢﹖」(五22)
罪导致神的审判,这是西乃之约严厉的一面,也是神公义的表现。宣告审判之前,耶利米尚存着一丝希望,于是他在街头找义人,结果一个也没有(五1~5);神又使他成为试验人的,反复试验后,发觉犹大是「被弃的银渣」(六27~30)。这时耶利米知道,刑罚终究难免。
「定为死亡的,必致死亡;定为刀杀的,必交刀杀;定为饥荒的,必遭饥荒;定为掳掠的,必被掳掠。」(十五2),神的审判是严厉的,而且是普遍性的,在六章第六节中,神甚至亲自作耶路撒冷敌人的军师,以便彻底击溃犹大,以致于耶利米要为犹大悲惨的结局哀哭不已──罪的代价何其难堪!
(三)假先知
耶利米书二十三章可说是整本圣经中探讨假先知最深刻也最精彩的文字。什么是「假先知」﹖简单的说,就是「奉神的名说假豫言」的人(二十三16、25)。一般而言,假先知有三个特征:首先,他们没有受圣灵感动,也没有被神差遣,却妄自奉神的名说话(亵渎神的名),「我没有打发那些先知,他们竟自奔跑。」(二十三21);其次,他们说的是自己心里的话(可能是突来的灵感,偶然的幻梦或刻意虚构的谎言),所以没有力量,「所说的异象是出于自己的心」(二十三16);最后,假先知使人远离真神,「以谎言和矜夸使我百姓走错了路的」(二十三32),他们本乎己心宣告虚假的信息,而不去等候神的旨意,甚至当真先知宣讲神的话语,他们反而逼迫他,所以耶利米经常与假先知针锋相对,甚至险些丧命(参:二十六~二十九章)。
(四)耶利米的心路历程
「难道你待我有诡诈,像流干的河道吗﹖」(十五18)
这是耶利米第三次认为神待他有诡诈,原因无他,为主作工却遭遇这么多的苦难,谁能忍受﹖苦难会异化人跟神的关系,因为平安时所认识的神,带有太多个人成见,故而一遇苦难,神就变得陌生;这种情形可能让人就此离弃神,但也有可能使人在椎心刺骨的经历中,更加亲近神。耶利米书记载许多耶利米内心的挣扎与对神的质问,使我们可以清楚看见这位先知灵命蜕变的历程,限于篇幅,无法将那些经文一一探讨,读者请自行阅读并思考(十二1~6,十五10~21,十七14~18,十八18~23,二十7~18)。
三、安慰之书(三十~三十三章)
(一)神的慈爱(三十1~三十一22)
「我以永远的爱爱你,因此我以慈爱吸引你。」(三十一3)
「神爱世人」是圣经的全部,整部圣经所记录的一切,都可以归纳为一句话:神爱世人。无论人怎样悖逆,祂还是爱人到底。耶利米在最黑暗的时代中看见神的爱,所以他不失望。过去,神因着爱,拣选悖逆的以色列作祂的子民,而今,犹大依然悖逆,灾难迫在眉梢,神难道还爱他们吗﹖不错,神的爱把百姓所经历的痛苦包含在内,所以才能把痛苦当作恩典的开端,「我每逢责备他,仍深顾念他。」(三十一20),在「神的爱」的光照下,苦难变成了神的呼唤,呼唤满身伤痕的子民回归。
(二)新约(三十一23~40)
神爱的高峰,乃是与人另立新约。新约的特质,在于强调从「心」认识神以及完全的赦免;简言之,旧约(西乃之约)经过历史的事实证明,无法满足人类灵性的深层需要,并且,人的罪已经扭曲了神与人之间的纯正关系,故而,神所应许的新时代,必须建立在新的基础上,亦即建立在使神、人密相契的「新约」之中。
(三)应许的坚立(三十二~三十三章)
尼布甲尼撒围困耶路撒冷的时候,神命令耶利米购买一块已被迦勒底人占领的地,以此行动表示,神复兴以色列的日子一旦来临,已遭毁坏的城邑必再有人居住,已被烧灭的田地必再被买卖。(三十四~五十二各章,均为史实补注,故仅略以大纲,不另作解析)
四、犹大末期记事
1.西底家背叛毁约(三十四~三十五章)
2.约雅敬焚毁耶利米书卷(三十六章)
3.犹大末期的耶利米(三十七~四十6)
五、余民下埃及(四十7~四十四30)
六、安慰巴录(四十五章)
七、论列国的默示(四十六~五十一章)
八、历史补注(五十二章)
叁、耶利米书的信息
一、神
「惟耶和华是真神,是活神,是永远的王。」(十10)
旧约是从「神的作为」(gesta Dei)来认识神的,身处在极为动乱、极为罪恶的时代,耶利米特别强调神三方面的作为:
(一)是独一的神
十诫第一条所表明的真理,在于神是独一的神,所以唯有神是一切善恶的标准,唯有神是值得敬拜的。以色列所犯的最大错误,即在于否认神的独一性,于是他们接纳别的神、接纳别的标准、接纳别的敬拜对象;所以耶利米不断强调:唯有耶和华是神,唯有耶和华是荣耀,唯有耶和华能拯救。
(二)是活神
许多人心目中的神,是坐在云端,长着白胡子的慈祥老公公,然而,这种形象,不能满足神的品格。耶利米所说的活神,至少包含三项特质:首先,祂永远活着,在祂里面有生命,并且祂是众生之源;其次,因为祂永远活着,所以能完全信实地对待人。最后,祂活着并不自外于人的历史,反之,祂是历史的主宰,祂与每时代的人同活,随时施恩。
(三)是慈爱的神
神接触人的方式总是慈爱的。耶利米告诉我们,甚至在酷烈的审判中,也有神恩慈的目的。所以,神并非如一般人所说的,在旧约时是刻薄寡恩的暴君,相反的,神永远是慈爱的神,是人的罪才使神不得不严肃。
二、真敬拜──心灵的敬拜
耶利米非常强调敬拜的心灵层面,这与耶稣所说的「心灵与诚实」在意义上是相同的。简言之,一切有形质的礼拜条例及敬拜仪式,都只是「神同在」的见证以及「与神同行」的表征,故而耶利米批评犹大只知倚靠圣殿,而不知神同在的条件,只知献祭不断,而心里不存敬畏,殊不知唯有敬虔才能使祭坛的羔羊发出馨香,唯有心灵的洁净才是神所悦纳的。
三、新约
耶利米宣告的新约,被后人称为「旧约全书里的福音书」,它与耶稣的福音一样,给深陷黑暗的人一丝光明,并且,都认定字句的律法不能让人亲近神,也宣告人可以认识神;新约要放在人心里,而不是刻在石版上,它排除字句,因为字句不能满足复杂的灵命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生活准则,乃是建立在「认识神」的基础上,亦即在与神相交中掌握神的旨意,而过着成圣的生活;换言之,新约其实就是与神相交的约,有句话说:你能做多少,端赖你认识神多少。这话道出了重点所在,我们生命的荣耀、成败,不在于符合他人的眼光及属世的律法,而在于经常保守在神的慈怀中,这是一种生命的宣信,使我们在生命的事奉中更加亲近神。
肆、现代意义
处在遽变的社会中,耶利米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学习在神的旨意中安身立命。如果我们相信神是历史的主宰,相信神爱世人,那么,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就该更加倚靠神。今天,我们容易接受某种潮流、观念,作为生活的主张,因为我们常常认为信仰不足以应付时代的激变;在这种情况下,信徒不再以荣耀神为生活的目的,教会也尽量宣讲「符合潮流」的信息,例如,讲道时不忘讲些理财术、个人偶发的感怀等等,其代价是丧失福音的纯真性。当然,教会不能忽略时代,但是,却不应该靠想象及雄辩来发明信息;假先知及酒肉祭司之所以失败,即在于他们拥抱时代,却没有神。固守信仰的人不会失望,人们所寄托的一切事物注定要灭亡,唯有神的旨意永远立定。
另一个重要的启示是:活在新约中。在此特别提出一点:负起信仰的责任。耶稣对法利赛人最严厉的指控,是法利赛人以宗教的伪善来逃避信仰的责任。今天我们也常以这种虚有其表的方式来填充信仰,而忽略了与神相交;若欠缺属灵的联系,则信仰的原则不再是顺服,而是自主,因为我们不再寻求神的声音,却要求神务必接纳我们的祭,变成神要向人负责。信仰的责任,是以心、口、行为与生命来响应神的呼召,顺服神的旨意,与神同行。
结语
最后,回顾历史,人类一直在黑暗中挣扎,满是愁苦;但是,顺着神的旨意一路走下去,我们来到一个终极真理:神要擦去人的眼泪。所以,信靠神的人没有失望与悲观的权利,因为神早已为我们预备一切!